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痙 厥 癲 狂 癇 癱瘓

厥者,從下逆上之病也。(《傷寒論》厥以手足厥冷而言。陽厥用四逆散,陰厥用四逆湯。

此主《內經》暴厥者不知與人言,及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之旨與《傷寒》不同。

)痙者,強直反張之象也。癇者,猝然昏仆,筋脈螈 ,口角流涎,或作牛馬豬羊雞之聲,后人分為五癇是也。(病有間斷故名為癇。)癲者,或歌或哭,如醉如癡,其候多靜而常昏。狂者,語言狂妄,少臥不饑,其候多躁而常醒。癱瘓者,病在筋骨,左癱右瘓,將成廢人。六癥醫書分治,其實一厥陰盡之。治得其要,只取數方,捷如影響。蓋厥陰屬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之氣一逆,則諸氣皆逆。氣逆則火發,火發則風生。風生則必挾木勢而害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其歸并于心也。心氣大虛,而不能御之,或從陽化而為狂,或從陰化而為癲。心氣尚未全虛,受其所凌則昏倒,正氣一復而遂瘥。其癥有作有止,則為癇。其逆行于內也?;虺四I氣之虛,則為喑痱而為腎厥。或因煩勞以擾其陽,陽亢陰虧而為煎厥;或怒火載血上行,氣血亂于胸中,相薄而厥逆,則為薄厥?;蛞蜮鲇舨唤?,陽氣不能四達,手足與身俱冷,(中風身溫,中氣身冷。)則為氣厥?;蜿栻v絡沸,則為血厥?;蛞蚍x濁蒙神,亂其陰陽之氣,則為尸厥?;蛴陲柺持?,適有感觸,胃氣不行,陽并于上,則為食厥。時見吐蛔,則為蛔厥。濕痰上逆,則為痰厥。以及陽衰而陰湊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則為陰厥。陰衰而陽湊之,令人足下熱,熱甚則循三陰上逆,則為熱厥。其發見于外也,風火迅發,病起于驟然,手足抽掣,角弓反張?;驈膶嵒?,為無汗之剛痙?;驈奶摶瑸橛泻怪岑d。《內經》云∶諸暴強直,支痛軟戾,里急筋縮,皆屬于風。醫者可于此而驗風邪之體假焉。土為木克,則聚液而成痰,痰挾風而流注,則左癱而又右瘓?!蹲髠鳌吩啤蔑L淫末疾。醫者可于此而知風邪之流極焉。凡此六者,癥各不同,其源則一。余只以烏梅丸益厥陰之體,以宣厥陰之用。又以風引湯治厥陰風火,痰涎幻變錯雜之病。舉凡治剛痙,用葛根湯,柔痙用桂枝加栝蔞根湯。痙之表癥急者,用小續命湯以攻表,痙之里癥急者,用承氣湯以攻里之類而不效。治寒厥用六物附子湯,熱厥用六味湯,薄厥用蒲黃湯,煎厥用玉女煎、龍薈丸,氣厥用八味順氣湯,血厥用白薇湯,尸厥用蘇合香丸,食厥用加味平胃散,蛔厥用掃蟲煎,腎厥用地黃飲子,痰厥用瓜蒂散之類而不效。治狂用白虎湯、生鐵落飲、涼膈散、滾痰丸。治癲用定志丸、天王補心丹、導痰湯及獨參湯加竹瀝、姜汁之類而不效。治癇用龍薈丸、丹礬丸、五癇丸及紫河車丸之類而不效。治癱瘓用二妙散及舒筋保肝散之類而不效者。種種方藥,無不對癥,對癥而猶不效,其故何也?蓋緣未嘗求于厥陰一經,而信服烏梅丸、風引湯二方神妙也。二方本于仲景,而喻嘉言獨得其旨,但引而不發,淺學人捫索不來,至葉天士則引伸觸類,妙義無窮。若風火犯于上者,(此風火二字即上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之義,勿誤解為外來風火。)不免凌金爍液,用麥門冬湯及瓊玉膏,為補金柔制法。若風火犯于中而為嘔為脹者,用六君子湯去術加木瓜、姜、芍之類,及附子粳米湯加人參,為補脾凝肝法。若風火震動心脾,而為悸為消者,用甘麥大棗湯合龍、牡之屬,為緩其急、鎮其逆法。若少陽相火,挾厥陰風木之威,而乘巔搖絡者,用羚羊、鉤藤、元參、連翹之劑,為熄風清絡法。若肝膽厥陰化風旋逆者,用龍膽、蘆薈、木通、青黛之類,為苦降直折法。若本臟自痛,而體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類,為寒暄各得法。若因母臟之虛,而擾及子臟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龜甲、磁朱,及復脈湯去姜、桂,入雞子黃之屬,為安攝其子母法。至于痿厥之治,(厥陰病風旋陽冒神迷則為厥;陽明病絡空四末不用則為痿。)尤覺神奇,取血肉介類,改湯為膏,謂其力濃重實,填隙止厥最速。凡此之類,雖不明用烏梅丸、風引湯成方,而細味其旨,無一不從此二方神悟出來。甲寅歲,余在吳航書院掌教,嘗與學徒講論,以“讀于無字處,文到有神時”,二句為舉業妙諦,而學醫者,亦必到此境地,方許出而論證也。

痙、厥、癲、狂、癇、癱瘓

脈息

宜實大,忌沉細。漸緩則漸愈,漸數則漸甚。若數而弦緊,及見牢革促代諸脈,難治。

葛根湯(方見《傷寒》)小續命湯(方見《時方》)風引湯(方見《金匱》)桂枝加栝蔞湯(方見《金匱》)原方加栝蔞,分兩倍于桂芍。

六物附子湯治寒厥。

附子 肉桂 防己(各二錢) 炙草(一錢) 白術 茯苓(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六味湯(方見《時方》)白虎湯(方見《傷寒》)麥門冬湯(方見《金匱》)白薇湯(《本事》)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氣過血遠,陰陽復通,移時方寤,名曰血厥,婦人多有之。

白薇 當歸(各二錢) 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水二杯,煎一杯,溫服。

蒲黃湯治薄厥。

蒲黃(一兩) 清酒(十六盞熱沃之)溫服。

八物順氣湯治氣厥。

白芷 臺烏藥 青皮 陳皮(各一錢) 人參(七分) 茯苓 白術(各一錢五分) 炙草(七分)水煎服。

地黃飲子(方見《時方》)平胃散(方見《時方》)玉女煎(見頭痛)瓜蒂散 大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俱見《傷寒》)附子粳米湯(方見《金匱》)三才湯(見咳嗽)涼膈散(方見《時方》) 或加膽南星、石菖蒲,見中見。

舒筋保肝散治左癱右瘓,筋脈拘攣,身體不遂,腳腿少力,干濕香港腳,及濕滯經絡,久不能去,宣導諸氣。

木瓜(五兩) 萆 五靈脂 牛膝(酒浸) 續斷 白僵蠶(炒) 松節 芍藥 烏藥 天麻威靈仙 黃 當歸 防風 虎骨(酒炒,各一兩)上用無灰酒一斗,浸上藥二七日,緊封扎,日足,取藥焙干,搗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浸藥酒調下,酒盡,用米湯調下。

喻嘉言曰∶此治風濕搏結于筋脈之間,凝滯不散,阻遏正氣不得通行之方。

滾痰丸(方見《時方》)治一切實痰異癥,孕婦忌服。

生鐵落飲(方見《三字經》)治狂妄不避親疏。

定志丸(《千金》)治言語失倫,常常喜笑發狂。

人參 茯苓(各三兩) 石菖蒲 遠志(甘草湯泡,去骨,一兩)上四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飲服七十丸,亦可作湯服。血虛加當歸、有痰加半夏、橘皮、甘草、生姜。

五癇丸治五癇。

朱砂 真珠(各二錢) 水銀 雄黃(各五分) 黑鉛(一兩五錢,用水銀 ,結成砂)研末,蜜煉丸,如麻子大。小兒每服三、四丸,大人加倍。煎金銀花、薄荷湯送下。

紫河車丸癲癇多由母腹中受驚,積久失調,一觸而發,遂成此癥。此先天受病,故用河車丸,以人乳送下,取同氣相求之義。時賢加當歸、人參各二兩,朱砂五錢,此方如龍骨、龜版、石菖蒲,皆可加入。

紫河車(一具,用米泔洗去血,生搗) 禾米蒸熟,曬干研末,為丸梧子大??招拿糠迨瑁巳樗拖?。

當歸龍薈丸(方見《時方》)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疼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用之。(葉天士云∶動怒驚觸,致五志陽越,莫制狂亂,不避親疏,非苦降之藥,未能清爽其神識也。)丹礬丸(張石頑)治五癇甚效。

黃丹(一兩) 白礬(二兩)銀罐中 通紅,為末。入臘茶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送下,久服其涎自便出。服一月后,更以安神藥調之。

甘麥大棗湯(葉天士加減方)治厥發丑寅,陽明少陽之陽震動。

生地 天冬 阿膠 雞子黃 生龍骨 小麥水煎服。本方原只小麥、大棗、甘草三味,治婦人臟躁,悲哀欲哭。

葉天士方治驚恐,陽升風動,宿癇遂發,吐痰嘔逆,不言,絡脈失利也。

羚羊角 石菖蒲 膽星 遠志 連翹 鉤藤 天麻 橘紅 水煎服。

小半夏湯加白糯米葉天士云∶沖脈乃陽明所屬,陽明虛則失闔,厥氣上犯莫遏?!秲冉洝分胃尾粦?,當取陽明,制其侮也。暫用通補入府,取乎府以通為補之義。

葉天士藥膏方案云∶嘗治顧某陰絡空隙,內風掀然鼓動而為厥。余用咸味入陰和陽,介類有情之潛伏,頗見小效。但病根在下深遠,湯劑輕浮,焉能填隙,改湯為膏,取藥力味重以填實之,亦止厥一法。

鮮鱉甲 龜版 豬脊髓、羊骨髓 生地 天冬 阿膠 淡菜 黃柏 熬膏,早服七錢,午服四錢。

烏梅丸(方見《傷寒》)統治厥陰諸癥,厥熱相間,及蛔厥久利。

柯韻伯曰∶六經惟厥陰難治,其本陰而標熱,其體風木,其用相火?!秲冉洝吩啤帽胤渌?,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中氣,使之和平,是治厥陰法也。仲景立方,皆以辛甘、甘涼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方用之者,以厥陰主肝木耳?!逗榉丁吩弧媚驹磺保弊魉帷!秲冉洝吩弧媚局魉幔崛敫危秊趺分笏幔欠渌饕?。配黃連瀉心以除痞,佐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腎者肝之母,用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而肝得所養,是固本也。肝欲散,用細辛、干姜之辛散,以遂其所欲也。肝藏血,用桂枝、當歸之溫潤,所以引其歸經也。寒熱雜用,則氣味不和,故佐以人參調其中氣,以苦酒浸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谷氣,加蜜為和,少與而漸加之,緩以治其本也。仲景此方,本為厥陰諸癥之法,叔和編于吐蛔條下,令人不知有厥陰之主方,觀其用藥,與諸癥符合,豈止吐蛔一癥耶。

癇癥續論

王叔和主陽蹺、陽維、陰維、督脈,詳載《脈經》及《李瀕湖奇經考》,宜參觀之。

張石頑云∶晝發灸陽蹺,宜補中益氣湯加益智。夜發灸陰蹺,宜六味丸加鹿膠。

薛氏云∶凡有此癥,欲發未發前二三日,先宜看耳后高骨間,有青筋紋,抓破出血,可免其患。

張石頑云∶癇癥之發,由腎中龍火上升,而肝家雷火相從挾助也。惟有肝風,故作搐搦,則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隨逆而吐出于口也。陰氣虛不能寧謐于內,則附陽而上升,故上熱而下寒。陽氣虛,不能周衛于身,則隨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

當歸承氣湯(《秘傳方》)治男婦痰迷心竅,逾墻越壁,胡言亂語。

當歸尾(一兩) 大黃(酒洗) 芒硝 枳實 濃樸(各五錢) 炙甘草(三錢)水三杯,煎八分服。

溫膽湯絡氏《內經拾遺》云∶癲狂之由,皆是膽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溫膽,亦治癇病。

即二陳湯加鮮竹茹,枳實各二錢,或調飛礬分半。

磁朱丸(方見《時方》) 治癲、狂、癇如神。

疝氣

疝氣,睪丸腫大,牽引小腹而痛。丹溪云∶專屬肝經。景岳云∶病名疝氣,以治疝必先治氣也。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逆有逆氣,俱當兼用氣藥也。

長孫男心典按∶雖有寒、水、筋、氣、血、狐、 七疝之名,其治法不外溫經散寒,除濕行氣,活血、導火、軟堅為主?!秳e錄》云∶以五苓散加木通、川楝子、橘核、木香統治之,實為簡捷可從。若苦楝子丸,及三層茴香散,為久患不愈者立法?!肚Ы鹨怼废捶?,為暴痛欲死者立法,不可不知。 瘕,即婦人之疝也。

疝氣

脈息

宜沉實,忌虛弱。

加味五苓散白術(炒,三五錢,利腰臍之死血,導濕實脾為君) 茯苓(二三錢,導心與小腹之氣,下行從膀胱而泄)豬苓 澤瀉(各二錢,利水行濕) 木通(一錢入絡止痛又引熱下行) 橘核(三錢,行滯氣為導引之品)肉桂(五分或一錢,溫肝腎,血中氣藥止痛如神,又入膀胱化氣利水) 苦楝子(去核,一錢五分苦降以納諸藥到于患所) 木香(一錢,調氣止痛)水三盅,煎八分,空心服?;蛉胧雏}一捻,寒甚加附子、干姜一二錢;熱甚加黃柏、梔子一二錢;濕勝加防己一錢;堅硬如石加昆布一錢、牡蠣 三錢;痛甚加桃仁二錢、穿山甲五片、炒乳香五分。

苦楝子丸治奔豚、小腹痛、疝氣,如神。

川楝子 茴香(各二兩) 附子(一兩)三味用酒二升同煮,曬干為度,焙干為末,每藥末一兩,入元胡索(三錢,一作五錢) 全蝎(十八個炒) 丁香(十八粒)共為末,酒煉丸如桐子大。溫酒下五十丸,空心服,如痛甚,煎當歸酒下。

三層茴香丸治一切疝氣如神。

大茴香(五錢,同鹽五錢炒,和鹽秤一兩) 川楝(凈肉) 沙參 木香(各一兩)共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或鹽湯下,才服盡,接第二料。

照前方加蓽拔一兩、檳榔五錢,共五兩半,根據前丸服法;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照前二方加茯苓四兩、附子炮一兩,共前八味重十兩,丸服如前,但每服三錢,雖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神效。

蜘蛛散(方見《金匱》)陰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

洗陰腫核痛(《千金翼》)治丈夫陰腫如斗,核中痛。

雄黃末 礬石(研各一兩) 甘草(一尺)水一斗,煮二升洗之,如神。

淋洗囊腫神效(《錦囊秘方》)連須蔥白頭(一十一根,不必洗凈去土) 川椒 麥冬(炒焦) 地膚子(各一兩)四味煎湯,淋洗囊上良久,次日再洗;以消為度。

荔枝散(《種福堂》)治陰中腫大不消。

頂大荔枝核十二三個, 灰存性,以火酒調和糊,吃下即消,若未消,連吃二三服。

眩暈

《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掉,搖也。眩,昏亂旋轉也。皆由金衰不能制木,木旺生風,風動火熾。風火皆屬陽而主動,相搏則為旋轉?!秲冉洝酚衷啤蒙咸搫t眩,是正氣虛而木邪干之也。又云∶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皆言不足為病。仲景論眩以痰飲為先,丹溪宗河間之說,亦謂無痰不眩,無火不暈,皆言有余為病。前圣后賢,何其相反如是。余少讀景岳之書,專主補虛一說,遵之不效。再搜古訓,然后知景岳于虛實二字,認得死煞,即于風火二字,不能洞悉其所以然也。蓋風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氣逆,則風生而火發,故河間以火風立論也。風生必挾木勢而克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飲立論,丹溪以痰火立論也。究之腎為肝母,腎主藏精,精虛則腦??斩^重,故《內經》以腎虛及髓海不足立論也。其言虛者,言其病根,其言實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貫,但河間諸公,一于清火驅風豁痰,猶未知風火痰之所由作也。余惟于寸口脈滑,按之益堅者為上實,遵丹溪以酒大黃治之。如寸口脈大,按之即散者為上虛,以一味鹿茸酒治之。寸口脈微者,以補中益氣湯,或黃 白術煎膏入半夏末治之。

然欲榮其上,必灌其根,如正元散及六味丸、八味丸,皆峻補腎中水火之妙劑。乙癸同源,治腎即所以治肝,治肝即所以熄風,熄風即所以降火,降火即所以治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難以筆楮傳也。如鉤藤、玉竹、菊花,天麻柔潤熄風之品,無不可于各方中出入加減,以收捷效也。

眩暈

診法

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浮弦為肝風;右手滑實為痰積,脈大是久病,虛大是氣虛。

正元丹(《秘旨》)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時,陰火上沖,則頭面赤熱,眩暈惡心,濁氣逆滿,則胸脅刺痛,臍腹脹急。

人參(三兩,用川烏一兩煮汁收入,去川烏) 白術(二兩,用陳皮五錢煎汁收入,去陳皮)茯苓(二兩,用肉桂六錢酒煎汁收入,曬干勿見火,去桂) 甘草(一兩五錢,用烏藥一兩煎汁收入,去烏藥) 黃 (一兩五錢,用川芎一兩酒煎收入,去川芎) 薯蕷(一兩,用干姜三錢煎汁收入,去干姜)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緩緩焙干,勿炒傷藥性,杵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紅棗一枚,擘,煎數沸。入鹽一捻,和渣調服,服后飲熱酒一杯,以助藥力。此方出自虞天益《制藥秘旨》,本《千金方》一十三味,卻取烏頭、姜、桂等辛燥之性,逐味分制四君、 、薯之中。較七珍散但少粟米,而多紅棗,雖其力稍遜原方一籌,然雄烈之味既去,則真滓無形,生化有形,允為溫補少火之馴劑,而無食氣之虞。真《千金》之功臣也。

一味鹿茸酒注云∶緣鹿茸生于頭,頭暈而主鹿茸,蓋以類相從也。

鹿茸(半兩)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許服。

一味大黃散丹溪云∶眩暈不可當者,此方主之。

大黃酒制三次,為末,茶調下,每服一錢至二三錢。

加味左歸飲治腎虛頭痛如神,并治眩暈目痛。

熟地(七錢) 山茱萸 懷山藥 茯苓 枸杞(各三錢) 肉蓯蓉(酒洗,切片,四錢 細辛) 炙草(各一錢) 川芎(二錢)水三杯,煎八分,溫服。

頭痛

景岳云∶頭痛一證,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痛者必因元氣。但暫病者,有外感頭痛,有火邪頭痛。久病者,有陰虛頭痛,有陽虛頭痛。然亦有暫病而虛者,久病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察之,不可執也?;蚝疅幔}緊,清涕,咳嗽,脊背疼痛者,此寒邪在表而然,治宜疏散,九味羌活湯及茶調散、清空膏主之?;騼葻崦}洪,頭腦振振,痛而兼脹者,此火邪在里而然,治宜清降,玉女煎及一味大黃散主之?;蛞蛩澏饎?,蒸熱脈弦,痛兼煩躁者,此陰虛血虛而然,治宜補陰,以六味湯、左歸飲,加肉蓯蓉、細辛、川芎主之?;蛞蛴鲫巹t痛,遇寒亦痛,倦怠脈微者,此陽虛氣虛而然,治宜扶陽,以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川芎、八味湯、右歸丸主之?;蛲飧蓄^痛,當察三陽厥陰。蓋三陽之脈俱上頭,厥陰之脈亦會巔,太陽在后,陽明在前,少陽在側,此又當有所主,亦外感所當辨也。但內傷頭痛,則不得以三陽為拘耳。至真頭痛者,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或灸百壯,吞黑錫丹,可救十中之一。

頭痛

脈息

宜浮滑,忌短澀。

九味羌活湯(方見《時方》)治太陽輕癥。

葛根湯(方見《傷寒》)治陽明。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治少陽。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見《傷寒》)治少陰。

當歸四逆湯(方見《傷寒》)治厥陰。

川芎茶調散(《局方》)治久風化火,頭痛及偏正頭風。

川芎 白芷 羌活 防風 荊芥 薄荷 甘草(炙,各一兩) 香附(童便浸,炒,二兩)為末,食后清茶調服二兩,日三服,婦人產后,黑豆淋酒服,輕者三服,重者五七服效。一本無香附,有細辛五錢。

清空膏治頭風濕熱上盛,遇風即發。

羌活 黃芩(各一錢,酒炒) 甘草(炙,七分) 防風(一錢) 黃連(五分,酒炒) 柴胡(四分) 川芎(三分)水煎,入清茶一匙服。

玉液湯(《濟生》)治眉棱骨痛。

半夏(六錢,湯泡七次,切片,作一服) 生姜(十片)水煎,去渣。納沉香末少許服。

玉女煎(《景岳》)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大,頭痛,牙疼,失血等癥。

生石膏(三五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麥冬(二錢) 知母 牛膝(各一錢五分)水煎服玉真丸(《本事》)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不可忍,調之腎厥。其脈舉之則弦,按之石堅。

硫黃(二兩) 石膏( ) 半夏(湯洗) 硝石(各一錢五分)為末,生姜汁糊丸,如梧子大,陰干。每服二十丸。或姜湯或米飲下,更灸關元穴百壯。

補中益氣湯(方見《時方》)當歸補血湯(方見《時方》)治血虛頭痛。

按∶加鹿茸三錢,沙參五錢,黃酒半杯煎,更效。

又方,只用當歸二兩,黃酒四杯,煎一杯半,分兩服效。

加味左歸飲(方見《時方》)治腎虛頭痛如神,此余鄉前輩胡先生新定方也。

清震湯(《保命》)治雷頭風,頭面疙瘩,憎寒拘急發熱,狀如傷寒。疙瘩宜刺出血。

升麻(二錢) 蒼術(四錢) 荷葉(一個)水煎,食后服。

頭風摩散(方見《金匱》)治大寒犯腦頭痛。

止痛太陽丹(《奇效》)天南星 川芎(等分)為末,同蓮須、蔥白作餅,貼太陽痛處。

秘方貼頭痛風熱病大黃樸硝(等分)為末,用井底泥捏餅,貼兩太陽穴。

氣攻頭痛方(《奇效》)蓖麻子、乳香各等分,搗成餅,貼太陽穴。如痛止,急于頂上解開頭發出氣,即去藥。

透頂散(《本事》)治偏正頭風,遠年近日皆效。并治鼻塞,不聞香臭。

細辛(三莖) 瓜蒂(七枚) 丁香(七粒) 粳米(七粒,一作赤小豆) 龍腦(半分) 麝香(一分)研末。置小口罐中,緊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隨左右,搐一豆大于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后再搐。

按∶此本《金匱》納藥鼻中取黃涎之法。酒客多濕頭重者宜之。

又法治偏正頭風,以生萊菔搗汁,令患者仰臥,以汁灌鼻中。左痛灌右,右痛灌左,左右俱痛,俱灌之。

又頭風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陽陽明之絡,以毫針刺痛處數穴,立效。

張石頑云∶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兩,晚蠶砂二兩,僵蠶如患年歲之數。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砂鍋中以濃紙糊滿,中間開錢大一孔,取藥氣熏蒸痛處,每日一次。雖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發。

平時置新鮮木瓜于枕邊,取香氣透達,引散肝風,亦良法也。

頭痛

簡易方

頭風腦中空痛,用川芎、當歸各三錢,共研末,黃牛腦一個和勻。分三次,熱酒送下。

盡醉臥,醒即愈。

頭風諸藥不效,用大附子一只切片,同綠豆一升。(今用二盞。)煮熟,去附子,但服綠豆及汁,即愈。

生姜貼法(《種福堂》)治太陽風寒頭痛,及半邊頭痛。

生姜三片,將桑皮紙包好,水濕,入灰中煨熱,乘熱將印堂、兩太陽各貼一片,以帶纏之,立愈。

桂麝太陽膏(《種福堂》)治風寒半邊頭痛。

肉桂心(一分) 麝香(二厘) 人言(一厘) 細辛 辛夷(各五厘) 胡椒(十粒)共為末,用棗肉搗丸,如豌豆大一粒,放膏中心,貼準太陽穴內,一日見效。如壯年火盛者,愈后服黃芩、大黃瀉火,則痛自愈。

白芷細辛吹鼻散(《種福堂》)治半邊頭痛。

白芷 細辛 石膏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上各味等,為研細末。吹入鼻中,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长武县| 双流县| 措美县| 舞阳县| 东乡| 自贡市| 德安县| 阿坝县| 甘肃省| 正镶白旗| 安宁市| 阿勒泰市| 博兴县| 潞城市| 大宁县| 桂平市| 仪陇县| 沅江市| 文安县| 新平| 同江市| 鄂托克旗| 封丘县| 达日县| 凤凰县| 那曲县| 兴安盟| 新闻| 襄樊市| 香格里拉县| 高淳县| 河源市| 连南| 阿尔山市| 卢龙县| 邹城市| 新和县| 德钦县| 浦北县|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