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中血脈則口眼 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急,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如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治之。中臟,痰涎昏冒,宜至寶丹之類鎮墜。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為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引風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又不可一概用大戟、芫花、甘遂瀉大便,損其陰血,則真氣愈虛。(潔古言中臟者大小秘澀,東垣言中腑者有便溺阻隔,二說當以東垣為主,蓋大小秘結不中臟者亦有之,中臟者亦有大小便不秘結者也)
中淺半身偏痛舌能言
《難經》∶所謂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是也。
〔仲〕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陳無擇兼半身不遂,失音不言)黃 (二錢) 獨活(四錢) 細辛(二錢) 麻黃(五錢) 黃芩(三錢)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作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錢;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錢;悸加牡蠣三錢;渴加栝蔞根三錢;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潔〕疏風湯 治半身不遂,或肢體麻痹,筋骨疼痛。
麻黃(去節,三兩) 益智仁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炒) 甘草(炙) 升麻(各五錢)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小碗,煎至六分,去渣熱服。腳蹬熱水葫蘆,候大汗出,去葫蘆。冬月不可服。
〔?!痴鼭鷵Q骨丹(自汗者不宜服)槐皮芎術芷,仙人防首蔓。
十味各停勻,苦味香減半。龍麝加少許,朱砂作衣纏。麻黃膏煎丸,大小如指彈。
上治半身不遂,口眼 斜,手足不仁,言語謇澀,或痛入骨髓,或痹在皮膚,或中急風涎潮不言,精神昏塞,行步艱難,筋脈拘急,左癱右瘓,一切風疾,并皆治之。
槐莢子(生) 人參 桑白皮 蒼術 川芎 何首烏 蔓荊子 威靈仙 防風(各二兩) 五味子 木香 苦參(各一兩) 香白芷(二兩) 麝香(二錢,另研) 龍腦(二錢) 辰砂(五錢,另研)上十四味為細末。入麝香令勻,又用麻黃十斤,去根節,用大河水三石三斗,熬至六斗,去滓再熬,至二斗半,入銀石器內熬成膏。入前藥末和勻,杵三五千下,每一兩作十丸,朱砂為衣。每服一丸,先搗碎,酒一盞浸,自晨至晚,食后臨臥攪勻服之。神清無睡,是藥之驗,更隔五日服之。如無汗宜服,若體自汗,服之是重亡津液也。若風盛人,于密室溫臥取汗。
〔羅〕續命丹 治男子婦人卒中諸風,口眼 斜,言語謇澀,牙關緊急,半身不遂,手足搐搦,頑痹疼痛,涎潮悶亂。婦人血風,喘嗽吐逆,坐臥不寧。
川芎 羌活 南星(姜制) 川烏 白蘚皮 海桐皮 肉桂 當歸 防風 熟地 干葛(各一兩) 地榆 虎骨 朱砂 鉛白霜 烏蛇(生) 牛黃 雄黃(各三錢) 輕粉(二錢) 麻黃(去節,四兩)以好酒三升煮一升,不用麻黃用酒)上為末,以麻黃酒汁入蜜半斤熬成膏,和藥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豆淋酒下,或蔥湯化下,不拘時候。中書左丞張仲謙,患半身不遂麻木,太醫劉子益與服之,汗大出,一服而愈。
〔《本》〕服桑枝法 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圖經》云∶桑枝溫平,不涼不熱,可以常服,療體中風癢干燥,香港腳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身輕,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干。《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出《抱樸子》。政和間何子常病兩臂痛,服諸藥不效,根據此作數劑,臂痛即愈。
〔《外》〕療偏風,半身不遂,冷癖疰。附子一兩生用, 咀。納于無灰酒中,經一七日,隔日飲之,服一小合瘥。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
經所謂痱之為病,身無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者是也。
〔丹〕∶今世所謂風病,多與痿證滾同論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風之藥通治諸痿也。古圣論風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亦異,不得不辨。按風論,風者百病之長,至其變化,乃為它病。又曰善行數變,曰因于露風,曰先受邪,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傷,曰中。歷陳五臟與胃之傷,皆多汗而惡風,其發明風邪,系外感之病,有臟腑內外寒熱虛實之不同,若是之明且盡也。別無癱緩痿弱,卒中不省,僵仆 斜,攣縮眩運,語澀不言之文也。
或曰∶吾子謂《內經·風論》主于外感,《局方》用麻黃桂附輩,將以解風寒也;用腦、麝、威靈仙、黑牽牛輩,將以行凝滯也,子之言過矣。曰∶風病外感,善行數變,其病多實少虛,發表行滯,有何不可。治風之外,何為又歷述神魂恍惚,起便須人,手足不隨,神志昏憒,癱緩 曳,手足筋攣,眩運倒仆,半身不遂,膝腳緩弱,四肢無力,顫掉拘攣,不語,語澀等諸痿癥兼治之??贾T痿論∶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 。心氣熱生脈痿,故脛縱不任地。肝氣熱生筋痿,故宗筋弛縱。脾氣熱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腎氣熱生骨痿,故足不任身。又曰∶諸痿皆生于上。謂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曰昏惑,曰螈,曰瞀昧,曰暴病,曰郁冒,曰蒙昧暴喑,曰瞀螈,皆屬于火。又曰四肢不舉,曰舌本強,曰足痿不收,曰痰涎有聲,皆屬于上。又《禮記》注曰∶魚肉天產也,以養陽作陽德。
以為倦怠悉是濕熱內傷之病,當作諸痿治之。何《局方》治風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不思諸痿皆起于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癥,大抵只宜補養。若以外感風寒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風病外感之邪,有寒熱虛實,而挾寒者多。痿病內熱之傷,皆是虛證,無寒可散,無實可瀉?!毒址健繁緸橥飧辛⒎?,而以內傷熱證,滾同一治,其為害也。似非細故。
上丹溪諸論,蓋因《局方》治中風,孟浪用發表行濕之藥,戕賊血氣,誅伐根本,不知補養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所述中風,手足不隨,起便須人,神魂恍惚,不語,語澀等證,即《內經》熱病相同。至于異處,不得不察。《針經·刺節真邪》云∶真氣去,邪獨留,發為偏枯?!娥粽摗吩啤藐柮魈搫t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隨者在偏枯,手足為邪氣阻塞脈道而然。在痿病,則陽明虛,宗筋縱,帶脈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變志亂之癥,痿病則無之也。痱病又名風痱,而內傷外感兼備,痿病獨得于內傷也。痱病發于擊仆之暴,痿病發于怠惰之漸也。凡此皆明痱與痿,明是兩疾也。
大率治風,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或作屬虛挾火與濕,半身不遂者,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在右屬痰。左以四物湯等加桃仁、紅花、竹瀝、姜汁;上以二陳、四君子湯等加竹瀝、姜汁;氣虛有痰者,濃煎獨參湯加竹瀝、姜汁;聲如鼾者屬氣虛,以人參一兩煎湯一盞,入竹瀝、姜汁;遺尿者亦屬氣虛,以參、 、竹瀝、姜汁與之;少食者亦為氣虛,宜參、、竹瀝;血虛有痰,宜四物湯,俱用姜汁炒,恐泥痰再加竹瀝入內服;治痰若氣虛少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加荊瀝,此二味開經絡,行氣血,入四物湯中必少用姜汁;肥人多濕,用附子、烏頭行經;肥人中風口 ,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用貝母、栝蔞、南星、半夏、陳皮、黃芩、白術、黃連、羌活、黃柏、防風、荊芥、威靈仙、薄荷、桂心、甘草、天花粉;多食濕面,加附子、竹瀝、羌汁,酒一匙行經;瘦人脈虛火實,四物湯加牛膝、竹瀝一匙,行經,黃芩、黃柏,有痰加痰藥;痰壅盛者,口眼 斜者,不能言者,皆當用吐法。輕者用瓜蒂、蝦汁、皂角,急者用藜蘆五分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內吐痰出。如口不噤者,灌入口內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虛而不可吐者。有痰者先吐,后用藥。
〔羅〕風中腑兼中臟治驗 順德府張安撫耘夫,年六十一歲。于己未閏十一月初患風證,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灑冰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耳聞木音則驚怖,小便頻多,大便結燥。欲用大黃之類下之,則平日飲食減少,不敢用。
不然則又滿悶,晝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于此。約有三月余,凡三易醫,病全不減。至庚申三月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干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予思《內經》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又云∶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發上行,則為疾矣。又云∶形樂志苦,病生于脈,神先病也。
邪風加之,邪入于經,動無常處,前證互相出見,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服。論時月則宜升陽,神脾胃,瀉風木,論病則宜實表里,養衛氣,瀉肝木,潤燥,益元氣,慎怒,是治其本也。宜以加減沖和湯主之。
柴胡 黃 (各五錢) 升麻 當歸 甘草(炙,各三錢) 半夏 黃柏(酒洗) 黃芩 陳皮人參 芍藥(各二分)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自汗加黃 五分、五味子二十粒。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朱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十日后,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余,今困睡不已,莫非它病生否?予曰∶不然,衛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此衛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安撫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宜以當歸連翹湯洗之。
黃連 黃柏(各五分) 連翹(四分) 當歸 甘草(各三分)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時時熱洗。十三日后,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于前沖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躁熱胸膈痞。原小便多服藥后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臭,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后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后微澀,宜以玄參升麻湯治之。
升麻 黃連(各五分) 黃芩(炒,四分) 連翹 桔梗(各三分) 鼠粘子 玄參 甘草 僵蠶(各三分) 防風(一分)上 咀。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癥良愈。
止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以牢牙散。
牢牙散 治牙齒無力,不能嚼物。
羊脛骨灰 升麻(各二錢) 生地 黃連 石膏(各一錢) 白茯苓 人參(各五分) 梧桐淚(三分)上為細末,入麝香研勻。臨臥擦牙,后以溫水漱之。
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
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余思《針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云∶陷下者,灸之,為陰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癥皆宜灸刺。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后灸二七壯,及至灸瘡發,于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于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白芍藥(五分) 人參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三分) 陳皮(二分半) 甘草(生) 甘草(炙) 黃芩 黃柏(各三分)上 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食后汗多,加黃 五分,后以潤腸丸。
潤腸丸 治胸膈痞滿,大便澀滯。
麻子仁(另研) 大黃(酒煨各一兩半) 歸尾 枳實 白芍藥 桃仁泥 升麻(半兩) 人參甘草(生) 陂皮(各三錢) 木香 檳榔(各二錢)上除桃仁麻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服。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胃氣。秋以胃氣為本,以益氣調榮湯主之,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能傷也。
人參(三分,為臣,益氣和中) 陳皮(二分,為佐,順氣和中) 熟地(二分,為佐,養血潤燥瀉陰火) 白芍藥(四分,為佐,補脾微收肝木之邪) 白術(三分,為佐,養胃和中濃腸胃) 升麻(二分為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 當歸(二分,為佐,和血潤燥) 黃 (五分,為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 半夏(三分,療風痰,強胃進食) 甘草(二分,炙,為佐,調和胃氣,溫中益氣) 柴胡(二分,為使,引少陽之氣使出于胃中,乃風行于天上) 麥門冬(三分,為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至秋分節不用)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正氣得復而安矣。
〔《素》〕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脈解篇。王注云∶痱,廢也。腎氣內奪,則舌喑足廢)〔河〕地黃飲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腎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 山茱萸 肉蓯蓉(酒浸,焙) 石斛 附子(炮) 五味子 白茯苓 菖蒲遠志(去心) 官桂 麥冬(去心各等分)上為末。水一盞半,每服三錢,生姜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肘》〕治中風四肢逆冷,吐清水,婉轉啼呼者。取桂二兩, 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渣,適寒溫盡服。
〔《千》〕地黃煎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熱不下食,冷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