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章

  • 閱藏知津
  • 佚名
  • 6639字
  • 2015-12-26 17:17:17

慈悲道場懺法(十卷) (南茂北公)

梁志公寶唱等集

歸依三寶第一。斷疑第二。懺悔第三。發菩提心第四。發愿第五。發回向心第六。顯果報第七。出地獄第八。解怨釋結第九。自慶第十。警緣三寶第十一。懺主謝大眾第十二。總發大愿第十三。奉為天道禮佛第十四。奉為諸仙禮佛第十五。奉為梵王等禮佛第十六。奉為阿修羅道一切善神禮佛第十七。奉為龍王禮佛第十八。奉為魔王禮佛第十九。奉為國王人道禮佛第二十。奉為諸王王子禮佛第二十一。奉為父母禮佛第二十二。奉為過去父母禮佛第二十三。奉為師長禮佛第二十四。為十方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五。為十方過去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六。為阿鼻地獄禮佛第二十七。為灰河鐵丸等地獄禮佛第二十八。為飲銅炭坑等地獄禮佛第二十九。為刀兵銅釜等地獄禮佛第三十。為火城刀山等地獄禮佛第三十一。為餓鬼道禮佛第三十二。為畜生道禮佛第三十三。為六道發愿禮佛第三十四。警念無常第三十五。為執勞運力禮佛第三十六。發回向第三十七。菩薩回向法第三十八。發愿第三十九,凡八段。囑累第四十。

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前有遵式序) (南起北刑)

隋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方等秘法具六緣第一:一法緣,二善知識,三前方便,四辦衣,五行法,六供養。識遮障第二:一洗浴調適,二飲食調適,三行道調適,四坐禪調適。禁法第三:一七日要心,及誦咒,二請師受戒,及發露,三見善惡業相,及十法王子等,不得向人說。內律要訣第四:一明五篇戒滅不滅相,二明十惡十善業滅不滅相。修行第五。受戒第六。不說。

法華三昧懺儀(一卷) (南實北輔)

瓦官寺沙門釋智顗,輒采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流行后代。

勸修第一。方便第二。正入道場方法第三。正修行方法第四。一嚴凈道場,二凈身,三三業供養,四奉請三寶,五贊嘆三寶,六禮佛,七懺悔,八行道旋繞,九誦法華經,十思惟一實境界。略明修證相第五。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二紙半即附懺儀后此方撰述)

唐國清沙門湛然撰

撰香華禮拜等偈,以便運想,及逆順十心略懺文等。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一卷) 同上

宋天臺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按文開章以定銓次第二。別明禮請灑散二法第三。略明能請及所求離過第四。總示事理觀慧所依第五。補助正修十科事儀第六:一嚴凈道場、二清凈三業、三香華供養、四召請誦咒、五贊嘆述意、六稱名散灑、七禮敬三寶、八修行五悔、九旋繞自歸、十唱誦金光明典。

金光明最勝懺儀(五紙半) 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大段與前儀同,而觀慧文略。

往生凈土懺愿儀(十二紙) 同上

沙門遵式,輒采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贊凈土等諸大乘經,集此方法,流布諸后,普結凈緣。

一嚴凈道場。二明方便法。三明正修意。四燒香散華。五禮請法。六贊嘆法。七禮佛法。八懺愿法。九旋誦法。十坐禪法。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十四紙) 同上

東山沙門遵式,始于天臺國清集,于四明大雷山蘭若再治。

敘緣起第一。明正意第二,一莊嚴道場,二作禮,三燒香散華,四系念數息,五召請,六具楊枝凈水,七誦三咒,八披陳懺悔,九禮拜旋繞,十誦經。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十五紙余) 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一嚴道場。二凈三業。三結界。四修供養。五請三寶諸天。六贊嘆申誠。七作禮。八發愿持咒。九懺悔。十修觀行。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十三紙半) (前有靈鑒序) 同上

宋天竺寺沙門遵式撰

第一設壇場供養。第二示方法。第三揀眾清凈。第四誦咒法。第五三業供養禮請陳意自為七:一供養、二奉請、三贊嘆、四作法持咒、五禮拜、六懺悔、七行道旋繞。第六釋疑。第七誡勸檀越。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十紙半) 同上

宋霅川沙門仁岳撰

一法式。二觀想。三禮贊。四持誦。五懺愿。六證驗。七釋疑。

禮法華經儀式(一紙余) 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釋迦如來涅槃禮贊文(六紙余) 同上

沙門仁岳撰

集諸經禮懺悔文(二卷北作四卷) (南功北桓)

唐西崇福寺釋智升撰

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約求生西方,明六時禮法。

天臺智者大師齋忌禮懺文(六紙余) (南實北起)

宋天竺寺遵式述

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九紙) (南實北輔)

宋耆山沙門遵式撰

第一決疑門:一疑師,二疑法,三疑自,今并決之。第二行愿門:一禮懺門(即世稱小凈土懺),二十念門,三系緣門,四眾福門。

凈土境觀要門(六紙余) (南刑北起)

元虎溪沙門懷則述

深明約心觀佛,境觀不二法門。

蓮宗寶鑒(七卷) 素

元廬山東林寺善法堂主優曇普度集

念佛正因第一,凡十四章。念佛正教第二,凡十九章。念佛正宗第三,凡八章。念佛正派第四,凡二十二章。念佛正信第五,凡六章。念佛正行第六,凡十四章。念佛正愿第七,凡七章。念佛往生正訣第八,凡十二章。念佛正報第九,凡五章。念佛正論第十,凡二十五章。附楚山示眾念佛警語,曉山勸修凈業箴。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一紙余) 貞

附隋錄未詳作者

南岳思大禪師立誓愿文(一卷) 起

天臺智者大師禪門口訣(一卷僅九紙半) (南起北約)

天臺智者大師別傳(一卷) (南翦北起)

門人灌頂撰

天臺八教大意(一卷) (南翦北翰)

撰者同上

前佛后佛,自行化他,究其旨歸,咸宗一妙佛之知見,但機緣差品,應物現形,為實施權,故分乎八。頓、漸、秘密、不定、化之儀式,譬如藥方,藏、通、別、圓所化之法,譬如藥味。

國清百錄(四卷) (南起北弊)

纂人同上

卷第一二。立制法第一。敬禮法第二。乃至王重請書第五十。卷第三四。王謝義疏書第五十一。乃至論放生書第一百。后有戒應題,有嚴序,及新添智者大禪師年譜事跡。

永嘉集(一卷) (前有魏靜序) 起

唐慎水沙門玄覺述

舊分十門:慕道志儀第一。戒憍奢意第二。凈修三業第三。奢摩他頌第四。毗婆舍那頌第五。優畢叉頌第六。三乘漸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勸友人書第九。發愿文第十。幽溪法師新定十門:皈敬三寶第一。發弘誓愿第二。親近師友第三。衣食警戒第四。凈修三業第五。三乘漸次第六。事理不二第七。簡示偏圓第八。正修止觀第九。觀心十門第十。(幽溪有注二冊,可作四卷,尚未入藏,甚妙。南北兩藏皆無禪宗二字,流通作禪宗永嘉集。幽溪作永嘉禪宗集。)

金剛錍(一卷) (前有凈岳科序) (南翦北起)

唐荊溪尊者述

序曰:圓伊金錍,以抉四眼無明之膜,令一切處,悉見遮那佛性之指,偏權疑碎,加之以剛,假夢寄客,立以賓主,觀者恕之。

始終心要(一卷) 同上

述者同上

十不二門(九紙) 同上

述者同上

一色心。二內外。三修性。四因果。五染凈。六依正。七自他。八三業。九權實。十受潤。即釋簽中結釋十妙文也。以是妙觀大體,故后人錄出別行。

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 (前有遵式序) 同上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敘曰:十不二門者,本出釋簽,豈須鈔解,但斯宗講者,或示或注,著述云云,而事理未明,解行無托,荊溪妙解,翻隱于時,天臺圓宗,罔益于物,爰因講次,對彼釋之,命為指要鈔焉。蓋指介爾之心,為事理解行之要也。

修懺要旨(九紙) 同上

述者同上

初通敘四行,二正明法華,三結歸止觀。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一卷) 同上

法孫繼忠集

四明沙門,謹用為法之心,問義于浙陽講主昭上人。

天臺傳佛心印記(八紙) (南刑北起)

元傳天臺宗教興教大師懷則述

深明性具圓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同余宗緣理斷九。

天臺四教儀(一卷) (南翦北會)

宋高麗沙門諦觀錄

本宗八教大意,而詳于名相,略于前三教之十乘。

天臺四教儀集注(十卷) 稼

元南天竺沙門蒙潤集

宗鏡錄(百卷) (南阿至孰北策至溪)

宋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南桓公輔北合濟弱)

宋景德東吳沙門道原纂

先敘七佛并偈。始自摩訶迦葉,終于南岳第九世,青原第十一世,共祖師一千七百十二人,內九百五十四人,有語見錄,余七百五十八人,但存名字,盡二十六卷。寶志、善慧、南岳、天臺、僧伽、萬回、豐干、寒山、拾得、布袋,十人,及諸方雜舉征拈代別語一卷。南陽大寂,乃至法眼等十二人廣語一卷。贊、頌、偈、詩,一卷。銘、記、箴、歌,一卷。

續傳燈錄(三十六卷) (南合濟弱扶北[○@缺])

不出編錄人名 匯目義門云靈谷寺沙門居頂編

始自汾陽昭,終至天童禮,及諾庵肇,共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內一千二百零三人,有語見錄。一千九百零七人,但存名字。

傳法正宗記(十卷) (南綺北回)

宋明教禪師契嵩編修

前有上皇帝書,及許收入藏中書,劄子,并題跋等,始祖釋迦如來表一卷。迦葉至六祖傳,共五卷。正宗分家列傳一千三百零四人,共二卷。旁出略傳二百五人,宗證略傳十一,共一卷。定祖圖一卷。

傳法正宗論(二卷) (南回北綺)

撰者同上

共有四篇,廣明達磨大師,的有師承,以破唐沙門神機之妄譏毀,兼破付法藏因緣傳。

宗門統要續集(二十卷北作二十一卷) (前有徑山希陵序耿延禧序) (南漢惠北扶傾綺)

宋建康沙門宗永集

元保寧寺沙門清茂續集

釋迦文佛。西竺應化圣賢。二十八祖。東土六祖。四祖旁出,凡八世。五祖旁出,凡三世。六祖下旁出,凡二世。應化圣賢。未詳嗣法。亡名古宿。南岳下凡十一世,共二百四十八人。五百五十三則機緣。青原下凡十世,共二百六十四人,五百五十四則機緣。續南岳下至十八世,共二百一十二則機緣。續青原下至十四世。共四十七則機緣。

禪宗正脈(二十卷) 勸賞

明弘治真如寺沙門如巹集

于五宗機緣中,取其顯明簡直者集出,使人易曉。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二十一卷) (前有張掄序) (南雞田赤北[○@缺])

宋光孝寺沙門法應集 元沙門普會續集 明中天竺住山沙門凈戒重校

初集機緣三百二十五則,作頌宗師一百二十二人,頌有二千一百首,續加機緣四百九十三則,作頌宗師四百二十六人,頌有三千零五十首。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 (前有明教嵩贊) (南密北扶)

嗣祖比丘宗寶編靈谷住持凈戒重校

韶州韋刺史,請師于大梵寺說法,師先說得法行由,次說摩訶般若波羅密義,并無相頌。次答實無功德之疑,次答愿生西方之問(要人凈心則生凈土,不是說無西方也)。次示定慧一體不二。次示一行三昧。次示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次示教無頓漸,人有利鈍。次示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凈,亦不是不動。次示坐禪實義。次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授無相懺悔,發四弘誓愿,授無相三歸依戒,又說一體三身,及頌。

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 (中有阿育王山住持大觀序) (南密勿多士北[○@缺])

賾藏主搜采 靈谷寺住持凈戒重校

南岳讓。馬祖一。百丈海。黃檗運。臨濟玄。興化獎。睦州蹤。南院颙。風穴沼。首山念。石門聰。汾陽昭。唐明嵩。慈明圓。南泉愿。子湖神力蹤。趙州諗。云門偃。楊岐會。道吾真。白云端。佛照光。北澗簡。物初觀。晦機熙。笑隱欣。仲方倫。覺源曇(有宋濂藏衣塔銘)。五祖演。葉縣省。神鼎諲。翠巖芝。法華舉。佛眼遠。大隋真。投子同。鼓山晏。洞山初(嗣云門)。智門祚(嗣香林)。云峰悅(嗣大愚)。云庵文(嗣黃龍南)。瑯玡覺(嗣汾陽)。佛照禪師奏對錄(宋孝宗時嗣大慧杲)。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并宛陵錄一卷) 素

唐河東裴休集并序

即古尊宿語錄中重出,而稍略。

萬善同歸集(六卷) 史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明眾善所歸,皆宗實相。

唯心訣(九紙余) 素

作者同上

于中略標百二十種邪宗見解。

定慧相資歌(四紙欠) 素

警世(二紙欠) 素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明覺禪師語錄(六卷) (南回北綺)

明靈谷寺沙門凈戒重校

上堂,舉古,勘辨,拈古,偈頌,贊等共六卷。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十七卷) (有耿延禧序及張浚序) (南扶傾北漢惠)

學徒若平集凈戒重校

上堂語六卷。開示法語三卷。小參示眾四卷。頌古一卷。拈古三卷。偈、頌、贊,一卷。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三十卷) 說感武

宋乾道門人蘊聞集

中峰和尚廣錄(三十卷) 丁俊乂

元至治門人慈寂集

真心直說(一卷) 敦

元曹溪山老衲知訥述

凡十五章,明正信,異名,妙體,妙用,乃至所往以釋疑問。后附誡初心學人文,又附皖山正凝禪師示蒙山法語。東山崇藏主送子行腳法語。蒙山示眾。蒙堂跋。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一卷) 敦

直指心性本來同佛,既悟心已,或習輕,則用自性定慧門,或習重,則用隨相對治門,皆與先修后悟者不同。

禪宗決疑集(一卷) 素

元西蜀智徹述

示提話頭工夫次第。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已乏單本)

唐終南山釋杜順集

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無礙第二,周遍含容第三;三中,又各辨十門。

華嚴法界玄鏡(一卷北作二卷) (南青北百)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即釋前法界觀門。

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 (前后有裴休凈源二序) (南青北跡)

唐圭峰蘭若沙門宗密注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十二紙) 同上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一顯一體:謂自性清凈圓明體。二起二用:謂海印森羅常住用,法界圓明自在用。三示三遍:謂一塵普周法界遍,一塵出生無盡遍,一塵含容空有遍。四行四德:謂隨緣妙用無方德,威儀住持有則德,柔和質直攝生德,普代眾生受苦德。五入五止:謂照法清虛離緣止,觀人寂怕絕欲止,性起繁興法爾止,定光顯現無念止,事理玄通非相止。六起六觀:謂攝境歸心真空觀,從心現境妙有觀,心境秘密圓融觀,智身影現眾緣觀,多身入一鏡像觀,主伴互現帝網觀。后有凈源序。

華嚴金師子章(未有別行)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因對武后問,借庭前金師子為喻,初明緣起,二辨色空,三約三性,四顯無相,五說無生,六論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以顯華嚴教觀。

金師子章云間類解(十三紙) (南青北百)

宋沙門凈源述

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 (前有惟大等四序) 敦

亦名禪那理行諸詮集,圭峰山沙門宗密述。今但存序,大意先判三宗三教,然后會為一味,以息斗諍。意則美矣,惜其未盡善也。夫論宗意教意,則不可有三。此圭公所知也。若論宗門教門,則非止局三。此圭公所昧也。又彼云南岳天臺,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意雖最圓妙,然其趨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此則似僅涉獵次第禪門,及童蒙止觀二書,絕未睹見大乘止觀,摩訶止觀者矣。今據大乘止觀,摩訶止觀,何嘗不頓同佛體,迥異諸門乎。又彼云諸部般若千余卷經,及中百門論等,皆說破相教,智度論百余卷,亦說此理。但論主通達不執,故復將大小乘法相,潛同后一真性宗。今問:智論,中論,皆龍樹所造也。何以一執一不執乎。又龍樹尚能通達不執,潛通后宗。佛說般若,豈反有執,止名破相乎。般若經云:菩薩欲具足一切佛法者,當學般若。謂之唯說破相,可乎。又彼云:心是名,知是體。譬如水是名,濕是體。尤為可笑。夫說水,口固不濕,即說濕,口豈濕哉。說心,固不得體,即說知,豈便得體哉。故古人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又云: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而圭公乃于能詮文字,妄分親疏,何耶?又彼云:法華且收二乘,至涅槃經,方普收六道。尤為可笑。調達授記,不收地獄乎。龍女成佛,不收畜生乎。妙莊悟道,不收邪見乎。散心稱名,童子聚沙,不收人天乎。又彼云:破相止說二諦,性宗則為三諦,是誠未究七種二諦五種三諦之旨者也。嗚呼!淺矣。

原人論(八紙半) (南青北跡)

述者同上

斥迷執第一(習儒道者)。斥偏淺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直顯真源第三(佛了義實相教)。會通本末第四(會前所斥同一真源皆為正義)。

華嚴原人論解(四卷) 茲

元長安大開元寺沙門圓覺述

即解前論,科一卷,解三卷。

注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門三十頌(二卷) 史

元歸德法云沙門琮湛集注

右注,解夷門山廣智大師本嵩所述經題觀門偈頌,點示初機禪門眼目。

真唯識量(出宗鏡錄)

八識規矩補注(二卷) 敦

明魯庵沙門普泰注

六離合釋(附補注后)

陀羅尼雜集(十卷) (南封北卿)

未詳撰者今附梁錄

第一卷:七佛所說神咒,并八菩薩所說神咒,合十五首。第二卷:釋摩男,阿難比丘,普賢菩薩等,共十八咒。卷第三:摩醯首羅天等,共咒十一首,文殊說四弘誓,虛空藏說四凈土妙行,觀世音說四攝法,救脫說四弘誓,跋陀和說八菩薩妙行,大勢至說四誓利益眾生,心無疲倦,得大勢說四事擁護作佛事者,堅勇說四菩薩妙行,并諸菩薩天龍,各各說偈。卷第四: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等,共咒二十一首。卷第五:除一切恐畏毒害伏惡魔陀羅尼等,共咒二十七首。卷第六:除腫陀羅尼等,共咒九首,五戒神名二十五,三歸神名有九,護伽藍神名十八,燒香散華等咒,共二十二首。卷第七:滅一切罪得一切所愿陀羅尼等,共咒七十九首。卷第八:六字大陀羅尼經等,共咒二十二首。卷第九:阿吒婆拘上佛陀羅尼等,共咒十首,嘆佛三昧經一段。卷第十:定志慧見陀羅尼等,共咒三十一首。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陳覺序) (南營北封)

宋北遼金河寺沙門釋道[厄殳]集

開示修行一真大法界心,及持誦準提咒法,然與準提三譯,及尊那經,并不全合。

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有賀宗壽序) (南營北封)

智廣慧真編集金剛幢譯定

集諸經神咒三十三段,華梵并書。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二卷北作四卷) (南猶北存)

唐沙門釋道宣撰

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 (南功北尹)

唐沙門釋義凈撰

凡四十章。

受用三水要行法

護命放生儀軌法

說罪要行法(三法合卷) (南功北桓)

三法并義凈法師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潼关县| 陆川县| 宜宾市| 海林市| 西乌| 连云港市| 马山县| 静安区| 精河县| 江北区| 威宁| 晋宁县| 澳门| 南江县| 贡嘎县| 利川市| 清徐县| 米林县| 平定县| 宜宾市| 顺平县| 贵港市| 扶风县| 阜阳市| 神农架林区| 博兴县| 高邑县| 宿迁市| 本溪| 盐池县| 石家庄市| 穆棱市| 威宁| 电白县| 儋州市| 宣城市| 阜新| 安阳县| 翁牛特旗|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