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4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21字
  • 2015-12-26 17:01:30

〔《保》〕茴香散治消病,下焦渴癥,小便如膏。

茴香(炒) 苦楝(炒) 各等分,炒為末,食后酒調下一錢。

〔《食》〕治消渴,舌焦口干,小便數。野雉一只,以五味煮令極熟,去肉取汁,渴飲之,肉亦可食。

肝癉者,夜臥則驚,多飲,小便數。(全文見癉。)心移寒于肺消者,飲一溲二,不治。(全文見診病傳變 王注云∶腎臟消爍,氣無所攝,故飲一溲二也。)〔仲〕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跗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跗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即數。

消癉門

胎前渴

〔云〕葛根散治婦人妊娠,胸膈煩躁,唇口干裂,四肢壯熱,食少。

葛根 黃芩 人參 蕤仁 黃 甘草 麥門冬上各等分。每服四錢,加竹茹彈子大,水煎服。

人參黃 散治妊娠身熱煩躁,口干少食,四肢壯熱。

人參 黃 葛根 秦艽 麥門冬(各一兩) 知母(七錢半) 甘草(五錢) 赤茯苓(一兩)上 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淡竹葉十四片,同水煎。

治妊娠壅熱,心神煩躁,口干渴逆。

升麻 黃芩 人參 麥門冬 山梔 柴胡 茯神 栝蔞根 犀角(鎊。各一兩) 知母甘草(各五錢)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服。

知母散治妊娠煩悶,口干,胞胎臟熱。

知母 麥門冬 甘草(各半兩) 黃 黃芩 赤茯苓(各七錢半)上 咀,加竹茹同煎。

消癉門

產后渴

〔云〕竹葉湯治產后虛弱口渴。

竹葉(三升) 甘草 人參 茯苓(各一兩) 生姜 半夏(各三兩) 麥門冬(五兩) 大棗(十五個)上 咀,以水九升,先用生姜、竹葉、大棗煎取七升,去渣,入藥煎取二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玄胡索散治產后失血,渴不止。

郁金 干葛 桂心 青皮 枳殼 玄胡索上等分,以好醋浸一宿,焙干為末。每服二錢,陳皮湯調下,日三夜一。

〔《本》〕治產后出血太多,虛煩發渴,用真正蒲黃末二錢,白湯調下。如渴燥甚,井花水下。

〔《大》〕治產后中風煩渴。用紅花子五合,微炒研碎,以水煎濃,徐徐呷之。

〔陳士良〕療血渴及產后渴疾。用蓮子心生取為細末,米飲調下二錢,效。

〔《保》〕桃花散治產后不煩而渴。

新鍛石(一兩) 黃丹(五錢)上為細末。渴時用井水調下一錢。

消癉門

口燥咽干

〔垣〕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

病患自以為渴,醫以五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經云∶虛則補其母。

當于心與小腸中補之,乃脾胃之根蒂也。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為之使,以酸為之臣,佐以辛。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于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本》〕黃 湯治心中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黃 熟地 白芍藥 五味子 麥門冬(各三兩) 甘草 人參 天門冬(各五錢) 白茯苓(一兩)上 咀。每服三錢,姜、棗、烏梅同煎,去渣,食后服。

五味子湯桑枝煎,治口干。(方見癰疽。)燥熱咽干,忌南星、半夏。

運氣口燥舌干,皆為熱燥二氣,然分言之有四∶一曰熱。經云∶歲火太過,民病嗌燥。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胸中煩熱嗌干,治以寒劑是也。

二曰燥。經云∶金郁之發,嗌干面塵。又云∶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甚則嗌干面塵,治以溫劑是也。

三曰上熱下燥。經云∶少陰司天之政,水火寒熱之氣,持于氣交,民病嗌干,四之氣,民病寒熱嗌干是也。

四曰上燥下熱。經曰∶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民病嗌干引飲,皆治以寒溫,多少其制是也。

〔《素》〕督脈主病嗌干。(骨空論)

黃膽

〔丹〕五疸不要分,同是濕熱,如 曲相似。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者,加芩、連。濕多者,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濕熱因倒胃氣,服下藥大便下利者,參、 加茵陳、山梔、甘草。

〔仲〕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 湯。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黃膽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二方并見傷寒。)〔羅〕茯苓除濕湯治黃膽氣熱,嘔吐而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亦不思食。

白茯苓(五分) 澤瀉(三分) 茵陳蒿(六分) 豬苓(三分) 黃芩(生) 黃連 山梔防己 白術 蒼術 陳皮 青皮(各二分)上 咀,水煎,空心服。

完顏正卿,因官事勞役,飲食不節,心火乘脾,脾氣虛弱,更以恚怒氣逆傷肝,心下痞滿,四肢困倦,身體麻木。次傳身目俱黃,微見青色,顏黑,心神煩亂,怔忡不安,兀兀欲吐,口生惡沫,飲食不化,時下完谷,小便癃閉而赤黑,辰巳之間發熱,日暮則止,至四月尤甚。予診其脈浮而緩。《金匱》云∶寸口脈浮為風,緩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已行。跗陽脈緊,食谷即眩為傷脾,風寒相搏,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不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宜服茵陳梔子湯茵陳(一錢) 茯苓(五分) 山梔仁 蒼術(炒) 白術(各三錢) 黃芩(生,六分) 黃連枳實(炒) 豬苓(去皮) 澤瀉 陳皮 防己(各二分) 青皮(一分)上 咀,作一服,長流水煎,食前溫服。二服可愈。山梔、茵陳能瀉濕熱而退黃,故以為君。枳實苦寒,泄心下痞滿;肺主氣,今熱傷其氣,故身體麻木,以黃芩苦寒瀉火補氣為臣。二術苦甘溫;青皮苦辛溫,能除胃中濕熱,泄其壅滯,養其正氣。防己苦寒,能去十二經滯濕。澤瀉咸平;茯苓、豬苓甘平,導膀胱中濕熱,利小便而去癃閉。

〔丹〕治疸,脈虛便赤,此后五方主之,治虛者驗。

白術(一兩) 人參 豬苓 茵陳(各半兩) 澤瀉(七錢) 山梔(炒) 木通(三錢) 桂枝一婦人,年二十八歲,發黃,脈澀,經水自來不行,身髓倦怠,未曾生子。

陳皮 白術 木通(各一兩) 黃芩 歸頭 丹皮(各半兩) 甘草(一錢)分作十二帖。水煎,食前熱服。

〔《千》〕治疸,取小麥杵汁絞飲六七合,晝夜飲三四次愈。

〔《仲》〕諸疸,用豬膏半斤,亂發如雞子大三枚,以發入膏中,煎至發盡,分再服,病自從小便中出。

〔垣〕腎疸湯治腎疸目黃,渾身金色,小便赤澀。

升麻根(半兩) 羌活根(一錢) 防風根(半錢) 獨活根(半錢) 白術 柴胡根 蒼術(一錢)豬苓(一分) 澤瀉(三分) 白茯苓 葛根(半錢) 甘草根(三分) 黃柏(二分) 人參 神曲(各六分)分作二帖,水煎,食前稍熱服。

〔仲〕桂枝加黃 湯治黃膽脈浮而腹中和者,宜汗之。若腹滿欲嘔吐,懊 而不和者,宜吐之,不宜汗。

桂枝 白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 (二兩)白水煎熱服,須臾飲熱粥以助藥力,取微汗為度。未汗,更服。

〔丹〕治一人,年二十歲,因勞又冒雨得疸。腳酸,心悸,口苦,力弱,尿黃,脈浮而數。

病在表,宜解外。

黃 (三錢) 白術 蒼術(各一錢) 陳皮 蘇葉 木通(五分) 山梔(炒,二個) 甘草梢(些)白水煎服,下保和十五丸、與點抑青各十丸、溫中二十丸。

〔仲〕麻黃醇酒湯治黃膽。

用麻黃三兩,以好清酒五升,煮取二升五合,頓服盡。冬月用酒煮,春月用水煮。酒疸或無熱,清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如陰癥欲吐者,韓氏用陳皮湯、理中湯類。)瓜蒂湯治諸黃。

用瓜蒂二七枚,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頓服。

〔《百一》〕治疸。取藜蘆置灰內炮之,少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便不利,數服。

〔子和〕蔡氏一女病黃,遍身浮腫,面目如金色,困乏無力,不思飲食,惟喜食生物、灰 之屬。

先以苦劑蒸餅為丸,吐痰一碗;又以舟車丸、通經散,下五七行如墨汁;更以導飲丸磨食散氣。

不數日安好如初。

李七老病涌水癥,面黃而喘,二足皆腫,按之陷而復起,行則濯濯有聲,常欲飲水,不能睡臥。戴人令上涌去痰而汗之;次以舟車丸、浚川散下;以益腎散復下之;又以分陰陽、利水道之劑復下之,所苦皆瘥。

上脈浮而腹不和者,吐之。

〔仲〕治酒疸。心中 懊,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山梔(十四枚) 大黃(二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上四味,以水三升,煎取二升,溫作三服。

黃膽,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主之。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水煎將熟,納硝石頓服。

師曰∶病黃膽,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以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皆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面黃肚熱,熱在里,當下之。

〔羅〕黃連散治黃膽,大小便秘澀壅熱,累效。

黃連(二兩) 大黃(醋拌,炒,二兩)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上為極細末。食后溫水調下二錢,日三服。先用瓜蒂散搐鼻,取下黃水,卻服此藥。(瓜蒂散見后雜方條。)〔孫〕治黃膽,皮黃,眼睛赤金色,小便赤。取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入芒硝一兩服之。(蕭炳云∶秦艽治酒疸。)〔子和〕安喜趙君玉病疸,遍身發黃,往問醫,眾醫皆云∶乃陽明癥。公等與麻知幾皆受訓于張戴人,是商議吃大黃者,難與論病。君玉不悅歸,自揣無別病,乃取三花神佑丸八十粒服之,不動。君玉乃自悟曰∶予之濕熱甚矣,此藥尚不動。以舟車丸、浚川散服之,大下結糞一斗,一夕而黃退。君玉因此益信戴人之技。

上脈沉而腹不和者下之。

〔仲〕諸黃,腹痛而嘔者,宜小柴胡湯。(方見傷寒。)〔孫〕治黃膽。用柴胡一兩去苗,甘草一分細銼,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服。

諸疸,小便不利為里實,宜利小便,或下之。無汗為表實,宜發汗,或吐之。(治法并見表里疸條。)男子黃,大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方見傷寒。)〔海〕內感傷寒,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病生黃。非外感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陳。

〔仲〕治一婦人,年六十歲,病振寒轉栗,足太陽寒水也。呵欠噴嚏,足少陽膽也;口中津液,足陽明不足也;心下急痛而疸,手少陰受寒,足少陰血滯也。身熱又欲近火,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臍下惡寒,丹田有寒。渾身黃及睛黃,皆寒濕也。余癥驗之,知其為寒,溺黃赤而黑,又頻數者,寒濕勝也。病來身重如山,便著床枕者,陰濕盛也。其脈右手關、尺命門弦細,按之洪而弦,弦急為寒,加之細者,北方寒水。雜以緩甚者,濕盛出黃色。脈洪大者,心火受制也。左手又按之至骨,舉手來實者,壬癸腎旺也。六脈按之俱空虛者,下焦無陽也。用藥法先宜以輕劑去其寒濕,兼退其洪大之脈,以理中加茯苓湯投之。

(按此癥雖小便黃赤亦作寒治者,蓋以余癥及脈別之也。)人參 白術 甘草 干姜 茯苓水煎熟,以冰冷與之,此熱因寒用。以假寒對足太陽之假熱,以干姜辛熱瀉膀胱之真氣,故曰真對真,假對假。若不愈,當以術附湯與之。

〔羅〕陰黃治驗至元丙寅六月,時雨霖霪,人多病濕疫。真定韓君祥,因勞役過度,渴飲涼茶,又食冷物,遂病頭痛,肢節亦疼,身體沉重,胸滿不食。自以為外感。用通圣散二服,后添身體困甚,方命醫治之。醫以百解散發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湯二服,后加煩躁。又六日,以三乙承氣湯下之,燥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參湯、柴胡飲之類,病愈增。又易醫用黃連解毒湯、朱砂膏、至寶丹。十七日后,病勢轉增,傳變身目俱黃,肢體沉重,背惡寒,皮膚冷,心下痞硬,按之則痛,眼澀不欲開,目睛不了了,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命予治之,診其脈緊細,按之虛空,兩寸脈短不及本位。此癥得之因時熱而多飲冷,加以寒涼藥過度,助水乘心,反來侮土,先囚其母,后簿其子。經云∶簿所不勝乘所勝也。時值霖雨,乃寒濕相合,此謂陰癥發黃,予以茵陳附子干姜湯主之。經云∶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以淡滲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熱,散其中寒,故以為君。半夏、草蔻辛熱,白術、陳皮苦甘溫,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生姜辛溫以散之,澤瀉甘平以滲之,枳實苦微寒瀉其痞滿,茵陳微苦寒,其氣輕浮,佐以姜、附,能去膚腠間寒濕而退其黃,故為佐使也。煎服一劑,前癥減半,兩服悉去。

又服理中湯數服,氣得平復。或難曰∶發黃皆以為熱,今暑熱隆盛,又以熱藥治之,何也?予曰∶理當然也。成無己云∶陰癥有二∶一者,始外傷寒邪,陰經受之,或因食冷物傷太陰經也;二者,始得陽癥,以寒治之,寒涼過度,變陽為陰也。今君祥因天令暑熱,冷物傷脾,過服寒涼,陰氣大勝,陽氣欲絕,加以陰雨,寒濕相合,發而為黃也。仲景所謂當于寒濕中求之。李思順云∶解之而寒涼過劑,瀉之而逐寇傷君,正謂此也。

圣賢之制,豈敢越哉。

附子(炮,去皮,三錢) 干姜(炮,二錢) 茵陳(一錢二分) 白術(四分) 草蔻(煨,一錢)白茯苓(三分) 枳實(麩炒) 半夏(制) 澤瀉(各半錢) 橘紅(三分)上生姜五片,水煎,去渣涼服。

〔無〕養榮湯治五疸。腳弱心忪,口淡耳響,微寒發熱,氣急,小便白濁,當作虛勞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博客| 桂阳县| 彭州市| 奉新县| 黄冈市| 平乐县| 竹山县| 青田县| 沽源县| 筠连县| 石狮市| 中阳县| 碌曲县| 枣庄市| 囊谦县| 讷河市| 枣强县| 清涧县| 福安市| 方山县| 攀枝花市| 祁阳县| 五家渠市| 三门峡市| 承德县| 新民市| 鹿邑县| 东辽县| 阳新县| 吴江市| 禄劝| 长兴县| 天峨县| 横山县| 昭觉县| 视频| 曲麻莱县| 达孜县| 申扎县|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