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集例(3)

  •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 4945字
  • 2015-12-26 17:53:46

周真字子固,號玉田隱者,儀真人,性敏好學。元貞間,被薦不仕,乃取醫書習之。每遇奇疾,以意與藥輒效。治一婦因產子舌出不能收,公以朱砂敷其舌,令作產子狀,以兩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墮地作聲,聲聞而舌收矣。治一女子,或嗜食泥,日食河中淤泥三碗許。公取壁間敗土調飲之,遂不食。

黃子濃江西人,與滑壽同時。至治天歷間,其術甚行,與虞文靖公相善。治富家子,年十八,病遍身肌肉折裂,公乃屏人詰病者,曰:幼童時曾近女色否?曰:當十二三歲曾近之矣。公曰:古云:精未通而御女,則四體有不滿之處,后日有難狀之疾,在法為不可治。后果惡汁淋瀝,痛絕而死。治一富翁病泄瀉彌年,公延醫浹旬不效。忽一日讀《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氣運轉不息,故闔得地在中間,如人弄碗珠,只運動不住,故在空中墜,少有息則墜矣。因悟向者富翁之瀉,乃氣不能舉,所以脫下。

即為灸百會穴,未三四十壯而泄止矣。

朱震亨字彥修,學人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義烏人也。自幼好學,日記千言,稍長從鄉先生治舉業,后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講道入華山,復往拜焉。益聞道德性命之說,宏深密粹,遂為專門。一日,文懿公謂曰:吾臥病久,非精于醫者不能起,子聰明異常,肯游于醫乎?公以母病脾,于醫亦粗習,及聞懿公之言,即慨然曰:士茍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于時,猶仕也。乃棄舉業,一于醫致力焉。有《丹溪心法》、《日用纂要》、《格致余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論》等書傳世。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于濕、熱、相火三氣致病最多。有陰虛火動,有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者,又當消息而用。謂李東垣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中之陽不能升舉,并及心肺之氣陷入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湯之劑治之,此亦前人之所無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滿于東南。天,陽也;地,陰也。西北之人陽氣易于降,東南之人陰火易于升,茍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則氣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乃以張、劉、李三家之論去其短,又參之以《內經》而作《相火論》。治病痢忽昏仆,目上視,溲注而汗瀉,脈無倫次。公曰:此陰虛陽暴絕也,得之病后犯酒色。與灸氣海,頃之手動,又頃唇動;更以人參膏三服而蘇,后服盡數斤而愈。治婦人病不知人,稍蘇即號叫數欠而復昏,肝脈弦數且滑。公曰:此得之怒后強酒也。乃以流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散肝分之郁立愈。治一女子病不食,面北臥者半載,肝脈弦出寸口。公曰:此思夫不歸,氣結于脾也,必激其怒,怒之氣屬木,故能沖上之結。怒已進食,公曰:思氣雖解,必得喜,庶不再結。

乃詐言夫旦夕且歸,遂愈矣。先生道學淵源,醫其一藝也。其詳見于宋太史濂墓志。

盛寅字起東,國朝姑蘇吳縣人也。少習舉子業,五試弗售,遂攻軒歧諸經,受業戴元禮,得丹溪先生正傳,治奇疾輒效。始為醫學正科,升太醫院御醫,賜為醫中狀元,祀南京太醫院名宦祀。

周敷字時榮,號煦庵,無錫人。初習進士業,經史皆涉大義。既而業醫,患近世醫家止于《局方》,遂究炎黃岐雷越人諸書,治人之疾病,十愈八九,又不責報。

劉溥字符博,吳郡人。幼不好弄,舉止異于常兒,稍長博學善吟。常慕濂溪窗前草不除,故以草窗自號。

用藥惟主東垣,守而不攻,薦為御醫。

汪機字省之,號石山居士,渭之子。邑庠生,屢科舉,父命舉業,嘗言士不至于相,則其澤之所顧,不若醫之博耳。乃肆力醫書,《周易》性理。所著有《重集脈訣刊誤》二卷,《內經補注》、《本草會編》。治一人中滿,用參、術初服閣脹,久則寬矣。或問參術之性,曰:藥無定性,以血藥引之則從血,以氣藥引之則從氣,佐之以熱則熱,佐之以寒則寒,在人善用之耳。治一人體瘦,左腹痞滿,谷氣偏行于右,不能左達。飲食減,大便滯。用補脾瀉肝、和血潤燥、寬脹散郁之劑而安。治癇發晨時,見黃狗走前,則昏瞀仆地,良久乃蘇,諸醫無效。公曰:早晨,陽分;狗,陽物;黃,土色;胃屬陽土,土虛為木火所乘矣。經云:諸脈皆屬于目。

故目系異物,宜實胃瀉肝而火自息。遂以參、術、歸、、陳皮、神曲、茯苓、黃芩、麥門冬、荊芥,服月余而安。治一婦忍饑過勞發狂,公曰:二陽之病發心脾。二陽者,胃與大腸也。忍饑過勞,胃傷而火動矣,延及心神,脾意擾亂,安得不狂?用獨參湯加竹瀝飲之愈。

程明佑字良吉,號宕泉,歙人,梁忠公莊公之后。幼好讀玩理,后攻醫。嘗曰:人皆知補之為補,而不知瀉之為補;知瀉之為瀉,而不知補之為瀉。陰陽迭用,剛柔互體,故補血以益榮,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非活血則氣滯。蓋脾為中州,水火交濟,而后能生萬物,真妙論也。

陳景魁字叔旦,號斗巖,句曲人,陳太丘之后。幼習舉業,授《易》于陸秋崖,拜湛甘泉講學。因父病習醫,善針灸,著《五診集》。授王府良醫,竟不赴任,每成詩文,以樂其志。治素無病,忽吐血半升,脈弦急,薄厥證也,得于大怒氣逆,陰陽奔并,服六郁湯而愈。治遍體生傀儡,歲久罔效,乃太陰風邪化為蟲也。

以百部、蛇床子、草烏、楝樹葉煎湯浴洗,越月遍身如白癜風狀而愈。治孕婦墮下,逾旬腹腫發熱,氣喘脈決,面赤舌青口臭。公曰:胎未墮也。面赤,心火盛而血干也;舌青臭,肝氣竭而胎死矣。遂用蛇蛻煎湯,調平胃散加芒硝、歸尾一倍服之,須臾胎下痛亦獲安矣。

劉純字宗濃,關中人。博學群書,尤精醫道。父叔淵,得丹溪之業,公繼之,纂《傷寒治例》、《醫經國小》、《玉機微義》等書。

王綸字汝言,號節齋,浙江慈溪人。弘治時,官致廣東布政。因父病精醫,著《明醫雜著》,發丹溪所未發,后世甚尊信之。方古庵重刻于《心法》之后,名曰《丹溪附余》。又著《本草集要》,盡皆大行于世。

兄經舉進士第,亦知醫。

歷代醫學姓氏

醫極其明者也。

扁鵲姓秦名越人,號扁鵲,秦之盧國渤海郡鄭人。得仙客長桑君之傳,知俞跗之術,發明《素問》、《靈樞》之旨,設為問答,作《八十一難經》,以釋疑義。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不出千里,決者至眾。虢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則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嘗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后世脈理由此而起,為醫之祖,后學當祀之,而配以張、劉、李,朱。

淳于意臨淄人,西漢文帝時為太倉長。篤信扁鵲,精醫道及導引法。司馬遷備志之,封贈倉公。

郭玉廣漢洛人,和帝時為太醫丞。帝奇之,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玉曰: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帝嘆息稱善。

醫緩春秋時秦人也,姓高名緩。晉景公疾,求緩治之。未至時,夢二豎子,相謂曰:我居肓之上,汝居膏之下。緩至曰:疾在膏肓,藥不可為。

醫和春秋時秦人也,未詳其姓。晉平公疾,醫和視之,知其近女室,內熱蠱疾,不可為也。

文摯戰國時宋之良醫也。洞明醫道,亦兼異術,觀人之背,而能知人之心竅也。

華佗字符化,漢末沛國樵人。舉辟不就。通五經,養性術,精方脈,善導引。嘗體中不快,起作五禽戲,微汗而愈。年百歲有壯容,人以為仙。其療病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即便拔針,病亦行瘥。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破腸洗浣,縫腹摩膏,四五日瘥,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間即平復矣。《魏志》曰:甘陵夫人有孕六個月,腹痛不安,召公診。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所在,在右則女,在左則男。其人曰:在左。于是為湯下之,果男形而愈。又治一郡守篤病,以為盛怒則瘥,乃多受其貨,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恚,吐黑血數升而愈。治一人腹中攻痛十有余年,鬢發皆墮。公診曰:是脾之半腐,可刳腹治之。使病者服藥穩臥,以刀破腹,不覺痛,既視脾果半腐,以刀割去惡肉,然后以膏敷之,更以藥縫之,數日即愈。魏太祖聞而異之,召公常在左右。太祖一日苦頭風,每發作心亂目眩,針其膈,其疾應針而愈。后召不至,竟為所害。漢魏以來,名醫益眾,張機、華佗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編藥品三百六十五種,謂之《神農本經》、《華佗內照》。門人吳普撰《寒溫五味本草》一卷,李當之修《神農本經》。

紀朋觀人顏色談笑,知病淺深,不待診脈。玄宗聞之,召于掖庭中看一宮人,每日昃則笑歌啼號,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視之曰:此必因食飽而大促力頓仆于地而然。乃飲以云母湯,令熟寐,覺而失所苦。問之乃言:因太華公主載筵宮中,大陳歌吹,某乃主謳,懼其聲不能清且長,吃蹄羹,飽而當筵歌大曲,曲罷覺胸中甚熱,戲于砌臺上,高而墜下,久而方蘇,病在足不能步也。

范九思業醫善針。昔人母患喉生蛾,只肯服藥不許針,無可奈何。九思云:我有一藥,但用新筆點之,暗藏鈹針在筆頭內刺之,蛾破血出即愈。醫者貴乎有機也,學人知之。

于法開善醫。治產難,令食羊肉十余臠而針之,須臾兒從羊裹下。

任度不知何許人,老醫也。有患者嘗饑,吞食則下,至胸便即吐出。醫作噎疾膈氣,治之無驗。任視之曰:非此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風,嘗求蛇肉食,風稍愈,復患此疾矣。遂用硝、黃合而治之,微下利則愈。醫皆記其驗而知蛇瘕也。

莫君錫大業中為醫丞。煬帝好色,服丹發躁,進劑治之。又置冰盤于前,俾朝夕觀望,亦治煩躁之一術也。

張苗不知何郡人。雅好醫術,燒地鋪葉出汗其法也。

唐慎微字審元,蜀之華陽人。貌陋言訥,中極明敏,治病百不失一。著《備用本草》及《經史證類》。

王叔和西晉高平人,為太醫令。性度沉靜,博通經史,精研醫道,洞識修養,纂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脈訣》,次仲景《傷寒方論》,遂使其本書不行于世,后人不免有遺議焉。

馬嗣明南齊河內野王人。善診脈知一年前死生。針灸孔穴與明堂不同,藝術精妙,一時名醫皆為所輕。治背癰腫,煉石涂之便瘥。其法以粗黃色石如鵝鴨卵者,猛火燒令赤,入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頻燒至石盡,取石屑曬干為末,醋調涂腫上,無不愈。

姚僧垣字法衛,后周吳興武康人。仕梁為太醫政,歷魏、周、隋進爵北絳郡公,年八十五乃卒,贈本官加荊湖三州刺史。先生醫術高妙,諸蕃外域,咸請托之。著《集驗方》十二卷,撰《行記》三卷。其長子察,《南史》有傳。

姚最字士會,僧垣次子。博通經史,官學士。天子敕習家業,十余年中,略盡其妙,效驗尤多。

李修字思祖,本陽平館陶人。得沙門姚僧垣針灸術,撰《藥方》百卷。官太醫令,贈青州刺史。

巢元方隋人,大業中為太醫令。撰《病源》五十卷,不為無見。但言風寒二氣而不及濕熱之文,后人不免遺議。治風逆坐起不得,用半年羔羊,殺而取腔,以和藥末,藥未盡而病愈。

韋訊號慈藏,唐人。醫中之圣,人皆仰之,今醫家多圖其像以祀之。

元珠先生王冰之師,洞明《素問》。

王冰號啟玄子,唐寶應中為太仆令。注《素問》,作《玄珠密語》,其大要皆論五運六氣,《皇極經世》注亦載其語。

張鼎補孟詵《食療本草》。

張文仲唐之洛州洛陽人。少與李虔、韋訊并以醫知名,則天初為侍御醫,特進蘇良嗣,方朝疾作仆廷中,公診曰:憂憤而成,若脅痛者,殆未可救。頃告脅痛,又曰:及心則殆。俄心痛而死。公論風與氣尤精,風狀百二十四,氣狀八十,治不以時,則死及之,惟頭風與足氣,藥可常御。病風之人,春秋末月可使洞利,乃不困劇,自余須發,則治以時消息。乃著四時輕重術凡十八種,《隨身備急方》三卷。

肖炳唐之蘭陵處士,撰《四聲本草》。

楊損之唐開元后人,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撰《刪繁本草》。

陳士良偽唐陪戎副尉,劍南醫學助教。取諸家本草有關于飲食者類之,附以調養臟腑之術,名《食性本草》。

于志寧字仲謐,京兆人。唐永徽間遷太傅,與李績修定本草,并圖合五十四篇,其書大行。

甘伯宗撰歷代明醫姓氏,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出《輟親錄》。

孫兆宋時官殿中丞,尚藥奉御太醫令用和之子,父子皆以醫知名。治平中間有顯官坐堂,忽耳鳴,公診曰:心脈大盛,腎脈不能歸耳。以藥涼心,則腎脈復歸,耳鳴立愈。

王纂宋海陵人。少習經方,尤精針石。治一女子,每夜被獺精假作其夫迷惑,鬼穴一針,獺從被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龙江县| 永吉县| 玛多县| 峨山| 辽源市| 辉南县| 两当县| 于田县| 延川县| 酒泉市| 都江堰市| 凤山县| 濮阳县| 保定市| 正宁县| 五常市| 丰原市| 安多县| 罗定市| 鄂尔多斯市| 岢岚县| 云安县| 玉门市| 军事| 定陶县| 于田县| 科技| 高碑店市| 沅陵县| 顺平县| 翼城县| 张家口市| 蛟河市| 定安县| 玛曲县| 毕节市| 巴青县| 西丰县| 玉山县| 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