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書名: 醫學綱目作者名: 佚名本章字數: 4988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7:01:30
脅痛
〔丹〕肝木氣實,肝火盛而脅痛者,當歸龍薈丸,為瀉肝火要藥。脅痛甚者,用生姜自然汁,吞下龍薈丸,以肝火盛也。(龍薈丸方見治法門肝實條。)經云∶肝氣實則怒。又云∶肝痛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善怒。龍薈丸治肝實脅痛,其人氣收者,善怒是也。
甚則用姜汁吞下。經云∶風木淫勝,治以辛涼是也。
壽四郎右脅痛,小便赤少,脈少弦不數,此內有陳久積痰飲,因外感風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
與龍薈丸三十五粒,保和丸三十粒,細嚼姜片,以熱湯下,服后脅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與∶白術(三錢) 陳皮 芍藥(各二錢) 木通(一錢半) 條芩(一錢) 甘草(五分)上姜三片,煎熱飲之。
一婦人脾疼,帶脅痛,口微干,問已多年。時尚秋,用二陳湯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蘆薈丸二十粒。
章宅張郎氣痛,自右脅時作時止,脈沉而弦,小便時有赤色,吞酸,喜嘔,出食,此濕痰在脾肺間,所以肝善乘之。小柴胡湯去黃芩,加川芎、白術、木通、芍藥、滑石、生姜煎湯,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婦人氣暈,兩脅胸背皆痛,口干。
青皮 半夏(五錢) 白術 黃芩 川芎(三錢) 木通(二錢半) 陳皮(二錢) 桔梗(二錢)甘草(炙,五分)上分六帖,煎熱服。又∶脅下有食積一條扛起,加吳茱萸、炒黃連。
〔《本》〕治因驚傷肝,脅骨里疼痛不已,桂枝散。
枳殼(一兩,小者) 桂枝(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下。
〔潔〕勻氣散 專治脅痛。
山梔 熟地 茯苓 細辛 桂心 川芎(各等分)上研為末,加羊脂煎服。
〔《本》〕治脅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肺弱,芎葛湯。川芎 干葛 桂枝 細辛 枳殼 人參 芍藥 麻黃 防風(各半兩) 甘草(二錢)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日三服。有汗避風。
治脅下風氣作塊寒疝,發則連小腹痛湊心。其積屬肝,在右脅下,故病發,則右脅手足頭面昏痛,不思飲食。
干葛(一兩) 麻黃(二分) 附子(一個) 川芎 防風 當歸 枳實 芍藥 桂枝 羌活甘草(各四錢)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服,日三。有汗避風。
治脅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薏苡仁丸薏苡仁(一兩) 石斛(用細者,二錢) 附子(半兩) 牛膝 生地黃(各三錢) 細辛 人參枳殼 柏子仁 川芎 當歸(各半兩) 甘草 桃仁(各一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丸子食前,煮散食后,相兼服為佳。
治悲哀煩惱傷肝氣,至兩脅骨疼,筋脈緊,腰腳重滯,兩股筋急,兩脅牽痛,四肢不能舉,漸至脊膂攣急。此藥大治脅痛,枳殼煮散。
枳殼(四兩,先煎) 細辛 桔梗 防風 川芎(各二兩) 葛根(一兩半) 甘草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棗同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溫服。
右肝虛脅痛,經所謂木不及,病中清, 脅痛是也。中清,謂中有寒也。熱實脅痛,當歸龍薈丸是也。
〔仲〕脅下偏痛,發熱,其脈弦緊,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三錢) 附子(二枚,炮) 細辛(二兩)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進一服。
〔垣〕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腎氣脅下痛,大便不通,氣噎,宿食不消。
木香(二錢半) 胡椒(二錢半) 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上四味共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麻子大,亦用朱砂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燈心湯下。腹痛,柿蒂煨姜湯下。血痛,炒姜醋湯下。腎氣脅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湯調檳榔末一錢下。氣噎,木香湯下。
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許學士云∶沈存中《良方》載∶頃在建陽,醫者王琪言,諸氣唯膀胱脅下痛,最難治,謂神保丸能治之。
熙寧中病項筋骨痛,諸醫皆作風治之,數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臂攣痛甚苦,憶琪語有證,乃合服之,一服而瘥,再發又一服,立效。
〔潔〕煮黃丸 治脅下 癖痛,如神。(方見內傷飲食。)〔丹〕控涎丹 治一身氣痛及脅走痛。痰挾死血,加桃仁泥。凡脅痛有痰流注,二陳加南星、川芎、蒼術。
實者,控涎丹下之。
〔《本》〕治男子兩脅疼痛。枳實散。
枳實(一兩) 白芍藥(炒) 雀腦芎 人參(各半兩)上細末,姜棗湯調二錢,酒亦得,食前,日三服。
〔東〕調中順氣丸 治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或時刺痛。
木香 白豆蔻(去殼) 青皮(炮) 京三棱(炮。各一兩) 陳皮 大附子(各二兩) 半夏(湯炮七次,一兩) 縮砂(去殼) 檳榔 沉香(各半兩)上為末,煮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六十丸,食后,陳皮湯送下。
沉香導氣散 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痞塞。
沉香(二錢半) 人參(五錢) 檳榔(二錢半) 白術 烏藥 麥 (炒) 神曲(炒) 紫蘇葉大腹皮(炒) 濃樸(制。各一兩) 訶子皮(炮,半兩) 香附(炮,一兩半) 姜黃 橘紅 甘草(各四兩)京三棱(二兩) 廣術(炮,四兩) 益智(二兩) 紅花(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沸湯點服。
丹溪云∶脅痛有死血者,桃仁、紅花、川芎之類是也。若跌撲脅痛者,亦為污血流歸脅下而痛,東垣復元活血湯之類是也。治法見 撲傷損門。
運氣脅痛者,鄉境皆病脅痛也,其證有二∶其一,風木助肝氣實而痛。經云∶厥陰所至為脅痛。又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民病兩脅,里急支滿。
又云∶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其病脅痛,治以涼劑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虛而痛。經云∶少陽所至為脅痛。又云∶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脅痛。又云∶少陰司天,地乃燥,凄滄數至脅痛,善太息。又云∶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脅痛,治以溫劑得痊也。
〔丹〕咳嗽脅痛方。二陳湯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內經》灸刺脅痛有三法∶其一取肝。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取其經,厥陰與少陽。又云∶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是也。
其二取膽絡。經云∶邪客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日?,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其病不已,復刺如法是也。
其三取心。經云∶心手少陰脈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視虛實熱寒陷下,施補瀉疾留灸之法也。
〔《集》〕脅痛∶懸鐘 竅陰(此二穴,左取右,右取左,竅陰出血妙。) 外關 三里(此一穴正取。)又法∶支溝 章門 中封 陽陵泉(治閃挫。) 行間(瀉肝怒氣。) 期門(治傷寒后脅痛。)治脅并胸痛不可忍∶期門(四分。) 章門(六分,灸七壯至七七壯。) 行間 丘墟 涌泉〔東〕胸脅痛∶期門(沿皮三寸。) 支溝 膽俞(沿皮半寸。) 胸脅脹滿痛∶公孫 三里 太沖三陰交 腰脅痛 環跳 至陰 太白 陽輔〔《撮》〕脅肋痛∶支溝(透間使,瀉之,灸。) 外關(透內關,如取支溝,不必再取外關。)〔《通》〕脅痛∶陽陵泉〔《甲》〕脅下支滿,嘔吐逆,陽陵泉主之。腹中氣脹,嗑嗑不嗜食,脅下痛,陰陵泉主之。
〔仲〕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靈》〕合腋張脅者肺下,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青色粗理者肝大,肝大則逼胃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
凡脅骨偏舉者肝偏傾,肝偏傾則脅下痛。揭唇者脾高,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俱見本藏篇。)脾滿氣逆。(見喘條。)
脅痛
附∶腋腫、腋臭
《內經》針灸刺腋腫,有二法∶其一取膽。經云∶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缺盆中腫痛、腋下腫是也。
其二取心。經云∶心主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腋腫,皆視虛實寒熱陷下,施補瀉疾留灸也。
〔丹〕腋氣神效方密陀僧(一兩) 白礬(七錢) 砂(少許) 麝香(少)上為細末,先用皂角煎湯洗,后敷上。
又方銅青 密陀僧 辰砂 白礬 砂 白附子亦如前法搽之。
〔《本》〕治腋氣。用夜明砂,不拘多少為末,用豆豉汁調涂,立效。
又方 以銅青好者,不以多少,米醋調成膏,先洗凈腋下,用輕粉摻過,即使上件涂之,立效。
〔《經》〕治狐臭。用生姜涂腋下,絕根本。
〔《三因》〕治狐臭。大蜘蛛一個,以黃泥入少赤石脂,搗羅極細,入鹽少許,杵為一窠,包藏蜘蛛在內,以火燒令通紅,放冷剖開,將蜘蛛研細,臨臥入輕粉一字,用釅醋調成膏,敷腋下。明日登廁,必瀉下墨汁,臭穢不可聞,于遠僻處傾埋之,免致染人。
〔世〕治腋氣。先用刀削去腋毛凈,用白定粉,水調搽敷患處,至過六七日夜后,次日早看腋下有一黑點,如針孔大,用筆點定,即用艾炷灸七枚,灸過攻心中痛,當用后藥下之。
青木香 檳榔 丁香 檀香 麝香 大黃上煎服,以下為度。
諸疝
(附少腹痛同一治法)疝痛,屬足厥陰肝經也。小腹,亦屬肝經也。故疝痛與小腹痛同一治法。所謂疝者,睪丸連小腹痛也。其痛有獨在睪丸者,有獨在小腹偏于一邊者,有睪丸如升斗者, 疝是也,又立臥出入往來者,狐疝是也。
〔丹〕疝痛之甚者也,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蛴行危驘o形,或有聲,或無聲,或有形如瓜,有聲如蛙者?!端貑枴芬韵職v代名醫,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有得寒而無疝者,又必有說,通之可也。予嘗因門戶上履霜雪,踢水徒涉,不曾病此。以予素無熱在內也。因而思之,此癥始于濕熱在經,郁而至久,又感寒氣外束,濕熱之邪,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蛟弧么税Y多客厥陰一經,其道遠,其位卑,郁積濕熱,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于筋,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勞則火起于腎,大怒則火起于肝,本經火積之久,母能生子,濕氣便盛,厥陰屬木,系于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痛之亦大暴也。愚見有用烏頭、梔子等分作湯用之,其效亦敏。后因此方隨癥與形加減用之,無有不應。然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施治,但濕者腫多, 疝是也。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術為君,而以疏導藥佐之,診其脈不甚沉急,而大豁無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
〔羅〕丁香楝實丸 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者,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肝腎受病,治法同歸于一。
當歸(去蘆) 附子(炮,去皮臍) 川楝子 茴香(各一兩)上銼碎,以好酒三升,煮酒盡為度,焙干作細末,每藥末一兩,入下項藥∶丁香(五分) 全蝎(十三個) 玄胡索(五錢) 木香(五分)上四味,同為細末,入前項當歸等末,內拌勻,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百丸,溫酒空心送下。
(一方無當歸、木香,名苦楝丸,立效。)凡疝氣帶下,皆屬于風。全蝎,治風之圣藥也。川楝、茴香,皆入小腹經。當歸、玄胡索,和血止痛。
疝氣帶下,皆積寒邪于小腸之間,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為引導也。
漆匠韓提控,疝氣每發,痛不可忍,則于榻兩末各置一枕,往來伏之以受,如是三年不已,服此藥三劑良愈。
丁香疝氣丸 治臍下撮急疼痛,并臍下周身一遭皆急痛,小便頻數清;其五脈,急洪緩澀沉,按之皆虛,獨腎脈按之不急,皆虛無力,名曰腎疝。
當歸 茴香(各半兩) 甘草梢(五錢) 丁香(五分) 全蝎(十三個) 玄胡(半兩) 肉桂(一錢) 防己(三錢) 川烏(半兩) 羌活梢(三分) 麻黃根節(一錢)上件為細末,酒糊丸如雞豆大。每服五十丸,淡鹽湯送下。須空心宿食消盡服之。
〔羅〕當歸四逆湯 治男子婦女疝氣,臍下冷痛,相引腰胯而疼。
當歸梢(七分) 附子(炒) 官桂 茴香(炒。各五分) 芍藥(四分) 玄胡索 川楝子 茯苓(各三分) 澤瀉(二分) 柴胡(五分)上研為粗末,都作一服,水煎,空心。
玄胡索苦楝湯 治臍下冷撮痛,陰冷大寒。
肉桂(三分) 附子(三分) 熟地黃(一錢) 甘草梢(炙,半錢) 苦楝子(二分) 黃柏(一錢,引用) 玄胡索(二分)上件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根據法食前服。
上四方,桂、附治寒,玄胡、當歸、川楝、茴香、丁香、木香和血調氣,蓋寒癥挾污血滯氣者宜之。
葫蘆巴丸 治大人小兒小腸氣,蟠腸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吐悶亂,并皆治之。
葫蘆巴(炒,二兩) 茴香(鹽炒,一兩半) 吳茱萸(湯洗,炒,一兩二錢) 川楝子(去核,炒,一兩二錢) 巴戟(去心,炒,七錢半) 川烏(炮,去皮尖,七錢半) 黑丑(炒,取頭末,一兩)上研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止,空心溫酒送下。小兒五丸,茴香湯下,食前。
一本無黑丑。
〔《衍》〕葫蘆巴,《本經》云∶得茴香、桃仁,治膀胱氣甚效。嘗合用桃仁麩炒各等分,拌酒糊丸,半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散以熱米飲調下,與丸子相間,空心各一二服效。
〔丹〕腎氣散茴香 破故紙 吳茱萸(鹽炒。各半兩) 木香(三錢半) 葫蘆巴(七錢半)上為細末,蘿卜搗汁丸,鹽湯下。
上三方,葫蘆巴、破故紙、巴戟為君,蓋疝而元陽素虛少者,宜之。
〔《本》〕 治小腸氣,不可忍者。
烏藥(搗碎,酒浸一宿) 高良姜(銼) 茴香(各一兩) 青皮(二兩,去白)上研為末,每服二錢。遇發熱,酒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