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內集(11)

諸脈相兼主病

滑伯仁曰:人之為病,雖曰不過寒熱虛實四者,而脈多兼見也。熱則流通,凡浮大數長,皆熱也;寒則堅凝,凡沉小遲短,皆寒也。實則形剛,凡實滑弦緊,皆實也;虛則形柔,凡虛澀濡緩,皆虛也。他如《難經》所謂一陰一陽者,脈來沉而滑;一陰二陽者,脈來沉滑而長;一陰三陽者,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一陽一陰者,脈來浮澀;一陽二陰者,脈來長而沉澀;一陽三陰者,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者,盡皆兼見義也。

浮而有力則為風,風包四氣而言:如浮緩浮弦則為傷風,浮緊則為傷寒,浮虛則為傷暑,浮濡則為傷濕。四氣在表皆浮,更與人迎相應,則為在經無疑。

浮而無力斯為虛;經曰:諸浮者,腎不足也,瞥瞥有如羹上肥,定知此脈陽氣微。乍病見浮脈,乃傷風邪,久病宜沉反見浮脈,里寒表熱也。然必與氣口相應,則為內傷,氣血虛損。

浮數風熱微欲解,浮數,傷風挾熱也。帶微者,邪不傳而欲解。

浮遲身癢汗亦無;里虛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獨浮喘脹表中熱,表邪盛,故氣逆喘脹。

浮緊滑疾百合辜;百合,傷寒病也。

浮大隱疹久為癩,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發癢,久久為癩。

浮滑痰飲痛如錐。

浮滑為風痰,為走刺疼痛。

沉而有力則為積,凡脈浮盛為病,在表在外;沉堅為病,在里在內。

無力應和氣不平;沉為諸郁。

為水為泄為厥逆,停飲脅脹兼瘕;沉數里寒內熱盛。

與人迎相應,則邪伏陰經而為實熱。

沉遲血冷里寒生;與氣口相應,則血凝氣滯而為沉寒。

沉重傷暑弱墮發,沉重為傷暑發熱。沉弱者,發必墮落。

沉弦腹心冷痛并;沉緊而數冷又熱,沉緊不數懸飲成;沉細少氣臂不舉,兩寸則兩臂不舉。

沉重前絕瘀血凝。

沉重,如重物沉水,不復浮起,故冬脈曰石。直前絕者,有瘀滯也。

遲而無力虛且寒,與人迎相應,則濕寒凝滯;與氣口相應,則虛冷沉積。

遲而有力痛為害;或心痛,或腹痛,或脅痛。

應尺血虛寸氣虛,寸口得之為氣虛,尺中得之為血虛,總是腎虛不安。亦有痰凝氣滯,伏熱蹇澀而然者,必尋之無力,乃為真遲。

遲沉寒內浮寒外;脈遲沉或芤,寒在里則腹痛。遲浮,寒在表則肢冷。

遲澀咽酸瘕成,遲澀則濕熱凝滯,或為咽酸,或為瘕。

遲滑腹中覺脹大;遲而滑為腹脹。

惟有季夏及左尺,逢此便是腎經敗。

季夏,六月也。此時得遲脈,則土旺水虧,須急滋腎水以救之。非六月而左尺見遲脈者,亦為土克水,須急滋補以救之。

數而有力則為熱,與人迎相應,則風燥熱煩。

無力瘡瘍痛癢亟;平人遇此,主即發瘡瘍癰疽,年幼者或發疹痘。

若還細數又無力,陰虛火動休輕視;與氣口相應,則陰虛陽盛。甚者左右俱細數無力,或左尺寸數尤甚。

數浮火炎煩且滿,數浮,表有熱也。數為煩滿。

數沉里熱不須議;數沉,里有熱也。

上見煩熱與頭疼,中為口嗅兼嘔逆;左則目赤肝火炎,右下二便秘而赤;數而帶滑痰火盛,或為嘔吐或痛極。

滑脈為實為停痰,滑為氣血實,與人迎相應,則風痰潮溢;與氣口相應,則涎飲凝滯。

或為瘀血宿食兼;為滿為咳為鬼疰,不勻氣逆嘔涎粘;滑而大小不勻,必吐,為病進。滑為逆氣。

滑浮大小腹作痛,滑浮者,大小腹皆痛。

滑弱陰痛溺如挽;滑弱則陰中痛,小便亦然。

滑散癱瘓不仁癥,痰多氣血少也。

滑實胃熱非廉纖。

滑實為胃熱,帶數則為結熱。非廉纖者,言熱重也。

澀為不足傷精血,與氣口相應,則精竭血枯。

為厥為痢為惡寒;澀為四肢逆冷,為下痢,為惡寒。澀細則大寒。

或為無汗為心痛,澀為無汗,為心痛。

澀芤瘀血結成團;澀芤為衄血,或為失血。

澀緊為痹因寒濕,澀而緊為痹,為寒濕,為中霧露。

澀沉之病亦一般;澀沉亦為寒濕,與人迎相應,則風濕寒痹。

婦人有孕胎中痛,無孕還須敗血成。

大為病進脈之賊,經曰:脈來渾渾革革如涌泉者,病進而危。昔人以秋潮之洶涌者,狀其大也。要之即非時而見洪大脈也。

浮大表病沉里厄:經曰:大則病進。浮大表病,沉大里病。浮大晝加晝死,沉大夜加夜死。

前大后小頭痛眩,前小后大胸滿塞;《難》曰:前大后小,頭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滿短氣。前謂寸,后謂尺。

氣愈盛兮血愈虛,大為血虛而氣盛。

必緩而大為正脈。

中緩而大者為正脈。

緩為正復脈之本,緩為胃氣將復,為病退。

非時得之氣血虛;非土旺之時單見緩脈,則氣血雖和,而投虛身必倦怠。

在上項強下腳弱,寸緩項強,尺緩腳弱。

沉緩眩暈浮痹膚;沉緩為虛,故眩暈;浮緩風寒,故麻痹。

帶滑為熱緊為痛,緩滑為熱中,緩緊為脾疼。與人迎相應,則風熱入臟;與氣口相應,則怒極傷筋。

緩遲虛冷咽難哺;緩遲為虛寒相搏,食冷則咽痛;緩弱吞酸食不下,緩者,胃氣有余;弱者,陽氣不足。胃欲消化而陽氣不運,故噫而吞酸,食卒不下,填于胸膈也。

左尺單見命將殂。

左尺腎部,單見緩脈,全無沉滑,為土盛水虧,不治。

以上八脈,《內經》謂之八要。蓋浮沉二脈以別其表里,遲數二脈以別其寒熱,滑澀二脈以察氣血虛實,大緩二脈以察病之安危。茍能得其要領,雜脈可以類推。

洪為脹痛為熱煩,為脹滿,為頭痛及遍身疼痛,為熱,為煩,大便不通。

洪實為癲洪大祟;洪實者癲,洪大者祟。

洪緊癰疽喘急粗,洪緊與氣口相應,則氣攻百脈,為癰疽,為喘急,亦為脹。

洪浮陽邪癥來見。

洪浮與人迎相應,則寒壅諸陽,外見陽癥,大小便秘。

實為伏熱咳且吐,實與人迎應,則風寒貫經,郁熱在內,熏蒸脾胃不食,氣喘作咳,或時嘔吐。

實澀氣塞痢且墜;實澀與氣口相應,則氣血壅滯,為三焦痞塞,食積濕熱成痢,里急后墜。

實緊作泄胃家寒,或時腰痛亦難住。

實緊為陰不勝陽,為胃寒,為大便不禁,為腰痛。

弦為血弱有勞傷,弦乃肝部本脈,見于他部,則為血虛。主盜汗,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中虛且寒停飲漿;弦與氣口相應,則飲水停積,令人中虛寒。

胸脅疼痛體拘急,與人迎相應,則風走注痛,甚者四肢拘急,冷痹。

瘧疾寒熱善驚惶;為瘧為驚。

弦緊惡寒疝癖病,經絡中有寒故也。

上下左右積弦長;弦而長,為上下左右有積。

弦鉤脅下痛如刺,弦而鉤,為脅下刺痛。

雙弦急痛轉難當。

雙弦為脅下急痛,乃無水以緩之也。

緊則為寒為疼痛,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寒;與氣口相應,則臟腑作痛。

為咳為喘為滿胸;人迎緊盛傷寒癥,人迎緊盛,為傷寒。

氣口緊盛食沖沖;氣口緊盛,為傷飲食。

緊沉必知痛在腹,恐成冷氣與癇風;緊數寒熱相來往,緊而數,為寒熱往來。

緊滑宿食吐蛔蟲;緊滑為蛔動,為宿食吐逆。

緊急遁尸亂血脈,緊而急,為遁尸。

單緊而浮肺水攻;浮緊為肺經有水。

浮沉俱緊中霧露,頭項強急溺妄通。

浮緊,或寸緊,則霧露中于上焦。見太陽癥發熱,頭項強痛,腰攣脛酸。沉緊,或尺緊,則霧露中于下焦。見少陰癥足冷,便溺妄出,為難治。若浮沉俱緊,三焦俱中其邪,臍痛,手足冷者死;手足溫,自吐利者生。

長為陽毒入臟深,熱閉陽明煩莫禁;坐臥不安身壯熱,長脈來去不絕,見于左關人迎之位,感于陽邪熱毒,在心肝二經。傳之下焦,其熱壅閉,乃陽淫熱痰,主渾身壯熱,坐臥不安。表證多則微汗,里證多則下之。又,尺寸俱長者,陽明本脈也。

長大癲癇更迷心;長大則為癲狂癇疾,乃痰熱迷于肝心所致。

長緩微邪犯下體,與人迎相應,則微邪自愈;與氣口相應,則臟氣平治。

寸長足脛痛相侵。

經曰:長而緩者、病在下。又云:寸口中手長者,足脛痛。

芤主血瘀不流通,芤與人迎相應,則邪壅吐衄;與氣口相應,則榮虛妄行而為瘀滯。

熱入小腸淋瀝膿;心主血則不受邪,故熱入小腸,淋瀝膿血疼痛。

崩漏衄吐隨所主,寸芤則為衄血吐血,關芤則為便血,尺芤則下虛有瘀,崩漏尿血。

芤緊或數腸內癰。

芤緊或挾洪數者,主榮脈留滯于腸胃之間。多見關部,致生血癰。

微主中寒氣血虛,微與氣口相應,則陽虛脫泄。仲景云:脈縈縈如蛛絲細者,陽氣衰也。

為衄為崩為急拘;衄血,崩漏,四肢拘急。

微浮嘔逆分內外,內傷則為陽虛,則為風暑。

微沉自利汗有無;微沉,陰氣已虧,臟寒下利作泄,或虛汗不止,或亡陽無汗。

微弱少氣面無色,男精女帶共焦枯;微弱為少氣,主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中漏下,致面色焦枯。

微澀亡血增寒熱,曾經汗下醫之辜。

脈微而澀者,病當惡寒,后乃發熱。所以然者,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陽微惡寒,陰弱發熱,理也。久則夏月惡寒,冬月惡熱。蓋夏月陽氣在外,胃中虛冷,陽氣內微,故反惡寒。冬月陽氣在內,胃中煩熱,陰氣內弱,故反惡熱。晝寒夜熱,亦此義也。

細為寒濕為脹泄,細與人迎相應,則諸經中濕,濕則脹滿,濕多成泄。

細滑僵仆兼嘔熱;細而滑,為僵仆,為嘔吐,為發熱。

細緊瘕積聚縈,或為刺痛為痿蹶;細而緊,為瘕積聚,為病在內,為刺痛,為身痛痿蹶。叔和云:脛酸髓冷是也。

內傷得之心神勞,憂思過度也。

五臟凝涎損氣血;與氣口相應,則五臟凝涎,氣血俱虛。

惟有冬季為時脈,不療自痊王氏訣。

冬脈宜沉細而滑,故叔和云:如逢冬季經霜月,不療其必自痊。

濡為亡血為冷痹,濡為亡血,為冷痹。仲景云:脈來綿綿,如瀉漆之絕,前大后小者,亡其血也。痹亦有因寒濕散漫而脈濡者,必與人迎應也。

虛汗不止又乏氣,濡為自汗,為氣弱。

蒸熱飧泄下體重,濡與氣口相應,則飧泄腳弱,骨蒸潮熱。

濡弱內熱外又寒,其人小便必不利。

濡而弱,內熱外冷,自汗小便難。

弱主陽虛脛體酸,弱乃六極之脈,與人迎相應,則風濕緩縱;與氣口相應,則筋絕痿弛。

客風冷氣巧相鉆;關上得之主挾風熱,關后得之主挾冷氣。訣云:弱主氣居于表,產后客風面腫。又云:只為風邪與氣連。

陰弱血虛筋急痛,尺屬陰,主血虛,不能潤筋,故筋急能。

陽弱氣喘行步難;寸屬陽,主氣虛作喘,行步無力。

虛汗泄精成痼冷,少壯得之不等閑。

老年人得弱脈則順,少壯人得弱脈則逆。

虛則為虛為傷暑,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暑;與氣口相應,則榮衛虛損。

腳弱喘促食不消;虛為腳弱,為喘促,為食不消。

恍惚驚風皆所主,虛煩多汗亦同條;虛主心中恍惚,小兒驚風,虛煩自汗。

虛大勞役損元氣,虛而大,為勞役損氣。

虛澀房勞腎水焦。

虛而澀,為房勞損精。

革乃虛寒相搏成,崩漏半產亡血精;仲景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曰革。女人半產崩漏,男子亡血失精。

更是中風兼感濕,為滿為急異常情。

與人迎相應,則中風暑濕;與氣口相應,則半產脫精。

動脈多見關部中,仲景曰: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脈也。

或驚或痛來相攻;與人迎相應,則寒疼冷痛;與氣口相應,則心驚膽寒。

四肢拘攣多疼痛,虛勞血痢與崩中;動為拘攣,動主體虛勞,崩中血痢。

陽動汗出陰發熱,形冷惡寒陽不通;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言陰陽相搏則虛陽動,為陽虛,故汗出。陰動為陰虛,故發熱。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者,陽氣不通,而致身冷惡寒也。

若見轉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散脈不聚命將崩,到此無由得再生;與人迎相應,則淫邪脫泄;與氣口相應,則精血敗耗。

五臟氣散利不禁,六腑氣散四肢青。

手足寒,上氣。

伏因邪閉成霍亂,與人迎相應,則寒暑濕邪固閉,而成霍亂。

積疝溏泄貫膿窠;伏為宿食,為疝瘕,為溏泄,為惡膿貫肌。

寸伏痰熱尺寒積,關伏寒熱兩為;寸得之為痰為熱,尺得之為寒為積,關中則痰熱俱有,寒熱不定。

蓄水停痰氣厥逆,為停痰蓄水,為諸氣上沖,為厥逆。

伏澀吐逆神思多。

伏則吐逆,澀則食不得入,關格癥也。與氣口應者,乃凝思勞神過多,不可專責外邪也。

短為氣滯心腹痛,宿食內積三焦壅;與人迎相應,則邪閉經脈;與氣口相應,則積遏臟氣。

陰中伏陽血不行,短脈屬陰而又伏于陽者,何也?經云:脈有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在秋時則為正脈,在三時則為七情、宿食壅滯,氣不足以導血行也。

短急病上亦可惡。

經曰:短而急者病在上,寸口短者頭痛。又曰:短而數者心痛必煩,皆上體病也。短亦可惡,無胃氣也。

促脈陽盛陰不足,氣血痰食壅為毒;陰陽之氣不和,不相續也,非若結代之脈動而中止。有因氣血食飲痰涎留滯不行而止,促不可概為惡脈,凡臟腑熱盛則促急。故曰:與人迎相應,則痰壅陽經;與氣口相應,則積留胃府。

里熱瘀血發狂斑,風熱壅盛,則瘀血凝滯,發為狂斑。

怒氣激之發厥搐;或因怒氣,氣逆發厥,上盛下虛。

漸加即死漸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脈雖非惡脈,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虛,亦非福也。

結因陰盛主有積,結甚積甚微則微;與人迎相應,則陰散陽生;與氣口相應,則積阻氣節。陰盛則結,脾間積大,大腸秘痛,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

陽結茫茫如車蓋,脈藹藹如車蓋大者,名陽結。為陽氣郁結于外,不與陰氣和雜也。

陰結累累與陽違。

脈累累如循長竿強直者,名陰結,為陰氣郁結于內,不與陽氣和雜也。

結浮寒邪滯經絡,結沉痰飲瘀血基;亦有七情氣郁者,脈道不通實由之。

里寒脈緩則為結,里熱脈數則為促。緩促不同,結亦當如促脈,分痰飲氣血積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滁州市| 襄樊市| 盈江县| 桐梓县| 义马市| 仁化县| 阿图什市| 格尔木市| 许昌市| 延安市| 三穗县| 耒阳市| 肇庆市| 镶黄旗| 左权县| 卓资县| 岑巩县| 东阿县| 临朐县| 天台县| 大埔区| 临海市| 花垣县| 清苑县| 昆山市| 北川| 洞口县| 阿合奇县| 手机| 娄底市| 九龙坡区| 长宁县| 米脂县| 郯城县| 汶川县| 卓资县| 清水河县| 浑源县| 喀喇| 淅川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