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2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86字
  • 2015-12-26 17:01:30

〔丹〕凡治嗽,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氣為主。

嘗治一中年男子久嗽,每發時不食數日,聲撼四鄰,百治不效。脈寸沉伏,關滑。遂于未發時,用人參、白術、當歸、地黃,以姜汁制之,栝蔞實、陳皮、茯苓、黃芩、黃連、干姜些少煎湯,下青礞石丸。將發時,先用神秘沉香丸下之,次與前藥中加杏仁、枳實、蘇葉,倍栝蔞實煎服。一月后證減十分之八,后遂守此方漸安。凡治數人,皆以此法加減治之,皆得大效。氣虛短氣而喘,有痰亦短氣而喘,不可用苦寒之藥,火氣盛故也。宜導痰湯加千緡湯。陰虛,自少腹下火起沖于上而喘者,宜降心火補陰。有火炎上者,宜降心火,清肺金。

有痰者,宜降痰下氣為主。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癥,宜發汗則愈。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諸喘不止者,用椒目研極細一二錢,生姜湯調下劫之,氣虛不用。又法,用蘿卜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等分為末,姜汁加煉蜜丸,如小豆大,每噙化五七十丸。劫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氣虛者,用人參、蜜炙黃柏、麥冬、地骨皮之類。氣實人,因服黃 過多而喘者,用三拗湯以瀉氣。若喘甚者,須用阿膠。若久病氣虛而發喘者,宜阿膠、人參、五味補之。新病氣實而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治哮專主于痰,宜吐法,不可用涼藥,必帶表散。

〔垣〕肺脹膨膨而喘咳,胸膈滿壅盛而上奔者,于隨證用藥方中,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如甚則交兩手而督者,真氣大虛也。若氣短加黃 、五味子、人參,氣盛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

〔仲〕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宜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四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贰程扉T冬丸 治婦人喘嗽,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干引飲,面目浮腫。

天門冬(十兩,去心) 麥門冬(八兩,去心) 生地(三斤,取汁為膏)上三味為細末,膏子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逍遙散下。逍遙散須去甘草加人參,或與王氏《博濟方》人參荊芥散亦得。如面腫不已,經曰∶面腫因風,故宜汗,麻黃、桂枝可發其汗,后與柴胡飲子去大黃。

《咳論》曰∶治臟者治其 ,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治 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圍魏救趙之法也。

〔《本》〕治咳嗽上氣喘急,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水調下一錢。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不含,俱走三五里許,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此乃人參之力也。

上用門冬、五味、人參三味為主,治肺虛或自汗或少氣而喘,蓋圣藥也。

予治一婦人五十余歲,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予適在彼,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后痰亦漸少。再與前方內加栝蔞仁一錢五分,白術、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二十余帖而安。此實麥門冬、五味、人參之功也。如自汗兼腹滿,脈沉實而喘者,里實也,宜下之。

〔仲〕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榷蠚猓藶榉蚊洠淙舜?,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一兩) 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丹〕七三嬸喘,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

枳殼(三錢,炒) 麻黃 防風 黃芩 桔梗(各二錢) 陳皮 紫蘇(五葉) 木通(一錢半,通利九竅,治肺壅甚當)上分四帖,煎取小半盞,熱飲之。

治寒包熱而喘,必用發散。

半夏 枳殼(炒) 桔梗 黃芩(炒) 紫蘇 麻黃 杏仁 甘草如天寒,加桂枝。

女子十二歲,自小喘嗽。

白術 陳皮 青皮(五錢) 麻黃 茯苓 木通 片芩(三錢) 蒼術 桔梗(二錢) 干姜(一錢) 甘草(五分)一男子年一十四歲,哮十日則發一遍。此疾在上焦,不得汗泄,正當九月十月之交,宜溫散。仍與小胃丹佐之溫散,加麻黃、黃芩。每帖用一錢半,入姜汁研細末,以水盞半煎,去渣飲之。每夜臨臥時與小胃丹十二粒,津下之。

〔仲〕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干姜(各三錢)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垣〕麻黃定喘湯 小兒寒郁喘,喉鳴,腹內鳴,堅滿,鼻流清涕,脈沉急而數。

麻黃 草豆蔻 益智仁(各一兩分半) 甘草 歸身 紅花 黃芩(生) 柴胡梢(各一分) 升麻 神曲(各五分)吳茱萸(二分) 蘇木(半分) 全蝎(一個)上 咀,分二服,水二大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服,食后。忌風寒。微微有汗效。

麻黃蒼術湯 治秋暮冬天,每夜連聲嗽不絕,大喘,至天明日高方緩,口苦,兩脅下痛,臥而多驚,筋攣肢節痛,痰吐涎沫,日晚呵欠,不能飲食。

柴胡根 羌活根 蒼術(各五分) 麻黃(一分) 防風根 甘草根(生) 歸梢 黃芩(各四分) 熟甘草(三分)五味子(九分) 草豆蔻(六分) 黃 (一錢半)上分二帖,水煎,去渣稍熱服,臨臥。

上發表治喘,前五方發寒包熱也,后三方發外中皆寒也。

四磨湯 治七情郁結,上氣喘急。

人參 檳榔 沉香 天臺 烏藥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煎一二沸,放溫服。加木香、枳殼,為六磨湯。有苦寒者,加丁香、桂亦可。

《衍義》云∶烏藥、檳榔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中氣膈甚當。

上解郁治喘。

〔丹〕一婦人與前方,發熱得汗而喘定,夜半進少稀粥,喘再作,心痞口干,與下方。

半夏 枳實(炒,三錢) 黃連 白術(二錢) 木通 陳皮(各一錢半) 麻黃 紫蘇(各一錢) 甘草(五分)上 咀,姜水煎服。若陰虛痰喘急者,補陰降火,四物加枳殼、半夏。

平江洗伯寧,家豐,好內濃味,每年到四月九月內必發氣喘,抬肩吐痰,脈沉澀而細數,諸醫用平肺之藥,數年不愈,如此者六七年。用人參生地黃膏,和當歸、牛膝、肉蓯蓉、枸杞子、五味子、知母、黃柏、天門冬、玄參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服,以救肺虛。又用阿魏、黃連、山楂、沉香、牛黃、辰砂、膽星、陳皮、神曲,糊為丸,如桐子大,臨臥姜湯下三四十丸,治濃味。服訖,復用瓊玉膏一劑,繼服之而安。(瓊玉膏方見勞瘵。)治哮亦治積。雞子略敲,損殼不損膜,浸尿缸內三四日,臨夜煮食。(海藏《本草》云∶陰不足者,補之以味。)〔羅〕喘則肺實 己未八月中,霖雨不止,時承上命治不憐吉歹元帥夫人,年逾五十,身體肥盛,因飲酒及乳過,腹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倍于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予思霖雨之濕,飲食之熱,濕熱大盛,上攻于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邪氣盛則實,實者宜下之,故制平氣散以下之。

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熟,只取頭末一兩) 青皮(去白) 檳榔(各三錢) 陳皮(去白,半兩) 大黃(七錢)〔《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以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故以為君。陳皮苦溫,體輕浮,理其肺氣,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滯氣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蕩滌滿實,故以為使。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煎生姜湯一大盞,調下無時。一服減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煩熱口干,時時咳嗽,再與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 地骨皮 知母 陳皮 青皮(各去白) 桔梗(去蘆。各五錢) 黃芩(細銼、凈) 甘草(炙。各三錢)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后,數服良愈。華佗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活人》云∶發喘者,氣有余也。凡看文本,須要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氣有余者,亦非肺氣有余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余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余,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氣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也,用者不可不知。

〔羅〕槐角利膈丸 治風勝痰實胸滿,及喘滿咳嗽。

皂角(一兩,酥炙,去皮弦子) 半夏 槐角(炒。各半兩) 牽牛(一兩半)上同為細末,生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定喘餅子 神驗。

羌花(醋浸一宿,炒) 桑白皮(炒) 吳茱萸(炒) 馬兜鈴 陳皮(去白。各一兩) 寒食面(三兩)白牽牛(三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二兩)上為末,和勻,滴水丸,如櫻桃大,捏餅子。取熱灰半碗,在鍋內同炒,餅子熱,每夜服一餅,嚼爛,煎馬兜鈴湯下。如患人心頭不快,加上一餅或兩餅,至微明利下,神效。婦人有胎,不可服。

洞虛子神秘沉香丸 下痰喘。(方見痰飲門。)〔仲〕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如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人參(四兩) 茯苓(四兩) 芒硝(三合)上五味,水六升,煮二升,去渣,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即愈。

〔丹〕喘急有風痰者,《婦人大全》千緡湯。

半夏(七個,炮制四片,破之) 皂角(去皮尖) 甘草(炙。各一寸) 生姜(如指大)上用水一碗,煮去半,頓服。一方不用甘草,但用半夏末一兩,皂角去皮弦半兩,生姜七片,同入紗袋中,水三升,煎至一盞五分,以手揉洗,取清汁,分作三服,并服二服,效。

〔云〕四七湯 治痰涎咽喉中上氣喘逆,甚效。(方見咽喉條。即仲景治婦人胸中如有炙臠,半夏濃樸湯。)〔《?!贰嘲胂耐?治因傷風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惡心欲倒。

半夏(一兩) 檳榔(三錢) 雄黃(三錢)上為末,姜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姜湯下。小兒丸米大。

〔《經》〕定喘化痰。豬蹄甲四十九個,凈洗控干,每個指甲內入半夏、白礬各一字,裝罐子內,封閉,勿令煙出,火 通赤,去火毒,細研,入麝香一錢匕。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飲下,小兒五分,至妙。

〔《簡》〕治喘急。用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末,童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渣溫服。

凡治喘,正發時無痰,將愈時卻吐痰者,乃痰于正發之時,閉塞不通而喘甚,當于其時開其痰路,則易安也。宜此方桔梗之類,及枳殼、栝蔞實、杏仁、蘇葉、前胡等,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卻調其虛實,虛者補以參、 、歸、術,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

〔河〕人參半夏丸 化痰定喘。(方見咳喘。予平日用此方治久喘未發時服此丸,已發時用沉香滾痰丸微下之,累效。)〔世〕火喘。用白虎湯加栝蔞仁、枳殼、黃芩,神效。

〔《保》〕雙玉散 治痰熱而喘,痰涌如泉。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上細末,人參湯下三錢,食后服。

〔仲〕支飲不得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卞之。(方見肺癰。此方效驗甚捷,但虛人忌服。)〔丹〕紫金丹 治哮喘遇冷發者用之。

精豬肉(三十兩) 砒霜(明亮者一兩,研細)上將肉切如骰子大,用砒末入肉內拌勻,分肉為六分,每分用紙筋黃泥包之,用火烘令泥干,又用白炭火于無人處 ,青煙出盡為度,放地上一宿,研極細,用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用清茶吞下,大人二十丸,小兒十丸,量虛實用之。

哮喘遇冷則發者有二證。

其一屬中外皆寒。治法乃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益氣加茱萸湯及此方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其二屬寒包熱。

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湯等發表諸方之類,及預于八九月未寒之時,先用大承氣湯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包,自不發者是也。

〔丹〕清金丹 治哮嗽遇濃味發者用之。

蘿菔子(淘凈,蒸令熟,曬干為末,一兩) 豬牙皂角(火燒過,以碗覆地上,作灰末,三錢)上為末,拌勻,用姜汁浸蒸餅丸,如蘿卜子大。每服三十粒,慢咽下。一方劫喘,用姜汁蜜煉丸,桐子大。

每七八十丸,噙下,止之。

〔瑞〕化痰丸 快脾順氣,化痰消食,治久喘或作或止者,甚妙。

半夏(洗) 南星(去皮膜) 白礬 皂角(切碎) 生姜上各一斤,用水煮南星,無白點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姜切作片,同半夏、南星曬干,無日色火焙。

再加∶青皮(去穣) 陳皮(去白) 紫蘇子(炒) 蘿卜子(炒,另研) 干葛 杏仁(去皮尖,另研)神曲(炒) 麥 (炒) 山楂 香附子(去毛)上各半斤,凈與前藥合和一處,研為細末,生姜汁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食后茶湯送下。

〔仲〕病患飲水多,必暴喘滿。

〔潔〕白術散 治夏月飲冷酒,生痰膈滿。(方見咳脾肺條。)〔丹〕喘而心痛。油炒半夏為末,粥丸,姜湯下三十丸。

哮嗽必用吐法。吐藥中用醋多,不用涼藥。

子和稀涎散(方見治法門上實條。)〔世〕治喘。用古文錢七個,鹽梅七個,水一盞,同浸二宿,每服一呷,空心,良久吐出惡痰而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咸宁市| 沁源县| 惠来县| 汉源县| 晴隆县| 康定县| 沧源| 鹤庆县| 大埔县| 阳信县| 阿荣旗| 安宁市| 聂荣县| 周至县| 衡阳市| 承德县| 永胜县| 兴仁县| 鲜城| 尼玛县| 阿拉善右旗| 吴堡县| 南木林县| 章丘市| 延吉市| 景宁| 和龙市| 九寨沟县| 呼和浩特市| 金昌市| 静安区| 长兴县| 石台县| 高淳县| 淮滨县| 天峨县| 洛南县| 庐江县| 永德县| 辰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