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十四年左傳云:“宋桓魋之寵害于公,公使夫人驟請享焉,而將討之。”“弒”當為“討”。王先生云:'公羊昭廿五年傳:“昭公謂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弒之何如?”是上殺下亦可謂之“弒”也。’
〔八〕老子云:“多藏必厚亡。”楚語云:“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鐸按:以。用互文。史記貨殖列傳:“以末致財,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是其例。
〔九〕“子文”舊作“文子”。楚語云:“斗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楚策:'莫敖子華曰:“令尹子文,朝不謀夕。”’
〔一0〕成十六年左傳云:“季孫于魯,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杜注:“二君,宣。成。”襄五年“季孫行父卒”,傳云:“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私積。”疏云:“行父以文六年見經,則為卿久矣。宣八年仲遂卒后,始文子得政,故至今為相三君也。”此云“四君”,蓋幷文公數之。鐸按:此疑本作“三君”。古三。四字皆積畫,故多相亂。昭三年左傳:“陳氏三量。”晏子春秋問下篇同,外篇誤作“四量”,是其例。
〔一一〕襄十五年左傳。
〔一二〕昭三年左傳。按:“宅”與夕。帛韻。鐸按:此三字在鐸部,與德部之“色”亦可合韻。班固竇將軍北征頌落(鐸部)。服(德部)協,是其例。
〔一三〕老子云:“絕巧棄利。”吳語云:“身自約也。”漢書王莽傳云:“克身自約。”論語云:“克己復禮為仁”,馬融注:“克己,約身也。”皇侃疏云:“言能自約儉己身。”
〔一四〕禮記中庸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鄭注:“無怨,人無怨之者也。”論語云:“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五〕論語云:“天祿永終。”
〔一六〕“止”疑“亡”。鐸按:周語中:“令聞不忘。”韋注:“言德及后代也。”問。聞,亡。忘并古字通用。或曰:即詩“令聞不已”。
〔一七〕論語。
〔一八〕詩小雅。
〔一九〕僖廿四年左傳。
〔二0〕顏回。原憲。公析哀也。史記游俠傳云:“季次。原憲,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季次,哀字也。
〔二一〕爾雅釋詁云:“篤,固也。”鐸按:“篤固”見交際篇。
〔二二〕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固”疑“回”之誤,“回”猶“移”也,昭卅一年左傳云:“不為利回。”逸周書官人解云:“深導以利,而心不移。”或云:“固”讀為“蠱文夫人“之”蠱”,惑也。鐸按:作“回”是也。“回”字蓋涉上“固”字而誤。
〔二三〕易說卦傳云:“圣人南面而聽天下。”
〔二四〕“班”與“辨”通。孟子云:“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二五〕“負”當是“熏”。易艮九三:“厲熏心”,馬融注:“熏灼其心。”漢書路溫舒?zhèn)髟疲骸疤撁姥摹!卑囱罢f文作囗”。囗。負字形相近。鐸按:“負心”與“撓志”相對。撓,曲也。負,背也。兩句即“撓如芷之志,負若芬之心”,倒之以使“殆”與“芷”。“班”與“芬”協韻耳。篆書“熏”字與“負”形遠,汪說失之。
〔二六〕荀子儒效篇云:“彼大儒者,雖隱于窮閻漏室,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禮記投壺鄭注:'“鈞”猶“等”也。’
〔二七〕空格程本作“一”。鐸按:程本是也,當據補。
〔二八〕孟子云:“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故君子曰〔一〕:財賄不多,衣食不贍,聲色不妙,威勢不行,非君子之憂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節(jié)志不立,德義不彰,君子恥焉。是以賢人智士之于子孫也〔二〕,厲之以志,弗厲以詐〔三〕;勸之以正,弗勸以詐;示之以儉,弗示以奢〔四〕;貽之以言,弗貽以財〔五〕。是故董仲舒終身不問家事,而疏廣不遺賜金〔六〕。子孫若賢,不待多富,若其不賢,則多以征怨〔七〕。故曰:無德而賄豐,禍之胎也。
〔一〕“君'字疑誤。
〔二〕呂氏春秋察微篇云:“智士賢者。”
〔三〕“詐”字與下復,何本作“辭”。按三略云:“厲之以辭。”鐸按:下文“詐”字,士禮居舊藏明刊本作“邪”,則與此不相復。”辭”即“言”也。如何本,則與下文“貽之以言”乖剌矣。
〔四〕禮記檀弓:'曾子曰:“國奢則示之以儉。”’
〔五〕說苑雜言篇:'晏子曰:“吾聞君子贈人以財,不若以言。”’
〔六〕并見漢書。“囗”漢書作“疏”。廣韻九魚“疏”字注云:'疏姓,漢有太子太傅東海疏廣,俗作“囗”。’按晉書束皙傳云:'漢太子太傅囗廣之后也。王莽末,廣曾孫孟達避難,自東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囗”之“足”,遂改姓焉。’是漢時已以“囗”為“疏”矣。
〔七〕漢書疏廣傳云:“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昭卅二年左傳云:“無征怨于百姓”,杜注:“征,召也。”
昔曹羈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義。德義弗施,聚必有闕。〔一〕“今囗〔二〕家賑而貸乏〔三〕,遺賑貧窮,恤矜疾苦〔四〕,則必不囗〔五〕居富矣〔六〕。易曰:“天道虧盈以沖謙〔七〕。”故以仁義囗于彼者,天賞之于此〔八〕;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損之〔九〕,則亦〔一0〕可以免于亢龍之悔。乾坤之愆矣〔一一〕。
〔一〕晉語:'僖負羈言于曹伯曰:“守天之聚,將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闕。”’韋昭注:“宜,義也。”
〔二〕空格程本作“或”。
〔三〕爾雅釋言云:“賑,富也。”
〔四〕周禮大司徒:“以保息六安萬民,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鄭注:“振窮,囗捄天民之窮者也,“昭十四年左傳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yǎng)老疾。”杜注:“振,救也。”“振”聲誤為“賑”。漢書文帝紀元年詔曰:“其議所以振貸之。”顏師古注:'振,起也。諸“振救”。”振贍”,其義皆同。今流俗作字從“貝”者,非也。’
〔五〕空格程本作“久”。
〔六〕句有誤字。說苑雜言篇:'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貧而不可得也。”’說叢篇云:“賑窮救急,何患無有?”鐸按:“不”疑當作“可”。”必可久居富”,即“欲貧而不可得”之意。
〔七〕謙彖詞。“以沖”王弼本作“而益”。
〔八〕空格程本作“費”,“以仁義”舊作“仁以義”。按墨子天志中云:“此仁也,義也,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此文本之。襄廿八年左傳:'叔孫穆子曰:“善人富謂之賞。”
〔九〕見上。“挹”與“抑”同。鐸按:文選為幽州牧與彭寵書注引蒼頡篇:“挹,損也。”言損之又損也。
〔一0〕“亦”舊作“不”。
〔一一〕易干上九:“亢龍有悔。”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故君子曰”至此,舊錯入務本篇,今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