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陽勝急曰弦 志云。弦。當作鉤。陽氣正盛。故其脈來盛去悠。如鉤之急。以應夏熱之氣也。高同。
鼓陽至而絕曰石 志云。至者為陽。陽氣伏藏。故脈雖鼓至而斷絕。以應冬藏之氣也。滑云。當作鼓。
陰至而絕。此四者。蓋亦真臟脈也。簡按鼓陽。作鼓陰。近是。然以四者為真臟脈。恐非。
陰陽相過曰溜 志云。溜。滑也。陰陽相遇。其脈則滑。長夏之時。陽氣微下。陰氣微上。陰陽相遇。
故脈滑也。此言人有四經。以應四時之氣也。張云。陰陽相過。謂流通平順也。脈名曰溜。其氣來柔緩而和。
應脾脈也。簡按志以溜為滑。本于吳注。馬云。溜。作流。靈本輸篇。溜于魚際。其義主流。蓋溜流古通。不必改字。滑云。如水之溜而不收。即下文關格之類。非。又按鼓一陽以下二十九字。與上下文。不相順接。是它篇錯簡在此爾。
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張云。此兼表里。以言陰陽之害也。
表里不和。則或為臟病。陰爭于內也。或為經病。陽擾于外也。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陽內竭也。其至正不勝邪。則上熏及肺。今人氣喘聲鳴。此以營衛下竭。孤陽上浮。其不能免矣。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吳本。上和字下句。注意與王同。張云。陰者。五臟之真陰也。陰之所以生者。
以臟氣和。臟氣之和。以陰陽之和也。不和則為爭為擾。為剛為淖。而病由興矣。志云。陰之所生之陽脈。與所本之陰脈。相和而始。名曰和。高云。獨陽不生。獨陰不長。陰之所生。和本曰和。言陰之所以能生萬物者。
以陰和而復。本于陽和也。簡按此二句。旨義尤幽深。不能輒領會。故舉數說爾。
淖則剛柔不和 吳云。此言偏陰之害。淖。謂陰氣太過。而潦淖也。張云。淖。謂寒濕妄行。陰氣勝也。簡按行針篇。血氣淖澤滑利。春秋繁露。夫物愈淖。而愈易變動搖蕩也。淮南原道訓。甚淖而 。注。
亦淖也。 粥多沉者。曰 。淖。廣韻。奴教切。說文。泥也。一切經音義引字林。濡甚曰淖。吳張為陰氣有余之義。為是。志高并云。淖。和也。誤。本經釋音。淖。音淘。水朝宗于海。此以淖為 。 即俗作潮。亦誤。
不過四日而死 簡按馬張根據新校正之說。死。作已。是。志高仍原文云。以陽臟相生而傳。故不過四日之偶數而死。以陰臟相克而傳。故不過三日之奇數而死也。以三四奇偶之數。固然死者。猶云生陽。其義不通。
辟陰 簡按王注辟并。乃辟讀為僻。僻。偏也。而上辟水升之解未允。張云。辟。放辟也。土本制水。
而水反侮脾。水無所畏。是謂辟陰。此說似是。馬云。乘所不勝。陰以侮陰。謂之辟陰。吳云。辟。邪辟也。
腎為水。脾為土。土勝水為正。今腎水反侮于脾。不得其正。故曰辟陰。此解亦未允。
結陽者腫四肢 馬云。結者。氣血不疏暢也。吳云。陽。手足六陽也。其脈行于四肢之表。若有結邪。
則四肢脈氣壅滯。故腫。圣濟總錄云。夫熱勝則腫。而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結于外。不得行于陰。則邪熱菀于四肢。故其證為腫。況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以其氣留。故為腫也。(犀角湯。犀角。
玄參。連翹。柴胡。升麻。木通。沉香。射干。甘草。芒硝。麥門冬。上水煎。)結陰者便血一升 馬云。營氣屬陰。營氣化血。以奉生身。惟陰經既結。則血必瘀蓄。而初結則一升。
再結則二升。三結則三升。結以漸而加。則血以漸而多矣。圣濟總錄云。夫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
則血留之。結陰之病。以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地榆湯。地榆。甘草。縮砂仁。水煎。)陰陽結斜 馬云。斜。邪同。靈動輸篇。有少陰之大絡。循陰股內廉。邪入 中。則古蓋斜邪通用。
志云。結斜者。偏結于陰陽之間也。簡按志注非。吳張高并同馬義。
石水 馬云。陰氣多而陽氣少。即陰盛陽虛也。則陽不能入之陰。而內之所聚者。為石水。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 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張云。石水。沉堅在下。簡按金匱要略云。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尤怡注。石水。水之聚而不行也。因陰之盛。而結于少腹。故沉而不喘。張氏醫通云。越脾加術湯發之。
消 馬云。按此篇止謂消。至脈要精微論。有癉成為消中。奇病論。有轉為消渴。靈邪氣臟腑病形篇。本經通評虛實論。皆曰消癉。氣厥論。有肺消膈消。種種不同。其間各有所指。
隔 馬云。俗亦謂之干隔。簡按上文王注。隔塞不便。而此亦云。隔塞而不便瀉。則似云便閉之證。
志高作膈。
水 馬云。平人氣象論。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又曰。足脛腫曰水。
靈水脹篇。水始起也。目裹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又宣明五氣論。靈九針論。皆曰。下焦溢為水。此皆本篇所謂水也。
喉痹 張云。痹者。閉也。簡按春秋繁露云。陰陽之動。使人足病喉痹。痹者。閉也。本出于中藏經。
陰搏陽別 吳云。此以下論脈也。簡按王注以陰陽為尺寸。諸家皆從之。而高特云。言陰氣過盛。搏擊于內。不與陽和。似乎別出。此不以脈候而解者。蓋以經文無脈字也。脈分尺寸。 乎難經。而靈素所無。
故以陰陽為尺寸者。其無稽尤甚。然征之于后世。有與王注符者。儒門事親。載胡王之妻。病臍下積塊。嘔食面黃。肌瘦而不月。或謂之干血氣。治之無效。戴人見之曰。孕也。其人不信。再三求治于戴人。與之平藥。
以應其意。終不肯下毒藥。后月到果胎也。人問何以別之。戴人曰。尺脈洪大也。素問陰陽別論。所謂陰搏陽別之脈。試之于今。往往有驗。王義雖與經旨相左。實不可廢焉。(李云。言陰脈搏動。與陽脈迥別也。陰陽二字。所包者廣。以左右言。則左為陽。右為陰。以部位言。則寸為陽。尺為陰。以九候言。則浮為陽。沉為陰。舊說。以尺脈洪實為陰。與寸陽脈迥別。似矣。然則手少陰脈動甚。亦在寸也。何取于陽別之旨乎。故必會通諸種陰陽。而后可決也。三因方云。搏者。近也。陰脈逼近于下。陽脈別出于上。陰中見陽。乃知陽施陰化。法當有子也。簡按婦人良方。亦與此說同。似未妥。)腸辟 簡按王為開腸洞泄之義。拘矣。馬吳諸家。并從新校正作 。吳云。陰陽。指尺寸而言。虛。
謂脈來浮而無根也。腸 。后泄血沫也。是。
陽加于陰謂之汗 張云。陽。言脈體。陰。言脈位。汗液屬陰。而陽加于陰。陰氣泄矣。故陰脈多陽者多汗。
陽虛陰搏 諸本。作陰虛陽搏。是。當改。
夕時死 吳云。水火俱搏。謂之陰陽爭。夕時。不陰不陽。邪爭之會也。故死。
平旦死 宋本。馬本。無平旦二字。趙府本。熊本。吳張本。并有之。張云。平旦者。木火王極。而邪更甚。故死。
三日死 張云。三陽。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也。水一火二。故死在三日。其死之速者。以既搏旦鼓。陽邪之盛極也。
三陰三陽俱搏 吳云。三陰。脾及肺也。三陽。小腸及膀胱也。四經皆無陽和之氣。故脈來俱見急搏。
心腹滿發盡 吳云。心病于上。脾病于中。小腸膀胱病于下。故今心腹皆滿盡極也。發盡脹滿之極也。
簡按志作心滿腹發盡。非。
隱曲不利 簡按高釋上文云。不得為房幃之隱曲也。而至此章則云。小腸之火氣。發泄已盡。不得有所隱曲也。隱。幽隱。曲。曲匿。與上文不得隱曲不同也。未知何義。如王注。亦于上文。則以隱蔽委曲釋之。于此章則云。便瀉也。如張注則云。陰道不利也。蓋推張之意。凡下焦運化之用。總謂之隱曲。然則二便通利。亦在其中歟。王注風論。與前節同。
五日死 吳云。五為土數。萬物所歸。今四經俱病。三焦俱傷。故不能逃乎五日也。
其病溫 高云。以陽明之陽。而見溫熱之病。陽亢津竭。故死不治。病溫二字。熊本。吳本。作氣濫。吳云。口氣臭敗。則清陽已絕。簡按字書。濫。溢也。故以氣濫為口臭。甚奇。
不過十日死 馬云。十日者。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止九日。而十則九日之余也。
靈蘭秘典論第八
吳云。靈臺蘭室。黃帝藏書之所。秘典。秘藏典籍也。
十二臟 張云。臟。藏也。六臟六腑。總為十二。分言之。則陽為腑。陰為臟。合言之。則皆可稱臟。
猶言庫藏之藏。所以藏物者。如宣明五氣篇曰。心藏神。肺藏魄之類。是也。簡按下編有十一臟之稱。周禮有九臟。莊子有六臟。可見其無定名焉。
相使貴賤 張云。相使者。輔相臣使之謂。貴賤者。君臣上下之分。吳云。清者為貴。濁者為賤。
遂言 簡按王注六節藏象云。遂。盡也。遂言二字。見家語。
心者君主之官也 簡按靈邪客篇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
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臟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氣。五行大義。引本經。作主守之官。云。心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陽。光暉。人君之象。神為身之君。
如君南向以治。易以離為火。居太陽之位。人君之象。人之運動。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說文。官。吏事君也。玉篇。官。宦也。
肺者相傅之官 五行大義云。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者。金能裁斷。相傅之任。明于治道。上下順教。皆有禮節。肺于五臟。亦治節所出。
治節 馬云。凡為治之節度。從是而出焉。張云。節。制也。靈五癃津液別云。五臟六腑。心為之主。
肺為之相。
肝者將軍之官 五癃津液別篇云。肝為之將。師傅篇云。肝者主為將。吳云。肝氣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簡按奇病論云。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肝膽為表里。故肝出謀發慮。而膽為之斷決也。日知錄云。春秋傳昭公二十八年。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正義曰。此以魏子將中軍。故謂之將軍。及六國以來。遂以將軍為官名。蓋其元起于此。(管子立政篇。將軍大夫。以朝官吏。)膻中者臣使之官 張云。按十二經表里。有心包絡。而無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為心之護衛。
脹論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李云。貼近君主。故稱臣使。臟腑之官。莫非王臣。此獨泛言臣。又言使者。
使令之臣。如內侍也。滑云。膻。徒旱切。上聲濁字。說文云。肉膻也。音同袒褐之袒。云膻中者。豈以袒裼之袒。而取義耶。簡按滑注屬曲解。韓詩外傳。舜甑盆無膻。注。膻。即今甑篦。所以盛飯。使水火之氣上蒸。
而后飯可熟。謂之膻。猶人身之膻中也。義太明切。李高及汪昂但云。膻中。即心包絡。非。蓋二者雖在上焦。
膻中則無形之宗氣。心包絡則包心之血絡。豈可概而為一乎。薛雪云。膻中。亦名上氣海。為宗氣所積之處。
心包絡。包為膜。心君之宮室。絡為膜外之巷術。心君之城府也。一為密勿之地。一是畿甸之間。臣使之義著焉。膻中者。宮室外之城府也。此說近是。
喜樂出焉 吳云。膻中氣化。則陽氣舒。而令人喜樂。氣不化。則陽氣不舒。而令人悲愁。是為喜樂之所從出也。李云。喜笑屬火。此云喜樂出焉。其配心君之府。較若列眉矣。
脾胃者倉廩之官 五行大義。無胃字。荀子富國篇楊 注。谷藏曰倉。米藏曰廩。遺篇刺法論云。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三因方。作公正出焉。)脾為諫議大夫。出于千金方。及胡悟五臟圖說。
大腸者傳道之官 本輸篇。及五行大義引河圖。大腸。為傳道之腑。韓詩外傳。大腸者。轉輸之腑也。
三十五難。大腸。傳瀉行道之腑也。馬云。道。導同。
小腸者受盛之官 本輸篇。三十五難。韓詩外傳。及五行大義引河圖并云。小腸者受盛之腑也。
化物出焉 張云。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厘清濁。水液由此而滲于前。糟粕由此而歸于后。
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高云。受胃之濁。水谷未分。猶之受盛之官。腐化食物。先化后變。故化物由之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高云。腎藏精。男女構精。鼓氣鼓力。故腎者猶之作強之官。造化生人。伎巧由之出焉。吳云。伎。音技。作強。作用強力也。伎。多能也。巧。精巧也。簡按高注仍王義。似是。李云。
腎處北方而主骨。宜為作強之官。水能化生萬物。故曰伎巧出焉。五行大義云。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者。水性是智。智必多能。故有伎巧。巧則自強不息也。古今 云。技雖不至于道。亦游于藝者之所貴。巧雖未至于神。亦妙萬物而為言。不作強則何以得之。故知作強者。乃精力之謂。以上三說。略與王旨差。姑存之俟考。
三焦決瀆之官 吳云。決。開也。瀆。水道也。上焦不治。水濫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蓄膀脹。故三焦氣治。則為開決溝瀆之官。水道無泛溢停蓄之患矣。簡按本輸篇。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五行大義云。三焦處五臟之中。通上下行氣。故為中瀆腑也。又引河圖云。三焦孤立。為內瀆之腑。說文。瀆。溝也。今據倉廩傳道受盛等之例而考之。決。疑是中。或云。央誤。荀子。入其央瀆。注。中瀆也。如今人家出水溝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 張云。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歸。是同都會之地。故曰州都之官。簡按本輸篇。
二十五難。及五行大義引河圖云。膀胱為津液之腑。韓詩外傳。膀胱。湊液之腑也。周禮地官。五黨為州。鄭注。州。二千五百家。人四縣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