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925字
  • 2015-12-26 17:56:09

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濃樸、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術之甘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咸淡以滲之,大概與濕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濃樸溫中湯(東垣) 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疼痛,時發時止。

濃樸(姜汁拌炒) 陳皮(去白,各一錢) 茯苓 草豆蔻 甘草 木香(各五分) 干生姜(一錢)上細切,水煎服。

木香順氣湯(東垣) 治 脹,心腹滿悶。

木香 益智 陳皮 蒼術 草豆蔻(各五分) 濃樸(姜制) 青皮(各四分)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六分) 干生姜 茱萸(各三分) 當歸 人參(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痞有痰挾血成窠囊者,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治之。

七氣湯(局方) 治七情所傷,憂思郁結,腑臟氣不和平,心腹痞悶。

半夏 茯苓(各二錢) 濃樸(姜制,一錢五分) 紫蘇葉(一錢)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大消痞丸(東垣)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干生姜 神曲(炒) 甘草(炙,各二錢) 豬苓(二錢五分) 澤瀉 濃樸(姜汁拌炒) 砂仁(各三錢)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 陳皮(去白) 人參(各四錢) 黃連(陳壁土炒,去土) 黃芩(如連制,各六錢) 枳實(五錢,去穣麩炒) 姜黃 白術(各一兩)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湯下。

失 丸(一名枳實消痞丸,東垣) 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干生姜(一錢) 甘草(炙) 麥 面(炒) 白茯苓 白術(各二錢) 半夏曲 人參(各三錢) 濃樸(姜制,四錢) 枳實(麩炒黃色) 黃連(各五錢)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消痞湯(一名木香化滯湯,東垣) 治因憂氣郁結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川歸 枳實(炒,各四分) 陳皮 生姜 木香(各六分) 柴胡(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各一錢,面包煨) 半夏(一錢五分) 紅花(一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黃連消痞丸(東垣) 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煩熱喘促不安。

澤瀉 姜黃(各一錢) 干生姜(二錢) 甘草(炙) 茯苓 白術(各三錢) 陳皮(五錢) 豬苓(去黑皮,五錢) 枳實(麩炒黃色,七錢) 半夏(湯泡七次,九錢) 黃連(一兩) 黃芩(二兩,炒)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黃芩利膈丸(東垣) 除胸中熱,利膈上痰。

生黃芩 炒黃芩(各一兩) 半夏 黃連 澤瀉 南星(各五錢) 枳殼(麩炒去穣) 陳皮(去白,各三錢) 白術(二錢) 白礬(一錢) 今加蘿卜子(五錢,炒) 小皂角(一錢)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忌酒、濕面、魚腥。

(丹溪活套)云:凡心下痞滿,須用枳實、黃連。如肥人心下痞,內有濕飲,宜蒼術、半夏、縮砂、茯苓、滑石之類。如瘦人心下痞,乃郁熱在上焦,宜枳實、黃連以導之,葛根、升麻以發之。如人飲食后,因冒風寒,飲食不消而作痞滿,宜吳茱萸、縮砂、藿香、草豆蔻之類,溫以化之。如脾氣虛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術、山楂、神曲、麥芽之類以消之。又曰:痞滿之證不一,有傷寒下早而作痞者,枳殼桔梗湯、小陷胸湯之類。有因飲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保和丸、東垣枳實導滯丸、木香化滯湯之類。傷寒下多則亡陰而痞者,四物湯加參、苓、白術、升麻、柴胡,少佐以陳皮、枳殼之類除之。或大病后,元氣未夏而胸滿氣短者,宜補中益氣湯、陳皮枳術丸、木香枳術丸之類。

夫痞滿之證,不可執一,全在活法,詳脈證虛實而調之可也。

(醫案)山頭沈三十一丈,年三十余,身材肥盛,夏秋間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至冬間得痞滿證,兩脅氣攻,胸中飽悶,不能臥,欲成脹滿證。歷數醫者,皆與疏氣耗散之藥,皆不效。十一月初旬,召予延醫,兩手關前皆浮洪而弦澀,兩關后脈皆沉伏。予曰: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氣敦阜,肝木郁而不伸,當用吐法,木郁達之之理也。奈何值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且先與豁痰疏肝氣,瀉脾胃敦阜之氣。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龍膽、香附、砂仁、柴胡、黃連、栝蔞子等藥,病退之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為行倒倉法,平安。

腫脹

論《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又曰,諸腹脹大,皆屬于熱。夫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腫,名曰水腫。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腫者,名曰脹滿,又名鼓脹。皆脾土濕熱為病,腫輕而脹重也。丹溪曰: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平人。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濕郁為熱,熱又生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于鼓,膠固難治。又曰蠱者,若蟲侵蝕,有蠱之義。理宜補脾,又須養肺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遠音樂,戒暴怒,無有不安。醫者不察,急于獲效;病者苦于脹滿,喜行利藥,以求通快。殊不知寬得一日、二日,復脹愈甚,真氣已傷,去死不遠矣。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滿壅塞,似難于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營運,邪滯著而不出,所以為病。

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氣虛不補,邪由何退,病何由安。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蒂固,欲取速效,自取禍耳,知王道者,可與語此。其或受病之淺,脾胃尚壯,積滯不固者,惟可略與疏導,而不可峻與利藥也。

愚按:先生此論,詳明殆盡,誠千古不易之定議也。及視東垣脹滿論,又以臟寒生滿病立說,引脈經胃中寒則脹滿之語以為之證。愚恐南北風土寒熱不同,難以一途而論。雖然,愚嘗以丹溪法活人多矣,是以東垣之論,不與吻合,故不敢采取其言,以為后人之惑也。

脈法《針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曰:關上脈虛則內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虛而緊澀者脹。或弦而遲,或浮而數,皆脹也。

丹溪曰:水腫脈多沉伏。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為陽水。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澀,此為陰水。脈沉而滑,為風水。脈浮而遲,弦而緊,皆為腫也。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腹脹便血,脈大時絕,劇;脈小疾者,死。中惡,腹大四肢腫,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緊而榮衛俱絕,面浮腫者死。唇腫齒焦者死。卒唇腫、面蒼黑者死。掌腫無紋者死。臍腫凸出者死。缺盆平者死。陰囊莖俱腫者死。脈絕口張足腫者死。足趺腫、膝如斗者死。

方法丹溪曰:古方惟禹余糧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然亦須隨時隨證加減。一友人得脹疾,自制此藥服之。予曰:溫熱藥多,且 煉之火尚存,宜自加減。彼不聽,服之一月,口鼻出血,骨立而死。

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朝暮急,氣血俱虛。

治腫脹,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以人參、白術為君,蒼術、陳皮、茯苓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濃樸以消腹脹,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盛加利痰藥,隨證加減用之,無不效者。

《盧氏醫鏡》以水腫隸于腎肝胃而不及脾,又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豈理也哉。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固不能自盛而生水。然肺金氣清而能生水,則滋長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何病腫之有。今為腫之水,乃腐濁之氣,滲透經絡,流注溪谷,灌入隧道,血亦因之而化水。欲借脾土以制之,通腎氣以利之,殊不知脾病則金氣衰,木寡于畏而來侮土,脾欲不病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全運化之職,肺氣下降,滲道開通,其精氣之稍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其敗濁之甚者,在上為汗,在下而為溺,以漸而分消矣。

腰以上腫者宜發汗,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此仲景之法。

東垣曰:宜以辛散之,以苦瀉之,以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正所謂開鬼門、潔凈府。開鬼門者,謂發汗也;潔凈府者,利小便也。

產后浮腫,必大補氣血,少佐以蒼術、茯苓,使水自降,大劑白術補脾。壅滿者,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有熱,當清肺金,麥門冬、黃芩之屬。

熱水腫,用山梔子仁炒為末,米飲調下三、五錢。若胃脘熱、病在上者,連殼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條)禹余糧丸(局方) 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

蛇含石(三兩) 針砂(五錢) 禹余糧(三兩,同針砂炒)以上三味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 牛膝 蓬莪術 白蒺藜 桂心 川芎 茴香 白豆蔻 三棱 羌活 茯苓 干姜 青皮 陳皮 附子(炮)當歸(各五錢)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矩三和湯(局方)陳皮(去白) 紫蘇 甘草(炙,各七分) 濃樸(姜制) 檳榔 白術(各一錢) 海金砂(四分) 木通(二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紫蘇子湯(濟生)專治優慮過度,致傷脾肺,心腹脹滿喘促。治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而紫澀。

紫蘇子(一錢,研) 白術(二錢) 人參(一錢) 大腹皮(酒洗凈) 草果仁 半夏 濃樸 木香 陳皮 枳殼(麩炒黃色) 甘草(炙,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木香順氣湯(東垣) 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木香(三分) 濃樸(四分) 青皮 陳皮 益智 茯苓 澤瀉 干生姜 半夏(各二分) 吳茱萸(湯泡二分) 川歸(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草豆蔻(三分) 蒼術(五分) 白術(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中滿分消丸(東垣) 治中滿,鼓脹氣脹,水脹熱脹。

黃芩(去朽,細切。酒拌炒二次,六錢) 黃連 枳實(麩炒黃色) 半夏(湯炮七次,去皮臍,各五錢) 姜黃 白術人參(各二錢五分) 甘草(炙) 豬苓(去黑皮,各一錢) 干生姜 白茯苓 砂仁(各二錢) 濃樸(姜制,五錢) 知母(去毛,酒炒) 澤瀉 陳皮(去白,各三錢)上為細末,蒸餅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焙熱,白湯或淡姜湯下。

廣術潰堅湯(東垣)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寧,二便澀滯,上氣喘促或通身虛腫。

濃樸(姜制) 黃芩 黃 連 益智 草豆蔻 當歸(各五分) 半夏(七分) 廣術 升麻 紅花 吳茱萸(各二分) 生甘草 柴胡 澤瀉 神曲(炒) 青皮 陳皮(各三分) 渴加干葛(四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七分,溫服食遠。忌酒、醋、濕面。二服之后,中滿減半,止有積塊未消,再服后藥。

半夏濃樸湯紅花 蘇木(各半分) 木香 青皮(各二分) 吳茱萸 干生姜 黃連(各一分) 肉桂 蒼術 白茯苓 澤瀉 柴胡陳皮 生黃芩 草豆蔻(面裹煨) 生甘草(各三分) 京三棱 當歸梢 豬苓 升麻(各四分) 神曲(炒,六分) 濃樸(姜制八分) 半夏(湯泡,三錢) 桃仁(七個,去皮尖,研如泥) 昆布(五分) 如渴加干葛(三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稍熱服。服此藥二帖之后,前證又減一半,卻于前藥中加減服之。

破滯氣湯(一名木香化滯散。東垣) 破滯氣,心腹滿悶。

甘草(炙一分) 白檀香 藿香 陳皮 大腹子 白豆蔻 白茯苓 桔梗(各二分) 砂仁 人參 青皮 檳榔 木香姜黃 白術(各四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草豆蔻湯(東垣) 治腹中虛脹。

澤瀉(一分)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泡) 枳實(麩炒) 草豆蔻 黃 (春夏不用) 益智 甘草(各五分) 青皮 陳皮(各六分) 茯苓 當歸(各七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大盞,煎至一盞,溫服。冬月加黃 五、七分,春夏止服正藥,食遠溫服。

葶藶木香散(河間) 治濕熱內外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泄。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之圣藥也。

葶藶子 茯苓(去皮) 豬苓(去白) 白術(各二錢五分) 木香(五分) 澤瀉 木通 甘草(各五錢) 辣桂(二錢五分) 白滑石(三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食前服。

白術木香散(河間) 治喘嗽腫滿,欲變成水病者,不能臥,不敢多食,小便閉而不通者。

白術 木豬苓(去皮) 甘草 澤瀉 木通 赤茯苓(各五分) 木香 檳榔(各三分) 陳皮(去白,二錢) 官桂(二分) 滑石(二錢)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二氣散(河間) 治水氣蠱脹滿悶。

白丑 黑丑(各二錢)上為細末,外用大麥面四兩,同一處拌勻做燒餅,臨臥用茶清一盞下,降氣為驗。

牽牛丸(河間) 治一切濕熱腫滿等證。

大黃 黑丑 椒目 黃芩 滑石(各等分)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湯下,食后服,看虛實加減丸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楚县| 泰安市| 德保县| 德安县| 朝阳市| 双辽市| 新蔡县| 浦东新区| 灵丘县| 进贤县| 南平市| 万荣县| 章丘市| 岑巩县| 黄骅市| 库车县| 张掖市| 滨海县| 武陟县| 许昌市| 博湖县| 成都市| 蒲城县| 红安县| 从化市| 新宁县| 诸暨市| 万全县| 沂源县| 松桃| 嫩江县| 郯城县| 买车| 阿拉尔市| 大悟县| 色达县| 曲沃县| 来安县| 朔州市| 崇礼县|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