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氣泄也 吳云。宗氣宜藏不宜泄。乳下虛里之脈。其動應衣。是宗氣失藏。而外泄也。馬云。乳下之動應衣者。予曾見其人病終不治。張云。虛里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
及為驚悸慌張者。是即此證。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里之動也。但動之微者。病尚微。動之甚者。病則甚。
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輕重。凡患此者。當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夫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是由胃氣。而上為宗氣也。氣為水母。
氣聚則水生。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今胃氣傳之肺。而腎虛不能納。故宗氣泄于上。則腎水竭于下。腎愈虛。
則氣愈無所歸。氣不歸則陰愈虛矣。氣水同類。當求相濟。故凡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簡按許氏本事方云。王思和曰。今心怯非心松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絡胸膈及兩乳間。虛而有痰則動。此張注所未論及。故表而出之。
中手促上擊者 馬云。寸口之脈。中醫人之指。而促上來擊者。是肩背在上。故其脈促上也。名曰肩背痛。簡按據馬注。促上。謂促于魚上而搏擊。吳以為結促之促。志以為浮而搏擊。并乖經旨。
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馬云。下文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據理此處及疝瘕少腹痛六字為衍。簡按當從新校正。
沉而橫曰脅下有積 甲乙。橫下。有堅字。無有積二字。張云。橫。急數也。志云。橫。橫逆。言脈之形象。非謂病也。簡按橫。謂寸口脈位。橫斜于筋骨間。張志恐非。
沉而喘 甲乙。沉。作浮。
脈滑浮而疾者 甲乙。作脈浮滑實大。
脈急者 吳云。急。弦急也。是為厥陰病脈。張云。弦急者。陰邪盛。故為疝瘕少腹痛。
疝瘕 甲乙。作疝 。
曰病無他 張云。雖曰有病。無他虞也。高云。無他變也。
不間臟 張云。五十三難曰。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
皆此之謂。考之呂氏注。曰。間臟者。間其所勝之臟。而相傳也。心勝肺。脾間之。脾勝腎。肺間之。肺勝肝。
腎間之。腎勝心。肝間之。肝勝脾。心間之。此謂傳其所生也。今不間臟。而傳其所克。故曰死。間。去聲。
臂多青脈 張云。血脫則氣去。氣去則寒凝。凝泣則青黑。故臂見青色。言臂則他可知矣。即診尺之義。志云。診。視也。論診尺必先視臂之脈色。
解 釋音。 。音亦。熊同。高云。解。懈同。 。音亦。余篇解 同。猶懈怠。志云。懈惰也。
杭世駿道古堂集云。解 二字。不見他書。解。即懈。 。音亦。倦而支節不能振聳。憊而精氣不能檢攝。筋不束骨。脈不從理。解解 。不可指名。非百病中有此一癥也。內經言此者凡五。平人氣象論云。尺脈緩澀。
謂之解 。王氏注。佇不可名。佇。困弱也。(按宋書明恭王皇后傳。后在家。為佇弱婦人。)玉機真臟論云。
冬脈太過。則令人解 。此從脈起見也。刺瘧論云。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
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此從瘧起見也。刺要論云。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 酸。體解 然不去矣。四時刺逆從論云。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 。此從刺而究其極也。要皆從四末以起見。如經所言墮怠。小變其辭。而意較微眇爾。宋景濂送葛醫師序。不得其解。篁南江氏。輯名醫類案。引葉氏錄驗方。以為俗名發痧之證。別列一門。武斷極矣。余嘗見有此病。發必神思躁擾。少腹痛。靈素未嘗言及。與解 之義。毫不干涉。殆大繆矣。簡按王注據刺瘧論解之。然此少陽瘧之狀。而非解 之義。馬吳張并仍王注。皆不可從。但志高及杭氏之說為穩貼。解 字。亦見論疾診尺篇。云。尺肉弱者。解 也。蓋解 。即懈惰懈倦之謂。四時刺逆從論解 。診要經終論作解惰。刺瘧論解 。巢源作解倦。此可以證也。 。即亦字從人者。與易通。王注氣厥論云。食亦者。謂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易也。甲乙引氣厥論。
作食 。骨空論。易髓無孔。王注云。易。亦也。此可以證 亦同。而與易通也。而易。謂變易其平常。神農本草蜣螂條。狂易。(證類。音羊。誤。漢書外戚傳云。素有狂易病。師古注。狂易者。狂而變易常性也。)陰陽別論。偏枯痿易。王注。易。謂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大奇論。跛易偏枯。王注。血氣變易。為偏枯也。知是解易即解惰。變易平常之義矣。滑云。一說作解極。謂懈倦之極也。未知何據。虞氏正傳云。解者。
肌肉解散。 者。筋不束。俗呼為砂病。內經名解 。實非真砂病也。此說亦太誤。
安臥脈盛曰脫血 馬云。安臥者。不能起也。脈盛者。火愈熾也。火熱則血妄行。故謂之脫血。高云。安臥。猶嗜臥。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吳云。尺部肌膚澀。是皮毛失其津液也。脈來滑。陰火盛也。陽盛陰虛。故為多汗。陰陽別論曰。陽加于陰。謂之汗。簡按王以脈為尺脈。張同。并誤。
脈尺粗 熊本。無脈字。吳同。當刪。
謂之熱中 簡按王注。謂下焦中也。非。馬云。熱氣在腹。謂之熱中也。
目裹微腫 宋本。裹。作里。吳同。志高作內。并非。
胃疸 簡按疸。癉同。即前篇所謂消中。后世所稱中消渴也。馬云。谷疸。志云。黃膽。并非。
面腫曰風 馬云。水證有兼風者。其面發腫。蓋面為諸陽之會。風屬陽。上先受之。故感于風者。
面必先腫。不可誤以為止于水也。評熱論。水熱穴論。論疾診尺篇。皆名曰風水。王注以為胃風者非。及考風論。胃風之狀。并無面腫之說。簡按金匱要略云。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又云。腰以上腫。當發汗。
足脛腫曰水 吳云。脾胃主濕。腎與膀胱主水。其脈皆行于足脛。故足脛腫者為水。簡按金匱要略云。
腰以下腫。當利小便。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趙府本。妊。作任。熊吳張并同。張云。心脈動甚者。血王而然。王啟玄云云。蓋指心經之脈。即神門穴也。其說甚善。任。妊同。孕也。簡按論疾診尺亦曰。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知是全本作足少陰者。未為得。王以動為厥厥動搖之動脈。馬以妊子為男子。皆誤。
未有臟形 馬云。未有正臟之脈相形。而他臟之脈反見。春夏脈宜浮大。今反沉細而瘦。秋冬脈宜沉細。今反浮大而肥。此即所謂逆四時也。玉機真臟論云。未有臟形于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脈浮大。名曰逆四時。與此義同。志云。未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臟形。簡按吳張為真臟之脈形。非。
命曰反四時也 吳刪四時二字。馬云。是皆難治之證。猶脈之反四時也。王注為衍文。殊不知古人以彼形此。則未必非取譬之意。(王注。當是新校正。)簡按馬注似傅會。
肝不弦腎不石也 張云。人生所賴者水谷。故胃氣以水谷為本。而五臟又以胃氣為本。若脈無胃氣。
而真臟之脈獨見者死。即前篇所謂但弦無胃。但石無胃之類。是也。然但弦但石。雖為真臟。若肝無氣則不弦。
腎無氣則不石。亦由五臟不得胃氣而然。與真臟無胃者等耳。志云。弦鉤毛石。胃氣所生之真象也。真象見者。
謂胃氣已絕。故死。然五臟之真象。乃胃腑精氣之所生。精氣絕。則肝不弦。腎不石。而又帶鉤彈石之死脈見矣。高云。至春而肝不微弦。至冬而腎不微石也。簡按高仍王義。近是。謝縉翁及袁表校本脈經。作肝但弦。
心但鉤。脾但弱。肺但毛。腎但石也。未知據何本。
太陽脈至 張云。此言人之脈氣。必隨天地陰陽之化。而為之卷舒也。太陽之氣。王于谷雨后六十日。是時陽氣太盛。故其脈洪大而長也。馬云。按王注扁鵲脈法。亦后世假托之言耳。(王注。當是新校正。)簡按新校正扁鵲脈法。出于脈經。呂廣說。出于七難注。太陽脈云云八字。吳本移于陽明后。仿于七難之例也。
少陽脈至 張云。少陽之氣。王于冬至后六十日。是時陽氣尚微。陰氣未退。故長數為陽。疏短為陰。而進退未定也。
陽明脈至 張云。陽明之氣。王于雨水后六十日。是時陽氣未盛。陰氣尚存。故脈雖浮大。而仍兼短也。此論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諸家疑為古文脫簡者。是也。及閱七難所載。則陰陽俱全。三陽與此皆同。
至。謂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三陰三陽之辨。乃氣令必然之理。
蓋陰陽有更變。脈必隨于時也。
瑯 張云。符瑞圖曰。玉而有光者。說文曰。瑯 似珠。簡按禹貢。厥貢惟球琳瑯 。孔傳。瑯。石而似珠。爾雅釋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侖虛之 琳瑯 焉。郭注。瑯 。狀如珠也。山海經曰。昆侖山。
有瑯 。附。李時珍云。在山為瑯 。在水為珊瑚。
微曲 汪機云。偃曲。乃略近低陷之意。數至之中。而有一至似低陷。不應指也。張云。喘喘連屬。
急促相仍也。其中微曲。即鉤多胃少之義。吳云。不能如循瑯 之滑利矣。
前曲后居 吳本。居。作倨。張云。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后居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
如持革帶之鉤。
而全失充和之氣。是但鉤無胃也。故曰心死。簡按丁德用注十五難云。后居。倨而不動。勁有故曰死也。王注居為不動。蓋讀為倨。故吳直改之。倨。踞同。漢書。高祖箕踞。張耳傳。作箕倨。踞。蹲也。故為不動之義。
厭厭聶聶 吳云。翩翻之狀。浮薄而流利也。馬云。恬靜之意。
如落榆莢 十五難。落。作循。莢。作葉。甲乙同。馬云。輕虛以浮之意。張云。輕浮和緩貌。即微毛之義也。李時珍云。榆有數十種。莢榆。其木甚高碩。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后方生葉。
不上不下如循雞羽 吳云。不上下。則非厭厭聶聶翩翻流利之形矣。如循雞羽。澀而難也。高云。如循雞羽。極輕極虛。不若榆莢之落也。馬云。雞羽兩旁雖虛。而中央頗有堅意。所以謂之病也。簡按玉機真臟論。秋病脈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王注蓋本于此。而馬衍其義。
如風吹毛 簡按毛。草也。左傳隱三年。澗溪沼 之毛。丁德用十五難注云。風吹毛者。飄騰不定。
無歸之象。
招招 馬云。招。迢同。迢迢然。長竿末梢。最為軟弱。揭之則似弦而甚和。所以謂之平也。張云。
揭。高舉也。高揭長竿。梢必柔軟。即和緩弦長之義。招招。猶迢迢。吳意同。志云。以手相呼曰招。招招。
乍伏之象。高云。柔和而起伏也。簡按集韻。迢迢。高貌。義難葉。志注本于詩邶風招招舟子之疏。尤得其解。
急益勁 甲乙。脈經。急下。有而字。
和柔相離如雞踐地 張云。和柔。雍容不迫也。相離。
勻凈分明也。如雞踐地。從容輕緩也。此即充和之氣。亦微軟弱之義。是為脾之平脈。
實而盈數如雞舉足 張云。實而盈數。強急不和也。如雞舉足。輕疾不緩也。前篇言弱多胃少。此言實而盈數。皆失中和之氣。故曰脾病。汪機云。雞踐地。形容其輕而緩也。如雞舉足。言如雞走之舉足。形容脈來實而數也。踐地與舉足不同。踐地。是雞不驚而徐行也。舉足。是被驚時疾行也。況實數與輕緩相反。彼此對看。尤見明白。難經以此為心病。志云。雞足有四爪。踐地極和緩。形容脾土之灌溉四臟。雞舉足。拳而收斂。不能灌溉于四臟也。簡按汪志并鑿。
如鳥之喙 宋本。鳥。作烏。甲乙同。張云。喙。音誨。嘴也。
如鳥之距 張云。距。權與切。雞足鉤距也。
如屋之漏如水之流 脈經。流。作陷。張云。如屋之漏。點滴無倫也。如水之流。去而不反也。是皆脾氣絕。而怪脈見。
如鉤 張云。冬脈沉石。故按之而堅。若過于石。則沉伏不振矣。故必喘喘累累。如心之鉤。陰中藏陽。而得微石之義。莫善昌云。瑯 。石之美者。鉤。乃心之脈也。心脈如循瑯 。腎脈如鉤者。心腎水火之氣。互相交濟者也。
如引葛 馬云。葛根相附。而引之不接。按之大堅。則石而不和。所以謂之病也。張云。堅搏牽連也。高云。如引葛藤之上延。散而且蔓。不若鉤之有本矣。
如奪索 吳云。兩人爭奪其索。引長而堅勁也。志云。如引葛。而更堅勁矣。
辟辟如彈石 高云。辟辟。來去不倫也。如彈石。圓硬不軟也。此但石無胃。故曰腎死。張云。難經十五難所載。
平病死脈。視之本經。異同顛倒。意者其必有誤。或別有所謂耶。且難經之義。原出本論。學人當以本經為主。
高本。上文肝見庚辛死云云三十二字。移于如彈石曰腎死之后。似文脈順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