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書名: 醫(yī)學(xué)綱目作者名: 佚名本章字?jǐn)?shù): 4962字更新時(shí)間: 2015-12-26 17:01:30
綠礬(真者,二兩) 膽礬(真者,為粗末,一錢) 大棗(四十個(gè),去核) 好醋(一升)以上四物,同熬令棗爛,候和后藥∶使君子(去殼,二兩) 枳實(shí)(炒,三兩) 黃連 訶子(去核,各為粗末。各一兩) 巴豆(二十七個(gè),去皮,破之)以上五味,同炒黑,約三分干,入后藥∶夜明砂 蝦?。嫘裕饕粌桑?苦楝根皮(五錢)以上三味,再入炒候干,同前四物杵羅為末,同前膏和入臼中杵千下。如未成,旋入熟棗肉,亦不可多,恐服之難化。太干即入溫水亦可,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溫水下,不拘時(shí)。
〔丹〕肥兒丸 治小兒疳積。
蘆薈(另研) 胡黃連(各二錢) 神曲(四錢) 黃連 白術(shù) 山楂(炒。各半兩) 蕪荑(炒,二錢半)上為末,將蘆薈末拌勻,豬膽汁丸如粟米大。每服六十丸,食前白湯下。
〔《本》〕蘆薈丸 治小兒疳積秘方。
蘆薈 荊芥 黑丑 青皮(各等分)上治炮為末,面糊丸如粟米大。一歲兒以下一丸,或二丸亦不妨,量大小加減。
〔錢〕肺疳氣喘,口鼻生瘡,當(dāng)補(bǔ)脾肺,益黃散主之。(方見治虛實(shí)法。)腎疳極瘦,身有瘡疥,當(dāng)補(bǔ)腎,地黃丸主之。(方見勞瘵,即六味地黃丸。)〔湯〕腎疳,齒爪黑。
上腎疳羸瘦瘡疥治法,當(dāng)與虛羸門相參用之。
〔錢〕骨疳,喜臥冷地。
〔湯〕木香丸治渴,好臥冷地。
〔世〕五疳保童丸 治小兒乳食不擇冷熱,好餐肥膩,恣食甘咸,臟腑不和,生疳。
青黛 苦楝根皮 夜明砂 五倍子 蘆薈 黃連 龍膽草 白蕪荑 干蟾(各一分) 麝香(少)蟬蛻(去嘴爪,一分) 豬膽(大者五個(gè),拌諸藥焙干)上件粟米煮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三丸,不拘時(shí),米飲下,日三服。忌豬肉。
〔《圣》〕治小兒腦疳,鼻癢,毛發(fā)作穗,面黃羸瘦,益腦。用鯽魚膽滴于鼻中,連滴三五日效。
〔湯〕小兒腦疳者,是胎熱所為,但頭皮光急,頭發(fā)作穗,或有頭瘡。腫至囟,囟腫則多損眼。此疾因兒在胎中,母臨月房事不已而成。項(xiàng)軟倒,肥而不瘦。(天柱骨倒也。)附子(生,去皮臍) 南星上末,生姜自然汁調(diào)攤貼患處,次服防風(fēng)丸并瀉青丸。
〔世〕小兒久患疳疾體虛,久不進(jìn)飲食,患久諸候退,只是天柱骨無力,醫(yī)者不識(shí),謂之五軟。用白僵蠶真者去絲炒為末,每服五分或一錢,薄荷酒調(diào)下,日三。更須貼藥。
貼藥生筋散木鱉子(三個(gè)) 蓖麻子(三十粒)上各取肉同研,用一錢,津調(diào),先烘上令熱,貼之。
上疳五軟蓋痿屬也。不若用地黃丸及黃柏龜板之類為愈。
〔世〕小兒無辜疳者,其候面黃發(fā)直,時(shí)時(shí)壯熱,飲食不生肌膚,積經(jīng)日月,遂致死者,謂之無辜疳也。
言天有鳥,名曰無辜,晝伏夜游,洗浣衣褥,露之經(jīng)宿,或遇此鳥,飛從上過,將衣褥與小兒穿臥,便令兒有此疾。如禽獸生下有噤蟲,若不速去,當(dāng)損其命。又腦后有核,初生軟而不覺痛,其中有蟲如米粉,得熱氣漸長(zhǎng)大,則筋結(jié)定,蟲隨氣血流散,所以停留。子母相生,侵蝕臟腑,肌肉作瘡,或大便泄膿血,致使小兒漸漸黃瘦,頭大發(fā)豎,手足細(xì)弱,生十二件無辜疾癥∶天吊、胡孫噤、鵝口、木舌、懸癰、重 、著噤、臍風(fēng)、撮口、重舌、乳淵、龜胸。
鱉甲散鱉甲(醋炙,三分) 檳榔(三個(gè)) 沉香(一分) 漏蘆 甘草(炙) 牛蒡子(炒) 使君子 赤芍藥訶子(炮,去核。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六分,去渣溫服。
〔《明》〕多疳者∶囟會(huì)(一壯。)瘡蝕齦斷,臭穢沖人∶勞宮(一壯。)〔錢〕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后,醫(yī)又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亡失津液。
且小兒病疳,皆愚醫(yī)之所壞病。假如潮熱,是一臟虛一臟實(shí),而內(nèi)發(fā)虛熱也,法當(dāng)補(bǔ)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發(fā)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法宜先補(bǔ)肝母,肝實(shí)而后瀉心。心得母氣,則內(nèi)平而潮熱自愈。醫(yī)見潮熱,妄謂其實(shí),乃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而不能禁,則津液內(nèi)亡,漸成疳也。又如癖病發(fā)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法當(dāng)用藥漸消磨之。醫(yī)反以巴豆、 砂輩快藥下之,小兒易虛易實(shí),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成疳瘦。又有病傷寒五六日,間有下證,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虛而津液少,即便引飲不止而生熱也,熱氣內(nèi)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證變諸端,亦成疳病。又有吐瀉久病,或醫(yī)妄下之,其虛益甚,津液燥損,亦能成疳也。
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不止,或喘而嗽,與潮熱相類。若不早治,必成勞疳。以其有癖癥,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發(fā)熱,故引飲也。飲多,即蕩滌脾胃,亡失津液,不能傳化水谷,其脈沉細(xì),益不能飲食,致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肥疳即脾疳也,身瘦虛黃干而有瘡疥,其候不一,種種異端,今略舉言之。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干黃或黑,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瘡疥,瀉青白黃沫水,痢色變易,腹?jié)M,身耳鼻皆有瘡,發(fā)鬢作穗,頭大項(xiàng)細(xì),極瘦,飲水,皆其證也。
〔世〕心疳者,苦要驚啼,常只吃水,少食辛味,耳邊有青脈,舌上有焦點(diǎn)者不治。肝疳者,目帶青,左脅下硬,多吐沫,眼、頭黑者不治。脾疳者,肚大青筋,唇口無血色,人中平,下痢不止者不治。肺疳者,咳逆氣急,瀉白水,身上黑斑者不治。腎疳者,要吃咸醋,吃水不住,小便如粉汁,齒黑有瘡,骨出耳干腦焦不治。
脾主濕
虛羸
〔錢〕虛羸,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瀉后,脾胃尚弱,不能傳化谷氣。有冷者,時(shí)時(shí)下痢,唇口青白。有熱者身壯熱,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夏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熱者胡黃連丸。冬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虛羸與疳門同治也。木香丸、胡黃連丸方并見疳條。)〔湯〕小兒疳積,其狀漸黃瘦,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乃積而生熱成疳也,宜服蘆薈丸、露星膏。
蘆薈丸龍膽草 黃連 蕪荑(去皮,先炒黃色,次入前二味,一處炒赤色。各一兩)上為末,另入蘆薈一分,和勻,爛飯丸如黍米大。三歲兒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露星膏黃 (蜜水炙) 胡黃連 地骨皮 柴胡(各等分)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shí)大。隔宿酒浸,露一宿,次日澄去酒,薄荷湯浸服之。
〔錢〕橘連丸 治疳瘦,久服消食和氣,長(zhǎng)肌肉。
橘皮(一兩) 黃連(米泔浸一宿,一兩半)上為細(xì)末。另研入麝香五分,用豬膽七個(gè),分藥入膽內(nèi),漿水煮,候臨熟,以針微刺破,以熟為度,煮粟米粥,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量?jī)杭訙p,無時(shí)。(海藏云∶黃連苦燥可以瀉脾火,長(zhǎng)肌肉。)二圣丸 治小兒臟腑,或好或?yàn)a,久不愈,羸瘦,宜常服。
黃連(去須) 黃柏(去粗皮。各一兩)上為細(xì)末,入豬膽內(nèi),重湯煮熟,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量?jī)杭訙p,頻服無妨。
〔潔〕小兒疳病,肌羸,血?dú)獠蛔?,同大人勞瘵之疾治之?
上以潔古此言論之,不拘冷熱虛羸,皆用四君子、地黃丸與前藥相兼服為得也。
〔圣〕又方 治小兒尸疰勞瘦,或時(shí)寒熱。方用鱉頭一枚,燒灰杵末,新汲水下五分匕,立可。
〔《明》〕羸瘦不生肌膚∶胃 (灸一壯。)〔田〕小兒疳瘦。于胸下骨尖上灸三壯,次于脊下端尾翠骨尖上灸三壯。
小兒疳瘦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悴,諸方不瘥者,取尾翠骨上三寸骨陷中灸三壯。
小兒身羸瘦,賁豚腹腫,四肢懈惰,肩背不舉,章門二穴,各灸七壯。
〔世〕母氣不足,則羸瘦肉極。
脾主濕
鶴節(jié)
(即虛羸之異名也)〔湯〕小兒鶴節(jié),由稟賦不足,血?dú)獠粯s,肌肉瘦瘠,則骨節(jié)皆露,如鶴之足,皆腎虛不生骨髓之故。治法宜錢氏地黃丸加鹿茸、牛膝。
脾主濕
宿食
〔湯〕消食丸 治宿食不消。又名消乳丸。
砂仁 陳皮(炒) 三棱(炒) 神曲(炒) 麥芽(炒。各半兩) 香附(炒。一兩)上末,曲糊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湯送下,大小加減。
七圣丸三棱 蓬術(shù) 川楝 青皮 陳皮 芫花 杏仁上件等分,先用醋浸芫花一宿,炒漸干,次入蓬、棱同炒赤色。又入陳、楝等再同炒一處,令微焦,取出為末。前藥如各半兩,杏仁亦用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不用,細(xì)研,入巴豆二十粒,去油,和勻,醋糊丸如黍米大。一歲兒常服二丸,臨臥溫?zé)釡拖拢谷臻g所飧之物,一夜而化,永無疳疾,能使黃瘦子頓作化生兒。今之小兒可去巴豆,只入杏仁,名七圣丸是也。
脾主濕
痞
〔潔〕枳術(shù)丸(方見內(nèi)傷飲食。)飲食不進(jìn),四君子加姜、棗煎。枳實(shí)理中丸(方見傷寒。)〔湯〕痞者,塞也,其病腹內(nèi)氣結(jié),脹滿壯熱是也。當(dāng)疏利大便,破結(jié)散氣,常服進(jìn)食丸。
〔《圣》〕甘遂散 治小兒痞結(jié),雖服湯藥暫利,而滯實(shí)不去,心下堅(jiān)脹,按之輒啼,內(nèi)有伏熱。破結(jié)。
甘遂(煨赤) 青皮 黃芩 大黃(炒。各半兩)上 咀,煎,去渣服,量大小加減,以利則止,用之無不效。
〔湯〕戶部張侍郎小娘子,患此蘊(yùn)積結(jié)聚已經(jīng)年矣。其候腹?jié)M壯熱,大小便閉,不食,諸醫(yī)皆作虛熱潮熱,或作胃寒不食治。然既不食,大小便自然少,又欲作疳熱治。百藥俱試,而無一中,勢(shì)已窘迫,招予視之。
問曰∶合服何藥?答曰∶當(dāng)服甘遂、大黃。張?bào)@駭曰∶前諸醫(yī)者皆用補(bǔ)劑,此女不進(jìn)食久矣,不宜利動(dòng)腸胃。
予答曰∶信我者生,逆我者死。張?jiān)弧酶袩o甘遂而次于此藥方者可否?予令即服大承氣湯,二服而愈。次日診之,尚有余滯積實(shí),其癥必過數(shù)日而復(fù)閉。須服前藥,始可除根。數(shù)日后果再閉腹?jié)M痞結(jié),再投此藥,一服而痊。
〔錢〕小兒急欲乳,不能食,由客風(fēng)熱入兒臍,流入心脾經(jīng),即舌濃唇燥,口不能吮乳,當(dāng)涼心脾。
脾主濕
哺露
〔湯〕哺露者,因乳哺不消,脾胃衰弱,漸不能食,血?dú)鉁p損,肌肉不榮,柴骨羸露,吸吸苦熱,謂之哺露也,宜麝香進(jìn)食丸。(方見本條。)
脾主濕
癖
〔湯〕小兒積癥∶面黃腫,肚脹,面合臥地,小便如油,多嘔,眼睛黃,腹內(nèi)虛鳴,多睡眼白黃,赤白痢下,發(fā)黃,眼赤,多瀉。
凡有積滯,須辨虛實(shí),況孩兒虛瘦,長(zhǎng)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論也。予今之法,實(shí)者可服進(jìn)食丸,虛而微白及疳瘦者,宜服肥兒丸。(肥兒丸方見疳門心疳條為丸如黍米大,兒一歲十丸,飯飲下。)〔錢〕小兒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dāng)漸用白餅子送下。
白餅子滑石 輕粉 半夏(湯洗,焙干) 南星(各一錢,為末) 巴豆(二十四個(gè),去皮膜,水一升,煮水盡為度)上研勻,巴豆后入眾藥,以糯米飯為丸如小綠豆大。捏作餅子,兒三歲以上三五餅,四歲以下一二餅,蔥白湯下,臨臥服。
〔《局》〕進(jìn)食丸 治乳食不化,心胸脹滿,疳積肚疼。
木香(炮) 枳殼(去白,炒) 當(dāng)歸 代赭石 朱砂(另研,三錢) 巴豆(去油膜,一錢) 麝香(另研,五分)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一歲二丸,量?jī)捍笮〖訙p,米飲送下。
〔《活》〕雙圣丸 治小兒身熱頭痛,飲食不消,心腹脹疼痛,大小便不利,或下重?cái)?shù)起。未瘥,可再服。
巴豆(六十個(gè),去皮心膜,研去油) 甘遂 麥門冬(去心,三兩五錢) 甘草(炙,一兩) 朱砂(另研,一錢)牡蠣(二兩) 蕤核(取仁,四兩半,另研)上麥門冬、甘草、甘遂、牡蠣四味為細(xì)末,入巴豆、朱砂、蕤仁,合和搗二千杵,更入少蜜搗和極熟旋丸。
兒半歲服如蘇子大,兒一歲服如麻子大,分為二丸。兒二歲服如麻子大一丸,兒三四歲服如麻子大二丸,五六歲服如麻子大三丸。兒七八歲服小豆大二丸,兒十歲微大如小豆大三丸,以雞鳴時(shí)分服之。如至日出不下者,熱粥飲數(shù)合,投之即下,丸藥皆雙出也。若利甚,濃煎冷粥數(shù)合與之即止。
〔錢〕珍珠丸 治小兒一切積聚,驚涎,宿食,乳癖,大小便澀滯,療腹脹,行滯氣。
巴豆仁(十四個(gè),水浸一宿,細(xì)研) 木香 白丁香 丁香(各五分) 滑石(二錢) 輕粉(五分,留少許為衣)上為末,研勻,濕紙裹,燒粟米飯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八九歲至十五歲服八丸,棗子煎湯,放冷下。如挾風(fēng)熱難動(dòng)者,先服涼藥一帖。乳癖者,臨臥服數(shù)丸。
〔《本》〕消積丸 治小兒食積氣、濕氣,面黃白多腫,大便黃赤酸臭。
砂仁(十二個(gè)) 丁香(九粒) 烏梅肉(三個(gè)) 巴豆(去油,三粒)上細(xì)末,糊丸如粟米大。三歲以上五六丸,以下二三丸,用溫水下,無時(shí)服。大凡小兒身溫壯熱,非變蒸之候,大便白而酸臭,為胃有蓄冷,宜此藥消下,后服溫胃藥。若身溫壯熱,大便赤而酸臭,為胃有蓄熱,宜此藥下,后服涼胃藥,無不愈。(一方有使君子七枚。)〔丹〕丁香化癖散 治乳癖。
白丁香 密陀僧 硫黃(以上各二錢) 砂(五分) 輕粉(少許)上研細(xì)末,每一歲兒服五分,男病女乳調(diào),女病男乳調(diào),出下黑糞為度,后用通膈丸泄之。
〔世〕二丁丸 治小兒乳癖。
白丁香(半兩) 丁香 密陀僧(各一兩) 韶粉(一錢) 硫黃(三錢)上細(xì)末,糊丸如小豆大。三歲兒十丸,日晡時(shí)米飲下。飲乳者,乳汁下。次日當(dāng)取下惡物,熱即隨退。加黃鶯屎一錢,尤妙。
〔錢〕紫霜丸代赭石(細(xì)研,水飛,二錢) 杏仁(二十一個(gè),去皮尖) 巴豆(二十一粒,去油心皮膜)上為細(xì)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皂莢子湯下,無時(shí)。海藏云∶五色加減,并見治法。
〔湯〕驚癖,須用礞石藥方可治之。
上七方治癖皆峻劑。若稍涉虛者,必用四君子及益黃散之類兼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