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多不止為虛,無汗能食為實。
〔垣〕人參益氣湯 治熱傷元氣,四肢困倦,手指麻木,時時螈 。
黃 (二錢) 甘草(炙) 升麻(各五分)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生甘草(五分)人參(一錢二分) 炙甘草(五分) 白芍藥(七分)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獨活湯 治風虛昏聵,不自覺知,手足螈 ,或為寒熱,血虛不能服發汗藥,及中風自汗,尤宜服之。
獨活 羌活 人參 防風 當歸 細辛 茯神 遠志 半夏 桂心 白薇 菖蒲 川芎(各五錢)甘草(二錢半)每服一兩,水二盞,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溫服。
胃風湯 治虛風癥,能食麻木,牙關緊急,手足螈 ,目肉蠕 ,胃中有風,面腫。
白芷(一錢二分) 升麻(二錢) 葛根(一錢) 蒼術(一錢) 甘草(五分,炙) 柴胡 本 羌活黃柏 草豆蔻(各五分) 麻黃(半錢,不去節) 蔓荊子(一錢) 當歸身(一錢)上 咀,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鐘,溫服。
〔《千》〕薯蕷丸 治虛勞不足,風氣百疾,頭目眩冒,驚悸狂癲。
薯蕷(二十八分) 當歸(十分) 桂心(七分) 神曲(炒) 熟地(各十分) 甘草(二十分)人參(十分) 芎 (五分) 芍藥 白術 麥門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鹿角膠(七分) 干姜(三分) 白蘞(三分) 防風(六分) 大棗(一百枚,為膏) 黃芩(六分) 大豆黃卷(七分)上二十二味,末之,和棗膏煉蜜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日三服。
續斷丸 治肝勞虛寒,脅痛脹滿,眼昏不食,攣縮螈 。
續斷(酒浸) 川芎 當歸(酒浸) 半夏(湯泡,姜制) 橘紅 干姜(炮,各一兩) 桂心 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滾湯下。
牛黃散 治心虛風,筋脈攣搐,神昏語澀。
牛黃 龍腦 朱砂 麝香(各一錢) 蟬蛻 烏蛇肉(一兩,酒浸) 全蝎(炒) 僵蠶(炒)桑螵蛸 羚羊角 阿膠(炒) 天麻 防風 甘菊花 蔓荊子 桂心 細辛 側子(炮,去皮) 獨活(去蘆,各半兩) 犀角(半兩) 麻黃(七錢半)上為細末,和勻,再研,每服一錢,豆淋酒下。
續命煮散 治風氣留滯,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 動,或時搐搦,或渴或自汗。
防風 獨活 當歸 人參 細辛 葛根 芍藥 川芎 甘草 熟地 遠志 荊芥 半夏(各五錢)官桂(七錢半)每服一兩,水二盞,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渣,通口服。汗多者,加牡蠣粉一錢半。
獨活散 消風化痰。
細辛 石膏(研) 甘草(炙。各半兩) 防風 本 旋復花 川芎 蔓荊子 獨活(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姜三片,水一大盞,煎七分,食后服。
運氣 螈 有二∶其一曰火。經曰∶火郁之發,民病嘔逆螈 。又曰∶少陽所至,為暴注 。又曰∶少陽司天,客勝則為螈是也。
其二曰水。經曰∶陽明司天,燥氣下臨,木氣上從,民病脅痛目赤,掉振鼓栗。又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民病足痿不收,行善 。又曰∶太陰之復,頭頂痛重而掉, 尤甚是也。
〔《甲》〕卒心中痛,螈 ,互相引,肘內廉痛,心熬熬然,間使主之。熱病先手臂,身熱螈 ,唇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轉珠,兩乳下二寸堅,脅滿,悸,列缺主之。振寒螈 ,手不伸,咳嗽唾濁,氣膈善嘔,尺澤主之。大風嘿嘿,不知所痛,嗜臥善驚,螈 ,天井主之。頭重鼻衄及螈 ,至陰主之。身熱狂走,譫語見鬼,螈 ,身柱主之。
〔《千》〕腹滿螈 ,心痛,氣滿不得息,巨闕主之。嘔血時 ,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傷寒,溫病,曲澤主之。
破傷風
顫振
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螈 ,其勢為緩。《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掉即顫振之謂也。又曰∶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熱。鼓栗亦動搖之意也。此癥多由風熱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治各不同也。(常見此癥多于傷寒,熱病痢疾中兼見者,多是熱甚而然,虛亦有之。
背戰搖振動輕利而不痿弱,比之中風 曳牽動重遲者,微有不同。)星附散 治中風雖能言,口不 斜,手足 曳者。
天南星 半夏(以上俱用姜制) 人參 黑附子(去皮臍) 白附子 茯苓 川烏(去皮臍) 僵蠶沒藥(各等分)上 咀,每服五錢,水酒各一盞,煎八分,熱服并進,得汗為度。
獨活散(見前螈 條。)〔《千》〕金牙酒 療積年八風五疰,舉身 曳,行步跛 ,不能收持。
金牙(碎如米粒,用小絹袋盛) 地膚子(無子,用莖葉。一方用蛇床子) 熟地 蒴 根 附子 防風細辛 莽草(各四兩) 川椒(四合) 羌活(一斤)一方用獨活。
上十味, 咀,盛以絹袋,用酒四斗,于瓷器中漬,封固勿令泄氣,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酒成,去滓,日服一合,常令酒氣相接,不盡一劑,病無不愈。
破傷風
產后螈
產后因虛,傷風螈 ,同傷表癥,未傳入里,宜服防風湯。(見前風門。)愈風湯 治產后中風,口噤螈 。亦治血暈,四肢強直。
用荊芥略炒為末,每服三錢,豆淋酒下。
增損柴胡湯 治產后感異癥,手足牽搐,涎潮昏悶。
柴胡 黃芩(一錢二分) 人參(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半)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黃(二錢半) 半夏(一錢半)上 咀,分二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秦艽湯 前癥已去,次服此藥,去其風邪。
秦艽 芍藥 柴胡(各一錢七分) 甘草(炙,一錢三分) 黃芩 防風(各一錢二分) 人參 半夏(各一錢一分)。
上 咀,分二帖,每帖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破傷風
癘風
經曰∶脈風成為癘,俗呼癩風是也。
〔丹〕云∶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以其酷烈暴悍可畏爾。人得之者,須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惡血于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蛔蟲于谷道中出。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異,然皆不外于陽明一經而已。看其疙瘩,上先見,在上體多者,病在上也。下先見,在下體多者,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病在上復在下也。陽明主胃與大腸,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在上多,血受之在下多,血氣俱受者上下皆多,自非醫者有神,病者有鐵心,罕有免者。余曾治四五人,中間唯一婦人得免,以其貧甚,無物可吃也。孫真人曰∶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者。非真人之不能治也,第無一人能守禁忌耳。
大法,重者取積取汗。
醉仙散 治大風疾,遍身癮疹,瘙癢麻木。
胡麻子 牛蒡子 枸杞子 蔓荊子(各一兩。同炒) 白蒺藜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半兩)上為細末,每十五錢末,入輕粉一錢,拌勻,每服一錢,茶調下,晨午夕各一服。后五七日,先于牙縫內出臭黃涎,渾身疼痛,昏悶如醉,次后利下膿血惡臭氣,病根乃去矣。
四圣保命丹大黃(半兩) 黃柏(八兩) 苦參 荊芥(各四兩)上為末,煉蜜和勻,分作一百二十丸。每服一丸,溫酒送下,食遠,日三服。忌肉醬。一方用蝦蟆一個燒灰。
祛風散大蠶砂(五升,先篩凈,水淘三遍,控干) 東行蝎虎(一條,焙干,用白面四斤拌蠶砂為絡索,曬干)上每服一二合,熬柏葉湯調服,食前,日三服。
通天再造散 治大風惡疾。
郁金(半錢) 大黃(一兩,泡) 白牽牛(六錢,半生半炒) 皂角刺(黑大者,一兩)上為末,每服五錢,日未出時,面東以無灰酒調下。
愈風丹 治癩。
皂角一斤(去皮弦,銼作四指許,以無灰酒浸一宿,漉出,同新汲水一大碗揉作濃汁,濾去渣,以砂鍋慢火熬膏) 苦參(四兩,為末) 土蝮蛇(頭尾全用,陰干為末)上二味末,以皂角膏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防風通圣散煎成送下。日二服,服三二日后,入浴出汗。病重者,不過一料。病微者,止用烏梢蛇,不用土蝮蛇。
換肌散 治大風年深不愈,至眉毛墮落,鼻梁坍壞,額顱腫破,服此速效。
白花蛇(三兩) 烏蛇(三兩,酒浸一宿) 地龍(去土,三兩) 當歸(酒制) 細辛 白芷(各一兩)天麻 蔓荊子 威靈仙 荊芥穗 甘菊花 苦參 紫參 沙參 木賊 不灰木 川芎 沙苑蒺藜 甘草(炙) 天門冬 赤芍藥 菖蒲(九節者) 何首烏 胡麻(炒) 草烏頭(各三兩) 蒼術(三兩,米泔浸)木鱉子(去殼,三兩) 定風草(三兩)上同為細末,每服五錢匕,食后酒調服,酒多為妙。
輕者疏風和血,以二圣散治之。二圣散方。
大黃(半兩) 皂角刺(三錢,燒灰)上將皂角刺一二個,燒灰研細,用大黃半兩煎湯,調下二錢。早服樺皮散。中以升麻湯,下瀉青丸。晚服二圣散。(此為緩治。)柏葉湯用東南枝上柏葉一秤,水一桶,水三沸,去渣,甕盛起,旋熬蠶砂調服。初服苦澀,三五日后甜。十日,四肢沉重,便赤白痢。一月后,發出瘡。疙瘩破,用烏龍散搽之。
烏龍尾(即倒懸灰,二錢) 烏雞子皮( )二味為末,用地瀝青調,搽于破瘡上。
樺皮散 治肺擁風毒,遍身癮疹瘙癢。
荊芥穗(二兩) 枳殼 樺皮(各四兩) 甘草(炙,半兩) 杏仁(二兩,去皮尖,用水一碗煎令減半,取出令干,另研)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后,溫酒調下。
凌霄散 治癘風神效。
蟬殼 地龍(炒) 僵蠶 全蝎(各七個,炒) 凌霄花(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無時。于浴室中常蹲湯中一時許,服藥神效。
祛風丸 治疥癩,經曰∶脈風成為癘也。
黃 枳殼 防風 芍藥 甘草 熟地 地骨皮 枸杞子 生地上九味,木杵臼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白湯下,五十丸。
如圣散蔓荊子 苦參 玄參 濃樸 荊芥 紫參 陳皮 沙參 麻黃(去節,一兩) 防風 白芷 威靈仙(各二兩)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桃柳枝各一把,水五升煎,臨臥熱洗。忌五辛。
〔垣〕段庫使病癘風,滿面連須極癢,眉毛已脫落。須用熱水沃之稍緩,每晝夜須數次,或砭刺亦緩。先師曰∶風論中云,夫癘者榮衛熱 ,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治之者,當刺其腫上,以銳針刺其處,拔出其惡氣,腫盡乃止。當食如常食,勿食他食。如用藥當破血,去熱升陽,去癢瀉榮,以辛冷散之,甘溫升之,行陽明經,瀉心火,補肺氣,乃治之正也。
補氣瀉榮湯升麻 連翹(各六分) 蘇木 當歸 全蝎 黃連 地龍 黃 (各三分) 黃芩(生,四分) 甘草(一錢半) 人參(二分) 生地(四分)桃仁(三個) 桔梗(五分) 麝香(少許) 胡桐淚(一分) 水蛭(炒令煙盡,二個) 虻蟲(去翅足,微炒,二個)上銼如麻豆大,除連翹另銼,胡桐淚研,白豆蔻二分為細末,二味另放,麝香、虻蟲、水蛭三味為末另放外,都作一服。水二大盞,酒一匙,入連翹煎至一盞六分,再入白豆蔻二味,并麝香等三味,再上火煎一二沸,去渣稍熱,早飯后午飯前服。忌酒濕面生冷硬物。
〔《經》〕大風,刺其肌肉,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鬢眉生,而止針。
承漿一穴,在頤前唇下宛宛中,足陽明、任脈之會,療偏風口 面腫,口齒疳蝕蟲瘡。灸亦佳,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灸則血脈通宣,其風應時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