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候 病初得時,先入西醫院治療。西醫治以引溺管小便通出,有頃小便復存蓄若干,西醫又納以橡皮引溺管,使久在其中有尿即通出。乃初雖稍利,繼則小便仍不出,遂求為延醫。其脈弦細沉微,不足四至,自言下焦疼甚且涼甚,知其小便因受寒而凝滯也,斯當以溫熱之藥通之。
處方 野黨參(五錢) 椒目(五錢炒搗) 懷牛膝(五錢) 烏附子(三錢)廣肉桂(三錢) 當歸(三錢) 干姜(二錢) 小茴香(二錢)生明沒藥(二錢) 威靈仙(二錢) 甘草(二錢)共煎一大盅,溫服。
方解 方中之義,人參、靈仙并用,可治氣虛小便不通。椒目與桂、附、干姜并用,可治因寒小便不通。又佐以當歸、牛膝、茴香、沒藥、甘草諸藥,或潤而滑之,或引而下之,或辛香以透竅,或溫通以開瘀,或和中以止疼,眾藥相濟為功,自當隨手奏效也。
效果 將藥煎服一劑,小便通下,服至三劑,腹疼覺涼全愈,脈已復常。俾停服湯藥,日用生硫黃錢許研細,分作兩次服,以善其后。
幫助 諸家本草,皆謂硫黃之性能使大便潤小便長,用于此證,其暖而能通之性適與此證相宜也。
(十二)不寐病門
1.心虛不寐
天津徐××,年六十六歲,于季春得不寐證。
病因 因性嗜吟詠,暗耗心血,遂致不寐。
證候 自冬令間有不寐之時,未嘗介意,至春日陽生病浸加劇,迨至季春恒數夜不寐,服一切安眠藥皆不效。精神大為衰憊,心中時常發熱,懶于飲食,勉強加餐,恒覺食停胃脘不下行。大便干燥,恒服藥始下。其脈左部浮弦,右脈尤弦而兼硬,一息五至。
診斷 其左脈浮弦者,肝血虛損,兼肝火上升也,陰虛不能潛陽,是以不寐。其右脈弦而兼硬者,胃中酸汁短少更兼胃氣上逆也。酸汁少則不能化食,氣上逆則不能息息下行傳送飲食,是以食后恒停胃脘不下。而其大便之燥結,亦即由胃腑氣化不能下達所致。治此證者,宜清肝火、生肝血、降胃氣、滋胃汁,如此以調養肝胃,則夜間自能安睡,食后自不停滯矣。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 玄參(五錢)北沙參(五錢) 生杭芍(五錢) 酸棗仁(四錢炒搗) 生麥芽(三錢)生雞內金(錢半黃色的搗) 茵陳(錢半) 甘草(二錢)共煎一大盅,溫服。
復診 將藥煎服兩劑,夜間可睡兩三點鐘,心中已不發熱,食量亦少加增,大便仍滯,脈象不若從前之弦硬,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八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 玄參(五錢)北沙參(五錢) 酸棗仁(四錢炒搗) 龍眼肉(三錢) 生杭芍(三錢)生雞內金(錢半黃色的搗) 生遠志(錢半) 茵陳(一錢) 甘草(錢半)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三劑,夜間安睡如常,食欲已振,大便亦自然通下。惟脈象仍有弦硬之意,遂將方中龍眼肉改用八錢,俾多服數劑以善其后。
幫助 人稟天地之氣化以生,是以上焦之氣化為陽,下焦之氣化為陰。當白晝時,終日言語動作,陰陽之氣化皆有消耗,實賴向晦燕息以補助之。誠以人當睡時,上焦之陽氣下降潛藏與下焦之陰氣會合,則陰陽自能互根,心腎自然相交。是以當熟睡之時,其相火恒熾盛暗動(得心陽之助),此心有益于腎也。至睡足之時,精神自清爽異常(得腎陰之助),此腎有益于心也。由斯知人能寐者,由于陽氣之潛藏,其不能寐者,即由于陽氣之浮越,究其所以浮越者,實因臟腑之氣化有升無降也。是以方中重用赭石以降胃鎮肝,即以治大便燥結,且其色赤質重,能入心中引心陽下降以成寐,若更佐以龍骨、牡蠣諸收斂之品以鎮安精神,則更可穩睡。而方中未加入者,因其收澀之性與大便燥結者不宜也。又《內經》治目不得瞑,有半夏秫米湯原甚效驗,誠以胃居中焦,胃中之氣化若能息息下行,上焦之氣化皆可因之下行。半夏善于降胃,秫米善于和胃,半夏與秫米并用,俾胃氣調和順適不失下行之常,是以能令人瞑目安睡。方中赭石與山藥并用,其和胃降胃之力實優于半夏秫米,此乃取古方之義而通變化裁,雖未顯用古方而不啻用古方也。
2.不寐兼驚悸
表兄趙××之妻,年近三旬,得不寐證,兼心中恒驚悸。
病因 因家中諸事皆其自理,勞心過度,因得不寐兼驚悸病。
證候 初苦不寐時,不過數日偶然,其過半夜猶能睡,繼則常常如此,又繼則徹夜不寐。一連七八日困頓已極,仿佛若睡,陡覺心中怦怦而動,即暮然驚醒,醒后心猶怔忡,移時始定。
心常發熱,呼吸似覺短氣,懶于飲食,大便燥結,四五日始一行。其脈左部弦硬,右部近滑,重診不實,一息數近六至。
診斷 此因用心過度,心熱耗血,更因熱生痰之證也。為其血液因熱暗耗,陰虛不能潛陽,是以不寐,痰停心下,火畏水刑(心屬火痰屬水),是以驚悸。其呼吸覺短氣者,上焦凝滯之痰礙氣之升降也。其大便燥結者,火盛血虛,腸中津液短也。此宜治以利痰、滋陰、降胃、柔肝之劑,再以養心安神之品輔之。
處方 生赭石(八錢軋細) 大甘枸杞(八錢) 生懷地黃(八錢) 生懷山藥(六錢)栝蔞仁(六錢炒搗) 天冬(六錢) 生杭芍(五錢) 清半夏(四錢)棗仁(四錢炒搗) 生遠志(二錢) 茵陳(錢半) 甘草(錢半) 朱砂(二分研細)藥共十三味,將前十二味煎湯一大盅,送服朱砂末。
復診 將藥連服四劑,心中已不覺熱,夜間可睡兩點鐘,驚悸已愈十之七八,氣息亦較前調順,大便之燥結亦見愈,脈象左部稍見柔和,右部仍有滑象,至數稍緩,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生赭石(八錢軋細) 大甘枸杞(八錢) 生懷地黃(八錢) 生懷山藥(六錢)龍眼肉(五錢) 栝蔞仁(五錢炒搗) 玄參(五錢) 生杭芍(五錢)棗仁(四錢炒搗) 生遠志(二錢) 甘草(二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六劑,徹夜安睡,諸病皆愈。
(十三)癇痙癲狂門
1.癇風兼腦充血
天津陳××,年三十八歲,得癇風兼腦充血證。
病因 因肝火素盛,又在校中任講英文,每日登堂演說,時間過長。勞心勞力皆過度,遂得斯證。
證候 其來社求診時,但言患癇風,或數日一發,或旬余一發,其發必以夜,亦不自覺,惟睡醒后其舌邊覺疼,有咬破之處,即知其睡時已發癇風,其日必精神昏憒,身體酸懶。診其脈左右皆弦硬異常,因問其腦中發熱或作疼,或兼有眩暈之時乎?答曰:此三種病腦中皆有,余以為系癇風之連帶病,故未言及耳。愚曰:非也,是子患癇風兼患腦充血也。
診斷 按癇風之證,皆因腦髓神經失其所司,而有非常之變動,其腦部若充血過甚者,恒至排擠腦髓神經,使失其常司也。此證既患癇風,又兼腦部充血,則治之者自當以先治其腦部充血為急務。
處方 治以拙擬鎮肝熄風湯,為其兼患癇風加全蜈蚣大者三條,蓋鎮肝熄風湯原為拙擬治腦充血之主方,而蜈蚣又善治癇風之要藥也。
復診 前方連服十劑,腦部熱疼眩暈皆除。惟脈仍有力,即原方略為加減,又服十劑則脈象和平如常矣。繼再治其癇風。
處方 治以拙擬愈癇丹,日服兩次,每次用生懷山藥五錢煎湯送下。
效果 服藥逾兩月舊病未發,遂停藥勿服,癇風從此愈矣。
2.受風螈
天津董姓幼女,年三歲,患螈 病。
病因 暮春氣暖著衣過濃,在院中 戲,出汗受風,至夜間遂發螈 。
證候 劇時閉目昏昏,身軀后挺,兩手緊握,輕時亦能明了,而舌腫不能吮乳,惟飲茶湯及代乳粉。大便每日溏瀉兩三次,如此三晝夜不愈,精神漸似不支,皮膚發熱,診其脈亦有熱象。
診斷 此因春暖衣濃,肝有郁熱,因外感激發其熱上沖腦部,排擠腦髓神經失其運動之常度,是以發搐。法當清其肝熱,散其外感,兼治以鎮安神經之藥其病自愈。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滑石(八錢) 生杭芍(六錢) 連翹(三錢)甘草(三錢) 全蜈蚣(兩條大者) 朱砂(二分細末)藥共七味,將前六味煎湯一盅,分數次將朱砂徐徐溫送下。
效果 將藥煎服一劑,螈 已愈,其頭仍向后仰,左手仍拳曲不舒,舌腫已消強半,可以吮乳,大便之溏已愈。遂即原方減滑石之半,加玄參六錢,煎服后左手已不拳曲,其頭有后仰之意,遂減去方中滑石,加全蝎三個,服一劑全愈。
3.慢脾風
遼寧侯姓幼子,年七歲,于季秋得慢脾風證。
病因 秋初病瘧月余方愈,愈后覺左脅下痞硬,又屢服消瘀之品,致脾胃虛寒不能化食,浸至吐瀉交作,兼發抽掣。
證候 日 潮熱,兩顴發紅,昏睡露晴,手足時作抽掣,劇時督脈緊而頭向后仰(俗名角弓反張),無論飲食藥物服后半點鐘即吐出,且帶出痰涎若干,時作泄瀉,其脈象細數無力。
診斷 瘧為肝膽所受之邪,木病侮土,是以久病瘧者多傷脾胃。此證從前之左脅下痞硬,脾因受傷作脹也。而又多次服消導開破之品,則中焦氣化愈傷,以致寒痰留飲積滿上溢,迫激其心肺之陽上浮,則面紅外越而身熱,而其病本實則涼也。其不受飲食者,為寒痰所阻也;其兼泄瀉者,下焦之氣化不固也;其手足抽掣者,血虛不能榮筋養肝,則肝風內動而筋緊縮也;抽掣劇時頭向后仰者,不但督脈因寒緊縮,且以督脈與神經相連,督脈病而腦髓神經亦病,是以改其常度而妄行也。擬先用《福幼編》逐寒蕩驚湯開其寒痰,俾其能進飲食斯為要務。
處方 胡椒(一錢) 干姜(一錢) 肉桂(一錢) 丁香(十粒,四味共搗成粗渣)高麗參(一錢) 甘草(一錢)先用灶心土三兩煮湯澄清,以之代水,先煎人參、甘草七八沸,再入前四味同煎三四沸,取清湯八分杯,徐徐灌之。
此方即逐寒蕩驚湯原方加人參、甘草也。原方干姜原系炮用,然炮之則其氣輕浮,辣變為苦,其開通下達之力頓減,是以不如生者。特是生用之則苛辣過甚,故加甘草和之,且能逗留干姜之力使綿長也。又加人參者,欲以補助胸中大氣以運化諸藥之力,仲師所謂大氣一轉,其結(即痰飲)乃散也。
又此方原以胡椒為主,若遇寒痰過甚者,可用至錢半。又此物在藥局中原系背藥,陳久則力減,宜向食料鋪中買之。
復診 將藥服后嘔吐即止,抽掣亦愈,而潮熱泄瀉亦似輕減,擬繼用《福幼編》中加味理中地黃湯,略為加減俾服之。
處方 熟懷地黃(五錢) 生懷山藥(五錢) 焦白術(三錢) 大甘枸杞(三錢)野黨參(二錢) 炙箭 (二錢) 干姜(二錢) 生杭芍(二錢)凈萸肉(二錢) 肉桂(一錢后入) 紅棗(三枚掰開) 炙甘草(一錢) 胡桃(一個用仁搗碎)共煎湯一大盅,分多次徐徐溫服下。
方解 此方之藥為溫熱并用之劑,熱以補陽,溫以滋陰,病本寒涼是以藥宜溫熱,而獨雜以性涼之芍藥者,因此證涼在脾胃,不在肝膽,若但知暖其脾胃,不知涼其肝膽,則肝膽因服熱藥而生火,或更激動其所寄之相火,以致小便因之不利,其大便必益泄瀉,芍藥能涼肝膽,尤善利小便,且尤善斂陽氣之浮越以退潮熱,是以方中特加之也。
《福幼編》此方干姜亦系炮用,前方中之干姜變炮為生,以生者善止嘔吐也。今嘔吐已止,而干姜復生用者,誠以方中藥多滯膩,猶恐因之生痰,以干姜生用之苛辣者開通之,則滯膩可化,而干姜苛辣過甚之性,即可因與滯膩之藥并用而變為緩和,此藥性之相合而化亦即相得益彰也。
此方原亦用灶心土煎湯以之代水煎藥,而此時嘔吐已止,故可不用。然須知灶心土含堿質甚多,凡柴中有堿質者燒余其堿多歸灶心土,是以其所煮之湯苦咸,甚難下咽,愚即用時恒以灶壙紅土代之。且灶心土一名伏龍肝,而雷 謂用此土勿誤用灶下土,宜用灶額中赤土,此與灶壙中紅土無異,愚從前原未見其說,后得見之,自喜拙見與古暗合也。
效果 將藥連服兩劑,潮熱與泄瀉皆愈,脈象亦較前有力。遂去白術,將干姜改用一錢,又服兩劑全愈。
4.慢脾風
遼寧張××幼孫,年四歲,得慢脾風證。
病因 秋初恣食瓜果,久則損傷脾胃,消化力減猶不知戒,中秋節后遂成慢脾風證。
證候 食欲大減,強食少許猶不能消化,醫者猶投以消食開瘀之劑,脾胃益弱,浸至吐瀉交作,間發抽掣,始求愚為診視,周身肌膚灼熱,其脈則微細欲無,昏睡露睛,神氣虛弱。
診斷 此證因脾胃虛寒,不能熟腐水谷消化飲食,所以作吐瀉。且所食之物不能融化精微以生氣血,惟多成寒飲,積于胃中溢于膈上,排擠心肺之陽外出,是以周身灼熱而脈轉微細,此里有真寒外作假熱也。其昏睡露睛者,因眼胞屬脾胃,其脾胃如此虛寒,眼胞必然緊縮,是以雖睡時而眼猶微睜也。其肢體抽掣者,因氣血虧損,不能上達于腦以濡潤斡旋其腦髓神經(《內經》謂上氣不足則腦為之不滿。蓋血隨氣升,氣之上升者少,血之上升亦少。可知觀囟門未合之小兒,患此證者,其囟門必然下陷,此實腦為不滿之明證,亦即氣血不能上達之明征也),是以神經失其常司而肢體有時抽掣也。此當投以溫暖之劑,健補脾胃以消其寒飲,諸病當自愈。
處方 赤石脂(一兩研細) 生懷山藥(六錢) 熟懷地黃(六錢) 焦白術(三錢)烏附子(二錢) 廣肉桂(二錢去粗皮后入) 干姜(錢半) 大云苓片(錢半)炙甘草(二錢) 高麗參(錢半搗為粗末)藥共十味,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分多次徐徐溫服,每次皆送服參末少許。
方解 方中重用赤石脂者,為其在上能鎮嘔吐,在下能止泄瀉也。人參為末送服者,因以治吐瀉丸散優于湯劑,蓋因丸散之渣滓能留戀于腸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