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3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12字
  • 2015-12-26 17:01:30

水銀(砂子,二錢) 朱砂(一分) 鐵粉 天南星(各一分,炮去皮臍,取末) 輕粉(二分)上同研,水銀星散盡為度,姜汁糊丸如粟米大。煎生姜湯下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無時。

田氏朱沉煎 紫金核(方見上寒條。)〔《經》〕治小兒吐不定。用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濕紙裹,炮過,同搗為末,每服米泔調下半錢匕,瘥。

〔錢〕二氣散 治虛實冷熱,霍亂吐逆。

硫黃(不夾石者,細研,半兩) 水銀(一分,與硫黃同研)上同研如墨煤色,不見星為度,每服一字至五分,干姜水調下,不拘時,量兒大小加減。此散浮泛難調,先灑少水,以指緩緩研之,稍稍增湯調之。治大人小兒一切吐逆,諸藥不效者,服此頃刻如神。

〔湯〕凡小兒乳哺,不宜飽滿,飽滿而必溢,故嘔吐。生下吐(見胎病。)〔《明》〕吐乳∶灸中庭一壯。

脾主濕

吐水吐蟲

〔錢〕面 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丹〕冬月吐蛔,多是胃虛寒而蟲作吐,用錢氏白術散加丁香三粒。

〔錢〕吐水不止者,屬心痛胃冷。吐水心痛者,蟲痛。口中吐沫水者,后必蟲痛。

脾主濕

泄瀉

〔丹〕萬安膏治吐瀉腹痛吐乳。(方見吐門。)〔海〕吐瀉。四君子加陳皮、濃樸等分,同煎。(一法加陳皮、姜、棗。)臟腑滑泄。四君子加訶子五分,米飲調下。

〔錢〕黃承務子二歲,病傷食而瀉,眾醫與止之,十余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咸謂困篤,召錢。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后以白餅子微下之,又與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下之,留連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則肺病自退,即身溫不哽氣也,然后下其所傷。或曰∶何不先下后補?曰∶便青為下臟冷。若先下,必大虛。今先實脾而后下,則不虛矣。后更與補之乃安。(益黃散方見小兒大法。)溫中丸治胃寒瀉白,腹痛腸鳴。(方見吐瀉。)〔丹〕瀉青亦是寒,宜用蘇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蜜湯調服。

〔田〕便青者,因驚風五內脾氣不和,治宜白術湯。

〔潔〕凡大瀉引飲者,其病不以新久,皆宜服白術散,痢病亦同治。

〔丹〕小兒夏月泄瀉,用益黃散。瀉黃、赤、黑,皆熱,用益元散、黃柏丸之類。

〔錢〕使君子丸治疳瘦泄痢,腹脅脹滿。(方見疳門。)〔《脈》〕小兒大便青瓣飧泄,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易已。

脾主濕

乳食不化

〔錢〕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潔〕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氣出冷,四肢亦冷,面白無光澤,精神不定,此乃胃氣不和,可以大溫藥治之,使君子丸、益黃散主之。若病泄瀉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風冷。先服益黃散二服,后用宣風散導之,胃宜再補。

脾主濕

赤白痢

〔丹〕治小兒痢疾。

黃連 黃芩 大黃 甘草上煎服。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湯〕治痢之法,若欲取積,只用官局進食丸甚穩,雖取積又能治痢,萬無一失。積已下,急以四君子湯加豆蔻、訶子補之,次服濃腸香連丸得效。

〔丹〕治小兒赤白痢多,體弱不堪下,大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為末,每服一錢匕,蜜漿水和服,效。

疳瀉痢日久不瘥。(見疳門獨瀉不脹條。)〔錢〕瀉黃、紅、赤、黑者,皆熱毒。瀉青、白,谷不化者,胃冷。

白附香連丸 治腸胃氣暴傷,乳哺冷熱相雜,渴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扭撮,晝夜頻并,乳食減少。

黃連 木香(各一錢) 白附尖(二個)上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日夜各四五服。

豆蔻香連丸 治泄瀉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立效如神。

黃連(炒,三分) 肉豆蔻 木香(各一錢)上為細末,粟米飯丸如米粒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服,食前米飲下。

〔田〕木香丸 治小兒泄瀉青白膿血相雜。

黃連(吳茱萸同炒,去茱萸,一兩) 肉蔻(煨,二個) 木香(一錢)上為細末,面糊丸,如黍米大。赤痢粟米飲下,白痢濃樸湯下,空心。

〔錢〕小香連丸 治冷熱腹痛,水谷利,腸滑。

木香 訶子肉(各一分) 黃連(半兩)上為細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三五十丸,食前頻服之。

〔海〕赤痢,四君子加赤芍藥、當歸,入粟米少許,同煎。

〔湯〕治熱痢備急方。用井花水調臘茶,蜜磨生姜,渴則飲之。

〔錢〕黃柏丸 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上為末,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量兒加減。

〔《本》〕治小兒赤痢。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圣惠方》治小兒中蠱下血。)〔姚〕治小兒尿血。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渣,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海〕白痢。四君子等分,加干姜減半,入粟米少許,同煎。

〔《廣》〕治小兒久痢淋瀝,水谷不消。枳實六分,搗末,以米飲調二錢匕。二歲兒服一錢。

〔丹〕小兒噤口痢,釀乳法。

濃樸 枳殼(各五分) 白術 芍藥(各半兩) 滑石(一兩) 木通 陳皮 甘草(各五分)上分四帖,細研桃仁七枚,水二盞半,煎取一盞,與母服。服時去宿乳令盡,為妙。

黃連例(錢氏法∶)加黃柏為二圣丸。(治疳。)加橘皮為橘連丸。(治疳。)加榆仁為榆連丸。(治疳。)加黃芩、大黃為三黃丸。(治積熱。)加阿膠、茯苓為阿膠丸。(治痢。)加訶子、木香為小香連丸。(治痢。)加豆蔻、木香為豆蔻香連丸。(治瀉。)加木香、白附子為白附子香連丸。(治痢。)加阿膠、當歸、干姜為駐車丸。(治痢。)〔田〕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 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脾 二穴。(在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明》〕秋深,冷痢不止∶臍下二三寸間動脈中(二壯。)痢下赤白,脫肛∶十二椎下節間(三壯。)又法∶翠尾骨上三寸骨陷間(三壯,炷如小麥大。)又法∶龜尾(一壯,脊端穹骨也。)

脾主濕

腹脹

(附丁奚)〔潔〕腹脹虛實 凡久病吐瀉之后,虛則其脈微細。肺主目胞及腮,脾主四肢。若色淡黃,目胞腮虛腫,手足冷,先服塌氣丸,后服異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湯、益黃散之類,用諸溫藥養真氣。(異功散、和中丸方見吐瀉,四君子湯方見治虛實法。)塌氣丸胡椒(一兩) 蝎尾(半兩)上為末,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飲下,無時。(一方有木香一錢。)〔《本》〕調中丸 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干姜 橘紅 白術 茯苓 木香 砂仁 官桂 良姜(各等分)上細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熟水下。

〔潔〕實則脈洪實,不因吐瀉久病后,亦不因痢下,腹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腹脹者,宜服白餅子、大黃丸、解毒丸下之。兼須詳認大小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后利大便。(白餅子方見癖。解毒丸方見喉痹。大黃丸方見傷寒。)〔云〕小兒熱結于內,腹脹壯熱,大便赤黃,躁悶煩亂者,宜瀉青丸。

〔錢〕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此言未下而喘者為實,故可下,若誤下而喘者為虛氣附肺,不可下也。紫霜丸、白餅子方見癖。)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之,則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四肢黃色,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何以然?脾虛氣未出,故雖腹脹而不喘,可以溫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矣。若氣虛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則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

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氣上行于四肢,而目腫若水狀。腎氣漫浮于肺,即大喘也。此當用塌氣丸,病愈后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此下后喘,故宜塌氣丸。若未下而喘,宜下之。)治腹脹者,譬如行兵,戰寇于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則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寇未出林謂虛氣未出而不喘,不目胞腮腫,故可用丁香、木香大溫散藥上下分消其氣而愈也。寇已出林,謂虛氣已出為喘,為目腮腫,須用塌氣丸漸消之。)治小兒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

蓋脾初虛而后有積,所治宜先補脾,然后下之,后又補脾,即愈也。不可補肺,恐生虛喘。

〔丹〕阿魏丸 治小兒食積,腹如蜘蛛狀,肚痛,小便白濁。

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半兩) 黃連(炒,半兩) 花堿(研如粉,三錢) 山楂肉(一兩)連翹(一兩半) 半夏(皂角水浸一宿,一兩)上為末,炒神曲糊丸如卜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吃果子多者加胡黃連,米食多者加神曲、山楂,肉食多者加阿魏。

又阿魏丸阿魏(一兩) 黃連(酒煮,六兩)上為末,醋浸阿魏一宿,研如泥,湯浸,蒸餅丸。如元氣不足,加人參。

小阿魏丸山楂肉(三兩) 石堿(三錢) 半夏(一兩)上為末,阿魏半兩,醋浸糊丸,白湯下。

小兒疳病,或腹大。

胡黃連(二錢,去果積) 阿魏(一兩半,去肉積) 神曲(二兩,去食積) 黃連(二錢,去熱積)麝香(四粒,通竅)上為末,每服十二粒,白術湯下。

〔無〕肥兒丸 治小兒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腹大不能行,發豎,發熱,無精神。

黃連 神曲(各一兩) 麥芽(炒,半兩) 木香(二錢) 檳榔(三個,不見火) 使君子 肉豆蔻(面裹煨。各半兩)上為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量兒加減,熟水吞下。

六神丸 治如前證。

丁香 木香 肉豆蔻(用面裹煨。各五錢) 訶子(煨,去核,半兩) 使君子 蘆薈(研。各一兩)上為末,以棗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米飲下,食前。

丁奚者,腹大、頸小、黃瘦是也。無辜、哺露三候,大體相似,輕重立名,宜服十全丹。

十全丹 治丁奚、哺露神效方。

檳榔 枳殼(麩炒) 青皮 陳皮 三棱(炒) 蓬術(炒) 砂仁(各半兩) 丁香 木香(各一分)香附(一兩)上為末,神曲糊丸如黍米大。空心食前,米飲下百丸。一方,去香附、砂仁、丁香、三棱、枳殼,加五靈脂、白蔻、使君子、蘆薈、蝦蟆、川芎。

〔世〕治小兒腹如蜘蛛,四肢瘦者。用黑骨雞子破頂,入蜘蛛一枚于內,以濕紙糊竅,用文武火煨熟,去蜘蛛,食其雞子,累效。必數枚方愈。

〔垣〕中滿分消丸黃連 枳實 濃樸(各五錢) 干姜 姜黃 豬苓 砂仁 澤瀉 茯苓(各三分) 陳皮 白術(各一分)半夏(四分) 黃芩(一兩二錢) 甘草(一分)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

消痞丸 快利之劑。

黃連(半兩) 枳實 黃芩 甘草 人參(各三錢) 濃樸(七分) 干姜(四分) 橘皮(一錢)姜黃(五分)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丹〕腹脹。

蘿卜子 蘇梗 干葛 陳皮(各等分) 甘草(減半)如食減,加白術煎服。

〔垣〕升陽滋血湯 二月間,一小兒未滿百日,病腹脹,不大便,二日便瘦弱,遍身黃色,宜升陽氣,滋血和血補血,利大便。

蝎梢(二分) 神曲(三分) 濃樸 當歸(各一錢) 桃仁(十個) 升麻(三分)上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食前服。

麻黃升麻湯 治小兒面色痿黃,腹脹食不下。正月四月,小兒服之神效。

麻黃(二分) 桂枝(一分) 杏仁 吳茱萸 草豆蔻 濃樸 曲末 羌活(各一分) 柴胡根(五分)白茯苓(一分) 白術 青皮(各五分) 升麻根 蒼術 澤瀉 豬苓 陳皮(各一分) 黃連(五分)黃柏(一分)上 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渣,食前熱服。

〔丹〕寄子年五歲,痘后肚急。

白術(一錢) 陳皮 木通(各五分) 犀角屑 川芎 白芷 蘇梗 甘草(炙。各三分)上 咀,水煎服。

〔田〕治腹脹引背,食飲多,漸漸羸瘦黃。可灸脾 二穴七壯,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黃膽灸三壯。

〔《甲》〕小兒腹滿,不能食飲,懸鐘主之。

丁奚即脹,治見脹門丹溪條。

脾主濕

水腫

〔丹〕白文舉兒五歲,身面皆腫,尿多。

山梔(炒) 桑皮(炒。各一錢) 黃芩(二錢半) 白術 蘇梗(各一錢半)上 咀,作三帖,水一盞半,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湯〕退腫散氣方。

赤小豆 陳皮 蘿卜子 甘草(炙。各半兩) 木香(炮,七分)上為粗末,姜、棗煎服,大小加減。

又方白術(炒) 木香(炮) 甘草(炙) 茴香(炒) 青皮(各半兩,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上為末,米飲調下。

又方 用錢氏益黃散加木香,去丁香,加蘿卜子,去訶子,為末,大小加減,米飲調下。

〔錢〕腫病腎熱傳于膀胱,熱盛逆于脾胃,脾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克脾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若加喘者,重也。何以然?腎水勝而克退脾土,反勝心火,心又勝肺,肺為心克,故喘。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旁侵于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明》〕水氣浮腫∶分水三壯。

脾主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县| 灯塔市| 延津县| 寻甸| 和平县| 房产| 溧水县| 尉氏县| 柳州市| 石渠县| 永靖县| 开远市| 习水县| 永善县| 蓬莱市| 衡水市| 楚雄市| 绥宁县| 禹州市| 葫芦岛市| 囊谦县| 阳西县| 平乡县| 奉节县| 蒙城县| 辽阳市| 蒙山县| 英超| 东平县| 清原| 桃园市| 天台县| 田东县| 张家口市| 东台市| 西林县| 贞丰县| 大理市| 五寨县| 临江市|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