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學校(1)

  • 汀州府志
  • 曾曰瑛
  • 3379字
  • 2015-12-26 16:32:06

古者建國必建學,凡以明倫、育德、陳藝也。周立四代之學,各祀其時之先圣。而以左右先圣成其德者為先師之配,此立學之大法也。孔子之祀,自魯哀公時已然,然立廟舊宅而已。漢以后,或肖像于鴻都門學,或祀于辟雍。迨唐武德中,詔國學立孔子廟,至是而廟與學合。汀之學創(chuàng)于宋天圣,歷元、明屢有建置遷移。我國家崇儒重道,振興學校,錫宸翰,立臥碑,頒經(jīng)書,定禮樂,文治聿昭矣。士生其際,瞻拜宮墻,昭明軌物,畏神服教,以上接正學之傳,乃不悖古先王建學之意,并以上副圣天子右文之治乎。志學校。

汀州府儒學,在府治東,臥龍山麓。宋咸平二年,創(chuàng)文廟于鄞江門內(nèi)橫街,未有學。天圣中,因廟始創(chuàng)學,遷于橫崗嶺下。崇寧中,郡守陳粹又遷于興賢門內(nèi)。紹興三年,郡守鄭強改移今所。嘉熙二年,郡守戴挺、教授張實甫,就學左射圃地,創(chuàng)文會堂,分中前后為三齋,建樓其上。郡守姚元特相繼修葺。教授蕭虞韶市民地廣其基。開慶初,郡守胡泰初,重建大成殿明倫堂,御書、稽古二閣,浚泮池,作石橋,創(chuàng)祭器庫及齋舍門廡。明永樂八年,知府宋忠重修。成化八年,都御史張瑄、知府李桓,增拓學地,徙文奎閣于東偏,移明倫堂于閣舊基旁,創(chuàng)志道、依仁、據(jù)德、游藝四齋。十五年,提學周孟中始置樂器,教樂舞。歲久殿壞。弘治元年,知府吳文度重修,建欞星門、省牲所、堂前儀門五間、書樓七間。七年,同知章頎創(chuàng)膳堂及訓導衙。九年,吳文度重建橋道石鼓。正德二年,知府蔡馀慶建鄉(xiāng)賢祠于殿后西偏,建名宦祠于殿前西偏。嘉靖五年,通判毛公毅、楊太古,重建欞星門。十年,詔易像以木主。二十七年,知府馬坤重修。萬歷十九年知府萬振孫、三十七年知府李自芳修葺。崇禎五年,知府笪繼良重修。崇禎九年,知府唐世涵建欞星門易以石。國朝康熙二十年,學道楊中岳、巡道周昌、同知胡以渙修。二十一年,知府鄢翼明繼葺。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重修明倫堂。今中為至圣殿,旁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泮池,上跨石橋,又前為欞星門;后殿為明倫堂,為敬一亭;從明倫堂左出儀門甬道為大門,門東折入為土地祠,為省牲所;前為崇圣祠,祠內(nèi)左右為名宦、鄉(xiāng)賢祠;祠后為教授廨,左為訓導廨;而尊經(jīng)、文昌二閣,前后相望焉。

射圃在府東預備倉左,舊在廣儲門外。崇禎間,知府唐世涵、同知黃色中、推官唐錫蕃,捐筑今所。

學田原額實在八畝五分零,年征租銀二兩七分零。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圣捐置田五十二畝七分零。

學地一在通津門外弓箭局西,稅錢四十貫。一在鎮(zhèn)南門養(yǎng)濟院東,租錢二十五貫。

學塘在射圃后。

學倉在大門內(nèi)東偏。明弘治間,知府吳文度建。歲儲米五百余石,以贍師生。久廢。

龍山書院在文廠后。康熙二十年,巡道鄧秉恒、知府鄢翼明創(chuàng)。三十五年,知府王廷掄修。第師無館谷,徒乏膏火之資,屹存空院,漸致傾圮。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經(jīng)營葺繕,榱桷一新,器物備具,前造正學津梁堂,后增學舍二十間,清查龍山、龍江書院歲入租米八十石六斗零,租谷一十九石零,租銀一百二十八兩六錢零。剔除侵冒,厘而正之。復偕紳士捐置二千零百金,貯為生息。額定肄業(yè)生童四十名,每月給膏火銀一兩,館師修金年共一百二十兩,館師供膳月給銀五兩,并同廚夫、門役、工食等項,均于租息內(nèi)取資焉。

龍江書院在府西門外。明天啟中,推官寇從化、知縣蕭奕輔建。國朝知府馮協(xié)一重修。

文明書院在府學內(nèi)。今廢。

正音書院在府城隍廟左清風樓。雍正七年,奉文設立。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捐俸,延師以教子弟之貧者。

龍山學舍在長汀縣學左,明知府萬振孫建。今廢。

社學在舊鎮(zhèn)南門外。

長汀縣

儒學在府學左數(shù)十武,舊在興賢門外(即郡學舊址)。紹興三年,郡學遷,惟留大成殿。嘉定間,知縣謝周卿市民田以為廩餼。開禧中,知縣劉諒之始建學宇。淳祐間,知縣陳顯伯修大成殿,復學地之僦于民者,建麗澤堂及尚志、閱禮、修性三齋。元至正間,毀于寇,遂建于縣南五里許。明洪武六年,知縣陳伯正復建舊所。正統(tǒng)十四年,又毀于寇。景泰七年,知府舒瞳首創(chuàng)大成殿。天順二年,知府李瓊復拓基建廨宇。成化八年,御史洪性、提學游明、巡道周謨、知府李桓,移今所,建大成殿、兩廡、戟門、欞星門、明倫堂,兩齋堂之后為尊經(jīng)閣,堂東為號房,閣后為教諭廨,殿西為兩訓導廨,外為重門。十五年,知府戴禧重修。十七年,知縣謝珪遷外門于左,更創(chuàng)二門。提學周孟中復購民地增廣廨舍。十八年,提學任彥常、知府黃珵、鄉(xiāng)官鐘正重葺。弘治元年,知縣謝珪遷學門于廟門右,修戟門、兩廡。四年,知府吳文度、知縣黃富重建兩齋。十年,又修殿堂。知縣黃汝隆修欞星門。正德十五年,提學胡鐸、漳南道周期雍、知縣黃用直改創(chuàng),移圣殿于西,移明倫堂于東,堂之左為號房。嘉靖三年,提學邵銳以學左開元寺為大成殿、兩廡、戟門、欞星門,殿后為訓導署。五年,知府邵有道、知縣李日芳以舊殿為宋文天祥祠(今廢)。三十一年知縣祝一鑒、三十九年知府楊世芳繼葺。萬歷三年知府潘民模、通判潘侃、知縣伍士望,三十二年御史方元彥、知縣邱民貴重修。天啟中,知縣蕭奕輔修葺。崇禎三年,知縣薛應聘建學前興賢、育才二坊,年久復圮。知府唐世涵、同知黃色中、推官唐錫蕃重修。國朝順治間知府王康侯,康熙間學道丁蕙、巡道周昌、知府鄢翼明、同知胡以渙、知縣韓世瑨、馮忠先、張文偉,先后重修。乾隆間,教諭張雷光建省牲所。今中為至圣殿,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上跨石橋,又前為欞星門。明倫堂在殿之左,堂前為大門,門左為土地祠,祠左折入為教諭廨。崇圣祠在廟左。名宦、鄉(xiāng)賢、忠孝祠及尊經(jīng)閣、敬一亭、省牲所,均在明倫堂后;訓導廨在殿右。

射圃在明倫堂后。國朝乾隆間教諭張雷光建。

學田在青巖里。

學地北至橫崗嶺,南臨街,西距大街,東距東山庵。

學塘在舊射圃后。

學倉在明倫堂后。久廢。

正音書院在福壽坊東。雍正七年奉文設立。

東山書院在龍首山,山椒有亭,署為狀元峰。

新羅書院在霹靂巖,今廢。

鄞江書院在登俊坊,明崇禎七年,知縣曾巽建。

紫陽書院在福壽坊東。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捐俸,延師以教子弟之貧者。

社學一在福壽坊,一在攀桂坊,一在歸陽里,一在古貴里,一在青巖里,一在宣河里金雞寺,一在平原里東山寺,一在平原里龍山寺,一在青泰里,一在宣成里三洲,一在宣成里畬心,一在四保里,一在成下里,一在成上里,俱國朝雍正二年新設。

寧化縣

儒學在縣治后。宋建炎二年,縣令施禔創(chuàng)于縣東正街。淳熙十年,縣令趙伯虎遷于翠華山下(即今光嚴寺)。元毀。明洪武間知縣張思誠、正統(tǒng)間縣丞陳凌相繼創(chuàng)建。正德十五年,教諭王雍、訓導譚誴、周鏞,請遷今所。十六年,周圍砌筑土墻,建兩廡、戟門、左右?guī)俊粜情T。嘉靖間,提學邵銳、推官秦僎、知縣馬淑,加筑造大成殿,建明倫堂,更戟門、欞星門,堂前左右建兩齋,后為饌堂,左右建號房、土地祠、書器庫、泮池,東西辟禮門、義路二門,號房各立一總門。教官廨、學門、宰牲房俱備。知縣莫大德又建啟圣祠、敬一亭。隆慶四年,推官吳之儒、知縣杜桐重修。萬歷七年,守道鄭汝璧、巡道彭應時,遷復翠華舊址,推官金俸捐貲佐工。四十三年,知府沈應奎,署縣熊茂松重建圣殿,署教諭張濤重建尊經(jīng)閣。四十七年,署縣萬邦憲改啟圣祠于翰墨林,改明倫堂于教諭廨。天啟六年,教諭劉養(yǎng)學、訓導丁培,又將啟圣祠、明倫堂互相更易。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何鳳岐、康熙二十一年知縣祝文郁、教諭謝汝霖、雍正五年教諭劉夢魁、訓導魏玉樞重修。今中為至圣殿,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欞星門,殿左為土地祠,右為崇圣祠,戟門左右為鄉(xiāng)賢、名宦二祠,殿后為明倫堂,旁為兩齋,左為儀門,右入為教諭、訓導廨,堂后為尊經(jīng)閣、文昌閣。

射圃在山川壇左。明崇禎十年知縣范澄清重建。

學田明嘉靖間,知縣潘時宜給寺田二頃一十五畝四分。隆慶間,通判毛子翼給寺田二十五畝五分。國朝康熙間,總督姚啟圣捐俸五十兩置田;知縣吳晟以黃冬生叛產(chǎn)一十石六斗歸學,后此產(chǎn)售邑人張國昌,國昌仍捐歸學;邑人伍明偉捐田租二石四斗,羅登峻捐田租二石五斗,知縣朱瑞圖捐三石三斗。

學倉在預備倉內(nèi),今廢。

學塘原二口,今塞,改為啟圣祠。

學店二植。在縣治前。

正音書院在縣南關外。雍正七年,奉文設立。

云龍書院即縣丞舊署。乾隆八年,監(jiān)生賈文兆捐七百金建造,知縣陸廣霖有記。

書院在舊射圃。明嘉靖二十九年,知縣潘時宜建。國朝康熙九年,知縣保鳳岐重建。

社學一在太平巷,一在東門外,一在塔下街,一在西門祐圣堂,一在安遠司前,一在石牛驛旁。國朝雍正二年,新設龍下里、興賢里二所。

義塾在滑石鋪,有田。

歸化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城县| 宁化县| 铜鼓县| 阳新县| 开封县| 泰顺县| 皮山县| 贵定县| 通许县| 禄丰县| 银川市| 同心县| 通江县| 收藏| 耿马| 泸定县| 蒲城县| 麻阳| 荃湾区| 黄骅市| 宁强县| 湖南省| 嘉祥县| 五华县| 博兴县| 霍城县| 南岸区| 昌平区| 金堂县| 景洪市| 定边县| 浦城县| 隆尧县| 通山县| 邯郸县| 剑阁县| 甘泉县| 抚顺市| 大荔县| 阿巴嘎旗|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