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內集(10)
-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 4996字
- 2015-12-26 17:53:46
手足癱瘓否?左手足臂膊不舉或痛者,屬血虛有火;右手足臂膊不舉或痛者,屬氣虛有痰。
肩背痛否?暴痛為,久痛為虛損挾郁。
腰脊痛否?暴痛亦為,久痛為腎虛挾滯。
尻骨痛否?暴痛為太陽經邪,久痛為太陽經火。
胸膈滿否?已下為結胸,未下為邪入少陽經分,非結胸也。素慣胸滿者,多郁多痰火下虛。
脅痛否?或左或右,或兩脅俱痛,或一點空痛。
腹脹否?或大腹作脹,或小腹作脹。
腹痛否?或大腹痛,或臍中痛,或小腹痛,或痛按之即止,或痛按之不止。
腹有痞塊否?或臍上有痞塊,或臍下有痞塊,或臍左有痞塊,或臍右有痞塊,或臍中有塊,不可妄用汗吐下及動氣凝滯之藥,宜兼消導行氣之劑。
心痛否?暴痛屬寒,久痛屬火屬虛。
心煩否?或只煩躁不寧,或欲吐不吐,謂之嘈雜?;蚨囿@恐,謂之怔忡。
嘔吐否?或濕嘔,或干嘔,或食罷即嘔,或食久乃嘔。
大便泄否?或溏泄,或水泄,或晨泄,或食后即泄,或黃昏時泄,一日共泄幾行。
大便秘否?秘而作渴作脹者為熱,秘而不渴不脹者為虛。
小便清利否?清利為邪在表,赤澀為邪在里,頻數窘急為下虛挾火,久病及老人得之危。
小便淋閉否?渴者為熱,不渴為虛。
陰強否?陰強為有火,陰痿為無火。
素有疝氣否?有疝氣,宜兼疏利肝氣藥,不可妄用升提及動氣之劑。
素有便血否?有痔瘡否?有便血痔瘡,不敢過用燥藥,爍陰傷臟。
有瘡疥否?有瘡疥忌發汗,宜兼清熱養血祛風。
素有夢遺白濁否?有遺濁則為精虛,不敢輕易汗下。
有房室否?男子犯房則氣血暴虛,雖有外邪,戒用猛劑?;蛳妊a而后攻,可也。
膝酸軟否?暴酸軟則為香港腳,或胃弱。久病則為腎虛。
腳腫痛否?腫而痛者多風濕,不腫脛枯細而痛者為血虛、為濕熱下注。
腳掌心熱否?熱則下虛火動。腳跟痛者,亦腎虛有熱。腳指及掌心冷者為寒。
有寒熱否?寒熱有間否?無間為,有間為內傷。午寒夜熱,則為陰虛火動。
飲食喜冷否?喜冷則為中熱,喜熱則為中寒。
飲食運化否?能食不能化者,為脾寒胃熱。
飲食多少否?能飲食者易治,全不食者難治。惟傷寒不食亦無害。
素飲酒及食煎炒否?酒客多痰熱,煎炒多犯上焦,或流入大腸而為濕熱之癥。
有汗否?有汗則為傷風,無汗則為傷寒。雜癥自汗則為陽虛。
有盜汗否?睡中出汗,則為半表里邪,內傷則為陰虛有火。
渾身骨節疼痛否?則為邪居表分,內傷則為氣血不用,身重痛者為挾濕氣。
夜重否?或晝輕夜重為血病,或夜輕晝重為氣病。
年紀多少?壯年病多可耐,老人病雜則元氣難當。婦人生產少者,氣血猶盛;生產多,年又多,宜補不宜攻。
病經幾時?或幾日,或幾旬,或經年。
所處順否?所處順,則情性和而氣血易調;所處逆,則氣血怫郁,須于所服藥中,量加開郁行氣之劑。
曾誤服藥否?誤藥則氣血亂而經絡雜,急病隨為調解,緩病久病,停一二日后藥之,可也。
婦人經調否?或參前為血熱,或參后為血虛。或當經行時有,經盡則散,不可妄藥,以致有犯血海。
經閉否?或有潮熱,或有咳泄,或有失血,或有白帶否?能飲食否?能食,則血易調而諸癥自除,食減漸瘦者,危。
有瘕否?有腹痛潮熱,而一塊結實者,為瘕。
有孕能動否?腹中有一塊結實能動,而無腹痛潮熱等癥者,為有孕。腹虛大脹滿,按之無一塊結實者,為氣病,其經水亦時滲下。
產后有寒熱否?有腹痛否,有汗否?有咳喘否?寒熱多為,腹痛多為瘀血,或食積停滯。有汗單潮為氣血大虛。咳喘為瘀血入肺,難治。
凡初證題目未定,最宜詳審,病者不可諱疾忌醫,醫者必須委曲請問,決無一診而能悉知其病情也。初學宜另抄問法一紙,常出以問病。若題目已定,或,或內傷,或雜病,自當遵守古法,不可概施發散劑也。
觀形察色問證
附:王叔和觀病生死候歌
欲愈之病目黃,(胃氣行也。)眼胞忽陷定知亡。(五臟絕也。)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難當。(腎乘胃也。)面黃目青酒亂頻,邪風在胃衰其身。(木克土也。)面黑目白命門敗,困極八日死來侵。(先青后黑,即《素問》回則不轉,神去則死意。)面色忽然望之青,進之如黑卒難當。(肝腎絕也。)面赤目白怕喘氣,待過十日定存亡。(火克金也。)黃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災殃。(水乘脾也。)面青目黃午時起,余候須看兩日強。(木克土也。)目無精光齒齦黑,(心肝絕也。)面白目黑亦災殃。(肺腎絕也。)口如魚口不能合,(脾絕。)氣出不返命飛揚。(肝腎先絕。)肩息直視及唇焦,面腫蒼黑也難逃。妄言錯亂及不語,尸臭無知壽不高。(心絕。)人中盡滿兼唇青,三日須知命必傾。(木克土。)兩頰顴赤心病久,口張直氣命難停。(脾肺絕。)足趺趾腫膝如斗,十日須知難保守。(脾絕。)項筋舒展定知殂,(督脈絕。)掌內無紋也不久。(心胞絕。)唇青體冷及遺尿,(膀胱絕。)背面飲食四日期。(肝絕。)手足爪甲皆青黑,許過八日定難醫。(肝腎絕。)脊疼腰重反復難,此是骨絕五日看。體重溺赤時不止,肉絕六日便高判,手足甲青呼罵多,筋絕九日定難過。發直如麻半日死,(小腸絕。)尋衣語死十知么。(心絕。)
診脈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脈者,所以主宰榮衛,而不可須臾失也。從月從永,謂得此可永歲月也。古脈字,從血從,所以使氣血各根據分派,而行經絡也。醫家由脈以識經絡虛實。由經絡虛實以定藥之君臣佐使及針灸穴法,是脈乃醫之首務。世俗偏熟《脈訣》,而不知《脈經》,專習單看,而不知總看。其實上古診法有三:其一各于十二經動脈分為三部,候各臟腑。其二以氣口人迎,決內外病因。其三獨取寸口,以內外分臟腑,以高下定身形,以生克定榮枯,以清濁論究通,故曰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之生死吉兇也。茲以《素》、《難》為主,兼采仲景及《脈圖》、《脈經》、《脈訣》、《正傳》、《權輿》而補之。以便初學誦讀。
診脈
寸關尺定位
掌后高骨號為關,傍骨關脈形宛然;次第推排寸關尺,配合天地人三元。
昔岐伯取氣口,象黃鐘作脈法,故氣口之數九分,陽數九也;尺內一寸,陰數十也。手腕高骨為關,從關至魚際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從關至尺澤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陽出陰入,以關為界,故名關部。
寸應天為上部,關應人為中部,尺應地為下部。一部之中又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如九,故曰三部九候。凡診脈初以中指揣按高骨關位,次下前后二指,人長則疏排其指,人短則密排其指。初輕按消息之,次不輕不重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魚際者。寸上一分,掌骨后際,如魚之頸際然。尺澤者,尺外余脈,如深澤然。
臟腑定位
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心與小腸居左寸,肝膽同歸左關定。腎脈元在左尺中,膀胱是腑常相應。肺與大腸居右寸,脾胃脈從右關認。心胞右尺配三焦,此為初學入門訣。
左心主血,肝膽腎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氣,脾胃命門三焦各以氣為運化,故次附之。分之曰氣、曰血,曰脈,總之惟脈營運氣血而已。是以氣血盛脈盛,氣血衰脈衰,氣血和脈平,氣血亂脈病。由此知脈乃氣血之體,氣血乃脈之用也。心與小腸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腸。肝與膽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關,沉取候肝,浮候膽。腎與膀胱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腎,浮候膀胱。
肺與大腸為表里,旺于秋,而位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腸。脾與胃為表里,旺于四季,而位右關,沉取候脾,浮候胃。命門與三焦為表里,寄旺于夏,而位右尺,沉取候命門,浮候三焦。然以循環之序言之;則左尺水生左關木,左關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關土,右關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絕,有子母之親也。若以對待之位言之:則左寸火克右寸金,左關木克右關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左剛右柔,有夫婦之別也,然左手屬陽,右手屬陰,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
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是以善診者,診父而知其子也。
七表八里九道脈名
浮芤滑實弦緊洪,名為七表屬陽宮。微沉緩澀遲并伏,濡弱為陰八里同。細數動虛促結散,代革同歸九道中。又有長短大三脈,經書所載亦當通。
《脈經》無表里九道之目,且七表以芤為陽,然為亡血失精半產。七表以弦為陽。仲景以弦為陰。九道以動為陰,仲景以動為陽。惟《脈經》則與仲景合也。經以上中下九候為九道,的非歌訣九道之謂也。戴同父有《脈訣刊誤》,朱文公謂其辭俚而淺。但《脈訣》世俗誦習已慣,表里名義,初學不可不知。九道從丹溪者,《脈經》有數無短,《內經》有革無牢故也。
諸脈體狀
浮按不足舉有余,浮,不沉也,脈在肉上。
沉按有余舉則無。
沉,不浮也。浮沉二脈,以舉按輕重取之。浮為在表,沉為在里。
遲脈一息剛三至,數來六至一吸呼。
遲,不及也;數,太過也。遲數二脈以呼吸息數取之,遲為冷,數為熱。
滑似累珠來往疾;滑,不澀也,累累如珠,往來流利疾速。
澀滯往來刮竹皮。
澀,不滑也。往來澀滯如刀刮竹皮然,不通快也。滑澀二脈以往來形狀取之,滑為有余,澀為不足。
大浮滿指沉無力,大,不小也。浮取滿指似洪,沉取闊濡無力。
緩比遲脈快些兒。
緩,不緊也。仍四至,但往來更和緩耳,比三至遲脈更快些。大緩二脈以指下急慢分之,大則邪勝,緩則正復。
洪如洪水涌波起,洪大而涌上且實也。如洪水之波浪涌起,浮沉取之有力,其中微曲如環如鉤,故夏脈曰鉤。鉤即洪也。
實按力自殊。
實,不虛也,舉按皆有力。
弦若張弓弦勁直,弦,勁直如弓駭也,舉按皆然。
緊似牽繩轉索初。
緊,急而不緩也,如轉索之狀。
長脈過指出位外,長,不短也,過于本位。
芤兩頭有中空疏。
芤,如芤菜中空也。
微似蛛絲容易斷,微,不顯也,若有若無。
細線往來更可觀。
細,微渺也。較之微脈差大,往來有常。
濡全無力不耐按,濡,無力也。輕手乍來,重手卻去。
弱則欲絕有無間。
弱,不盛也。按之欲絕,似有似無,舉之則無。
虛雖豁大不能固,舉按雖闊豁而不堅固也。
革如按鼓最牢堅。
革,改易本來氣血也,浮沉取之,皆實如按鼓皮然。
動如轉豆無來往,舉無尋有,如豆厥厥動搖不離其處,無往無來。
散漫乍時注指端。
散,不聚也。來去不明,漫無根柢,指端輕按則有,重按即失,有表無里也?;騿枺荷⒛藬∶},何心肺平脈皆浮而散耶?蓋心浮大中帶濡,肺浮澀中帶大,有似于散耳。若真散,豈為平脈?但不帶散,則又為真夏秋脈矣。
伏潛骨里形方見,伏,不見也。按之推之,至于骨乃見。
絕則全無推亦閑。
絕,亦古脈名。
短于本位猶不及,短,不及也。見指中間。
促急來數喜漸寬。
促者,急也。脈數時一止復來,曰促。
結脈緩時來一止。
結,不續也。脈來遲緩時一止,曰結。
代脈中止不自還。
代,更代也。先有澀濡定止,方見代脈,止歇有定數,不比促結,止而不定。如十動一止,雖數十動,皆見于十動之后。如二十動一止,雖數十動,皆見于二十動之后,三十四十動皆然。
諸脈相類
浮似芤,芤則中斷浮不斷,浮似洪,力薄為浮濃者洪;浮似虛,輕手為浮無力虛。滑似動,滑珠朗朗動混混(混混然無頭尾;)滑似數,滑利往來數至多。實似革,革按不移實大長。弦似緊,弦言其力緊言象(弦如張弓,緊如轉索。)洪似大,大按無力洪有力。微似澀,澀短遲細微如毛。沉似伏,伏極其沉深復深。緩似遲,緩比之遲仍小快。遲似澀,遲息三至澀短難。弱似濡,濡力柔薄弱如無。結促代,結緩促數止無定,代歇有常命鮮回。散似大,散里全無大翕翕(散形緩漫里全無,大則其中還翕翕。)
諸脈主病
浮風芤血滑多痰,浮主風者,風氣浮蕩也。芤主血虛,血屬陰,陰道常乏,故中有間斷也。滑主血多,隨氣壅上為痰。
實熱弦勞緊痛關。
實主氣,實有熱,血隨氣行,氣血俱熱候也。弦主勞傷,氣血拘斂。緊主邪搏,氣血沸亂,故痛。
洪熱微寒臍下積,洪乃氣血燔灼,表里熱極。微乃氣血虛寒,臍下冷積,作痛作瀉。
沉因氣痛緩膚頑。
沉為氣郁疼痛。緩大非時得之,則氣血不周,肌膚頑痹麻木。
澀則傷精陰敗血,澀乃精血枯燥,男子得之房勞傷精。女子有胎得之,胎中少血作痛;無孕得之,瘀血滯也。
又聞遲冷伏格關。
遲為陽虛里寒,外見冷癥,伏乃陰陽潛伏,關格閉塞。
濡多自汗偏宜老,濡主氣血衰疲,陽虛自汗,老人氣血已衰故宜。少壯得之,危。
弱脈精虛骨體酸。
弱由真精氣虛極,骨髓空虛,故作酸痛。老人得之,亦無妨也。
長則氣理短則病,長乃氣血有條理而不亂,滯緩則百病易治。短因氣滯,或胃氣衰少,諸病見短難治。
細氣少兮代氣衰。
細本元氣不足,精血亦乏。代乃元氣衰極,他臟代至,死脈也。
促為熱極結為積,促乃陽盛而陰不相濟,熱蓄于里也。結乃陰盛而陽不相入,內外邪滯為積。
虛驚動脫血頻來。
虛乃氣血俱虛,故多恍惚驚悸。動亦虛勞之脈,主脫漏崩中泄痢,血分之疾。
數則心煩大病進,數亦熱極脈也,主心煩發狂。大乃邪盛,氣血虛不能制,故病進也。
革去精血亦奇哉。
革乃變易,血氣去留常度,男子不交精泄,女子崩中漏下,有孕半產,真虛寒怪癥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