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濕溫

楊(左) 濕溫已屆三候,不特汗 均不獲暢,而且四肢背脊尚覺惡寒,陽氣不能敷布,與陽氣之衰微者,大相懸殊也。陽何以不布,濕阻之也。濕何以不化,飲食水谷資之助之也。為敵助糧,引虎自衛,非計也。擬開展氣化。使濕隨氣行,則白 及汗,可以通暢。

光杏仁 郁金 桔梗 霍香 滑石 生米仁 制半夏 通草此癥經陳醫屢投濃樸佛手花茵陳等,致有棘手之象,先生囑以勿妄食。勿進補,一以宣化氣濕法治之,果獲漸瘳。案語卓然名論,不易多得。(文涵志)某 昨投泄熱透邪,今午續得微汗,煩渴較昨略退,面色浮赤較淡。然天氣乍冷,陽氣阻郁,赤色瘀滯不勻,邪濕羈留,未能遽解。上焦之氣不展,胸中窒悶不舒。口膩苔白舌紅,脈數糊滑。化濕泄邪,固屬定理。但除感冒帶病酬應外,熱甚不退者九日,邪濕熏蒸之勢,尚在鴟張,總望轉候大得退機耳。

郁金(二錢) 九節石菖蒲(四分) 桔梗(一錢五分) 香豉(三錢) 制半夏(三錢) 牛蒡子(三錢) 橘紅(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蔻仁(七分)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川通草(一錢)滑石塊(三錢)二診 疊得自汗胸中之窒悶稍開,尚未安寐,口燥而膩。脈數舌紅,苔白淡黃。胃中之濁與濕交蒸,不能遽化。癥經旬日,惟有泄之,化之俾免內蒙為幸耳。

制半夏(二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赤豬苓(各二錢) 炒枳殼(一錢) 黑山梔(二錢) 杏仁泥(三錢) 陳膽星(五分) 生薏仁(四錢)炒蔞皮(三錢)三診 疏泄太陰,兼以通腑,宿滯下行,胸痞腹滿較舒。然熱勢仍起,下午為甚,面色晦黃,口渴而復粘膩咳嗽較退,寤難成寐。脈數而帶糊滑,舌邊絳赤,中心依然白膩足見邪勢由淺而深。然從無不可達之邪,亦從無不可泄之熱,其所以解之不汗,清之熱不泄者,以夾雜濕邪,相持于內也。再以泄化為主。

冀邪與濕分,不致蒸痰從中彌漫為上。

廣郁金(三錢) 光杏仁(三錢) 滑石(三錢) 薏仁(五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炒香豉(三錢)淡黃芩(一錢五分) 赤豬苓(各二錢) 廣橘紅(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通草(一錢) 制半夏(二錢)陳(左) 濕溫熱勢起伏,濕包熱外,熱處濕中,熱勝于濕,挾滯蒸騰,太陰之邪,還并于陽明之分。舌紅苔黃,中心微燥。便阻頻轉矢氣,陽明之濕熱,漸化燥熱矣。

淡黃芩 川連 光杏仁 通草 郁金 生薏仁滑石 竹葉心(十二片) 枳實導滯丸(通草佛手湯下)二診 兩投苦泄,熱勢仍然起伏,起則煩渴欲飲。濕熱蒸騰,津不上布,蓋熱如釜中之沸,邪之與濕,猶釜底之薪。仍以泄化主之。

香豉 廣郁金 光杏仁 桔梗 通草 制半夏淡黃芩 連翹 澤瀉 滑石 生薏仁 赤豬苓 竹葉心周(左) 花甲之年,兼嗜紫霞,其命火之衰,濕痰之盛,不問可知。昨食甘寒之物,脾胃之陽為之暗傷,致濕痰彌漫三焦,旋轉營運之陽,為濕所遏,以致發熱在里,熱勢不揚。濕勝則脾土不能分化,其水液應入于膀胱者,至此而淆入于大腸,所以便注下迫。氣愈內閉,則毛竅外開。所以淋淋汗出矣。濕痰停阻,就使引動伏邪,亦不過濕熱之常病。而舌無華色,脈沉細澀,右脈略大而混數不揚,一派正不勝邪之象。病在初起,又無遽培元氣之理。方擬分理三焦勿以發散攻消為事,以濕與痰皆不可力制,惟有化之為宜。

川樸 通草 澤瀉 佛手 郁金 赤豬苓 藿香 滑石 蔻仁 生薏仁二診 濕遏氣津,渴甚用流化法。

金石斛 炒黃川貝 滑石 郁金 枇杷葉 辰茯苓光杏仁 炒香豉 薏仁 白蔻仁(三分研用蘆根二兩打汁先調服)以翁 昨診內竅欲蒙,及服藥之時,神已糊亂。今日竟爾神昏,手暖足厥,脈糊滑并不甚數,苔白膩并不焦黑,身熱并不熾甚。此由濕盛之極,中陽不運,致濕蘊成痰,痰蒙清竅。與火熱之甚,擾亂神明,而致神昏者不同。勉擬芳香通神,辛開苦降,為背城之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竺黃(三錢) 制半夏(三錢) 遠志肉(一錢) 明雄精(一錢五分甘草湯拌炒) 陳膽星(一錢)白僵蠶(三錢) 茯苓(三錢) 廣郁金(六分明礬三分化水磨) 九節菖蒲(八分) 竹瀝(一兩滴入姜汁少許)轉機用至寶丹一丸,橘紅湯送下。一劑而神稍清,仍照服減半。

再方川雅連(重姜汁炒三分) 制半夏(三錢) 九節菖蒲(八分) 橘紅(一錢五分) 廣郁金(一錢五分)淡干姜(六分迷甚干姜用二錢打) 制南星(三分) 礞石(三分) 白明礬(三分) 炙牙皂(三分)麝香(五厘) 明雄黃(二分后六味研細末用竹瀝先調服)案師云、此癥緊要關頭,全在表熱外揚,邪方透達。復診由門下郁聞堯代去,云熱已起而厥漸轉。先是師命方如前意開泄。郁世兄回稟云、濕已化燥,舌絳中帶焦黑而干。師曰、尚不可言化燥,燥化未足也。再用開泄,冀其化熱化火,須十分透澈乃妙。藥大意如前,制南星用六分,加紫雪六分,燈心湯下,尚欲其熱顯揚。據郁世兄本意,擬用牛黃丸犀角地黃湯,或鮮石斛及清宮湯加減。謂化燥而無大熱,書無明文,疑惑不定。師云、化燥而無大熱,非真燥也,熱未透也。不可滋膩,須仍泄化,微帶甘辛法。(清儒志)張(左) 濕溫旬日,煩熱無汗,赤疹隱約不透,胸次窒悶異常,咳不揚爽,時帶譫語,頻渴不欲飲,飲喜極沸之湯。脈數糊滑,苔白心黃,近根濃 。此由無形之邪,有形之濕,相持不化,邪雖欲泄,而里濕郁結,則表氣不能外通,所以疏之汗之,而疹汗仍不能暢。熱與濕交蒸,胸中清曠之地,遂如云霧之鄉,神機轉致彌漫。深恐濕蒸為痰內蒙昏痙。

三仁湯去滑石川樸竹葉,加豆豉橘紅郁金枳殼桔梗菖蒲佛手。

二診 昨進辛宣淡化,上焦之氣分稍開,熏蒸之熱勢稍緩,神識沉迷轉清,譫語指搐已定,煩悶亦得略松,舌苔較退。但氣時上沖,沖則咳逆,脈數糊滑。良以郁蒸稍解,而邪濕之勢,尚在極甚之時,雖有退機,猶不足濟。肺胃被蒸氣難下降,所以氣沖欲咳,仍未俱減也前法之中,再參疏肺下氣。

甜葶藶(五分) 通草 光杏仁 制半夏 冬瓜子 廣郁金薄橘紅 滑石塊 炒枳殼 枇杷葉 桔梗 竹茹三診 胸悶懊煩,氣沖咳逆,次第減輕,咯吐之痰,亦覺爽利。舌苔亦得大化,但脈仍不揚。其肺胃之間,尚是熏蒸之地,表不得越,邪無出路,還難恃為穩當也。

光杏仁 廣郁金 淡黃芩 桑葉 甜葶藶 桔梗 白蔻仁 生薏仁 制半夏 炒香豆豉 橘紅 枇杷葉四診 咳嗽氣逆大退,痰亦爽利,譫語熱煩亦得漸減,特小溲清而不爽,大便不行,頻轉矢氣,脈數糊滑,苔化而中獨濃。猶是濕痰內阻,邪難泄越再導其滯。

郁金 橘紅 桔梗 制半夏 赤茯苓 生薏仁 滑石 通草 萆 竹瀝達痰丸(三錢佛手通草湯先送下)五診 大便暢行,燠煩大定,熱亦較輕,口渴亦減。但赤疹雖布,甚屬寥寥汗不外達。脈象較爽,舌根苔白尚 。邪濕之熏蒸,雖得漸松而未能透泄。須望其外越方為穩妥也。

光杏仁 郁金 橘紅 生薏仁 枳殼 滑石塊 炒蔞皮 葶藶子 桔梗 通草 木通 制半夏 赤白茯苓六診 熏蒸彌漫之勢雖松,而濕性粘膩不克遽行泄化,里氣不宣表氣難,達汗 不得發越,咳嗽氣逆小溲不爽。脈數滑苔白,邪濕互相犄角,尚難穩當。

郁金 光杏仁 橘紅 冬瓜子 桔梗 鮮佛手 制半夏 生薏仁 蔻仁 赤豬苓 通草 葦莖七診 熱勢降序,咳亦漸松,然濕從內搏,邪從外越,是以熱勢戀戀不退,不能外達,而欲從內化,非欲速可以從事也。

豆卷 滑石 光杏仁 郁金 制半夏 通草 新會紅 豬苓 桔梗 枳殼 生薏仁 鮮佛手八診 清理余蘊方豆卷 生薏仁 制半夏 通草 廣皮 福澤瀉 光杏仁 鮮佛手 白蔻仁 真佩蘭如胸悶加桔梗郁金,甚者川樸枳殼藿香,頭脹加蒺藜天麻僵蠶,理胃加生熟谷芽沉香曲玫瑰花。

按此癥濕溫胸悶,始起即有 語。張驤云先診,以其高年神志不清,案有防其內閉痙厥之語。首方用青蒿橘絡猩絳之類,繼用豆卷牛蒡赤芍前胡竺黃朱翹茯神玉雪救苦丹之類,不效續請巢崇山,案載咳不爽,渴欲飲熱由氣分內陷厥少, 語風動之險象。方用豆卷蟬衣生薏前胡光杏郁金青蒿桔梗翹心至寶丹。既而熱勢仍熾,案有邪火內竄心胞之勢,倘其勢甚防動內風。改用羚羊蘆根紫雪之屬,仍不效。乃請師去。診其脈糊數苔白膩,審其神,則沉迷,投開展氣,化輕描淡寫,服一劑后,即有松機。竊觀此案,何以滬上諸名家于濕溫一癥,尚亦茫然,無怪偏僻之區,悉以清蒿黃芩鮮斛等一派陰柔之品,為自保聲名唯一之妙術也。不竟為之憮然三嘆。(清儒附志)蔣(右) 流化濕痰,以開郁結,熱勢大減,煩懊亦定,神識亦得爽慧。脈較緩和,舌紅轉淡,邊尖轉潤,惟中心仍屬干燥,而又覺甜膩。邪退三舍,濕痰有欲化不化之意,而氣機遏伏,津液猶難流布。稍稍經行,治當兼顧。

制半夏(三錢) 郁金(五分磨沖) 栝蔞仁(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陳膽星(五分) 石菖蒲(一錢五分) 黑山梔(三錢) 杏仁泥(三錢) 滑石(三錢) 澤蘭(一錢五分) 枇杷葉(三片) 風化硝(六分)青礞石(五分) 明礬(一分五厘) 血珀(三分上四味研勻調服)改方去栝蔞仁風化硝澤蘭,加川貝炒黃一錢五分,竹瀝五錢。

二診 昨晚熱勢又起,濕被熱蒸,胸中為之彌漫,神情不如昨日之爽慧。脈數糊滑。清空之地,悉皆穢濁所占。泄化之中參以芳化。

光杏仁 方通草 淡黃芩 廣郁金(白明礬三分化水磨沖) 炒竹茹白蔻仁 滑石塊 赤白苓 晚蠶砂 佛手 至寶丹改方去至寶丹,加制雄丹一分五厘,用通草湯調下徐徐服之。

楊(右) 癥屬兩候有余熱勢并不甚重。夫病至半月邪,雖不化為火,斷無不化熱之理,亦斷無化熱而熱不甚之理,其所以淹淹者,邪輕于濕,濕重于邪也。濕蘊肺胃,胃氣不降,所以飲湯入口,似有噎塞之狀,并作惡心。熱蒸則口渴,而濕究內踞,所以仍不欲飲。濕為水屬,得暖則開,所以喜進熱飲。大便一日數次,皆是稀水,內經所謂濕勝則泄也。濕郁之極,陰陽不通,以致振寒而戰。郁極而通,得以汗泄,肌表之風,隨濕外越,發為白疹,雖屬邪濕之出路,然肌膚分肉之事,于三焦之熏蒸,依然無益耳竅不聰,濁邪之害清也。鼻起煙霉,是熏蒸之炎,有諸內形諸外也。刻下神情呆鈍,時帶錯語,若以熱擾神明,靈機被塞,自必有一種昏憒情形。今似糊非糊,似爽非爽,皆是無形之邪,與有形之濕,蒸騰彌漫,其胸中清曠之地,遂成煙霧之區,大有蒙閉之虞。脈象沉細不爽,舌苔淡黃 膩,尤為濕郁熱蒸之確據。茲擬辛以開,苦以泄,芳香以破濁,淡滲以引濕下行。

川雅連(姜汁炒五分) 制半夏(三錢) 郁金(磨沖六分) 九節石菖蒲(八分) 陳橘皮(一錢五分)赤白苓(各二錢) 淡干姜(五分) 竹茹(一錢五分姜汁炒) 香豉(三錢) 白蔻仁(入煎四粒) 生薏仁(四錢) 通草(一錢)改方去川連干姜,加滑石塊三錢,廣藿香三錢,石菖蒲減二分。

二診 投藥之后,神情大為靈爽,耳竅略聰,便泄亦減,濕之如霧迷蒙者,得化稍開而蘊蓄之熱,亦于此勃發,所以午后甚為煩熱,不若日前之沉迷罔覺也。脈象較爽,苔亦略化,然中心黃 。臍下作痛拒按,頻轉矢氣,口渴欲飲。良由濕積交蒸,不能泄化,還恐昏燥等變。

制半夏(一錢五分) 黃芩(酒炒一錢) 石菖蒲(五分) 竹二青(一錢五分姜汁炒) 廣郁金(磨沖六分)白蔻仁(入煎四粒) 赤豬苓(各二錢) 光杏仁(勿研三錢) 滑石塊(三錢) 方通草(一錢) 香豆豉(三錢) 木香檳榔丸(三錢先服)改方去木香檳榔丸,加蘆根一兩,滑石加重二錢。

三診 丸藥緩下,便泄已止,而腹中依然滿痛,頻轉矢氣。熱勢疊次輕退,而胸次不舒,格格欲噯,屢涌酸涎。其為濕積交阻了然可見。所可異者,口渴欲飲,不能稍緩,若系津枯,則內既燥涸,其酸涎何由而至,所以然者,都由積阻于下,濕郁于上,清氣不能上行,則雖有清津無從流布,所以愈燥則愈飲,愈飲而更燥也。再擬疏化三焦,參以導滯。

香豆豉(三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淡干姜(炒松三分) 通草(一錢) 生薏仁(四錢) 川樸(五分) 石菖蒲(五分) 上湘軍(三錢后下) 杏仁泥(三錢) 豬苓(二錢)枳實(磨沖五分)改方去川樸上湘軍,加滑石塊三錢,白蔻仁入煎兩粒,西血珀研先服五分,上沉香三分磨先服。

四診 以燥治燥,津液果回,其為氣濕郁遏,清津無以上供,固無疑義。復下數,次腹脹已松,少腹偏左之痛已退,偏右按之仍痛。脈細沉數,舌心干毛。幸邊道已潤。良由郁蒸漸解,氣機漸得施化,津液漸得通行,而余滯積濕,猶未盡達。將及三候,元氣支離,未便疊次峻攻,暫為退守待稍能安谷,再商續下可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安吉县| 乐安县| 彰武县| 黎平县| 德江县| 宣武区| 循化| 黄梅县| 溧阳市| 察雅县| 安徽省| 扎兰屯市| 新河县| 德钦县| 深泽县| 福清市| 武定县| 西充县| 南昌县| 伊宁市| 信阳市| 桦南县| 西藏| 高邮市| 海安县| 荆州市| 墨江| 渑池县| 白银市| 蓬莱市| 绥滨县| 富民县| 盐池县| 南召县| 寻乌县| 兰州市| 黄大仙区| 敖汉旗| 西乡县|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