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群經錄上之十八
敘列古今諸家目錄之一 古經錄一卷
右尋諸舊錄。多稱為古錄。似是秦始皇時釋利防等所赍經錄 舊經錄一卷
右似是前漢劉向校書。天閣往往見有佛經。即謂古藏經錄。謂孔壁所藏。或秦王焚書。人中所藏者 漢時佛經目錄一卷
右似是明帝時迦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因即撰錄 朱士行漢錄一卷
右曹魏時穎川沙門朱士行。于洛陽講道行經因著其錄。后往西域求經。于彼而卒 眾經錄一卷
右西晉武帝代長安青門外大寺西域沙門竺法護翻譯眾經因出其錄 眾經錄一卷
右西晉懷帝代永嘉中清信士聶道真稟受護公之筆匠也。后自翻經因出其錄 趙錄一卷
右似是二趙時諸錄遙注未知姓氏 綜理眾經目錄一卷
右苻秦代沙門釋道安所撰。自前諸錄但列經名。至于品類時代。蓋闕而不紀。后人披覽莫測根由。安乃總集名題表其時代詮品新舊。定其制作。眾經有據。自此而明。在后群錄資而增廣。是知高懷獨悟。足以垂范后昆。所撰之文。見僧祐錄 二秦錄一卷
右后秦姚興弘始年長安沙門釋僧睿所撰。睿即安之弟子。神用通朗思力標舉。參譯什門多有撰緝 眾經錄四卷魏世錄 吳世錄 晉世錄 河西錄
右東晉廬山東林寺遠公弟子釋道流創撰。未就而卒。同學竺道祖續而成之 經論都錄一卷 別錄一卷
右東晉成帝豫章山沙門支敏度撰。其人總校古今群經。故撰都錄。敏度又撰別錄一部 眾經目錄二卷
右簫齊武帝時沙門釋王宗撰見梁三藏記 釋彌充錄一卷(南齊揚都人或云弘充未詳孰是) 釋道慧宋齊錄一卷(南齊) 釋道憑錄一卷(北齊) 釋正度錄一卷 王車騎錄一卷 始興錄一卷(未詳撰者亦云南錄) 廬山錄一卷 岑號錄一卷 菩提留支錄一卷(元魏洛京永寧寺天竺沙門也) 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梁天監十四年勒沙門僧紹撰) 隋沙門釋靈裕譯經錄一卷(此房錄中無隋字) 眾經都錄八卷(似是總合諸家未詳作者)
已前諸錄二十五家。長房內典二錄云。上件諸錄。撿傳記有之。未見其本。故列名而已 眾經別錄二卷(本詳作者言似宋時總分十例具如后列)
大乘經錄一卷(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三乘通教錄第二(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三乘中大乘錄第三(一十七部二十八卷)
右上三錄總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
小乘經錄第四(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第五篇目本闕(此闕本錄不顯部應散在諸錄中故耳)
大小乘不判錄第六(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疑經錄第七(一十七部二十卷)
律錄第八(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數錄第九(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論錄第十(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右下七卷錄。總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上下兩合有十篇。都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
(其下卷七錄部數勘同卷數少四百未詳所以) 元魏眾經目錄(永熙年敕舍人李廓撰一卷)
大乘經目錄一(二百一十四部)
大乘論目錄二(二十九部)
大乘經子注目錄三(一十二部)
大乘譯經論目錄四(一十三部)
大乘經律目錄五(六十九部)
小乘論目錄六(二部)
有目未得經目錄七(一十六部)
非真經目錄八(六十二部)
非真論目錄九(四部)
全非經愚人妄作錄十(一十一部)
都十件經律論真偽。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 梁代眾經目錄
眾經目錄卷第一(天監十七年敕沙門寶唱撰)
有譯人多卷一(大乘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無譯人多卷二(六十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有譯人一卷三(五部一十九卷)
無譯人一卷四(九十部九十卷)
眾經目錄卷第二(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有譯人多卷一(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無譯人多卷二(五部一十七卷)
有譯人一卷三(五十部五十卷)
無譯人一卷四(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眾經目錄卷第三(三百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一卷)
先異譯經一(四十五部多卷二百七十九卷三十八部三十八卷)
禪經二(九部多卷三十八卷三十一部三十一卷)
戒律三(六十八部二百七十五卷)
疑經四(六十二部六十七卷)
注經五(四十部二百四十六卷)
數論六(三十一部三百六十七卷)
義記七(三十八部三百四十卷)
眾經目錄卷第四(一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五卷后部數勘欠五不同)
隨事別名一(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隨事共名二(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譬喻三(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佛名四(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神咒五(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總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 高齊眾經目錄(武平年沙門統法上撰梵名達摩郁多羅)一卷成
新造錄一(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修多羅錄二(一百七十九部三百三十卷)
毗尼錄三(一十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阿毗曇錄四(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別錄第五(三十七部七十四卷)
眾經抄錄六(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集錄第七(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七卷)
人作錄八(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都八件經律論真偽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
此都數與前數勘欠十一卷。不同未詳所以
從眾經別錄下四家目錄長房內典二錄具列篇題。今尋本未獲。但具存其目 唐眾經目錄五卷(貞觀初普光寺沙門玄琬撰出內典錄)
右內典錄中引用云唐舊錄。未見其本。似取隋五卷眾經錄編新經入。余者大同 眾經目錄五卷(于隋錄內加奘譯余皆無異) 大唐大敬寺沙門靜秦撰
右從古錄已下三十一家諸錄之中。雖皆備述欲尋其本難可備焉。且列名題知其有據(撰錄者曰又如長房錄中引一乘寺藏錄周錄之中引真寂寺錄義善寺錄法寺錄上之五錄但引其名不言卷數又有陳朝大乘寺藏錄四卷并不知何人制作似是當寺藏經略記由委既局寺名為錄未可通行故敘錄次闕而不載) 梁出三藏記集一十五卷
其序略云。祐以庸淺豫憑法門。翹仰玄風誓弘大化。每至昏曉諷持。秋夏講說未嘗。不心馳庵園影躍靈鷲。于是牽課羸志沿波。討源綴其所聞。名曰出三藏記集。一撰緣記。二詮名錄。三總經序。四述列傳緣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昭名錄詮則。年代之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征列傳。述則伊人之風可見。并鉆柝內經研鏡外籍。云云
出三藏記集卷第一(第一卷撰緣記第二至第五詮名錄第六至十二總經序第十三至第十五述列傳)
集三藏緣記第一(出大智度論)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第二
菩薩處胎經出八藏記第三
胡漢譯經文字音義同異記第四(應云梵漢)
前后出經異記第五
出三藏記集卷第二
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第一
新集條解異出經錄第二
新集表序四部律錄第三
出三藏記集卷第三
新集安公古異經錄第一(九十二部九十二卷)
新集安公失譯經錄第二(一百四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
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錄第三(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新集安公關中異經錄第四(二十四部三十四卷)
新集律分為五部記錄第五(出毗婆沙)
新集律分為十八部記錄第六
新集律來漢地四部記錄第七
出三藏記集卷第四
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第一(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卷)
出三藏記集卷第五
新集抄經錄第一(四十六部三百五十二卷)
新集安公疑經錄第二(二十六部三十卷)
新集疑經偽撰雜錄第三(三十部二十六卷)
新集安公注經及新經志錄第四(四十八部二百五十九卷)
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
長安睿法師喻疑第六
出三藏記集卷第六(四十一章經序等十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七(道行經等序二十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八(般若鈔經序等一十九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九(華嚴經記等二十四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道地經序等二十一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一(中論序等一十六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二(雜記敘錄十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三(安世高傳等十三)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四(鳩摩羅什傳等十)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五(白法祖傳等十)
(撰錄者曰祐錄所撰條例可觀若細尋求非無乖失只如第一卷前出經異記中云舊經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新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誤若新舊相對應云舊經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新經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舊經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新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義全殊不可交互又如曇摩羅剎與竺法護乃是一人曇摩云法羅剎言護分為二人二誤異出經論錄中但名目相似即云重譯而不細料簡大小混雜三誤以舊灌頂藥師為宋朝惠簡抄撰編凝偽錄四誤又集序分之中與前譯人時有差互不細相比對五誤比諸眾作乖謬全鮮此亦璠玙之一玷也) 隋眾經目錄七卷(一卷總錄開皇十四年敕翻經所法經等二十大德撰)
大乘修多羅藏錄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眾經一譯分(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眾經異譯分(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眾經失譯分(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眾經別生分(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
眾經疑惑分(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眾經偽妄分(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小乘修多羅藏錄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算得四十五部一千三百一卷算得三百四卷)
眾經一譯分(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眾經異譯分(合一百部三百七十卷)
眾經失譯分(合二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眾經別生分(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眾經疑惑分(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眾經偽妄分(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大乘毗尼藏錄三(六分合五十部八十二卷)
眾律一譯分(合十二部三十二卷)
眾律異譯分(合七部七卷)
眾律失譯分(合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眾律別生分(合一十六部一十六卷)
眾律疑惑分(合一部二卷)
眾律偽妄分(合二部一十一卷)
小乘毗尼藏錄四(六分合六十三部三百八十一卷)
眾律一譯分(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眾律異譯分(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眾律失譯分(合二十九部四十五卷)
眾律別生分(合三部三卷)
眾律疑惑分(合六部六卷)
眾律偽妄分(合二部三卷)
大乘阿毗曇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一卷)
眾論一譯分(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眾論異譯分(合八部五十二卷)
眾論失譯分(合一部二卷)
眾論別生分(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眾論疑惑分(合一部一卷)
眾論偽妄分(合一部一卷)
小乘阿毗曇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眾論一譯分(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眾論異譯分(合八部六十六卷)
眾論失譯分(合五部二十二卷)
眾論別生分(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眾論疑惑分(合一部一卷)
眾論偽妄分(合二部一十卷)
佛滅度后抄集錄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西域賢圣抄集分(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此方諸德抄集分(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佛滅度后傳記錄八(二分合三十三部三十卷)
西域賢圣傳記分(合一十三部一百五十五卷)
此方諸德傳記分(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佛滅度后著述錄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
西域圣賢著述分(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此方諸德著述分(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右九錄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算得二千二百五十四部五千一百九十一卷細勘別緣部卷復與總錄不同)
分為六卷總錄第七合為十卷
(撰錄者曰余撿尋此余非無差錯即加曇摩羅剎晉言法護總是一人錄中分二云出須真天子經二卷編為重譯不識梵晉之言一誤也如律二十二明了論總是一經錄中分為二部律二十二卷編在律中明了論一卷在于論錄一經之題分二錄上二誤其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論半題今云二十二卷誤之甚也真諦譯十二卷者二本不殊在其二部而言重譯三誤也以仁王經起信論等編在疑四誤也不能備陳略述如此) 隋開皇三寶錄一十五卷(內題云歷代三寶紀)開皇十七年興善寺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撰
歷代三寶紀第一(帝年上周秦)
從周莊王代十年甲午。至秦始皇帝子子嬰甲午年。凡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載
歷代三寶紀第二(帝年次前漢新室后漢)
從前漢高帝元年乙未。至后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凡二十六君四百一十五載
歷代三寶紀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錄)
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至隋開皇十七年丁巳。凡四十主三百七十八載
歷代三寶紀第四 譯經 后漢
右從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獻帝末年歷一十一主一百五十二年。華戎道俗十有二人并古失譯。合出經律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
歷代三寶紀第五 譯經 魏吳
右魏吳兩代道俗十人所出經律羯磨并舊失譯。合三百一十二部四百八十二卷
歷代三寶紀第六 譯經 西晉
右西晉代華戎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譯諸經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
歷代三寶紀第七 譯經 東晉
右東晉代華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經并舊失譯。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
歷代三寶紀第八(譯經姚秦符秦)
右二秦之代華戎釋種一十六人。合出經論傳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四卷
歷代三寶紀第九(譯經西秦北涼元魏高齊陳代)
右五代緇素共二十七人所出三藏記錄等并及失譯。合二百三部八百五十五卷
歷代三寶紀第十 譯經 宋
右宋代華戎道俗二十三人。出經律論及傳錄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歷代三寶紀第十一 譯經 齊梁周
右三代緇素共五十一人。出經律論及傳錄等。一百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三十六卷
歷代三寶紀第十二 譯經 大隋
右隋代華戎緇素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新舊本論傳法式。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
歷代三寶紀第十三(大乘錄入藏目)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
修多羅有譯一(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修多羅失譯二(二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毗尼有譯三(一十九部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