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酒浸,一宿) 甘草(炙) 川芎(洗) 防風(各一兩) 朱砂(五錢,為衣。)上為末,每兩作十丸,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荊芥湯化服,茶亦得,不拘時。
川芎丸 消風壅,化痰涎,利咽膈,清目頭痛旋暈。
川芎 薄荷(去土。各七錢半) 桔梗(半兩) 防風(去蘆,一兩半) 甘草(三兩半)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半作五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臘茶清下,食后臨臥。
河間防風通圣散加半夏,治風痰咳嗽。(方見癲癇。)千緡湯(方見喘。)潔古治痰嗽不能飲食者,濃樸湯治之。(方見大便秘。)〔《山》〕喘嗽。白僵蠶為末,姜汁清茶調服,臨臥下。
〔潔〕治痰嗽能飲食者,大承氣湯微下之。(方見傷寒。)〔丹〕陰虛咳嗽,四物湯加竹瀝、姜汁主之。陰分嗽者,多屬陰虛,治之用知母止嗽,勿用生姜,以其辛散故也。肺虛嗽甚,此好色腎虛者有之,人參膏以陳皮、生姜佐之。
〔羅〕團參散 治脈氣不利,治咳喘止嗽。
紫團參 款冬花 紫菀茸(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烏梅一枚,同煎七分,去渣溫服,食后。
人參款花膏 治脾胃虛寒,久嗽不已,咽膈滿悶,咳嗽痰涎,嘔逆惡心,腹脅脹滿,腰背傷痛,或虛勞冷嗽,及遠年近日一切咳嗽諸藥不效者。
款冬花(去枝) 人參(去蘆) 五味子(去枝) 紫菀(去蘆) 桑白皮(去粗枝,各一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食后細嚼,淡姜湯送下。或一丸分作四服,含化亦得。
〔《食》〕治咳嗽不瘥者。黃明膠,炙令半焦,為末,每服一錢匕,人參末二錢匕,用豆豉湯一盞八分,蔥少許,入銚子煎一兩,沸后傾入蜜,遇咳嗽時呷三五口。
〔《本》〕治十六般哮嗽。
黃明膠(一兩,炙) 馬兜鈴 甘草(炙) 半夏(姜汁浸,三日) 人參(半兩) 杏仁(去皮尖,以上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臨臥食后服,隨病有湯使為引。心嗽面赤或汗流,加干葛煎早飯后服。肝嗽眼淚出,加烏梅一枚,大米十四粒煎。脾嗽不思飲食,或一兩時惡心,入生姜二片煎。胃嗽吐逆酸水,入蛤粉煎。膽嗽令人不睡,加茯神五分,茶清調下。肺嗽上喘氣急,入桑白皮煎。膈咳嗽出痰如圓塊,生姜汁調藥咽下。勞嗽入秦艽末同煎。冷嗽天曉嗽甚,蔥白三寸同煎。血嗽連頓不住,當歸末棗子同煎。暴嗽涕唾稠粘,入烏梅生姜同煎。產漱背胛疼痛,甘草三寸,黃蠟少許同煎。氣嗽肚痛脹滿,入青皮去白同煎。熱嗽夜甚,蜜一匕、蔥白同煎。哮嗽喉如拽鋸,入半夏三枚同煎。腎嗽入黃 、白飴糖同煎。上件十六件般嗽痰,根據法煎服,無不效驗。此方乃京都一家專治此疾,因中官濃賂,方始得傳,屢試有效。
上人參治嗽例。
〔丹〕有一子三十余,久瘧虛甚,盜汗得嗽,嗽來便熱,夜甚。
甘草(炙些) 白術(一錢半) 防風(一錢) 黃連(五分) 人參(八分) 干姜(三分) 黃 (五分) 白水煎服。
里成人多嗽,怠惰,脈不數,兩手脈大而長,此勞癥無熱。
白術(一錢半) 陳皮 蒼術 茯苓(各五分) 神曲(七分,炒) 川芎(三分) 黃芩(三分,炒)五味子(七粒) 芍藥(五分) 黃 甘草(各三分。炙)用生姜二片同煎。
陳孺人九十余歲,嗽或發或止,發時有清痰,寒熱作,食少,面虛浮,淡黃色。
陳皮 青皮 白術 芍藥(各五錢) 麻黃(二錢) 木通 干姜 黃芩(各二錢半) 甘草(炒)防風(各一錢)分七帖,五味子七粒,煎三之一。
〔云〕補肺湯 治勞嗽。
桑白皮 熟地(各三兩) 人參 紫菀 黃 五味子(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入蜜少許,食后。
〔垣〕款花補肺湯 治年高氣弱,肌體瘦困,短氣,遇秋冬咳嗽大作,夜間尤甚,三五百聲不絕,春夏稍緩。
黃 (半兩) 甘草(炙,一錢) 當歸(七分) 佛耳草(一錢) 款冬花(二分) 陳皮(七分) 丹皮(三分) 黃柏(酒浸,三分) 蒼術(二錢) 曲末(七分)上 咀,每三錢,水煎去渣,稍熱食后服。
清肺湯 除濕熱,治金火嗽。
黃 (四錢) 蒼術 防風 歸身 茯苓(各一錢) 五味子(三十粒) 陳皮(一錢二分) 青皮(五分)澤瀉(二錢) 黃柏(六分)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水煎去渣,稍熱臨臥服。
瀉火補肺湯 治金火嗽,五六月間嗽。
五味子(五錢) 黃 (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一錢) 陳皮(去白,一錢) 麥門冬 青皮(五分)升麻(一錢) 蒼術(一錢) 歸身(一錢)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去渣,稍熱服。
上參、 、術治嗽例。后三方黃 為君,氣虛甚者宜之,膈滿食少者忌服。
〔丹〕蛤蚧丸 治肺臟內傷,咳嗽氣急,久不除,漸羸瘦。
蛤蚧(一兩,炙去頭足) 訶子(煨,取肉) 細辛 甘草(炙) 阿膠(蛤粉炒) 熟地麥門冬(去心。各五錢)為末蜜丸,每兩作十五丸,每一丸食后含化。
上蛤蚧丸久嗽不愈者宜之。
〔羅〕大利膈丸 治風痰實喘咳嗽,風氣上攻。
牽牛(四兩,生用) 半夏(湯洗) 木香(五錢) 青皮(去白,二兩) 槐角 檳榔 大黃(各三錢)皂角(去皮弦子,酥炙。各三兩)上為細末,生姜面為丸。每服五十丸,生姜湯下。
〔丹〕墜痰丸 治痰飲。
枳實 枳殼(一兩半) 明礬(三錢,枯一半) 樸硝(三錢,風化) 黑牽牛(半斤,取頭末)豬牙皂角(二錢,酒炒)上為末,蘿卜子汁為丸。每服四十丸,雞鳴時服,初有糞,次有痰。
上下痰用大黃、牽牛,有熱者宜之。
〔世〕治久嗽痰積。半夏二兩,用江子五錢敲損同煮,至半夏無白心,去江子不用,杏仁一兩,用烏梅半兩同煮,去烏梅不用,止將半夏、杏仁焙干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量虛實服,服后下痰積。
〔羅〕透羅丹 治痰實咳嗽,胸膈不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 黑牽牛(微炒) 半夏(湯洗。各二兩) 巴豆(去油,另研,一錢) 大黃(一兩,水浸焙用) 杏仁(麩炒,去皮尖,一兩)上為細末,生姜自然汁丸,如桐子大。食后生姜湯送下二十丸。咳嗽甚者,三四服必效。
〔丹〕治痰喘嗽。
南星(二錢) 半夏 滑石(各三錢) 江子(五粒,去油) 輕粉(少許)上用皂角仁浸濃汁,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本》〕治諸般痰嗽。
半夏(姜汁浸一宿) 天南星 白礬(各半兩) 焰硝(二錢) 杏仁(去皮尖,麩炒黃)青黛(各半兩) 豬牙皂角(去黑皮并子。各半兩) 巴豆(二十一粒去殼,生用)上一處為末,姜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臨臥姜湯下,小兒五丸。
〔丹〕青金丸 治食積火郁嗽。
貝母 知母(各半兩) 巴豆霜(五分)上為末,姜汁丸,青黛為衣。
上下痰用巴豆,有寒者宜之。(前一方但借巴豆之氣,虛人亦可服。)〔潔〕款氣丸 治久嗽痰喘,肺氣浮腫。
青皮 陳皮 檳榔 木香 杏仁 茯苓 郁李仁(去皮) 川歸 廣術 馬兜鈐(炮) 葶藶(各三錢)人參 防己(各四錢) 牽牛(頭末,二兩半)上為細末,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七十丸,食后姜湯送下。
〔羅〕紫參散 治肺氣虛,咳嗽喘急,胸膈痞痛,腳膝微腫。
人參(二錢半) 蛤蚧(一對,酥炙) 白牽牛(炒) 甜葶藶(炒) 木香 苦葶藶(炒)檳榔(各五錢)上為末,用熟棗肉丸。每服四十丸,煎人參湯下,食后。
上下痰用檳榔、木香,佐牽牛、葶藶、郁李仁,久嗽面浮足腫者宜之。
孫兆視雷道矩病吐痰,頃間已及一升,喘咳不已,面色郁黯,精神不快。兆與服仲景葶藶大棗湯一服訖,已覺胸中快利,略無痰唾矣。
〔《本》〕治氣喘咳嗽。
大黃 葶藶(一兩,凈瓦上炒)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桑白皮湯下。
上下痰用葶藶為效極速,虛人忌用。
〔仲〕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丹〕伯溫年近四十,滋味濃,素患咳嗽有痰,與通神丸、神術丸和勻。食前生姜湯下五六十丸,后以津咽小胃丹十五丸,日服六服。
上十棗湯下痰,仲景法也,虛人審之。丹溪變十棗為小胃丹而少服,徐徐法也。
〔《脈》〕咳而時發熱,脈卒弦者,非虛也,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當吐之。咳家其脈弦,欲行吐藥,當相人強弱而無熱乃可吐之,其脈沉者不可發汗。
子和稀涎散 三圣散 仲景瓜蒂散(以上三方并見治法門。)上吐熱痰法,輕者但用芎、茶、梔仁、蘿卜子、姜汁入酸齏汁探吐之。
〔《局》〕碧霞丹(方見治法門。)〔《本》〕治遠年近日哮嗽妙方。
砒 面 海螵蛸(各一錢)上三味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黃,再研令細。每服一字,用井花水調一大呷,空心服,良久吐出為度。
小兄加減與之。忌食毒物。
上吐寒痰法,丸用藜蘆、瓜蒂吐不透者,用附尖神效。
〔子和〕常仲明病寒熱往來,時咳一二聲,面黃無力,懶思飲食,夜多寢汗,日漸瘦削。諸醫作虛損治之,用二十四味燒肝散,鹿茸、牛膝補養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轉虛。戴人斷之曰∶上實也。先以涌劑吐痰二三升,次以柴胡飲子降火益水,不月余復舊。此癥何名?乃經中云二陽病也。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隱曲,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男子少精。此二癥名異而實同,仲明之病,味不化也。馳口鎮一男子年二十余歲,病勞嗽數年,其聲欲出不出,戴人問曾服藥否?其人曰∶家貧未嘗服藥。戴人曰∶年壯不妄服藥可治。先以苦劑涌之,次服舟車、浚川丸大下之,又服重劑果瘥。一田夫病勞嗽,一涌一泄,已減大半,次服人參補肺湯,臨臥更服檳榔丸以進食。
上吐下兼施以攻其痰也。
〔《本》〕治勞嗽。
青黛(三錢) 辰砂 雄黃 白礬 信(各一錢,生用)上并為末,淡豆豉一百粒,湯浸去殼,研如膏,入前五味,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臨臥冷茶清下。
治遠年近日喘嗽。
蟬蛻(一兩,去頭足) 五靈脂(生) 砒(生) 雄黃(生) 杏仁(去皮尖。各五錢) 輕粉(一兩)淡豆豉(四十九粒) 馬兜鈴(生一兩)上研,除出輕粉另研,余為末,用生姜、葶藶自然汁合輕粉諸藥為丸,如小彈大。每服一丸,臨臥細嚼,生姜湯送下。
上用信劫痰例,蓋為寒濕痰設也。
運氣 咳有二∶一曰火。經云∶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候乃大溫,其病氣拂于上咳逆。二之氣,火反郁,白埃四起,其病熱郁于上咳逆。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咳。終之氣,風乃至,其病陽氣不藏而咳是也。
二曰燥熱。經云∶少陰司天之政,水火寒熱,持于氣交,民病咳喘。三之氣,大火行,寒氣時至,民病咳喘,此上熱下燥為咳喘也。終之氣,燥令行,余火內格咳喘,此外燥包熱在內喘咳也。
〔《本》〕治諸嗽久不瘥,貝母湯。
貝母(一兩,去心,姜制) 黃芩(半兩) 干姜(生,一兩) 五味子 陳皮(各一兩) 桑白皮(半兩)半夏 柴胡 桂心(各一兩) 木香 甘草(各一分)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加杏仁七個,去皮尖,生姜七片,煎去渣熱服。有姓蔣者,其妻積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服瘥,以治諸般嗽悉愈。
上方有寒有熱,有收有散,諸嗽通用也。
〔《素》〕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愿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此邪從外受之。王注云∶邪謂寒氣。)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寒邪從外受也。)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所謂肺先受邪也。)五臟各以其時受病,(王注云∶時謂王月也。)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肝治春,心治夏,脾治長夏,肺治秋,腎治冬也。)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吐血。(取太淵穴也。)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取大陵穴也。)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 下滿。(取太沖穴也。)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取太白穴也。)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取太溪穴也。)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