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
許(左) 天氣溫和,頭暈輒劇,曾經(jīng)見紅,知系火風。甘涼頻進,以胃藥治肝,火風雖得稍殺,而脾陽為之暗損,旋運不及,遂致胃中之水濕停留,胃脘痞阻,甚則嘔吐。脈象沉弦。停飲之兆,久恐延膈。
制南星 赤白苓 淡干姜 制半夏 煨天麻 川雅連 白蒺藜 炒枳殼 竹茹(姜汁炒) 白金丸(三分先服)薛(左) 腹中漉漉,飲象也,口吐涎沫。良以胃氣虛寒,津液不能約束,其來也漸,則其愈也難。擬以丸藥緩調(diào)。
陳半六君丸,每晨服三錢,益智仁一錢,生姜三片,煎湯送下。
楊(左) 停飲內(nèi)阻,火被水抑,不能蒸變,以致谷食不化,涌吐而出。土為火子,命火不治,則脾土不運,大便頻泄。脈沉細,右尺更甚。宜理中湯。
潞黨參(一錢五分) 炮姜(五分) 制附片(五分) 炒于術(二錢) 炙甘草(三分) 白茯苓(三錢)煨木香(四分)虞(左) 水飲停留,控之不出,攻之不行,刻下食入倒飽,中脘痞脹, 作酸,欲吐不吐,小溲短少,便不暢行。脈象濡軟。良由久病脾胃氣虛,不能運旋,水谷之氣,不能變化,清濁不克分滲。用介賓先生五君子煎,以補脾胃而振中陽,參分化清濁,以觀動靜。
吉林參(一錢) 云茯苓(四錢) 炙甘草(七分) 炒于術(二錢) 淡干姜(七分) 來復丹(一錢五分藥湯送下)二診 溫運脾胃,而厘清濁痛脹不退,欲吐不吐,胸中有窒悶莫名之狀,大便不行,小溲澀少。脈沉細微數(shù),舌紅前半少苔。停飲日聚于上,胃液日耗于下,攻之不行,執(zhí)是之故。木為水子,用剛體柔,營液既虛,則木失涵養(yǎng),橫暴之氣,挾痰攻沖。脾胃皆受其困。再養(yǎng)營液,參苦辛酸以制強肝,冀其氣平而痰飲默化。
干蓯蓉(三錢) 炒萸肉(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甘杞子(三錢) 茯苓(三錢) 白芍(土炒二錢)安胃丸(三錢分二次服)三診 痰飲結(jié)聚于上,肝氣縱橫于下,以手探吐,痰出略舒,而仍腹?jié)M作脹。經(jīng)謂濁氣在上,則生 脹又謂在上者因而越之。姑再遵此立方。
炒于術(二錢) 陳皮(二錢) 石菖蒲(一錢五分) 川樸(二錢) 生熟草(各三分) 廣藿梗(四錢)六味研末,每服三錢。甜瓜蒂一兩,赤小豆一兩,二味微炒黃色,研細,另服三錢。均開水調(diào)送下。
四診 肝氣挾飲內(nèi)阻,吐出痰涎甚多。所有痰涎,當從涌出,而胸膈仍然不舒,噫出腐氣。脈象濡弱。良由屢次挖之使嘔,胃中之氣陰安得不虧,谷氣不能變化,釀為腐氣。未可漫投消導,用金匱大半夏湯,以通補陽明,而推揚谷氣,參重以鎮(zhèn)逆,咸以軟痞。
吉林參(八分) 代赭石(四錢) 蜜炙干姜(三分) 炙甘草(五分) 制半夏(二錢) 旋復花(三錢包)炒木瓜皮(一錢五分) 橘白(一錢) 南棗(三枚) 白蜜(一錢五分入煎)朱(左) 停飲感寒復發(fā),由脘痛而致嘔吐,間日必發(fā),發(fā)則脘中不舒,或覺作痛,嘔出涎水,方得暫舒。胃無通降之權(quán),飲食因而降序,股肉因而消瘦。脈象沉弦,舌苔白膩,中心浮濁。水飲不化,陽氣不能旋運。
擬分化清濁,兼通胃陽。
制半夏(三錢) 茯苓(五錢) 大腹皮(二錢) 廣皮(一錢) 干姜(鹽水炒五分) 白蔻仁(五分)公丁香(三分) 豬苓(二錢) 來復丹(一錢五分開水先送下)二診 分化清濁,藥進之后,嘔出涎水甚多,此病聚于中,不能不出者。既嘔之后,至今三日,食未反出,藥病不可謂不投。水飲之氣,非溫不化,再參馬元儀法。
上徭桂(五分去粗皮藥汁另煎) 制半夏(二錢) 云茯苓(五錢) 公丁香(三分) 淡干姜(七分)大腹皮(二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淡吳萸(五分) 來復丹(三錢開水先送下)三診 嘔吐暫定,而水氣不化,中陽不旋,中脘作痛。脈沉細,苔白質(zhì)膩。溫理中陽,固是定局,然水飲盤踞,陽氣何由得宣。再從溫化之中,稍寓攻逐之意。
淡吳萸(五分) 陳皮(一錢) 茯苓(四錢) 大腹皮(二錢) 制半夏(二錢) 公丁香(三分)淡干姜(七分) 白蔻仁(六分研后入) 制香附(二錢) 上沉香(三分) 黑丑(四分二味研細末生姜湯分二次下)四診 溫理中陽,兼逐飲邪,陽氣轉(zhuǎn)旋,脘痛已止。然正氣暗虧,氣不得化,小溲不暢。再參扶持中氣,以期氣化則水濕亦化。
吉林參(另煎沖八分) 茯苓(四錢) 川桂枝(六分) 白蔻仁(六分研后入) 淡干姜(七分) 澤瀉(一錢五分) 公丁香(五分) 高良姜(五分) 老姜(三片)改方仍嘔 良姜(七分) 廣皮(一錢) 公丁香(三分) 制半夏(二錢) 制香附(三錢打) 干姜(七分)白蔻仁(六分后入) 茯苓(四錢) 上沉香(三分) 黑丑(三分二味同研細末先服)五診 飲阻于中,復經(jīng)吐下,脘痛已止。然小溲未暢,水難外泄??诛嬙偻>?。宜分化清濁,再利膀胱以開支道。
制半夏(二錢) 茯苓(四錢) 干姜(六分) 建澤瀉(一錢五分) 臺白術(二錢) 陳廣皮(一錢)薄官桂(六分) 公丁香(三分) 木豬苓(二錢) 老姜(一錢) 來復丹(一錢開水先服)六診 嘔吐未作,胃納漸增。然中脘時仍作痛,大便六日不行。脈行沉細。脾為陰土,主健運而惡濕,今水久停,則脾土不能運旋,腐氣因而阻痹。當再通陽。
制半夏(三錢) 白蔻仁(六分) 制香附(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云茯苓(五錢) 丁香(三分)干姜(五分) 豬苓(二錢) 老姜(一錢五分) 半硫丸(一錢五分先服)七診 助陽氣以資鼓舞旋運,大便通行。然水飲之氣,旋去旋停,皆因脾胃之陽,久為困遏,不克轉(zhuǎn)旋。
溫中蠲飲,參以分利。
制半夏(三錢) 丁香(三分) 白蔻仁(五分) 建澤瀉(一錢五分) 云茯苓(五錢) 淡吳萸(八分)廣橘皮(一錢) 木豬苓(二錢) 老姜片(二錢) 公丁香(二錢另研飯丸姜湯送下)八診 水飲根蒂未除,旋去旋停,得嘔始寬。燥土利濕,可以通陽,而不能撤水,乘元氣未漓,而為攻逐。
叔濤先生所見相同,即行照用。
川桂枝(七分) 茯苓(六錢) 制半夏(二錢) 橘皮(二錢) 淡干姜(七分) 白術(二錢)大腹皮(二錢) 生甘草(二分) 控涎丹(一錢姜湯下)九診 水飲既去,中氣不足,旋運不及,去者自去,停者自停。病至則攻,病去則補。
川桂枝(七分) 制半夏(二錢) 大腹皮(二錢) 公丁香(二分) 茯苓(三錢) 川樸(一錢)老姜(一錢五分) 控涎丹(五分姜湯先服)又診 水行后,另服補方。
吉林參(一錢五分) 炙上 (二錢) 桂枝(七分) 川椒目(四分) 木豬苓(二錢) 炒于術(二錢) 干姜(七分) 茯苓(五錢) 赤石脂(一錢研末飯糊為丸先服)毛 向有肝氣舊恙,秋季肢厥,胸悶頭暈,有似發(fā)痧,蓋氣道閉塞,陽氣上升,即肝木勃動之先聲也。平復未久,忽復身熱腹痛,右半胸腹尤甚,當臍堅硬跳動,纏綿已久,咳嗽痰多,經(jīng)日盈碗。今痛勢雖定,而遍右尚覺不舒,所最甚者,中宮窒塞,谷食難容,大便不解。六脈濡軟,沉候俱弦,右關尤甚,寸細尺沉,左尺小澀。此肝木縱橫,挾內(nèi)伏之痰飲,乘于土位,肝臟居左,而土位居右,木既乘土,所以痛甚于右也。中脘屬胃,胃為戊土,臍居一身之中,亦土位也,金匱當臍動氣,有水邪干土之例,正與痰飲一層吻合。夫土中之木,木即氣也,氣乃無形之物,飲為有質(zhì)之邪,事楚事齊,則是有形者急,無形者緩。欲治有形,可攻可下,可燥可劫,但可施之于壯實之軀,斷難施之于尺脈小澀之體。今食喜暖熱,舌苔薄白,而色淡質(zhì)膩。長沙云、飲家當以溫藥和之差。飲為陰邪,陰霾閉塞,非陽光煦照,安能霧散云收。況胃為陽土,水谷至此,頃刻即消,吾身之一丹灶也。今氣停于是,濕停于是,痰停于是,飲停于是,然則水谷之海,豈是停氣停濕停痰停飲之所。特溫以煦之,其氣既虛,血亦不足,剛燥之品,未免傷陰。擬用長沙栝蔞薤白湯出入,取辛潤滑利,以開胃陽。而辛溫大熱之品,另制為丸,飛渡上焦,免致傷液。藥能應手,尚有可為,特氣弱年高,勝負之數(shù),不能預決耳。管窺所見,尚乞高正。
薤白頭(三錢) 制半夏(二錢) 霞天曲(炒一錢五分) 栝蔞仁(五錢姜汁炒研) 廣皮(一錢五分)云茯苓(三錢) 白螺螄殼(二錢) 生姜汁(兩茶匙沖) 上徭桂(三分研細末飯包丸姜湯送下)服藥前先服白酒一小杯,藥后再服一杯。
二診 伐肝通陽,臍腹之痛大減,中脘痞脹略松,稍思納谷,大便暢行,然每至食后,中州仍覺不舒。數(shù)日之間,先寒后熱者再,以膽主開合,為肝之外府,藏病于內(nèi),府應于外,則開合為之失度,膽病實肝病也。高年久病,斷無破泄之理。然食能知味,非無胃也,食入必脹,土中有木也,木在土中則有胃若無胃矣。胃府以通為用。又肝無補法,前人謂瀉肝即所以補肝,則是破泄一層,未便過餒。今右關弦滑,尺脈較前稍起,左關仍弦,沉候尚覺有力。伐肝瀉木,雖經(jīng)病久,尚在急需。擬從辛通之中,參以化痰調(diào)氣。正之。
半夏曲(二錢) 炒枳殼(一錢) 廣皮(一錢) 茯苓(五錢)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白芍(土炒一錢五分) 囫圇砂仁(四分鹽水炒后入) 野薔薇花(七分) 蘇 子(磨沖四分) 薤白頭(三錢)上徭桂(五分研末飯丸姜湯分兩次送下)翁(媼) 痰飲內(nèi)阻,肺氣失降,咳嗽痰多氣逆,臥著尤甚,食入脹滿。脈象沉弦,舌苔白膩。宜溫開飲邪,用重藥輕服法。
麻黃(蜜炙后入三分) 淡干姜(三分) 北細辛(二分) 長牛膝(鹽水炒三錢) 白芍(酒炒一錢) 桂枝(三分) 五味子(同干姜打四粒) 炙草(三分) 茯苓(三錢)二診 辛溫以開太陽,喘咳稍輕,痰略見少。再用三子養(yǎng)親湯以溫肺蠲飲。
白芥子(五分研) 生萊菔子(二錢) 廣橘紅(一錢) 炒于術(一錢五分) 淡干姜(三分五味子四粒同打)炒蘇子(三錢) 茯苓(三錢) 炒枳殼(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陳(左) 素體濕盛,日前感受風寒,致風在于上,濕襲于下,上為咳嗽,下為足腫。茲則寒濕之邪,蔓延及上中脘痞滿,胸中作痛,中州格截,上焦之氣,盡壅于上,不能下降。日來咳甚氣升,不能著臥,痰多成塊,肌膚帶腫,面色黃浮。脈細沉弦,舌苔薄白。三焦升降之機,悉為寒痰所阻,深恐升降不通而喘甚致脫,不得不為預告也。勉擬開降上中,作背城之一戰(zhàn)。
甜葶藶 橘紅 蘇子 連皮苓 枳實 川樸 制半夏 連皮檳 砂仁 沉香(三分) 黑丑(三分) 皂莢子(一分后三味另研末調(diào)服)陳(左) 肺有伏寒,咳綿不止者已經(jīng)兩載,去秋復感涼燥,咳遂日劇,氣逆不平,不能著枕。數(shù)日以來,更帶中脘作痛,小腹脹滿,大便六日不行。脈形弦滑,苔白口膩。此痰氣交阻,土滯木郁,肝木從而不平。深恐元氣難支。
薤白頭 制半夏 新會皮 白蒺藜 縮砂仁 制香附炒枳殼 云茯苓 栝蔞仁(姜汁炒研) 上徭桂(四分飯丸分兩次服) 沉香化氣丸(四錢絹包入煎)朱(左) 停飲凝痰,聚于胃府,胃府之氣,升多降少,五七日輒嘔粘痰涎水,二便不利。脈象沉弦。夫痰之與津,木屬同類,清氣化、則隨氣布而上供,清氣不化、則液滯為痰而中阻,氣之化與不化,悉視脾陽之轉(zhuǎn)運如何,所以金匱有飲家當以溫藥和之之例也。然剛燥之藥,多服劫陰,攻逐之劑正虛難任,惟有分其清濁,使清津上升,濁液下降,雖難霍愈,或可減輕耳。
制半夏(二錢) 云茯苓(八錢) 老生姜(一錢) 來復丹(一錢藥汁送下)二診 用半夏茯苓湯以行水降胃,兼進分利清濁之品,清升濁降,所以不治嘔而嘔自止,不攻蕩而便自行。惟中脘時有上涌之意。痰氣未能悉化,前治稍為擴充。
制半夏(三錢) 云茯苓(一兩) 薤白頭(三錢) 老生姜(四錢) 來復丹(一錢藥汁送下)王(左) 昔肥今瘦,病發(fā)則吐嘔痰水,傾盆而出,嘔至竭盡,往往微嘔而帶出紫血。夫飲食不為肌膚,而凝聚痰水,及時而發(fā),其為蓄飲略見一斑。惟是痰飲之證,都成于中氣虛微,脾陽不運。夫既陽虛氣弱,何至嘔輒見紅。若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鄉(xiāng),嘔動胃絡,而血從絡溢,亦頃刻間耳,何至隨動隨出之血,而輒變紫瘀哉。先哲有言,人受氣于水谷,水谷之氣,流則為津為液,滯則為飲為痰,蓋流者氣化之流,滯者氣化之滯也。尊體豐偉,斷非陽虛之比,參諸脈象,左部柔和,右部沉弦而滑。此由肝木之氣,失于條達,木郁則土滯,土滯而水濕不行,漸成蓄飲,嘔則胃逆,胃逆則肝藏郁勃之氣,挾火沖胃,胃絡之血溢出,已經(jīng)火爍,色即變瘀,此實飲病而兼木郁者也。主治之法金匱云、心下有支飲,小半夏湯主之。又云、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蓋取半夏散結(jié)除濕,茯苓益脾消水,生姜利氣止嘔,今以此方為君。以半夏濃樸湯分其濁氣下出而為之臣。參入橘皮疏胃,合以上諸藥即寓二陳之意,而為之佐。氣降即火降,參入沉香調(diào)和中氣降氣平肝,而為之使。二十劑后則于晚間服本方,清晨服香砂六君子丸三錢,以微顧其本。當否正之。
制半夏(二錢) 上川樸(四分) 橘皮(一錢) 云茯苓(四錢) 磨蘇梗(三分沖) 磨沉香(二分) 生姜汁(一茶匙沖)鐘(左) 心下虛悸,脈細濡而右關滑,此由痰水聚于胸中,陰濕彌漫于下,則心陽浮越于上,長沙獨得其旨,故玉函經(jīng)中一則曰心下悸者為有水氣,再則曰水停心下則心下悸。近醫(yī)每以心營不足目之未知圣訓耳。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杏仁(三錢) 云茯苓(四錢) 橘皮(一錢五分) 薤白頭(三錢) 栝蔞仁(炒研三錢) 生姜汁(二匙沖)某 胃有停飲,胃陽不展,至暮輒作嘔吐。脈象沉弦??盅臃次钢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