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5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57字
  • 2015-12-26 17:01:30

黃 當歸 桂心 甘草(炙) 陳皮 白術 人參(各一兩) 白芍藥(三兩) 熟地五味子 茯苓(各三錢) 遠志(去心,半兩)上每服四錢,姜棗煎,空心服。

上法治虛寒黃膽。

〔丹〕治婦人久勞苦,得面黃,心悸,口苦,小便不黃自利,食少,右脈大于左,此虛中受濕也。

白術 芍藥 當歸(各五錢) 黃 黃芩 茯苓 人參(各三錢) 陳皮(一錢半) 黃連(一錢)甘草(五分)分六帖。下保和、溫中各二十丸。

〔垣〕補中湯治面黃多汗,目 赤,四肢沉重,減食,腹中時痛,咳嗽。兩手左脈短,右脈弦細兼澀,右手關脈虛。

升麻 柴胡(各二錢) 歸身(二分) 蒼術(五分) 澤瀉(四分) 甘草(炙,八分) 五味子(二十一粒)黃(二錢半) 神曲(三分) 紅花(少許) 大麥曲(五分)上作二服,水煎,食前。

上二方,治虛熱黃膽。

〔仲〕黃膽,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小半夏湯主之。(方見嘔吐。

小便色不變,不可除熱者,蓋中無熱,故清白而不黃,自無熱可除也。)諸疸,小便色白,不可除熱者,無熱也。若有虛寒癥者,當作虛勞治之。

諸疸,小便黃赤色者,為濕熱。(治法并見表里虛疸條。)〔嚴〕谷疸丸專治谷疸。

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牛膽(一個)上為末,入牛膽汁加少蜜為丸。空心姜湯或甘草湯下。

葛根湯治酒疸。

葛根(一兩) 枳實(炒) 山梔 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白水煎,不拘時溫服。

〔《外》〕治黃膽。以柳枝入水,濃煎汁服之。

〔《經》〕患五色急黃。以水調山豆根末二錢,空心服之。

運氣黃膽,皆屬濕熱。經云∶少陰司天之政,四之氣,溽暑至,民病黃膽。又云∶厥陰司天之政,四之氣,溽暑濕熱相搏,民病黃膽,而為 腫是也。

〔羅〕 鼻瓜蒂散治黃膽渾身如金色,累效。

瓜蒂(二錢) 母丁香(一錢)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五分)上為細末。每夜臨臥時先含水一口,卻于兩鼻孔 上半字便睡。至明日取下黃水,便服黃連散。病輕者五日效,重者半月效。(黃連散方見前大小閉條。)〔《圣》〕治遍身如金色。用瓜蒂四十九個,須是六月六日收者,丁香四十九粒,入甘鍋內燒煙盡為度,研細。小兒用半字吹鼻及揩牙,大人用一字吹鼻內立瘥。

〔《類要》〕治黃膽。用苦葫蘆瓤如大棗許四枚,以童便浸三兩,食頃,取兩棗許,分納兩鼻中,黃水自出,效。令病患吸之。

又方 治黃膽身眼皆如金色。修合不可令婦人、雞、犬見之。取東引桃枝一握,細切,用水二鐘,煎至半,空心服。服后三五日,其黃離離如薄云漸散。唯眼最后瘥,百日方平復。身黃漸散后,可時飲清酒一盞,使眼中黃易散。忌食熱面、豬、魚等物。

針灸黃膽有二法∶其一取脾。經云∶脾足太陰之脈,所生病者,黃膽。視盛虛熱寒取之。

其二取腎。經云∶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黃膽。視盛虛熱寒取之。

〔《玉》〕黃膽∶腕骨(三分,灸七壯。) 中脘(補。)〔《集》〕黃膽發虛,傷寒,飲食過多∶腕骨(一分。) 涌泉(三分,灸。) 百勞 三里中脘 膏肓〔《甲》〕黃癉善欠,脅下滿欲吐,脾俞主之。(《千金》云∶身重不可動。)消渴身熱,面赤黃,意舍主之。消渴黃癉,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然谷主之。消癉善喘,氣走咽喉不能言,手足清,溺黃,大便難,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唾如膠,太溪主之。黃膽,熱中善渴,太沖主之。身黃時有微熱,不嗜食,膝內內踝前痛,少氣身重,中封主之。黃癉身黃,勞宮主之。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黃,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黃癉,刺脊中。(《千金》云∶腹滿不能食。)〔《素》〕目黃者曰癉。溺黃赤,安臥者,亦名黃膽。

〔《靈》〕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論疾診尺篇)〔仲〕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腹脹滿,面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跗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跗陽脈緊為傷脾,寒熱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俱黃,名曰谷疸。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又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

所以然者,脈遲故也。心中懊 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病酒黃膽,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癥也。

〔《脈》〕酒疸黃色,心下結熱而煩。

〔仲〕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治見黑疸。)黃膽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宜瘥,反劇為難治。疸而渴者,難治,疸而不渴者,可治。發于陰部,其人必嘔;發于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

〔《脈》〕凡黃家,候其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并不可治。

黃膽

產后發黃

〔丹〕治一婦人,四月內產發黃,四肢倦怠,食少,經事不來,時發熱,脈弦。

白術(一兩) 人參 秦艽 丹皮 生地 木通 柴胡 芍藥(各半兩) 川芎 黃芩干葛(各一錢) 甘草分十二帖。水煎,食前熱服。

黃膽

食勞疳黃

一名黃胖。夫黃膽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食勞黃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故宜另立篇門。

〔丹〕大溫中丸治黃胖。(朱先生晚年定者。)香附(一斤,童便浸,春夏一宿,秋冬三宿) 甘草(二兩) 針砂(炒紅,醋淬三次,一斤) 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 濃樸(姜制,炒黑,五兩) 芍藥(五兩) 陳皮(三兩) 山楂(五兩)蒼術(五兩,泔浸) 白術 茯苓(各三兩) 青皮(六兩)俱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面黑,筋骨露,氣實者,米飲下五六十丸。面肥白與氣虛羸弱者,白術湯下三四十丸。忌一切生冷、油膩、雞、鵝、羊、鴨、生、硬并 粽難化之物。服過七日后,便覺手掌心涼,口唇內有紅暈起,調理半月愈。

丈夫黃胖,胃有宿積,口淡,腳酸,氣急。

針砂(淘,炒凈,醋 ,用細末,三兩) 蒼術 香附 三棱(各一兩) 陳皮 黃連 茱萸人參(各半兩) 茯苓(七錢)上為末,神曲醋糊丸。每服五十丸。若飽,入保和十丸,白湯下。

又小溫中丸治黃胖。(宜草野貧賤人服,蓋其飲食無積,但補陰燥濕而已。)針砂一斤,以醋炒為末;入糯米炒極黃為末,亦用一斤,醋糊丸,如桐子大。每米飲下四五十丸,忌口同上。輕者服五兩,重者不過七兩愈。

六十嫂,面黃口苦而渴,此食積生濕熱。

白術(一錢半) 連翹(一錢) 羌活 通草煎熟,吞下谷疸丸、保和丸各四十粒,阿魏丸五粒。

暖中丸治黃胖,殺肝邪,舒脾氣。虛者不宜用。

陳皮 蒼術 濃樸(制) 三棱 白術 青皮(各五錢) 香附(一斤) 甘草(二兩) 針砂(十兩,醋炒紅。)上為末,醋糊丸。空心鹽姜湯下五十丸,晚食前酒下亦可。忌狗肉。

上五方,附、樸、楂、青、棱、蓬以磨積,針砂、酸醋以瀉肝,白術、蒼術以補脾,重可去怯之劑。唯溫中丸無補性,虛者勿用。

〔世〕治黃胖。綠礬六兩,用米醋于鐵鍋內煮七次,以干為度,置地上出火氣為末。南星末一兩,炒面一兩,大皂角二斤,水煮熟,揉出濃膠,去皮渣,濾過再熬,入棗子六兩,蒸熟去皮核,煎成濃膏,搗勻,和前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早晚用姜湯各一服。忌油膩、煎爆。如身上發紅斑時,急煎棗湯服之,斑自愈。

〔《本》〕治男婦患食勞、氣勞,遍身黃腫,欲變成水,及久患 癖,小腸膀胱面目忽黃,宜服紫金丹膽礬(三錢) 黃蠟(二兩) 大棗(五十枚)上以砂鍋或銀石器內用好醋三升,先下礬、棗慢火熬半日。取出棗,去皮核,次下蠟,再慢火熬一二時,如膏好,入臘茶二兩,同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酒任下。如久患腸風痔漏,陳米飲下。

日三服,一日見效。宗室趙彥材,下血面如蠟,不進食,蓋酒病也。授此方服之,終劑血止,面鮮潤,食亦倍常。新安一士人亦如是,與三百粒作十服,立愈。

〔羅〕棗礬丸治食勞黃,目黃身黃。

皂礬(不拘多少,置砂鍋內燒通赤,用米醋點之,燒用木炭)上為末,棗肉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湯下。一方,用白礬,不用皂。

〔世〕棗礬丸治黃胖。

皂礬(五兩, ) 棗肉(二兩) 蒸粉(三兩)上為末,生姜汁丸。每服二三十丸,一日二次,米飲下,食前。

右三方,礬、醋之酸以瀉肝,棗肉之甘以補脾。若虛黃,于前疸門小便自利、自汗虛勞疸條下諸方選用之。

〔丹〕婦人年三十,面黃,腳酸弱,口苦喜茶,月經不勻,且多倦怠。

黃 (三分) 白術(一分) 炒柏(二分) 秦艽(二分) 甘草(三分) 木通(五分) 陳皮(五分)芍藥 人參(各一錢) 當歸(一錢)一婦年六十,面黃倦甚,足酸口苦,脈散而大,此濕傷氣也。

白術(半兩) 陳皮(四錢) 蒼術 木通 黃芩(各三錢) 砂仁 人參 川芎(各二錢)黃柏(炒,一錢) 甘草(炙,五分)分六帖。水煎,食前服。

王官人,痞后面黃,腳酸弱,倦怠,食飽氣急,頭旋。

黃 (二分) 蒼術(一錢) 白術(一錢半) 木通(二分) 甘草(炙,二分) 黃柏(炒,三分)濃樸(制,一錢) 陳皮(一錢)水煎服。

成庚五官,面黃,腳酸無力,食不化,脈虛而少弦,口苦肚脹,宜補之。

蒼術(半錢) 木通(三分) 白術(一錢半) 當歸(五分) 芍藥 陳皮(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川芎(五分) 人參(三分)水煎下保和丸四十丸。

〔《經》〕治食氣,遍身黃胖,氣喘,食不進,心胸渴悶。用不蛀皂角去皮及子,涂好醋炙令焦,為末一錢,巴豆七粒去油膜。二件,以淡醋研好墨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陳皮湯下。

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利為度,常服消酒食。

〔子和〕一男子作贅,偶病疸,善食而瘦,四肢不舉,面黃無力。其婦翁欲棄之,其女不肯。

婦翁乃農夫,招婿意欲作勞,見其病甚,每日詬辱之。人教之餌蠟礬丸、三棱丸,俱不效。戴人見之,不診而療,使服涌劑,去積痰宿水一斗。又以泄水丸、通經散,下四五十行不止。戴人命飲冰水一盞立止。次服平胃散,間服檳榔丸五十粒,七日黃退力生。蓋黃膽之癥,濕熱與宿谷故也,俗謂之食勞黃。

〔世〕喜吃干茶。

石膏 白芍藥 黃芩水煎服。更于積塊門茶癉條相參用之。

〔《山》〕酒面黃。用絲瓜連皮子燒灰。因面得病,面湯調下。因酒得病,酒調下。

黃膽

黃汗

黃汗,汗出染衣,黃如柏汁是也。

〔仲〕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時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湯主之。

黃 白芍藥(各五兩) 桂枝(三兩)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初發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好酒代苦酒。)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若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身必 。

又胸前痛,腰上有汗,腰下無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此為黃汗,桂枝加黃 湯主之。(方見本門表疸下。)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黃膽

目黃

經云∶目黃者,曰黃膽。然亦有目黃而身不黃者,故宜另立篇門。

風氣自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 ,其人肥,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全文見諸風條。)〔河〕青龍散治風氣傳化,腹內疼結而目黃,風氣不得泄,為熱中煩渴引飲。

地黃 威靈仙 防風 荊芥穗 何首烏(去黑皮,米泔浸一宿,竹刀切。各二兩)上為末。每日三服,食后沸湯調下一錢。

〔《類》〕治黃膽,目黃不除。用瓜丁為細末,如豆大,納鼻中,令病患深吸,取鼻中黃水出,愈。

針灸 目黃有五法∶其一取心。經云∶心少陰之脈,所生病者,目黃脅痛云云。

其二取心主。經云∶心主手厥陰之脈,是動則病面赤目黃云云其三取小腸。經云∶小腸手太陽之脈,所生病者,耳聾面黃云云。

其四取大腸。經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所生病者,目黃口苦云云。

其五取膀胱。經云∶膀胱足太陽之脈,所生病者,目黃淚出云云。

以上五法,并視盛虛寒熱陷下取之。

黃膽

黑疸

黃膽久久變為黑疸,身黃額黑,或身面俱黃是也。若身不黃,口面黑,于章門主之。(《針灸經》云∶神門亦治疸。)〔仲〕酒疸下之,久久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 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黃家,日晡時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一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黑,或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硝石散主之。

硝石 礬石(燒。各等分)上為細末,勻和。以大麥面粥調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下,小便去黃,大便去黑,是其候也。

〔《圣》〕治黑疸多死,宜急治。用土瓜根一斤,搗碎絞汁六合,頓服。當有黃水隨小便出,更服之。

面 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黑,多汗惡風者,屬風。(治見諸風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头县| 阿鲁科尔沁旗| 漾濞| 苍梧县| 平南县| 怀仁县| 高密市| 桑日县| 峨边| 朝阳区| 灵石县| 河西区| 邵武市| 南靖县| 会昌县| 嘉定区| 牙克石市| 许昌市| 井研县| 丰顺县| 许昌市| 东乡县| 灵石县| 冕宁县| 新津县| 宕昌县| 武宣县| 栾川县| 新干县| 平昌县| 邢台市| 琼中| 泸溪县| 清河县| 老河口市| 赣榆县| 楚雄市| 乌拉特前旗| 赞皇县| 广安市|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