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木香 砂丸 治婦人 癖積聚,血塊刺痛,脾胃虛寒,宿食不消,久不瘥者。
丁香 砂(研) 木香 官桂 附子(炮) 干漆(炒,煙盡) 細墨 大黃(炒銼) 乳香廣術 青皮 京三棱 巴豆霜(減半) 沒藥(研) 豬牙皂角 干姜(炮。各等分)上除 砂、乳香、沒藥外,同為細末,以好醋一升,化開 砂,去渣腳,入銀器中熳火熬。次下巴豆霜、大黃末熬成膏,將前藥末與膏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溫水送下,加至大便利為度。
治血積挾熱之證,于產后血塊求之。
〔《大》〕桃仁煎 治婦人血瘕血積,經候不通。(出《千金方》)桃仁(去皮尖,炒黃) 大黃 虻蟲 樸硝上四味末之,以醇醋二升半,銀石器中熳火煎取一升五合,下桃仁、大黃、虻蟲等,不住手攪千下,次下樸硝,更不住手攪,良久出之,丸如桐子大,前一日不用吃晚飯,五更初,用溫酒吞下五丸,日午取下如黑豆汁雞肝蝦蟆衣。未下再作,見鮮血即止,即以調氣血藥補之。
腸覃生于腸外,月事時下。石瘕生于胞中,月事不以時下。二病皆似蠱脹。(并見脹門。)〔《脈》〕診婦人疝癖積聚,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
〔《甲》〕婦人子臟中有惡血,內逆滿痛,石關主之。
積塊瘕
胎前產后積
〔《素》〕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帝曰∶愿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過者死。(六元正紀大論)〔丹〕血塊如盤,有孕難服峻劑,此方主之。
香附(醋煮,四兩) 桃仁(去皮尖,一兩) 海粉(醋煮,二兩) 白術(一兩)面糊丸服。
南山婦人年三十八,于九月二十三日月經行,比前過后十日,得草藥,以敗血海為下胎之謀,有數滴血下,因此腹痛,在小腹下有塊如碗大,不可按,湯熨則痛稍定,大小便抽痛,小便澀,大便略下少赤積垢,食不進,口略渴,發熱。此胃氣為草藥所敗,加以受傷之血妄行而不得泄,所以為病。
砂仁(三分) 甘草(炙,三分) 滑石(一錢半) 川芎 黃芩(各三分) 牛膝(二錢) 桃仁(七個)水酒煎服。
〔《保》〕芍藥湯 治產后諸積不可攻,宜養陰去熱,其病自安。
芍藥(一斤) 黃芩 茯苓(各六兩)上散,每半兩,水煎,日三服,溫。
〔丹〕產后消血塊。
滑石(三錢) 沒藥(二錢) 血竭(二錢)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惡露不下,以五靈脂為細末,面糊丸,白術湯陳皮湯送下。
又消血塊。
香附(童便浸) 桃仁(去皮,留尖) 為末,醋糊丸。
積塊瘕
息積
〔《素》〕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奇病論 王注云∶氣逆息難故名息積也,用息奔法治之亦可。)〔無〕磨積丸胡椒(一百五十粒) 木香(二錢半) 全蝎(十枚,去毒)上為末,粟米丸,綠豆大,每十五丸,陳皮湯下。
化氣湯 治息積。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錢半) 甘草(炙) 茴香(炒) 丁香皮 青皮(炒) 陳皮 干姜蓬術(炮。各半兩) 胡椒 沉香(各一錢)上為末,每服二錢,姜蘇鹽湯調下,婦人醋湯服。
陳無擇云∶導引法隨意行之皆可。愚謂或按摩滿處,或手足相屈伸,或八段錦,或六字氣之類,以氣通為效。
面
〔《靈》〕黃帝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于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裂,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邪氣臟腑病形篇)
面
面腫頰腮痛
〔丹〕朱奶兩腮熱腫,膈壅之病也。
干葛 桔梗(一錢半) 升麻(一錢) 蘇葉(一錢半) 甘草(炙,七分) 薄荷(一錢) 姜(一片) 水煎服。
〔垣〕咽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治之。如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 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 本通其經血,加黃連、黃芩消其腫,以人參、黃益其元氣而瀉其火邪。
〔丹〕兩腮腫。細辛、草烏等分為末,入蚌粉,以豬脂調敷腫處,口含白梅置腮邊,良久腫退出涎患消矣。
消時,腫必先向下。
〔世〕治 腮。
竹葉 車前草 柏子仁杵碎,熱敷患處。
腮腫,用赤小豆末敷之,立效。
〔《山》〕 腮。雞子清調赤小豆末,及喉下諸般腫痛,用蝸牛飛面研勻,貼腫處。
〔《素》〕面腫曰風。(平人氣象論)〔《千》〕主卒中風,頭面腫。杵杏仁如膏敷之。
針灸 面頰腫痛有三法∶其一取手陽明。經云∶ 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經,立已。又云∶厥胸滿面腫,唇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又云∶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為煩心也。又云∶ 痛,刺手陽明與 之盛脈出血是也。
其二取手太陽。經云∶手太陽之脈是動,則頷腫不可以顧,所生病者,目黃頰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手足少陽。經云∶三焦手少陽之脈,所生病者頰痛。又云∶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頷腫,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又云∶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痛,取血者,蓋取足少陽之血也。
〔《東》〕面赤頰熱,惡風寒,頷痛∶攢竹、玉枕(灸三壯,妙) 巨 (灸五壯。)〔《集》〕頷腫生瘡,名枯曹風∶合谷、列缺、地倉、頰車(不應,再取下穴)、人中、承漿、玉液、金津、三里。
〔《甲》〕面腫,目癰腫,刺陷谷,出血立止。 腫唇癰,顴 主之。頰腫痛,天窗主之。頰腫口急,頰車痛,不可以嚼,頰車主之。
面
面熱面寒
〔丹〕面熱火氣因郁熱。面寒因胃虛。
〔《靈》〕面熱者,足陽明病。(邪氣臟腑病形篇)〔垣〕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火上行,獨燎其面。《針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
〔羅〕面熱 楊郎中之內五十一歲,身體肥盛,己酉春患頭目昏悶,面赤熱多,服清上藥不效,請予治之。
診其脈洪大而有力。《內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脈經》云∶陽明經氣盛有余,則身以前皆熱。況其人素膏粱積熱于胃.陽明經多血多氣,木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于頭目,故面熱之病生矣。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加黃連三錢,犀角一錢,疏下三兩行,徹其本熱。次以升麻加黃連湯,去經絡中風熱上行。如此,則標本之邪俱退矣。
升麻加黃連湯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甘草(炙,五分) 白芍(五分) 酒黃連(四分) 生犀末(三分) 川芎(三分)荊芥穗(三分) 薄荷(三分)上銼,如麻豆大,用水半盞,先浸川芎、荊芥、薄荷外,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入先浸三味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溫服,數服愈。忌酒濕面五辛之物。
咳逆停息不得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加大黃以利之。(前文方見喘不得臥。)〔羅〕面寒。真定維摩院尼長老六十一歲,身體瘦弱,己酉十月間病頭面不耐寒,氣弱不敢當風行,諸治不效。予診之,其脈皆弦細而微。且其人年高素食茶果而已,陽明之經本虛,《脈經》云∶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又加看誦損氣,由此胃氣虛,經絡之氣亦虛,不能上榮頭面,故惡風寒。先以附子理中丸溫其中氣,次以升麻湯加附子主之。
升麻 葛根 白芷 黃 (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黑附子(七分,炮) 人參 草豆蔻(各五分)益智仁(三分)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盞,連須白蔥頭二莖,同煎一盞,去渣溫服,食前,數服良愈。
升麻湯辨或曰∶升麻加黃連湯治面熱,升麻加附子湯治面寒,有何根據?答曰∶出自仲景。云岐子注《傷寒論》中辨葛根湯云∶尺寸脈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此陽明經受病也。始于鼻交 中,從頭至足,行身之前,為表之里。陽明經標熱本實,從標脈浮而長,從本脈沉而實。陽明為病,蒸蒸而熱,不惡寒,身熱為標病。陽明本實者,胃中燥鼻干目疼為本病。陽明為肌肉之本,禁不可發汗,在本者不禁下,發之則變黃癥。太陽主表,榮衛是也。榮衛之下,肌肉屬陽明。二陽并病,葛根湯主之。衛者桂枝,榮者麻黃,榮衛之中,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榮衛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湯主之,又名解肌湯。故陽明為肌肉之本,非專于發汗止汗之治。桂枝麻黃兩方,互并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湯。故榮衛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止汗,有麻黃、桂枝、甘草發汗,葛根味薄,獨加一味者,非發汗止汗也,從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湯。錢仲陽制升麻湯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用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安其中氣。朱奉議作《活人書》,將升麻列作陽明經解藥。予診楊氏婦,陽明經標本俱實,先攻其里,后瀉經絡中風熱,故用升麻湯加黃連,以寒治熱也。尼長老陽明經標本俱虛,先實其里,次行經絡,故用升麻湯加附子,以熱治寒也。仲景乃群方之祖,信哉。
面
面青、面塵
〔《難》〕肝外證,面青,善潔,善怒。(十六難)運氣 面塵有二∶一曰燥金制肝。經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嗌干面塵。又云∶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嗌干面塵。
又云∶金郁之發,嗌干面塵,宜治以濕劑是也。
二曰火。經云∶少陽之復,厥氣上行,面如浮塵,目乃 ,治以寒劑是也。
針灸 面塵皆取肝膽二經。經云∶肝足厥陰之脈是動,病甚則嗌干面塵脫色。又云∶膽足少陽之脈是動,病甚則面微有塵,皆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面
面赤
〔《難》〕心外證,面赤,口干,善笑。(十六難)〔垣〕面赤為邪氣怫郁在經,宜表不宜下。
仲景云∶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以郁冒汗出而解,此面赤亦表而解也。
運氣 面赤皆屬寒。經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面赤目黃,治以熱劑是也。
針灸 面赤皆取心主。經云∶心主手厥陰之脈是動,則病面赤目黃,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面
面黃
(治法見黃膽門)〔《難》〕脾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十六難)〔《素》〕陽明經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診要經終篇)
面
面白
〔《難》〕肺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十六難)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全文見治虛實法。)〔垣〕巴戟丸 治肺病,面白不悅,則為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方見夢遺。)脈緊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惡,皆寒也。以羌活、防風、甘草、 本四味瀉足太陽,少加附子以通其脈,面色惡悲恐者,更加桂、附。
太陽終者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絕汗出。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 絕系,其色青白。(以上全文見診生死法。)
面
面黑
(若身黃面黑于黑疸求之)〔《難》〕腎外證,面黑善恐欠。(十六難)〔羅〕陰出乘陽。一婦人年幾三十,憂思不已,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唇尤甚,心懸如饑狀,又不欲食,氣短而促。大抵心肺在上,行榮衛而光澤于外,宜顯而藏。腎肝在下,養筋骨而強于內,當隱而不見。脾胃在中,主傳化精微以灌四旁,沖和而不息,其氣一傷,則四臟失所,憂思不已,氣結而不行。
飲食失節,氣耗而不足,使陰氣上溢于陽中,故黑色見于面。又經云∶脾氣通于口,其華在唇,今水反來侮土,故黑色見于唇,此陰陽相反,病之逆也。上古天真論云∶陽明脈衰于上,面始焦。故知陽明之氣不足,非助陽明生發之劑,無以復其色,故以沖和順氣湯主之。
升麻(一錢) 葛根(一錢半) 甘草(四分) 芍藥(三分) 白芷(一錢) 黃 (八分) 防風(一錢)人參(七分) 蒼術(三分)〔《內經》〕曰∶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溫,自地升天,通行陽明之氣為君。人之氣以天地之風名之,氣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風辛溫,白芷甘辛溫,以散滯氣為臣。蒼術苦辛,蠲除陽明經之寒。
白芍藥之溫酸,安太陽經之怯弱。《十劑》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人參、黃 、甘草甘溫,補益正氣為佐。至真要大論云∶辛甘發散為陽,生姜辛熱,大棗甘溫,和榮衛,開腠理,致津液以復其陽氣,故以為使。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后,午飯前,取陽升之時,使人之陽氣易達故也。數服而愈。
〔孫〕樊樓有店家劉三,一日滿面皆黑色,有相者斷云,不過月余死。既過月,且安。孫入店與客飲酒,遂拜孫述說其病狀。孫特與診之曰∶非病也,乃為臭氣所熏,穢氣蓄于面部不散,故有此色。問劉曰∶汝一月前聞甚一陣非常臭氣不能避耶。劉曰∶一日登溷,其廁臭氣不可聞,隱忍良久,下廁,明日遂有此疾。孫曰∶去至臭無過至香,我家有南人將至售香,可用沉、檀二香各一兩,碎掰焚于爐中,安帳內以熏,絹被蓋定,勿令香氣散,可端坐香邊,瞑目靜坐,候香氣散方可出帳。明日,引鑒照之。劉根據其言,面色漸變,旬日如故。
(腎臭腐屬水,脾臭香屬土,今夫廁臭者腐臭也,故聞之則入腎而面黑,沉香者香臭也,故熏之則睥土勝腎水而色還也。)針灸 面黑有二法∶其一取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灑灑振寒,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