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素問識
- 佚名
- 4970字
- 2015-12-26 17:41:35
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張云。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津液之入者為水。水之化者由氣。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謂氣化則能出矣。營衛生會篇曰。水谷俱下而成。下焦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正此謂也。然氣化之原。居丹田之間。是名下氣海。天一元氣。化生于此。元氣足則運化有常。水道自利。所以氣為水母。知氣化能出之旨。則治水之道。思過半矣。蕭京軒岐救正論云。夫三焦既主相火。水道之出。無非稟氣以為決也。不曰能出而曰出焉。蓋氣本自化。不待化于氣而始能出也。今津液主水。膀胱司水。水不自化。
而化于氣。此陰以陽為用。未免少費工夫。故不曰出焉。而曰則能出矣。語意之次。又包許多妙用。
十二官 趙獻可醫貫云。玩內經注文。即以心為主。愚謂人身別有一主。非心也。謂之君主之官。
當與十二官平等。不得獨尊心之官為主。若以心之官為主。則下文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當云十一官矣。蓋此一主者。氣血之根。生死之關。十二經之綱維也。呂東莊評云。十二官各有所司。而惟心最貴。心得其職。則十二官皆得其宜。猶孟子謂耳目之官不思。
而蔽于物。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蓋心與百體。分言之則各有所官。統言之則心為百體之主。即此義也。故曰君主之官。曰主明。文義自見。若謂別有一主。則心已不可稱君主。豈主復有主乎。又謂下文當云十一官。
不當云十二官。此拘牽句字。而不求其義也。即以經文例之。六節臟象論云。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五臟六腑。
膽已在內。則宜云十臟。而云十一臟。又將別有一膽耶。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
如趙氏言。亦止應云四臟六腑之大主矣。又豈心非其心耶。趙氏欲主張命門為一身之要。未嘗無說。而必穿鑿經文附會之。卻不可為訓。凡論學論醫。皆不可如此。
其宗大危 高云。宗祧且危。簡按說文。宗。尊祖廟也。白虎通云。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為先祖主。宗。人之所尊也。
至道在微 高云。承上文大危之意而言。至道在微。上文大危。乃人心惟危之義。此至道在微。乃道心惟微之義。道惟微也。故變化無窮。既微且變。則人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 吳云。窘。窮也。乎哉。嘆辭。張云。瞿瞿。不審貌。謂十二官相失。則精神日消。
瞿瞿然莫審其故。誠哉窘矣。馬云。瞿。音履。禮檀弓。瞿瞿如有求而弗得。注云。眼目速瞻之貌。彼不知此養生之法者。有消而無長。瞿瞿然驚顧。擬而議之。窘迫哉。此消者瞿瞿也。簡按詩東方未明篇。狂夫瞿瞿。
傳。無守之貌。禮玉藻。視容瞿瞿。注。驚遽不審貌。張注本之。張馬注義并通。吳志高俱仍王注。以消為消息之義。豈有此理耶。且王以瞿瞿訓勤勤。未見所出。太素作濯濯。廣雅。濯濯。肥也。一曰。娛游也。
閔閔之當 馬云。閔閔者。說文以為病與傷通也。唯不知其要。則閔閔然獨當其病。孰知何法為善耶。張云。閔閔。憂恤也。謂能憂人之憂。而恤人之危者。又孰足以當其明哲之良哉。蓋甚言知道之少也。簡按馬引說文有訛。閔。愍通。故張以憂恤釋之。二說并不妥。王為深遠之義。必有所本。
毫厘 孫子算經。蠶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
其形乃制 馬云。唯心為君主之官。有以制此形耳。張云。積而不已。而形制益多也。高云。道之形體乃制。制。正也。
精光之道大圣之業 志云。精。純粹也。光。光明也。高云。心主神明。猶之精光之道也。主明下安。
猶之大圣之業也。
齋戒 簡按王引韓說。見易上系辭。圣人以此齋戒。注。周禮膳夫。王日一舉。齋日三舉。論語。齋必變食。而不飲酒。不茹葷。出莊子。
靈蘭之室 馬云。靈樞刺節真邪篇。外揣篇。皆藏此室。文王有靈臺。語有芝蘭之室。俱異常之謂。
志云。心之宮也。簡按志注非是。
傳保 高云。以傳后世。而保守弗失焉。
六節臟象論篇第九
馬云。篇內。首問六六之節。后又問臟象何如。故名篇。高。論上。加大字。云。大論二字。舊本。誤傳四氣調神下。今各改正。簡按此篇論運氣。與天元紀大論等義同。故高云爾。不可從也。篇內。自岐伯對曰昭乎以下。至孰多可得聞乎。七百一十八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注本。及太素并無。疑王氏之所補也。今考篇中。多論運氣。他篇所無。且取通天論。自古通天者云云。其氣三三十一字。與三部九候論。三而成天云云四十五字。湊合為說。其意竟不可曉。又且立端于始云云十二字。全襲左傳文公元年語。
明是非舊經之文。故今除之。不及釋義。運氣別是一家。無益于醫術。前賢諸論。詳載于匯考。及解精微論后。
六六之節 張云。天有上下四方。是為六合。地有正隅中外。是為九宮。此乾坤合一之大數也。凡寰中物理。莫不由之。故節以六六而成歲。人因九九以制會。簡按諸家俱仍王注。獨張注如此。若果如其言。
則當云六之節九制會。而不可云六六九九。王義為得矣。
人以九九制會 吳云。黃鐘之數。起于 黍。以九重之。而制律制度。制量制衡。會。會通也。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必同其律。同其度。同其量。同其衡。謂之會通。此人之所制也。志云。蓋人有九竅九藏。地有九州九野。以合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先言人以九九制會。而后言地以九九制會也。簡按王注及吳志解未允。會。蓋周禮天官少宰要會之會。鄭注。月計曰計。歲計曰會。家語執轡篇。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蓋九九八十一。數之極。故曰人以九九制會。
三百六十五節 邪客篇云。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呂覽云。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臟九竅三百六十六節。子華子云。一人之身為骨。凡三百有六十。精液之所朝夕也。
大神靈問 吳云。神靈。指天地陰陽而言。志注同。簡按王注似允當。
嗜欲不同 吳云。五臟各有嗜欲聲色臭味。各有所通。而入五臟也。諸注并同。今從之。
天食人以五氣 吳云。五氣非徒臊焦香腥腐而已。此乃地氣。非天氣也。蓋謂風氣入肝。暑氣入心。濕氣入脾。燥氣入肺。寒氣入腎。當其不亢不害。則能養人。人在氣交之中。以鼻受之。而養五臟。是天食人以五氣也。簡按吳注似是而卻非。下文云。五氣入鼻。藏于心肺。
若如吳說。則當云藏于五臟。張仍王注。固有以也。(蠡海集云。人之水溝穴。在鼻下口上。一名人中。蓋居人身天地之中也。天氣通于鼻。地氣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穴居其中。故名之曰人中。)五色修明 王注修潔分明。蓋以為修飾之修也。靈小針解。五色循明。古書修循多通用。
以養五氣 張云。胃藏五味。以養五臟之氣。
神之變也 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處。為是。靈本神篇云。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五行大義云。心藏神者。神以神明照了為義。言心能明了萬事。神是身之君。象火。淮南子云。神者。心之寶也。
其華在面 張云。心主血脈。血足則面容光彩。脈絡滿盈。故曰其華在面。
陽中之太陽 九針十二原篇云。陽中之太陽。心也。陰陽系日月篇云。心為陽中之太陽。
魄之處也 靈本神篇云。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陽中之太陰 十二原篇云。陽中之少陰。肺也。新校正為是。
精之處也 本神篇云。生之來謂之精。
陰中之少陰 十二原篇云。陰中之太陰。腎也。系日月篇云。腎為陰中之太陰。新校正為是。簡按張注引刺禁論。規新校正之說。為強解焉。
魂之居也 本神篇云。隨神往來者。謂之魂。簡按左傳昭七年。子產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杜注。魄。形也。陽。神氣也。孔穎達正義云。人稟五常以生。感陰陽以靈。
有身體之質。名之曰形。有噓吸之動。謂之為氣。形氣合而為用。知力以此而強。故得成為人也。其初人之生也。始變化為形。形之靈者。名之曰魄也。既生魄矣。魄內自有陽氣。氣之神者。名之曰魂也。魂魄。神靈之名。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孝經說曰。魄。白也。魂。蕓也。白。明白也。
蕓。蕓動也。形有體質。取明白為名。氣唯噓吸。取蕓動為義。蓋精亦神也。爽亦明也。精是神之未著。爽是明之未昭。關尹子云。魂藏肝。魄藏肺。(五行大義。引老子經亦同。)韓詩外傳云。精藏腎。神藏心。魂藏肝。魄藏肺。志藏脾。說文。魂。陽氣也。魄。陰神也。俱與本經之義相發焉。
以生血氣 簡按上文云。心其充在血脈。又云。肺者。氣之本。而又于肝云。以生血氣。最可疑。宜根據上文例。刪此四字。從太素。而補入其色與味。
三焦膀胱 簡按五臟別論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本臟篇云。腎合三焦膀胱。又云。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經文并言三焦膀胱如此。又五行大義。論腎命門云。猶如三焦膀胱俱是水腑。不妨兩號。今以大義之言。參諸經文。三焦膀胱。乃是一腑。靈蘭秘典云。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蓋以通行水道之用。謂之三焦。其實專指下焦而言。以收藏津液之體。謂之膀胱。此云名曰器。則正有名有狀之三焦。與靈樞如漚如瀆如霧之三焦。(此乃與三十一難所論同。)手少陽三焦經脈所行之三焦。各各不同。凡經論中有三三焦。詳見于張氏質疑錄。當參考。(王三陽亦有三焦論。其旨略與張意同。出于傷寒綱目。)營之居也 張云。營者。水谷之精氣也。水谷貯于六腑。故為營之所居。簡按靈營氣篇云。營氣之道。
內谷為寶。谷入于胃。氣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痹論云。營氣者。水谷之精氣也。營衛生會篇云。營氣出于中焦。皆其義也。
入出者也 李云。胃受五谷。名之曰入。脾與大小腸三焦膀胱。皆主出也。
四白 簡按李杲云。四白。當作四紅。非。
四盛以上為格陽 靈終始禁服并云。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王引正理論。
與傷寒論平脈法之文同。)四盛以上為關陰 終始禁服并云。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
四倍以上為關格 終始禁服并云。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張云。俱盛四倍以上。謂盛于平常之脈四倍也。物不可以過盛。盛極則敗。凡脈盛而至于關格者。以陰陽離絕。
不能相營。故致羸敗。(此本吳注。諸家作贏。為盈義。)極。盡也。精氣。天稟也。言不能盡其天年。而夭折也。脈度篇曰。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大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大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大盛。則陰氣弗能榮也。
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世人病此不少。歷代醫師。相傳謬甚。
夫所謂關格者。陰陽痞絕。不相營運。乖羸離敗之候也。故人迎獨盛者。病在三陽之腑也。寸口獨盛者。病在三陰之臟也。或見于人迎。或見于氣口。皆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敗竭也。無陰則無根。而孤陽浮露于外耳。凡犯此者。必死無疑。是皆酒色傷精所致。又以人迎在頭。系陽明表脈。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陽。寸口在手。系太陰里脈。故寸口倍大者。
曰關陰。陰陽互極。抗拒不通。故名關格。不可易也。若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難經。平脈法。及李杲朱震亨。并從前諸注。皆如此。)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丹溪纂要。竟立關格門。為病名。)特言膈食與癃閉耳。非此之謂也。簡按蓋關格。言表里陰陽痞絕之候。張氏仍馬注。發其余義。尤為明確。然脈要精微論曰。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史記。倉公曰。切其脈。肝氣濁而靜。此內關之病也。則謂之關格為脈體。而非病名。可耶。(張氏醫通。立關格門。辨馬張二家之誤尤詳。當參考。)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 滑云。過乎中也。蓋極者。中也。不及則不得為中。太過亦不得為中。簡按此說太異。
五臟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脈也張云。心主血。血行脈中。故合于脈。吳云。心主血而藏神。脈則血體而神用。故心合脈。
其主腎也 吳云。其以之為主。而畏者腎也。志云。心主火。而受制于腎水。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
故其主腎也。
凝泣 熊音。上兼陵反。結也。下音澀。不滑也。馬云。泣。澀同。吳同。楊慎外集云。素問。脈泣則血虛。又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又云。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泣音義與澀同。按說文。
(音麗)水不利也。 與。淚同。泣。亦水不利也泣。與澀同。亦可互證。
胝 而唇揭 吳云。肉粗疏胝 。而唇掀揭也。張云。胝。皮濃也。手足駢胝之謂。通雅云。
胝。皮肉生繭不仁也。脯也。簡按巢源。有四肢發胝候。廣韻。胼胝。皮上堅也 。集韻。仄遇切。皺也。蓋胝 者。
斂縮之義。肉在皮里。肉之斂縮。不可得而見。唇為肉之外候。以其掀揭。而知肉之斂縮。故言肉胝 而唇揭。若為胼胝之類。則不通。
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臟之氣 簡按當從太素。也字移氣下。
故色見 吳。故。改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