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3章 瘧證門(3)

  • 醫門法律
  • 喻昌
  • 4508字
  • 2015-12-26 17:19:31

凡先瀉而后痢者逆也,復通之而不已者虛也。脈微遲,宜溫補。脈弦數為逆,主死。產后痢,亦宜溫補。

腹痛因肺金之氣郁在大腸之間者,以苦梗發之,后用痢藥。

肛門痛,熱留于下也。初病身熱,脈洪大,宜清之,黃芩芍藥湯。病患身冷自汗,宜溫之,理中湯。

下血者,宜涼血活血,當歸、黃芩、桃仁之類。風邪下陷者,宜升提之。濕熱傷血者,宜行濕清熱。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為死血,用桃仁、滑石行之。

血痢久不愈者,屬陽虛陰脫,用八珍湯加升舉之藥。甚有陣陣自下,手足厥冷,脈漸微縮,此為元氣欲絕,急灸氣海穴,用附子理中湯,稍遲之則死。

凡下痢純血者,如塵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開而不收如竹筒,唇如朱紅者,俱死。如魚腦髓者,身熱脈大者,俱半死半生。

久痢血,脈沉弱,諸藥不效,以十全大補湯,加姜棗少入蜜煎服。

【律三條】凡治痢不分標本先后,概用苦寒者,醫之罪也。以腸胃論,大腸為標,胃為本;以經脈論,手足陽明為標,少陽相火為本。故胃受濕熱,水谷從少陽之火化,變為惡濁,而傳入于大腸。不治少陽,但治陽明,無益也。以少陽生發之氣,傳入土中,因而下陷,不先以辛涼舉之,徑以苦寒奪之,痢無止期矣。

凡治痢不審病情虛實,徒執常法,自恃顓門者,醫之罪也。實者邪氣之實也,虛者正氣之虛也。七實三虛,攻邪為先。七虛三實,扶正為本。十分實邪,即為壯火食氣,無正可扶,急去其邪,以留其正。十分虛邪,即為淹淹一息,無實可攻,急補其正,聽邪自去。故醫而不知變通,徒守家傳,最為誤事。

凡治痢不分所受濕熱多寡,輒投合成丸藥誤人者,醫之罪也。痢由濕熱內蘊,不得已用苦寒蕩滌,宜煎不宜丸。丸藥不能蕩滌,且多夾帶巴豆、輕粉、定粉、硫黃、瑙砂、甘遂、芫花、大戟、牽牛、烏梅、粟殼之類,即使病去藥存,為害且大。況病不能去,毒烈轉深,難以復救,可不慎耶!

痢疾門方

《金匱》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實湯(方見瘧疾門) 昌按∶此方乃少陽經半表半里之的藥,原用半夏之辛溫,半兼乎表。今改用栝蔞實之涼苦,半兼乎里。退而從陰則可,進而從陽,不勝其任矣。然不必更求他藥,但于柴胡增一倍二倍用之,允為進之之法也。

活人敗毒散(方見三氣門) 昌按∶活人此方,全不因病痢而出。但昌所為逆挽之法,推重此方,蓋借人參之大力,而后能逆挽之耳。《金匱》治下痢,未及小柴胡湯,后來方書不用,猶曰無所祖也。至活人敗毒散,夏秋疫癘諸方,莫不收用之矣。而治下痢,迥不及之者何哉?遍查方書,從無有一用表法者,惟楊子建治痢,廣引運氣,自逞狂能、名其方曰萬全護命湯,采用活人之半,川芎、獨活、桔梗、防風、甘草,而增麻黃、官桂、 本、白芷、細辛,一派辛溫辛熱之藥,且雜牽牛峻下于內,百道方中,似此無知妄作,一方言表,不殺人哉。再閱潔古七方,雖為平淡無奇,而老成全不犯手,茲特錄之。其他備用諸方,亦各有取義,以俟臨病采擇。

大黃湯(潔古) 治瀉利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上用大黃一兩銼碎,好酒二大盞,浸半日許,煎至一盞半,去渣,分作二服,頓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后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白術黃芩湯,盡撤其毒也。

芍藥湯(潔古) 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后重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半兩) 大黃(三錢) 肉桂(二錢半) 甘草(炒) 檳榔(各二錢) 木香(一錢) 如便后臟毒,加黃柏半兩。 上九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痢不減,漸加大黃,食后服。

白術黃芩湯(潔古) 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術(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 咀,作三服,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黃連阿膠丸(《和劑》)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去須三兩) 阿膠(碎炒一兩) 茯苓(去皮二兩) 上以連苓為細末,水熬阿膠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米湯下。

白頭翁湯(《金匱》)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加減平胃散(潔古) 《經》云∶平時皆以胃氣為本。如下血,則脾胃虛損,血水流于四肢,卻入于胃,而為血痢。宜服此方,以養脾胃。 白術(一兩) 濃樸 陳皮(各一兩) 木香(一兩) 檳榔(三錢) 甘草(七錢) 桃仁(一兩) 人參 黃連 阿膠(炒) 茯苓(各五錢) 上 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無時。血多加桃仁。熱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氣不下,后重加檳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膿多加阿膠。

濕多加白術。脈洪大加大黃。

蒼術地榆湯(潔古) 治脾經受濕,下血痢。 蒼術(三兩) 地榆(一兩) 每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槐花散(潔古) 青皮 槐花 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水煎,空心溫服。

犀角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血,心腹困悶。 犀角屑(一兩) 黃連(去須微炒一兩) 地榆 黃 (各一兩)當歸(半兩炒) 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黃連丸(一名羚羊角丸。) 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并。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黃連(去須二兩半) 羚羊角(鎊) 黃柏(去粗皮各一兩半) 赤茯苓(去皮半兩) 上為細末,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一方用白茯苓,臘茶送下。

生地黃湯 治熱利不止。 生地黃(半兩) 地榆(七錢半) 甘草(二錢半炙) 上 咀,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分溫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郁金散 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川郁金 槐花(炒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盞,食前用豆豉湯調下。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一兩) 地榆(一兩) 生干地黃 當歸(炒各一兩) 犀角(屑) 黃芩(各一兩) 梔子(半兩) 黃連(二兩去須微炒) 上 咀,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十寶湯 治冷痢如魚腦者,三服見效甚捷。 黃 (四兩) 熟地(酒浸) 白茯苓 人參 當歸(酒浸) 白術半夏 白芍藥 五味子 官桂(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芍藥黃芩湯(東垣) 治泄利腹痛,或后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香連丸(《直指》) 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黃連(去蘆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兩八錢八分不見火)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大承氣湯(方見三氣門)小承氣湯(方見三氣門)進承氣法,治太陰證不能食是也。當先補而后瀉,乃進藥法也。先銼濃樸(半兩)姜制,水一盞,煎至半盞服。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服過,泄未止者,為腸胃久有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盡則安矣。后重兼無虛證者宜之。若力倦氣少,脈虛不能食者,不宜此法。蓋濃樸、枳實,大瀉元氣也。退承氣法,治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后補,乃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五錢)水一盞,根據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瀉未止,去芒硝,減大黃一半,煎二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又減去大黃,但與枳實濃樸湯,又煎二三服。如腹脹滿退,泄亦自安,后服濃樸湯,數服則已。

地榆芍藥湯(《保命》) 治泄痢膿血脫肛。 蒼術(八兩) 地榆 卷柏 芍藥(酒炒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二兩,水煎溫服,病退勿服。

敗毒散(方見三氣門) 治壯熱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濁酒。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生姜三片,薄荷五葉煎服。熱多則溫服,寒多則熱服。傷濕加白術。頭痛加天麻。

參苓白術散(《和劑》) 治久瀉,及大病后痢后,調理消渴者尤宜。人參 干山藥 蓮肉(去心) 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各一斤半) 白術(于潛者二斤) 桔梗(炒令黃色) 砂仁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 炙甘草(各一斤)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或加姜棗煎服,或棗肉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送下,或煉蜜丸如彈子大,湯化下。

倉廩湯 治噤口痢有熱,乃毒瓦斯沖心,食即吐出。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柴胡 枳殼 陳倉米(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無時熱服。

蕷蓮飲 蓮肉 干山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姜茶煎湯調下三錢。

犀角丸 但是痢病,服之無不瘥者。 犀角屑(取黑色文理粗者產后用彌佳) 宣州黃連 苦參(多買輕搗)金州黃柏(赤色堅薄者) 川當歸(五味俱取細末) 各末等分和勻,空腹,爛煮糯米飲調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粘滑油膩生菜。

葛根湯 專治酒痢。 葛根 枳殼 半夏 生地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三錢四分) 黃芩(一錢二分)甘草(炙半錢) 上分作二帖,水二盞,黑豆百粒,生姜五片,白梅一個;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栝蔞根湯 治下痢冷熱相沖,氣不和順,本因下虛,津液耗少,口干咽燥,常思飲水,毒瓦斯更增,煩躁轉甚,宜服此藥救之。 栝蔞根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二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渣服,不拘時。

陳米湯 治吐痢后大渴,飲水不止。 上用陳倉米二合,水淘凈,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晚食前再煎服。

治痢后渴 上用粳米二合,以水一盞半,同煮研,絞汁空心頓服之。

澤漆湯 治痢后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澤漆葉(微炒五兩) 桑根白皮(炙黃)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熟各三兩) 陳皮(去白) 白術(炒) 杏仁(湯浸去皮尖仁炒各一兩) 人參(一兩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煎取八分,去渣溫服。候半時辰再服。取下黃水數升,或小便利為度。

茯苓湯 治痢后遍身微腫。 赤茯苓(去黑皮) 澤漆葉(微炒) 白術(微炒各一兩) 桑白皮(炙黃) 黃芩射干 防己 澤瀉(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渣,內藥煎至一盞,分為二服。未瘥,頻服二料。

(論三首 律三條 法一十四條)

痰飲論

喻昌曰∶痰飲為患,十人居其七八。《金匱》論之最詳,分別而各立其名。后世以其名之多也,徒徇其末而忘其本。

曾不思圣人立法,皆從一源而出,無多歧也。蓋胃為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以為常人。《金匱》即從水精不四布,五經不并行之處,以言其患。謂人身所貴者水也,天一生水,乃至充周流灌,無處不到。一有瘀蓄,即如江河回薄之處,穢 叢積,水道日隘,橫流旁溢,有所不免。必順其性因其勢而疏導之,由高山而平川,由平川而江海,庶得免乎泛濫。所以仲景分別淺深,誨人因名以求其義焉。淺者在于軀殼之內,臟腑之外,其名有四∶曰痰飲、曰懸飲、曰溢飲、曰支飲。痰飲者,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懸飲者,水流脅下,咳唾引痛。溢飲者,水流行于四肢,汗不出而身重。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其形如腫。一由胃而下流于腸,一由胃而旁流于脅,一由胃而外出于四肢,一由胃而上入于胸膈,始先不覺,日積月累,水之精華,轉為混濁,于是遂成痰飲。必先團聚于呼吸大氣難到之處,故由腸而脅,而四肢,至漸漬于胸膈,其勢愈逆矣。痰飲之患,未有不從胃起者矣。其深者,由胃上入陽分,漸及于心肺。由胃下入陰分,漸及于脾肝腎。故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緣水攻于外,火衰故水益堅。火郁于內,氣收故筑動短氣,火與水為仇,故惡而不飲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澜沧| 敖汉旗| 伊宁县| 天气| 方城县| 景泰县| 莆田市| 芦山县| 鲁甸县| 门头沟区| 方正县| 光泽县| 泗洪县| 兰考县| 胶州市| 六盘水市| 松原市| 南丰县| 定边县| 安西县| 揭西县| 微山县| 克山县| 汉沽区| 楚雄市| 上杭县| 澎湖县| 临湘市| 镇沅| 巩留县| 汝城县| 泰兴市| 方正县| 顺昌县| 桂平市| 彩票| 利川市| 安岳县| 汉沽区|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