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素問識
  • 佚名
  • 4917字
  • 2015-12-26 17:41:35

。久瘡不瘥曰 。巢源。有九 三十六 。李 入門云。即漏也。經年成漏者。與痔漏之漏相同。但在頸則曰瘰漏。在痔則曰痔漏。又云。凡癰疽久則膿流出。如缸甕之有漏。

留連肉腠 王注。久瘀內攻。結于肉理。知肉腠即肉理。金匱云。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儀禮公食大夫禮。載體進奏。注。奏。謂皮膚之理也。又鄉飲酒禮。

皆右體進腠。注。腠理也。陰陽應象大論王注。腠理。謂滲泄之門。高云。肉腠或空或突而如嶁。而難愈也。汪以四字接下句。而釋之云。

寒氣留連于肉腠之間。由俞穴傳化。而薄于臟腑。則為恐畏驚駭。此陽氣被傷。不能養神也。此說恐非是。

俞氣化薄 吳云。俞。輸同。有傳送之義。馬云。各經皆有俞穴。(此非井滎輸經合之輸。凡一身之穴。皆可曰俞。)邪氣變化根據薄。傳為善畏及驚駭之疾。畏主心腎。(陰陽應象云。喜傷心。恐勝喜。又恐傷腎。思勝恐。)駭主肝言。(金匱真言云。其病發驚駭。)簡按王以俞為背俞。恐非也。

營氣不從 馬云。唯陽氣不固。則營氣者。陰氣也。營氣不能與衛氣相順。而衛氣逆于各經分肉之間。

亦生癰腫之疾矣。吳云。不從。不順也。肉理。腠理也。簡按樓氏綱目改定。乃生大僂。營氣不從。逆于肉理。

乃生癰腫。陷脈為 。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樓云。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十二字。舊本元誤在及驚駭之下。夫陽氣因失衛。而寒氣從之為僂。然后營氣逆而為癰腫。癰腫失治。然后陷脈為 。而陷留連于肉腠焉。蓋其所改定。雖不知古文果然否。其說則頗明備。故附存于此。

魄汗 吳云。魄。陰也。陰汗不止。張云。汗由陰液。故曰魄。馬云。肺主藏魄。外主皮膚。故所出之汗。亦可謂之魄汗也。簡按數說并誤。魄白古通。禮記內則。白膜作魄膜。淮南修務訓云。奉一爵酒。不知于色。挈一石之尊。則白汗交流。戰國策鮑彪注。白汗。不緣暑而汗也。(楚策)陰陽別論。魄汗未藏。王注流汗未止。

形弱而氣爍 馬云。魄汗未盡。穴 未閉。形體弱而氣消爍。乃外感風寒。致穴 已閉。當發為風瘧。

瘧論。言瘧之為證。非獨至秋有之。四時皆能成瘧也。簡按王注有至于秋秋陽復收之言。故論及之。

風瘧 此即瘧耳。必非有一種風瘧者。金匱真言云。秋善病風瘧。又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刺瘧云。風瘧。發則汗出惡風。瘧論云。夫 瘧皆生于風。俱可證也。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 張云。凡邪傷衛氣。如上文寒暑濕氣風者。莫不緣風氣以入。故風為百病之始。

上下不并 吳云。陽謂之上。陰謂之下。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謂之并。言風寒為病之久。則邪氣傳變。陽自上而陰自下。謂之不并。是水火不相濟。陰陽相離。簡按王解并字為交通。與吳之意符焉。

良醫 王充論衡云。醫能治一病。謂之巧。能治百病。謂之良。故良醫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

陽氣當隔 馬云。隔者。乖隔不通之謂也。簡按隔。非噎隔之隔。王馬并引三陽結謂之隔。恐非也。

反此三時 志云。平旦日中日西也。

形乃困薄 馬云。未免困窘而衰薄矣。

起亟也 吳。改為守也。馬云。營氣藏五臟之精。隨宗氣以營運于經脈中。而外與衛氣相表里。衛氣有所應于外。營氣即隨之而起。夫是之謂起亟也。張云。亟。即氣也。陰陽應象曰。精化為氣。即此藏精起氣之謂。亟。音氣。志云。陰者主藏精。而陰中之氣。亟起以外應。陽者主衛外。而為陰之固也。汪云。起者。

起而應也。外有所召。則內數起以應也。如外以順召。則心以喜起而應之。外以逆召。則肝以怒起而應之之類也。簡按數說未知孰是。汪解似易曉焉。且王意亦似當然。

并乃狂 張云。并者。陽邪入于陽分。謂重陽也。簡按與王注異義同意。

陽不勝其陰 高云。陰寒盛也。陰寒盛則五臟氣爭。爭。彼此不和也。

陳陰陽 張云。猶言鋪設得所。不使偏勝也。吳云。陳。設也。簡按王陳讀循。未詳所據。

氣立如故 張云。人受天地之氣以立命。故曰氣立。然必陰陽調和。而后氣立如故。首節所謂生之本于陰陽者。正此兩節之謂。簡按王云。真氣獨立。似明切焉。

風客淫氣 王注痹論云。淫氣。謂氣之妄行者。簡按說文。淫。浸淫隨理也。徐云。隨其脈理。而浸漬也。馬云。風來客之。浸淫以亂營衛之氣。則風薄而熱起。似不妥貼。

因而飽食 張云。此下三節。皆兼上文風客淫氣而言也。風氣既淫于外。因而飽食。則隨客陽明云云。

簡按下文有三因字。故有此說。

腸 為痔 吳云。腸中 沫。壅而為痔。簡按續字匯。 。腸間水。蓋本于本篇而釋者。竊考 本是癖。以其腸間辟積之水。故從水作 。外臺癖飲。或作 飲。與莊子 之 義迥別。腸 二字。素靈中凡十見。多指赤白滯痢而言。唯本篇云。腸 為痔。蓋古腸垢膿血。出從谷道之總稱。王下一而字。云腸 而為痔。吳乃擴其意以釋之。固是也。張云。為腸 為痔。而下痢膿血也。此似鹵莽讀去者。馬云。其腸日常 積。

漸出肛門而為痔。此豈以 為襞之義乎。難從。

因而強力 吳張并從王注。而為強力入房。馬志高則為強用其力。簡按下文云。腎氣乃傷。則王注似為得矣。

陽密乃固 巢源。作陰密陽固。(出十二卷冷熱病候)考下文云。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則巢源誤。志云。此總結上文之義。而歸重于陽焉。

是謂圣度 高云。上文云。圣人陳陰陽。內外調和。故復言因而和之。志云。是謂圣人調養之法度。

因于露風 馬云。此上文見霧露之謂。王注以露為裸體者。非。志云。露。陰邪也。風。陽邪也。

在天陰陽之邪。傷吾身之陰陽。而為寒熱病矣。張云。因露于風者。寒邪外侵。陽氣內拒。陰陽相薄。故生寒熱。簡按張注與王意稍同。

洞泄 陰陽應象。作飧泄。論疾診尺。作后泄腸 。知洞泄即是飧泄。邪氣臟腑病形云。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甲乙作洞泄。蓋洞筒同。說文。筒。通簫也。徐云。通洞無底。漢元帝吹洞簫。注。與筒同。

水谷不化。如空洞無底。故謂之洞泄。巢源。洞泄者。痢無度也。水谷痢候。引本篇文詳論之。當參考。又見小兒洞泄下利候。王氏準繩云。餐泄。水谷不化而完出。是也。史記倉公傳。 風。(太平御覽。作洞風。)即此也。或飲食太過。腸胃所傷。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邪氣留連。蓋至夏之謂。高云。邪氣留連。

至夏乃為洞泄。

瘧 千金。作 瘧。(說具于瘧論。)秋傷于濕上逆而咳 張云。濕土用事于長夏之末。故秋傷于濕也。秋氣通于肺。濕郁成熱。則上乘肺金。故氣逆而為咳嗽。簡按溯洄集云。濕乃長夏之令。何于秋言。蓋春夏冬。每一時各有三月。故其令亦各就其本時而行也。若長夏則寄旺于六月之一月耳。秋雖亦有三月。然長夏之濕令。每侵過于秋而行。故曰秋傷于濕。(秋令為燥。然秋之三月。前近于長夏。其不及則為濕所勝。其太過則同于火化。其平氣則又不傷人。

此經所以于傷人。止言風暑濕寒。而不言燥也。或問余曰。五運六氣七篇所敘。燥之為病甚多。何哉。余曰。

運氣七篇。與素問諸篇。自是兩書。作于二人之手。其立意各有所主。不可混言。王冰以為七篇參入素問中。

本非素問元文也。余今所推之義。乃是素問本旨。當自作一意看。)此當只以秋發病為論。濕從下受。故于肺為咳。謂之上逆。夫肺為諸氣之主。今既有病。則氣不外運。又濕滯經絡。故四肢痿弱無力。而或厥冷也。陰陽應象大論。所謂冬生咳嗽。既言過時。則與本篇之義。頗不同矣。(簡按安道此論極精。茲揭其要。當熟玩全篇。)痿厥 張云。太陰陽明論曰。傷于濕者。下先受之。上文言因于濕者。大筋 短。小筋 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所以濕氣在下。則為痿為厥。痿多屬熱。厥則因寒也。

溫病 論疾診尺。作癉熱。溯洄集云。寒者。冬之令也。冬感之偶不即發。而至春其身中之陽。雖始為寒邪所郁。不得順其漸升之性。然亦必欲應時而出。故發為溫病也。又云。春為溫病者。蓋因寒毒中人肌膚。

陽受所郁。至春天地之陽氣外發。其人身受郁之陽。亦不能出。故病作也。(韓祗和曰。冬時感寒郁陽。至春時再有感。而后發。余謂此止可論溫病之有惡寒者耳。其不惡寒者。則亦不為再感而論發也。故仲景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是也。)馬云。熱論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者。為病暑。陰陽應象大論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傷寒論云。冬感于寒。至春變為溫病。則溫之為義明矣。楊玄操釋五十八難之溫病。以為是疫癘之氣者。非也。

肝氣以津 馬云。肝氣津淫而木盛。張云。津。溢也。

脾氣乃絕 志云。肝多津液。津溢于肝。則脾氣乃絕其轉輸矣。簡按即是本王注意。

大骨氣勞 馬云。即上節之所謂高骨也。玉機真藏論。亦謂之大骨。汪昂云。高骨。腰間命門穴上有骨高起。張云。勞困劇也。

喘滿 漢石顯傳。憂滿不食。注。滿。懣同。王注。令人心悶。蓋滿讀為懣也。

胃氣乃濃 簡按王注。脾氣不濡。胃氣強濃。此蓋脾約證。傷寒論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

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是也。張云。脾氣不濡。則胃氣留滯。故曰乃濃。濃者。脹滿之謂。已覺欠理。汪昂云。按酸咸甘辛。言其害。而不及其利也。味苦。言其利。而未及其害也。古文不拘一例。不必穿鑿強解。是以胃氣濃為利。甚誤。

沮弛 張云。沮。壞也。志云。遏抑也。簡按王訓潤。恐非是。

精神乃央 新校正云。央。乃殃也。馬云。央者。半也。四氣調神論。有未央絕滅。此言精神僅可至半也。簡按二說并通。王訓久。恐誤。又按五味偏過生疾。其例不一。言脾氣者二。言心氣者亦二。肝氣。

腎氣。胃氣。各一。而不及肺氣。未詳何理。抑古文誤邪。

湊理 廣雅。湊。聚也。汲冢周書。周于中土。以為天下之大湊。蓋會聚元真之處。故謂之湊。以其在肌肉中。又從肉作腠。文心雕龍。湊理無滯。吳注舉痛論云。腠。汗孔也。理。肉紋也。瘧論。汗空疏腠理開。知是以腠為汗孔者誤。

氣骨以精 宋本。作骨氣。高云。五味和。則腎主之骨以正。肝主之筋以柔。肺主之氣。心主之血以流。脾主之湊理以密。誠如是也。則有形之骨。無形之氣。皆以精粹。可謂謹道如法。生氣通天。而長有天命矣。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馬云。靈樞二十五人篇。有金柜藏之。其柜從木。義蓋同也。簡按漢高帝紀。如淳云。金匱。猶金 也。

師古曰。以金為匱。保慎之義。

天有八風 靈九宮八風篇。大弱風。謀風。剛風。折風。大剛風。兇風。嬰兒風。弱風也。以上八風。蕭吉五行大義。引太公兵書。與呂覽及白虎通所載異。

經有五風 馬云。風論有五臟風。豈八風之外。復有五風乎。八風發其邪氣。入于五臟之經。而發病已。簡按吳云。經。風論也。非是。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 吳接上句。云。此所謂得四時之勝。而變病也。簡按以下三十二字。文義不順承。恐他篇錯簡。此一節。又見六節臟象論王氏補文中。

俞 吳云。輸同。五臟之氣至此。而轉輸傳送也。簡按經文。俞輸 通用。玉篇。 。五臟 也。

史記。五臟之輸。注。經穴也。項氏家說云。 。象水之竇。即窬字也。見難經匯考。

病在臟 王馬張并云。心臟。志云。夏時陽氣發越在外。臟氣內虛。故風氣乘虛而內薄。

病在四肢 馬云。上文言腰股。而此言四肢者。以四肢為末。如木之枝。得寒而凋。故不但腰股為病。而四肢亦受病也。高云。支。肢同。余篇仿此。

故春善病 衄 志云。以下三故字。皆頂上文東風生于春節而言。高本。衄。作 。注云。音忸。

今訛衄非。簡按詩 風。女子善懷。箋。善。猶多也。 。作 為是。說文。鼽。病寒鼻窒也。釋名。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禮月令。民多鼽嚏。呂覽作鼽窒。高誘注。鼽。 鼻也。靈經脈篇。

實則鼽窒。虛則鼽衄。王氏乃為 ( 同。鼻液也。)之義。未詳所據。衄。說文。鼻出血也。篇海。

通作衄。說文無 字。高氏改用俗字。非。

秋善病風瘧 高云。秋病肩背。俞在肩背。故秋善病風瘧。風瘧者。寒栗而肩背振動也。簡按瘧論云。

邪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可見瘧邪自肩背始也。肩背振動之解欠詳。

冬善病痹厥 馬云。冬氣者。病在腰股。又在四肢。故痹病厥病。從之而生矣。

按蹺 史記扁鵲傳。 石橋引。索隱云。橋。謂按摩之法。說苑。子越扶形。子游矯摩。靈病傳篇。

喬摩灸熨。蓋蹺。九兆切。與矯通。橋喬并同。易說卦。坎為矯 。疏。使曲者直為矯。使直者曲為 。蓋蹺乃按摩矯揉之謂。王注似迂。樓氏綱目云。按蹺二字非衍文。其上下必有脫簡。即冬不藏精者。春必溫病之義也。

春不病頸項 吳本無春字。簡按前文無病頸項之言。此五字恐剩文。

仲夏不病胸脅 吳本無仲字。非。

飧泄而汗出也 此六字。新校正云。疑剩文。是。李冶古今 云。按本經生氣通天論云。春傷于風。

夏乃洞泄。夏傷于暑。秋為 瘧。秋傷于濕。冬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由是而言。春夏秋冬。無論啟閉。政宜隨時導引。以開通利導之。但勿發泄使至于汗出耳。竊疑本經當云冬不按蹺。春必鼽衄。或病頸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利县| 青神县| 静乐县| 嘉义市| 开原市| 嘉禾县| 深圳市| 康平县| 荆州市| 南雄市| 政和县| 枞阳县| 乌兰浩特市| 共和县| 罗田县| 孝昌县| 五台县| 龙江县| 文昌市| 洞头县| 时尚| 瑞昌市| 张家界市| 定南县| 岳阳县| 松原市| 沾化县| 桐柏县| 公安县| 土默特左旗| 钦州市| 波密县| 竹北市| 湟中县| 竹溪县| 晋城| 台安县| 福海县| 望江县| 兴海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