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4章 醫論(21)

65.論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

(附:變質化瘀丸)噎膈之證,方書有謂賁門枯干者,有謂沖氣上沖者,有謂痰瘀者,有謂血瘀者。愚向謂此證系中氣衰弱,不能撐懸賁門,以致賁門縮如藕孔(賁門與大小腸一氣貫通,視其大便若羊矢,其賁門大小腸皆縮小可知),痰涎遂易于壅滯,因痰涎壅滯沖氣更易于上沖,所以不能受食。向曾擬參赭培氣湯一方,仿仲景旋復代赭石湯之義,重用赭石至八錢,以開胃鎮沖,即以下通大便(此證大便多艱),而即用人參以駕馭之,俾氣化旺而流通,自能撐懸賁門使之寬展,又佐以半夏、知母、當歸、天冬諸藥,以降胃、利痰、潤燥、生津,用之屢見效驗。迨用其方既久,效者與不效者參半,又有初用其方治愈,及病又反復再服其方不效者。再三躊躇,不得其解,亦以為千古難治之證,原不能必其全愈也。后治一叟,年近七旬,住院月余,已能飲食,而終覺不脫然。迨其回家年余,仍以舊證病故,瀕危時吐出膿血若干,乃恍悟從前之不能脫然者,系賁門有瘀血腫脹也,當時若方中加破血之藥,或能全愈。蓋愚于瘀血致噎之證,素日未有經驗,遂至忽不留心。后讀吳鞠通、楊素園論噎膈,亦皆注重瘀血之說,似可為從前所治之叟亦有瘀血之確征。而愚于此案,或從前原有瘀血,或以后變為瘀血,心中仍有游移。何者?以其隔年余而后反復也。迨辛酉孟夏閱天津《盧氏醫學報》百零六期,謂胃癌由于胃瘀血,治此證者兼用古下瘀血之劑,屢屢治愈,又無再發之 ,覺胸中疑團頓解。蓋此證無論何因,其賁門積有瘀血者十之七八。其瘀之重者,非當時兼用治瘀血之藥不能愈。其瘀之輕者,但用開胃降逆之藥,瘀血亦可些些消散,故病亦可愈,而究之瘀血之根蒂未凈,是以有再發之 也。

古下瘀血之方,若抵當湯、抵當丸、下瘀血湯、大黃 蟲丸諸方,可謂能勝病矣。而愚意以為欲治此證,必中、西之藥并用,始覺有把握。蓋以上諸方治瘀血雖有效,以消瘤贅恐難見效。西醫名此證為胃癌,所謂癌者因其處起凸若山之有巖也。其中果函有瘀血,原可用消瘀血之藥消之。若非函有瘀血,但用消瘀血之藥,即不能消除。夫人之腸中可生腸蕈,腸蕈即瘤贅也。腸中可生瘤贅,即胃中亦可生瘤贅。而消瘤贅之藥,惟西藥沃剝即沃度加HT 謨最效,此其在變質藥中獨占優勝之品也。今愚合中、西藥品,擬得一方于下,以備試用。

【變質化瘀丸】旱三七(一兩細末) 桃仁(一兩炒熟細末) 硼砂(六錢細末) 粉甘草(四錢細末)西藥沃剝(十瓦) 百布圣(二十瓦)上藥六味調和,煉蜜為丸,二錢重。服時含化,細細咽津。

今擬定治噎膈之法:無論其病因何如,先服參赭培氣湯兩三劑,必然能進飲食。若以后愈服愈見效,七八劑后,可于原方中加桃仁、紅花各數錢,以服至全愈為度。若初服見效,繼服則不能遞次見效者,可于原方中加三棱二錢,蟲錢半;再于湯藥之外,每日口含化服變質化瘀丸三丸或四丸,久久當有效驗。若其瘀血已成潰瘍,而膿未盡出者,又宜投以山甲、皂刺、乳香、沒藥、花粉、連翹諸藥,以消散之。

此證之脈若見滑象者,但服參赭培氣湯必愈。而服過五六劑后,可用藥湯送服三七細末一錢,煎渣服時亦如此。迨愈后自無再發之 矣。

王孟英謂,以新生小鼠新瓦上焙干,研末,溫酒沖服,治噎膈極有效。蓋鼠之性能消 瘕,善通經絡,故以治血瘀賁門成噎膈者極效也。

有一人患噎膈,偶思飲酒,飲盡一壺而脫然病愈。驗其壺中,有蜈蚣一條甚巨,因知其病愈非由于飲酒,實由于飲煮蜈蚣之酒也。聞其事者質疑于愚。此蓋因蜈蚣善消腫瘍,患者必因賁門瘀血成瘡致噎,故飲蜈蚣酒而頓愈也。欲用此方者,可用無灰酒數兩(白酒黃酒皆可不宜用燒酒)煮全蜈蚣三條飲之。

總論破瘀血之藥,當以水蛭為最。然此物忌炙,必須生用之方有效。乃醫者畏其猛烈,炙者猶不敢用,則生者無論矣。不知水蛭性原和平,而具有善化瘀血之良能。若服以上諸藥而病不愈者,想系瘀血凝結甚固,當于服湯藥、丸藥之外,每用生水蛭細末五分,水送服,日兩次。若不能服藥末者,可將湯藥中 蟲減去,加生水蛭二錢。

【附錄】唐××登醫志原文:讀雜志第四期張錫純君論治噎膈,闡發玄微,于此證治法別開徑面,卓見名言,實深欽佩。及又讀侯××(西醫)反胃論(見第三中學第二期雜志中),謂病原之最重要者,乃幽門之發生胃癌,妨礙食物入腸之道路。初時胃力尚佳,猶能努力排除障礙,以輸運食物于腸。久而疲勞,機能愈弱,病勢益進,乃成反胃。 按 :其引西醫之論反胃,言其原因同于噎膈,可以治噎膈之法治之,固屬通論。然即愚生平經驗以來,反胃之證原有兩種,有因幽門生癌者;有因胃中虛寒兼胃氣上逆、沖氣上沖者。其幽門生癌者,治法原可通于噎膈。若胃中虛寒兼氣機沖逆者,非投以溫補胃府兼降逆鎮沖之藥不可。且即以胃中生癌論,賁門所生之癌多屬瘀血,幽門所生之癌多屬瘤贅。瘀血由于血管凝滯,瘤贅由于腺管肥大。治法亦宜各有注重,宜于參赭培氣湯中加生雞內金三錢,三棱二錢;于變質化瘀丸中加生水蛭細末八錢,再將西藥沃剝改作十五瓦,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日服兩次。而后幽門所生之癌,若為瘤贅,可徐消,即為瘀血亦不難消除。又治噎膈便方,用昆布二兩洗凈鹽,小麥二合,用水三大盞,煎至小麥爛熟,去渣,每服不拘時飲一小盞;仍取昆布不住口含兩三片咽津,極效。按此方即用西藥沃度加HT 謨之義也。蓋西藥之沃度加HT 謨原由海草燒灰制出,若中藥昆布、海藻、海帶皆含有沃度加HT 謨之原質者也。其與小麥同煮服者,因昆布味咸性涼,久服之恐與脾胃不宜,故加小麥以調補脾胃也。

此方果效,則人之幽門因生瘤贅而反胃者,用之亦當有效也。

66.論胃氣不降治法

陽明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為其息息下行也,實時時借其下行之力,傳送所化飲食達于小腸,以化乳糜;更傳送所余渣滓,達于大腸,出為大便。此乃人身氣化之自然,自飛門以至魄門,一氣營運而無所窒礙者也。

乃有時胃氣不下行而轉上逆,推其致病之由,或因性急多怒,肝膽氣逆上干;或因腎虛不攝,沖中氣逆上沖,而胃受肝膽沖氣之排擠,其勢不能下行,轉隨其排擠之力而上逆。迨至上逆習為故常,其下行之能力盡失,即無他氣排擠之時,亦恒因蓄極而自上逆。于斯飲食入胃不能傳送下行,上則為脹滿,下則為便結,此必然之勢也。而治之者,不知其病因在胃府之氣上逆不下降,乃投以消脹之藥,藥力歇而脹滿依然。

治以通便之劑,今日通而明日如故,久之兼證歧出,或為嘔噦,或為呃、為逆,或為吐衄,或胸膈煩熱,或頭目眩暈,或痰涎壅滯,或喘促咳嗽,或驚悸不寐,種種現證頭緒紛繁,則治之愈難。即間有知其致病之由在胃氣逆而不降者,而所用降胃之藥若半夏、蘇子、蔞仁、竹茹、濃樸、枳實諸品,亦用之等于不用也。

而愚數十年經驗以來,治此證者不知凡幾,知欲治此證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也。蓋赭石對于此證,其特長有六:其重墜之力能引胃氣下行,一也,既能引胃氣下行,更能引胃氣直達腸中以通大便,二也;因其饒有重墜之力,兼能鎮安沖氣使不上沖,三也;其原質系鐵養化合,含有金氣,能制肝木之橫恣,使其氣不上干,四也;為其原質系鐵養化合,更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而胸膈煩熱、頭目眩暈自除,五也;其力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而性非寒涼開破,分毫不傷氣分,因其為鐵養化合轉能有益于血分(鐵養化協議于鐵銹故能補血中之鐵銹),六也。是以愚治胃氣逆而不降之證,恒但重用赭石,即能隨手奏效也。

丙寅季春,愚自滄州移居天津。有郭××者,年近三旬,造寓求診。自言心中常常滿悶,飲食停滯胃中不下,間有嘔吐之時,大便非服通利之品不行,如此者年余,屢次服藥無效,至今病未增劇,因飲食減少則身體較前羸弱矣。診其脈,至數如常,而六部皆有郁象。因曉之曰:“此胃氣不降之證也,易治耳。但重用赭石數劑即可見效也。”為疏方,用生赭石細末一兩,生懷山藥、炒懷山藥各七錢,全當歸三錢,生雞內金二錢,濃樸、柴胡各一錢。囑之曰:“此藥煎湯日服一劑,服至大便日行一次再來換方。”時有同縣醫友李××在座,亦為診其脈,疑而問曰:“凡胃氣不降之病,其脈之現象恒弦長有力。

今此證既系胃氣不降,何其六脈皆有郁象,而重按轉若無力乎?”答曰:“善哉問也,此中頗有可研究之價值。蓋凡胃氣不降之脈,其初得之時,大抵皆弦長有力,以其病因多系沖氣上沖,或更兼肝氣上干。沖氣上沖,脈則長而有力;肝氣上干,脈則弦而有力;肝沖并見,脈則弦長有力也。然其初為肝氣沖氣之所迫,其胃府之氣不得不變其下行之常而上逆,迨其上逆既久,因習慣而成自然,即無他氣沖之干之,亦恒上逆而不能下行。夫胃居中焦,實為后天氣化之中樞。故胃久失其職,則人身之氣化必郁,亦為胃久失其職,則人身之氣化又必虛,是以其脈之現象亦郁而且虛也。為其郁也,是以重用赭石以引胃氣下行,而佐以濃樸以通陽(葉天士謂濃樸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雞內金以化積,則郁者可開矣。為其虛也,是以重用山藥生、熟各半,取其能健脾兼能滋胃(脾濕勝不能健運,宜用炒山藥以健之,胃液少不能化食,宜用生山藥以滋之),然后能受開郁之藥,而無所傷損。用當歸者,取其能生血兼能潤便補虛,即以開郁也。用柴胡者,因人身之氣化左宜升、右宜降,但重用鎮降之藥,恐有妨于氣化之自然,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所以還其氣化之常也。”李××聞之,深韙愚言。后其人連服此藥八劑,大便日行一次,滿悶大減,飲食加多。遂將赭石改用六錢,柴胡改用五分,又加白術錢半。連服十劑全愈。閱旬日,李××遇有此證,脈亦相同,亦重用赭石治愈。

67.論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內經》厥論篇謂“陽明厥逆衄嘔血”,此陽明指胃腑而言也。蓋胃腑以熟腐水谷,傳送飲食為職,其中氣化,原以息息下行為順。乃有時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隨之上逆。其上逆之極,可將胃壁之膜排擠破裂,而成嘔血之證;或循陽明之經絡上行,而成衄血之證。是以《內經》謂陽明厥逆衄嘔血也。由此知:無論其證之或虛或實,或涼或熱,治之者,皆當以降胃之品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莫赭石若也,故愚治吐衄之證,方中皆重用赭石,再細審其胃氣不降之所以然,而各以相當之藥品輔之。茲爰將所用之方,詳列于下。

【平胃寒降湯】治吐衄證脈象洪滑重按甚實者,此因熱而胃氣不降也。

生赭石(一兩軋細) 栝蔞仁(一兩炒搗) 生杭芍(八錢) 嫩竹茹(三錢細末) 牛蒡子(三錢搗碎) 甘草(錢半)此拙擬寒降湯,而略有加減也。服后血仍不止者,可加生地黃一兩,三七細末三錢(分兩次用頭煎二煎之湯送服)。

吐衄之證,忌重用涼藥及藥炭強止其血。因吐衄之時,血不歸經,遽止以涼藥及藥炭,則經絡瘀塞,血止之后,轉成血痹虛勞之證。是以方中加生地黃一兩,即加三七之善止血兼善化瘀血者以輔之也。

【健胃溫降湯】治吐衄證脈象虛濡遲弱,飲食停滯胃口,不能下行,此因涼而胃氣不降也。

生赭石(八錢軋細) 生懷山藥(六錢) 白術(四錢炒) 干姜(三錢)清半夏(三錢溫水淘凈礬味) 生杭芍(二錢) 濃樸(錢半)此方原名溫降湯,茲則于其分量略有加減也。方中猶用芍藥者,防肝中所寄之相火不受干姜之溫熱也。

吐衄之證因涼者極少,愚臨證四十余年,僅遇兩童子,一因涼致胃氣不降吐血,一因涼致胃氣不降衄血,皆用溫降湯治愈,其詳案皆載原方之后,可參觀。

【瀉肝降胃湯】治吐衄證左脈弦長有力,或肋下脹滿作疼,或頻作呃逆,此肝膽之氣火上沖胃腑,致胃氣不降而吐衄也。

生赭石(八錢搗細) 生杭芍(一兩) 生石決明(六錢搗細) 栝蔞仁(四錢炒搗)甘草(四錢) 龍膽草(二錢) 凈青黛(二錢)此方因病之原因在膽火肝氣上沖,故重用芍藥、石決明及龍膽、青黛諸藥,以涼之、鎮之。至甘草多用至四錢者,取其能緩肝之急,兼以防諸寒涼之藥傷脾胃也。

【鎮沖降胃湯】治吐衄證右脈弦長有力,時覺有氣起在下焦,上沖胃腑,飲食停滯不下,或頻作呃逆,此沖氣上沖,以致胃不降而吐衄也。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懷山藥(一兩) 生龍骨(八錢搗細) 生牡蠣(八錢搗細)生杭芍(三錢) 甘草(二錢) 廣三七(細末二錢分兩次用頭煎二煎之湯送服)方中龍骨、牡蠣,不但取其能斂沖,且又能鎮肝,因沖氣上沖之由,恒與肝氣有關系也。

【滋陰清降湯】治吐衄證失血過多,陰分虧損,不能潛陽而作熱,不能納氣而作喘,甚或沖氣因虛上干,為呃逆、眩暈、咳嗽,心血因不能內榮,為怔忡、驚悸、不寐,脈象浮數重按無力者。

生赭石(八錢軋細) 生懷山藥(一兩) 生地黃(八錢) 生龍骨(六錢搗細)生牡蠣(六錢搗細) 生杭芍(四錢) 甘草(二錢) 廣三七(細末二錢分兩次用頭煎二煎之湯送服)此方即清降湯,加龍骨、牡蠣、地黃、三七也。原方所主之病,原與此方無異,而加此數味治此病尤有把握。此因臨證既多,屢次用之皆驗,故于原方有所增加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县| 哈密市| 和静县| 通海县| 东乌珠穆沁旗| 葫芦岛市| 沂源县| 平定县| 新乐市| 百色市| 察雅县| 南通市| 上高县| 甘德县| 互助| 饶阳县| 洞头县| 沛县| 富阳市| 大田县| 仙居县| 兖州市| 济宁市| 霍山县| 鸡东县| 台中县| 大渡口区| 孝昌县| 昌平区| 天水市| 班玛县| 夏津县| 和龙市| 财经| 志丹县| 恩平市| 宝清县| 宁明县| 邢台县| 怀集县| 德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