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807字
  • 2015-12-26 17:01:30

大圣浚川散大黃(一兩,煨) 甘遂(半錢) 牽牛(一兩,頭末) 木香(三錢) 郁李仁(一兩) 芒硝(三錢半)評曰∶此下諸積之圣藥也。諸濕為土,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復燥干。濕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熱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停滯而生水濕也。凡病濕者多自熱生,而熱氣多為兼病。《內經》云∶明知標本,正行無間者是也。夫濕在上者,目黃而面浮。在下者,股膝腫厥;在中者,肢滿痞膈痿逆。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世俗不詳《內經》所言留者攻之,但執補燥之劑,怫郁轉加,而病愈甚也。法當求病之所在而為施治,瀉實補虛,除邪養正,以平為期而已。又嘗考戴人治法,假如肝木乘脾土,此土不勝木也。不勝之氣,尋救于子。己土能生庚金,庚為大腸,味辛者為金,故大加生姜,使伐肝木。然不開脾土,無由行也,遂以舟車丸先通閉塞之路,是先瀉其所不勝,后以姜汁調浚川散大下之,是瀉其所勝也。戴人每言導水丸必用禹功散繼之,舟車丸必以浚川散隨后,如寒疝氣發動,腰腳胯急痛者,亦當下之,以瀉其寒水。世俗暗于治體,一概鹵莽,有當下而非其藥,終致委頓而已。豈知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濕,大黃、芒硝可以下燥,如是分經下藥,兼食療之,非守一方求其備也。故戴人曰∶養生與攻 本自不同,今人以補劑療病,宜乎不效,是難言也。

〔丹〕∶六郁(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

氣∶香附 撫芎 蒼術濕∶蒼術 川芎 白芷痰∶海石 香附 栝蔞 南星熱∶青黛 香附 蒼術 川芎 梔子血∶桃仁 紅花 青黛 川芎 香附食∶蒼術 香附 山楂 神曲 針砂(加醋炒)春,加川芎;秋冬,加茱萸;夏,加苦參。

越鞠丸 解諸郁。

蒼術 香附 川芎 神曲 梔子凡郁在中焦,以蒼術、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矣,余皆仿此。

益陰經血,解五臟結氣。用山梔炒令十分有二分焦黑,為末。以姜汁入湯煎飲之。其效捷于他方也。

〔世〕順氣丸 治血郁。

香附半斤,童便浸,曬干,粟糊為丸。

〔《本》〕貝母,能散心胸郁結之氣,殊有功。

〔《保》〕論曰∶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故損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于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甘苦酸咸,過于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下者,一損損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心,血脈虛少,不能榮于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于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而上者,一損損于腎,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損損于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于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敗,腎肝損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損。感此病者,皆損之病,漸浸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四君子湯 治肺損而皮聚毛落,益氣可也。(方見前)八物湯 治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益氣和血。(方見前)十全散 治心肺損及胃,飲食不為肌膚,益氣和血調食。(方見前)金剛丸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于床,益精補腎。

萆 杜仲(炒) 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等分)上細末,酒煮豬腰子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丸 治肝腎損,骨痿不能起床,筋緩不能收持,宜益精緩中。

牛膝(酒浸) 萆 杜仲(炒) 蓯蓉(酒浸) 防風 菟絲子(酒浸) 白蒺藜(等分) 桂(一分)上細末,酒煮豬腰子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煨腎丸 治肝腎損及脾,食谷不化,宜益精緩中消谷。

牛膝 萆 杜仲 蓯蓉 菟絲子 白蒺藜 胡蘆巴 破故紙(等分) 桂(半兩)上丸如金剛丸法。治腰痛不起者,神效。

上陰陽虛損諸方,蓋謂虛而無熱者設也。若虛而有熱者,作虛熱治之。虛熱又分二法,一治新病屬虛熱者,反治條求之;一治久病屬勞瘵者,骨蒸門求之。

〔《素》〕絡氣不足,經氣有余者,寸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經滿絡虛,刺陰灸陽。若經虛絡滿者,尺熱寸口寒澀也,春夏死,秋冬生。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通評虛實論》)〔《素》〕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多氣少血,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少血多氣,此天之常數。(《血氣形志論》)〔許學士〕∶脈浮而有力者,表實也。浮而無力者,表虛也。沉而有力者,里實也。沉而無力者,里虛也。

〔云〕脈浮診得六數七極者,為表實也。浮診得三遲二敗者,為表虛也。如中診得六數七極者,是中焦之熱實也。中診得三遲二敗者,中焦虛也。如沉診得六數七極者,下焦有實熱也。沉診得三遲二敗者,下焦虛也。

〔《素》〕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至真要大論》下同)。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調其內,而后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于內者,先治其外,而后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垣〕表虛,桂枝、黃 ;表實,麻黃、葛根;里虛,人參、白術;里實,枳實、大黃。

(自汗,脈浮無力,為表虛;無汗,脈浮有力,為表實;自利,脈沉無力,為里虛;不大便,脈沉有力,為里實)〔海藏〕實 麻黃湯 實 調胃承氣湯 實 大承氣湯 浮中 沉虛 桂枝湯虛 小建中湯 虛 四逆湯 浮可下者,外無六經之形證;沉可汗者,內無便溺之阻隔。

〔云〕麻黃為瀉,能瀉表之實,不能瀉里之實;桂枝為補,能補表之虛,不能補里之虛;姜附為補,不能補表之虛,而能補里之虛;承氣為瀉,能瀉里之實,而不能瀉表之實;建中為補,能補中焦之虛;而不能補上焦下焦之虛;調胃為瀉,能瀉中焦之實,而不能瀉上焦下焦之實也。

〔《本事》〕有人病傷寒身熱頭疼,予視之曰∶邪在表,此表實證也,當汗之,以麻黃湯。或問曰∶傷寒大抵因虛,故邪得以入之。今邪在表,何以云表實也?予曰∶古人稱邪之所湊,其氣則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蓋邪之入人也,始因虛入,及邪居中,則反為實矣。

大抵調治傷寒,先要明表里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立而定也。何以言之?有表實,有表虛,有里實,有里虛,有表里俱實,有表里俱虛。予于表里虛實歌中,常論其事矣。仲景麻黃湯之類,為表實而設也;桂枝湯之類,為表虛而設也;里實,則承氣之類是也;里虛,則四逆之類是也。表里俱實,所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也;表里俱虛,所謂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也。常讀華佗傳,有府吏倪尋、李延,其證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外實當下之,延內實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異耳。

麻黃湯 桂枝湯 承氣湯(三方并見傷寒部) 四逆湯(方見傷寒門)上仲景治表里虛實法,萬世之準繩也。

〔垣〕戊申六月初,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予謂大黃、牽牛,雖能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肺氣,重虛肺本,故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也。此當補脾胃肺之本臟,瀉外經之濕熱,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

防風(三分) 生姜(五分) 蒼術(三分) 茯苓(三分) 澤瀉(三分) 升麻(二分)此藥能走經,除濕熱而不守,故不瀉本臟,補肺與脾胃本臟中氣之虛弱。

橘皮(二分) 青皮(一分) 人參(三分) 生甘草 白術 白芍藥(各二分)此藥能守本而不走經,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守者能補五臟之元氣。

五味子(三分) 麥門冬(二分) 人參(三分) 黃柏(一分)此藥去時令虛熱濕蒸。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火熾之極,金伏之際,而寒水絕體于斯時也,故急救之以生脈散。除其濕熱,以惡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緩,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則甘以瀉之。故用人參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孫思邈曰∶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是也。麥門冬微苦寒,能滋水之源于金之位而清肅肺氣,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斂其痰邪。復微加黃柏之苦寒,以為守位滋水之流,以鎮墜其浮氣,而除兩足之痿弱也。

上舉東垣一法為例,余可觸類而長也。

〔仲〕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也?師曰∶病醫下之,續見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救里,四逆湯;救表,桂枝湯。

〔羅〕征南帥不鄰吉歹,腸鳴自利,咽溢腫痛,先治咽塞,后治下痢,愈。(方見《外熱內寒》)〔本事〕后周姚僧垣,名醫也。帝因發熱,欲服大黃藥。僧垣曰∶大黃乃急快藥,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不從,服之,遂至不起。及元帝有疾,諸醫皆謂至尊至貴,不可輕服大黃,宜用平藥。僧垣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必無瘥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與不用,必心下明得諦當,然后可。

〔海、仲景〕∶浮汗而沉下。右手沉實,調胃承氣;左手沉實,桃仁、抵當。

〔《難經》〕沉汗而浮下。右手浮實,枳實、牽牛;左手浮實,桃仁、四順。

右手∶雜病是為之表,傷寒是為之里。

左手∶雜病是為之里,傷寒是為之表。

治上下法

〔《素》〕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此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盛而下虛,故其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陰陽應象篇》)。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 脹,肢膈 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五臟生成篇》)〔《靈》〕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

〔垣〕∶兩寸脈實(謂之陽盛陰虛,下之則愈),兩寸脈俱虛(謂之陰陽皆虛,補陰則陽竭,補陽則陰竭,宜調之以甘藥),兩寸脈不足,求之于地,地者脾胃也(當從陰引陽)。兩寸脈短小。乃陽氣不足,病在下也,謂之陰盛陽虛,取之下陵、三里,補瀉無形,是謂導氣同精,治在五亂中取法,乃不足病也。當取穴于腹募氣海臍下一寸五分,甚者取三里、氣沖,以毫針引之。兩關脈俱實(上不至發汗,下不至利大便,宜芍藥湯瀉其土實),兩關脈俱虛(脈沉細宜服理中湯,脈弦遲宜服建中湯,盛加黃 、附子之類),兩尺脈俱實(是陰盛陽虛,汗之則愈),兩尺脈俱虛(宜服姜附湯補陽。問何陰虛而補陽?曰∶陰本根于陽是也。仲景云∶兩尺脈俱虛者,不宜下,下之則為逆,逆者死),兩尺脈或不見,或短小,病在天上,求之于五臟背俞,或血絡經隧伏火(是天上有陰火,故陽不收藏也。又《難經》云∶下部無脈,或兩尺竭絕,乃為食塞,當吐)。

〔《素》〕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 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脈要精微論》)。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耦制小其服也,遠而奇耦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至真要論》。遠近,言臟腑之位也)〔潔〕病在上為天,煎藥宜武,宜清服,宜緩飲,制度宜炒酒(洗浸)。病在下為地,煎藥宜文,宜濃服,宜急飲。

〔垣〕在上不厭頻而少,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于上,多服則峻補于下。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藥。病在心下者,先藥而后食。凡用黃芩、黃連、半夏、知母,病在頭面及手皮膚者,須用酒一鐘,借酒力以上升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降熟升。凡諸藥根在上者,中半以上者,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以下者,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上焦者用根,下焦者用梢,則根升而梢降也。去下部之疾者,其丸極大而光,治中焦之疾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面糊取其遲化,直至下焦,稀面糊取其易化,水浸宿蒸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又易化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乐县| 乌鲁木齐市| 南京市| 重庆市| 山阴县| 蒙山县| 枣强县| 灵璧县| 遂平县| 平武县| 通城县| 女性| 长治市| 泗洪县| 田阳县| 宜宾县| 靖远县| 理塘县| 寿阳县| 修水县| 襄城县| 当阳市| 丰县| 黄梅县| 浦县| 神农架林区| 扶风县| 永嘉县| 田东县| 乌苏市| 那曲县| 雅江县| 平阴县| 信宜市| 安岳县| 成武县| 侯马市| 观塘区| 通州区| 东阳市| 静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