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6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866字
  • 2015-12-26 17:01:30

時行熱毒,攻手足大痛欲死,作地坑,深三尺,可容則止。卻燒令熱,以酒沃之,乘熱著履,坐其上,包裹勿泄氣,立安。若手痛者,暖酒浸之。(《傷寒類要》)〔《衍》〕用三升醇酒,拌蠶屎五升,甑蒸熱,于暖室中鋪于油單上,令患風冷氣閉及近感癰風人,就所患一邊臥著溫熱處,濃蓋覆,汗出為度。若虛人,須在左右防大熱昏冒,仍令頭面壅覆。未全愈,間再作。

〔《外》〕治風痛腫,白虎病。以三年釅醋五升,熱煎三四沸,切蔥白二三升,煮一沸濾出。布帛熱裹,當病上熨之,瘥為度。

〔《靈》〕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并納酒中,置酒馬矢 中,蓋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干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干之,并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其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內,音納。壽夭剛柔篇)〔羅〕拈痛散 治肢節疼痛,熨烙藥。

羌活 獨活 細辛 肉桂 防風 白術 良姜 麻黃(不去節) 天麻(去苗) 川烏(生,去皮) 吳茱萸 乳香(研) 小椒(去目) 全蝎(生) 當歸(各一兩) 川姜(五錢) 葛根(一兩)上為粗末。入乳香研勻,每抄藥一十錢,甚者十五錢,同細鹽一升,炒令極熱,絹袋盛熨烙痛處,不拘早晚頻用,藥冷再炒一次,用畢甚妙。

〔仲〕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用紅藍花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頃之,再服。

〔《濟》〕虛骨丸 治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愈痛。

乳香 沒藥(各另研) 赤芍 熟地 虎脛骨(酥炙黃) 當歸(各一兩) 血竭(五錢)上為末。用木瓜一枚,切破去子,入乳香末在內,以麻線纏定,勿令透氣,好酒六升煮,酒盡取木瓜,去皮研和泥,更入熟蜜少許,杵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溫酒下。

〔羅〕木瓜虎骨丸 治風寒濕合而成痹,腳重不仁,疼痛少力,足下癮痛,不能踏地,腳膝筋拳,不能屈伸,及項背拘急,手足無力,耳內蟬鳴,頭眩目運諸證。香港腳行步艱難,并皆治之。

木瓜 麒麟竭(研) 虎脛骨(酒炙) 木香 自然銅(醋淬七次) 楓香脂 龜板(醋炙)骨碎補(去毛) 甜瓜子 桂皮 當歸 沒藥(各一兩) 乳香(研,半兩) 地龍(去土) 安息香(重湯酒煮入藥,各二兩)上件十五味,除沒藥外,為細末,拌勻,酒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煎木瓜湯送下亦得;漸加至五十丸,空心食前服。

〔《濟》〕麒麟竭散 治寒濕傳于經絡,疼痛不可忍。

血竭 南乳香 沒藥 白芍 當歸(各六錢) 水蛭(杵碎,炒令煙盡) 麝香(各三錢) 虎脛骨(酥炙黃,五錢)上八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錢,食前溫酒下。

〔丹〕趁痛散乳香 沒藥 桃仁 紅花 當歸 地龍 五靈脂 牛膝(酒浸) 羌活(酒浸) 香附(便浸) 生甘草如痰熱,加酒芩、酒柏。

痛風大法,蒼術、南星、川芎、白芷、當歸、酒芩。在上者,加羌活、威靈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薄桂,治痛風。無味而薄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術等至痛處。

上中下痛風方。

南星(二兩) 臺芎(一兩) 白芷(五錢) 桃仁(五錢) 桂枝(三錢,橫行手臂) 漢防己(半兩,下行)龍膽草(半兩,下行) 蒼術(米泔浸一宿二兩) 黃柏(二兩,酒炒) 紅花(一錢半,酒洗) 神曲(一兩,炒) 羌活(三錢,通身走骨節) 威靈仙(二錢,去蘆,上下行)上為末,面糊丸。食前服一百丸。

〔世〕茯苓丸治臂痛如神(方見補遺)。控涎丹治肩背臂痛如神(方見行痹)。

控涎丹加去油木鱉子一兩,桂五錢,治臂痛,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妙。

〔丹〕治臂痛。

半夏(一錢) 陳皮(半錢) 茯苓(五分) 蒼術(二錢) 威靈仙(三分) 酒芩(一錢) 白術(一錢) 南星(一錢) 香附(一錢) 甘草(少許)〔世〕治臂痛。

紅花(炒) 神曲(炒黃)俱為末。調服之。

姜黃散 治臂痛,非風非痰。

姜黃(四兩) 甘草 羌活(各一兩) 白術(二兩)腰以下痛者,加海桐皮、當歸、芍藥。

〔垣〕∶臂痛有六道經絡,究其痛在何經絡之間,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血氣通則愈矣。若表上諸疼痛,便下之則不可,當詳細辨之。

上東垣云∶臂痛有六道經絡,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者,蓋以兩手伸直,其臂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而其臂 之前廉痛者,屬陽明經,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后廉痛者,屬太陽經,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屬少陽,以柴胡行之。內廉痛者,屬厥陰,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廉痛者,屬太陰,以升麻、白芷、蔥白行之。內后廉痛者,屬少陰,以細辛、獨活行之。并用針灸法,視其何經而取之也。

足痛,新病以痛風法治之,久病非香港腳,以鶴膝風治之,各自有門。痛風多屬血虛,然后寒熱得以侵之。(治法并見血熱血虛條)〔丹〕張子元氣血虛有痰,小便白濁,陰火間起,痛風時作。

人參(一兩) 白術(二兩) 熟地(二兩) 川黃柏(炒,各二兩) 山藥 海石(好者,一兩,炒) 鎖陽干姜(煨,半兩) 南星(一兩) 敗龜板(二兩,炙)上粥為丸,如梧子大。淡鹽湯下。

痛風,有痰帶熱,先以舟車丸或導水丸、神芎丸下之,后以趁痛散調血。如痰熱,趁痛散加酒芩、酒柏。治痛風方糯米(一盞) 黃躑躅根(一把) 黑豆(半盞)上件用酒水各一碗,煎半干,徐徐服之。大吐大瀉,一服住,便能行動。

〔子和〕一男子六十余,病腰尻脊胯皆痛,數歲不愈,晝靜夜躁,大痛往來,屢求自盡,天旦則定,夕則痛作,必令人手槌擊,至五更雞鳴則漸減,向曙則痛止。戴人診其脈,兩手皆沉滑堅勁有力,如張弓弦。謂之曰∶病雖瘦,難任。然腰尻脊胯皆痛者,必大便堅燥。其左右曰∶有五七日,或八九日,見燥屎一兩塊,如彈丸,結硬不可言,渾身燥癢,皮膚皺揭枯澀如麩片。戴人既得病之虛實,陰用大承氣,以姜棗前之,加牽牛頭末二錢,不敢言是瀉劑。蓋病者聞暖則悅,聞寒則懼,說補則從,說瀉則逆,此弊非一日也,而況一齊眾楚。于是藥煎成,使稍熱咽之,從少至多,累至三日,天且晚,臟腑下泄四五行,約半盆,以燈視之,皆燥屎硬塊,及瘀血雜臟腑,穢不可近,須臾痛減九分,昏睡,鼻息調如常人。睡至明日,始覺饑而索粥,溫涼與之,又困睡一二日,其痛盡去。次令飲食調養,日服導飲丸、甘露散滑利便溺之藥,四十余日及復。常仲明之妻,每遇冬寒兩手熱痛。戴人曰∶四肢諸陽之本也,當時散越而不痛,及乎秋冬收斂則痛。以三花神 丸大下之,熱遂去。

運氣 痹有二∶一曰濕。經云∶太陰司天,濕淫所勝,病 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治以苦熱是也。

二曰燥。經曰∶陽明所至,為尻陰股膝髀 足痛。又云∶歲金太過,燥氣流行,甚則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是也。

〔《內經》〕刺灸諸痛法,先明經脈,次別淺深。蓋經脈者,為手足十二經脈也。

手前廉痛,屬陰明。經云∶手陽明脈所生,病者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后廉痛屬太陽。經云∶手太陽脈是動,則病肩似拔, 似折。所生病者,肩 肘臂外后廉痛。外廉痛,取少陽。經云∶手少陽脈所生病者,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又云∶邪客手少陽之絡,令人臂外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內廉痛,取厥陰。經云∶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經云∶足陽明脈所生病者,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后廉痛,屬太陽。經云∶足太陽脈是動,則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謂踝厥,所生病者,項背腰尻 腳背痛,小指不用。外廉痛,屬少陽。經云∶足少陽所生病者,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又云∶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又云∶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留于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內廉痛,屬太陰。經云∶足太陰脈所生病者,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內后廉痛,屬少陰。經云∶足少陰脈所生病者,脊股內后廉痛,足下熱而痛。內前廉痛,屬厥陰。經云∶足厥陰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此十二經手足脈痛,皆視虛實寒熱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之法也。(以上全文,并見針灸門十二經條。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也)淺深者,謂皮脈內筋骨之淺深也。病在皮,調之皮,蓋取血絡也。病在脈,調之脈,即取前手足十二經之血脈也。病在肉,調之分肉。《內經》云∶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于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為熱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筋,調之筋。經云∶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在骨,調之骨。經云∶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骨,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又云∶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取之涌泉、昆侖。有血者,盡取之。又云∶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陽之經補之(一作三陰)。

此皮脈肉筋骨之淺深,隨其處取之也。

又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痛痹久,而入臟腑為病,刺法見諸痹條。

〔《玉》〕渾身疼痛,但于痛處針,不拘經穴,須避筋骨,穴名天應穴。

〔《撮》〕臂膊疼痛∶肩 手三里 外關〔《摘》〕臂膊疼痛,并麻痹∶肩 肩井 曲池〔《集》〕臂膊麻痹疼痛∶肩 曲池 手上廉 合谷 不應再取∶肩井 列缺〔《玉》〕臂痛連腕∶液門(沿皮向后透陽池瀉) 中渚(沿皮透腕骨瀉)〔《撮》〕臂內廉痛∶經渠(一分,忌灸) 靈道(一分,臥針,向前三分) 少海(五分)〔東〕臂酸攣∶肘 竅陰 尺澤 前谷 后溪〔《甲》〕手臂不得上頭,尺澤主之。臂不可舉,頭項痛,咽腫不可咽,前谷主之。肘臂腕中痛,頸腫不可以顧,頭項急痛眩,淫濼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肘痛不能自帶衣起,頭眩頷痛,面黑,惡風,肩痛不可顧,關沖主之。肘痛引肩,不可屈伸,寒熱,頸項肩背痛,痿痹不仁,天井主之(《千金》云∶肩肉麻木)。肘中濯濯,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外關主之。肘痛,尺澤主之。

〔《撮》〕腕痛∶陽溪 曲池〔《玉》〕腕無力并痛∶腕骨(橫針入三分,痛則瀉,無力則補) 曲池(補瀉同上)〔《撮》〕五指拘攣∶三間(一分,先瀉后補炙之) 前谷(一分,瀉之,灸) 五指皆痛∶陽池外關 合谷 胯痛腿支風∶環跳(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方可針。可入三寸半,補少瀉多,留八吸) 居 (一寸二分,留八吸,瀉之) 委中出血〔《標幽》〕胯痛蹶足∶環跳 懸鐘(《摘英》作丘墟,針五分,留三呼,灸三壯)〔《集》〕胯痛腿支風,不能轉側,舉動艱難∶環跳(三寸半灸七七壯) 風市(灸二七壯)、居 (三寸半灸,五七壯) 委中 昆侖 三里 陽陵泉;不已取下穴∶五樞 陽輔 腰腳痛∶委中 昆侖 人中〔桑〕側腳風∶絕骨 太沖〔東〕脾樞痛,足脛寒熱,足外廉皮骨痛∶臨泣(一分) 足三陰(寸半),陽輔〔《甲》〕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留之,以月死生為 數,(一作息數)立已,長針亦可。腰脅相引痛急,痹筋 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之。

〔東〕髀筋急脛痛,縱緩痿痹, 疼膝冷,外廉不可屈伸,濕痹流腫∶風市 中瀆陽關 懸鐘 腿痛∶陽陵泉 三里 伏兔 陰市 腿膝拘攣,痛引脅,或青或焦,或黧,或枯如腐木狀∶風市(灸) 陽陵泉 曲泉 昆侖 腿膝外廉痛,股腫 酸,轉痿痹,或膝脛熱,不能行動∶俠溪(五分) 髀關 光明(各一寸) 髀痹引膝股外廉急痛,脛酸,搖動有聲,諸節酸不能行∶陰陵泉 絕骨 中封〔《甲》〕膝外廉痛,熱病汗不出,目外 赤痛,頭眩兩額痛,逆寒泣出,耳鳴,多汗,目癢,胸中痛不可反側,痛無常處,俠溪主之∶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陽關主之;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陽陵泉主之;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膝關主之。

〔東〕腿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太沖(五分) 中封 膝關 脛酸寒,足下熱,不能久立,濕痹不仁∶中都 沖陽 承山 承筋 脛寒四肢重,少氣難言,不得臥∶至陽 三陰交〔《甲》〕痹脛重,足 不收,跟痛,巨虛不廉主之。脛痛,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條口主之。脛苕苕苦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洞口县| 启东市| 太湖县| 都兰县| 云阳县| 黄骅市| 彝良县| 麦盖提县| 亳州市| 古浪县| 靖州| 秦皇岛市| 衡东县| 浪卡子县| 德昌县| 屯门区| 通河县| 临朐县| 南木林县| 芒康县| 称多县| 高安市| 肇东市| 彭阳县| 郑州市| 新营市| 岑溪市| 聊城市| 宝应县| 海南省| 揭西县| 靖江市| 大新县| 武乡县| 金秀| 上饶县| 镇江市| 常德市| 平昌县| 原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