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三式(2)

且夫列侯皆剖符受策〔一〕,國大臣也,雖身在外,而心在王室〔二〕。宜助聰明與智賢愚〔三〕,以佐天子〔四〕。何得坐作奢僭,驕育負責〔五〕,欺枉小民,淫恣酒色,職為亂階〔六〕,以傷風化而已乎〔七〕?詔書橫選,猶乃特進〔八〕,而不令列侯舉〔九〕,此于主德大洽,列侯大達〔一0〕,非執術督責總覽獨斷御下方也〔一一〕。今雖未使典始〔一二〕治民,然有橫選,當循王制,皆使貢士,不宜闕也。

〔一〕史記高祖紀:“六年,乃論功與諸列侯剖符行封。”釋名釋書契云:“漢制,約敕諸侯曰冊。”說文云:“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冊”與“策”同。周禮大宗伯:“王命諸侯則儐”,鄭注:“儐,進之也。王將出命,假祖廟,立依前,南鄉。儐者進當命者,延之命使登,內史由王右以策命之。降,再拜稽首,登,受策以出。”

〔二〕書顧命云:“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三〕句有誤字。淮南子主術訓云:“群臣輻湊并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者,則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國之道明矣。”俞樾云:'“愚”字衍文也。“與”讀為“舉”,古字通用。言宜舉智賢以佐天子也。下文云:“當循王制,皆使貢士。”可證其義。’鐸按:俞讀“與”為“舉”是也。下文:“而不令列侯舉”,亦其證。

〔四〕詩六月。

〔五〕“育”蓋“贏”字之壞。大戴禮曾子制言上篇云:“富貴吾恐其贏驕也。”字亦作“盈”。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封事云:“驕盈無厭。”淮南厲王傳云:“驕盈行多不軌。”敘傳云:“武安驕盈。”又云:“常山驕盈。”鐸按:“負責”詳斷訟篇。“責”與“債”同。

〔六〕詩巧言。

〔七〕漢書韓延壽傳云:“既傷風化,重使賢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按景十三王傳:'趙王曰:“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稱為藩臣?”’此文本之。

〔八〕后漢書左雄傳云:“特選橫調,紛紛不絕。”楊震后秉傳云:“秉上言:自頃所征,皆特拜不試。”又云:“時郡國計吏多留拜為郎。秉上言:宜絕橫拜,以塞覬覦之端。”李固傳云:“舊任三府選令史,光祿試尚書郎,時皆特拜,不復選試。”“橫選特進”猶云“特拜橫拜”也。

〔九〕“舉”下當脫“士”字。鐸按:此疑本作“與士”。與。舉古字通,思賢篇“與直”及上文“與智賢愚”,俞氏并讀“與”為“舉”,是其例。因借“與”為“舉”,寫者不達,遂誤合“與士”二字而為“舉”字耳。

〔一0〕兩“大”字疑當作“未”。一切經音義六引蒼頡篇云:“洽,遍徹也。”

〔一一〕漢書公孫弘傳對策云:“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于上,謂之術。”晁錯傳:“上書言:人主所以尊顯,功名揚于萬世之后者,以知術數也。”史記李斯傳云:“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又云:“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后漢書光武帝紀云:“明慎政體,總攬權綱。”“覽”即“攬”之省。

〔一二〕“始”當作“司”。

是誠封三公以旌積德〔一〕,試〔二〕列侯以除素餐,上合建侯之義〔三〕,下合黜刺之法。賢材任職,則上下蒙福〔四〕,素餐委國〔五〕,位無兇人〔六〕。誠如此,則諸侯必內思制行而助國矣。〔七〕今則不然,有功不賞,無德不削,甚非勸善懲惡〔八〕,誘進忠賢〔九〕,移風易俗之法術也〔一0〕。

〔一〕書盤庚云:“汝有積德。”鐸按:“是”猶“是故”也。大戴禮哀公問于孔子篇:“是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禮記哀公問篇作“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是其證。

〔二〕“試”舊作“誠”。鐸按:涉上“誠”字而誤。

〔三〕易屯:“利建侯”。鐸按:“建侯”已見忠貴篇。

〔四〕后漢書竇融傳光武賜書云:“內則百姓蒙福。”鐸按:“則”字疑當在“賢”字上。

〔五〕春秋繁露立元神篇云:“退讓委國而去。”

〔六〕文十八年左傳云:“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無兇人也。”

〔七〕“制”舊作“刺”。按“刺”乃“囗”字之誤。“囗”即“制”字,說文云:“囗,裁也。從刀,從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

〔八〕漢書賈誼傳云:“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張敞傳云:“非賞罰無以勸善懲惡。”

〔九〕漢書循吏傳云:“蜀地辟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爾雅釋詁云:“誘,進也。”

〔一0〕孝經云:“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二式。

昔先王撫世,選練明德〔一〕,以統理民〔二〕,建正封不過百,取法于震〔三〕,以為賢人聰明不是過也;又欲德能優而所治纖,〔四〕則職修理而民被澤矣〔五〕。今之守相,制地千里,威權勢力,盛于列侯,材明德義,未必過古,而所治逾百里,此以〔六〕所治多荒亂也。是故守相不可不審也〔七〕。

〔一〕定四年左傳云:“選建明德。”史記趙世家云:“選練舉賢,任官使能。”

〔二〕史記陸賈傳云:“統理中國。”

〔三〕王先生云:'“百”下脫“里”字。’繼培按:后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年,博士丁恭議曰:“古帝王封諸侯不過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白虎通封公侯篇云:“諸侯封不過百里,象雷震百里。”昭七年左傳云:“諸侯正封。”

〔四〕漢書食貨志:'賈誼曰:“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顏師古注:'“孅”與“纖”同。’

〔五〕漢書薛宣傳云:“眾職修理。”

〔六〕“以”字舊脫。

〔七〕鹽鐵論除狹篇云:“古者封賢祿能,不過百里。百里之中而為都,疆垂不過五十。猶以為一人之身,明不能照,聰不能達,故立卿大夫士以佐之,而政治乃備。今守相或無古諸侯之賢,而邪千里之政,不可不熟擇也。”呂氏春秋務本篇云:“處官則荒亂。”

昔宣皇帝興于民間,深知之,故常嘆曰:“萬民所以安田里無憂患者,政平訟治也。與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于是明選守相,其初除者,必躬見之,觀其志趣,以昭其能,明察其治,重其刑賞。〔一〕奸宄減少。戶口增息者,賞賜金帛,爵至封侯〔二〕。其耗亂無狀者〔三〕,皆銜刀瀝血于市〔四〕。賞重而信,罰痛而必〔五〕,群臣畏勸,競思其職〔六〕。故能致治安而世升平,降鳳皇而來麒麟,天人悅喜,符瑞并臻,功德茂盛,立為中宗〔七〕。由此觀之,牧守大臣者,誠盛衰之本原也,不可不選練也;法令賞罰者,誠治亂之樞機也,不可不嚴行也〔八〕。

〔一〕見漢書循吏傳序。后漢書左雄傳亦載之。

〔二〕謂王成。黃霸,見漢書循吏傳。崔實政論云:“漢法亦三年一察治狀,舉孝廉尤異。宣帝時,王成為膠東相,黃霸為潁川太守,皆且十年,但就增秩賜金,封關內侯,以次入為公卿。”

〔三〕漢書景帝紀后二年詔曰:“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

〔四〕鐸按:“銜刀”見忠貴篇。

〔五〕漢書宣帝紀贊云:“孝宣之治,信賞必罰。”按韓非子五蠹篇云:“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六〕宣帝紀贊云:“吏稱其職,民安其業。”

〔七〕續漢書禮儀志光武帝建武十九年詔曰:“惟孝宣帝有功德,其上尊號曰中宗。”后漢書光武帝紀:'中元元年,群臣奏言:“孝宣帝每有嘉瑞,輒以改元,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列為年紀,蓋以感致神只,表章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稱為中興。”’論衡宣漢篇云:“孝宣皇帝元康二年,鳳皇集于太山,后又集于新平。四年,神爵集于長樂宮,或集于上林;九真獻麟。神爵二年,鳳皇。甘露降集京師。四年,鳳皇下杜陵及上林。五鳳三年,帝祭南郊,神光并見,或興于谷,燭耀齋宮,十有余日。明年,祭后土,靈光復至。至如南郊之時,甘露。神爵降集延壽萬歲宮。其年三月,鸞鳳集長樂宮東門中樹上。甘露元年,黃龍至,見于新豐,醴泉滂流。彼鳳皇雖五六至,或時一鳥而數來,或時異鳥而各至。麒麟。神爵,黃龍。鸞鳥,甘露。醴泉;祭后土天地之時,神光靈耀,可謂繁盛累積矣。”

〔八〕韓非子六反篇云:“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法禁明著則官法必于賞罰。”五蠹篇云:“明其法禁,必其賞罰。”

昔仲尼有言:“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一〕。今者刺史。守相,率多怠慢,違背法律,廢忽詔令,專情務利,不恤公事〔二〕。細民冤結,無所控告〔三〕,下土邊遠,能詣闕者,萬無數人,其得省治,不能百一。郡縣負其如此也〔四〕,故至敢延期,民日往上書。此皆太寬之所致也。

〔一〕昭廿年左傳。

〔二〕續漢書百官志劉昭注引蔡質漢儀云:“詔書舊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斷理冤獄,以六條問事。”其二條云:“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歛為奸。”此所云,正其事矣。初學記廿四引崔實政論云:“今典州郡者,自違詔書,縱意出入。”御覽四百九十六又引云:'每詔書所欲禁絕,雖重懇惻,罵詈極筆,由復廢舍,終無悛意。故里語曰:“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

〔三〕漢書武五子傳:'壺關三老上書云:“獨冤結而亡告。”’襄八年左傳云:“翦焉傾覆,無所控告。”

〔四〕說文云:“負,恃也。”

噬嗑之卦,下動上明,其象曰:“先王以明罰敕法。”夫積怠之俗,賞不隆則善不勸,罰不重則惡不懲〔一〕。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嘗罰者〔二〕也,必使足驚心破膽〔三〕,民乃易視〔四〕。

〔一〕管子正世篇云:“古之所謂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設賞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輕有重,跡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隨時而變,因俗而動。夫民躁而行僻,則賞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故圣人設厚賞非侈也,立重禁非戾也,賞薄則民不利,禁輕則邪人不畏。”

〔二〕“者”字疑衍。鐸按:涉上“者”字而衍。

〔三〕漢書賈誼傳云:“大諸侯之有異心者,破膽而不敢謀。”谷永傳云:“臣永所以破膽寒心”,顏師古注:“言懼甚。”后漢書崔骃后實傳政論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審于為政之理,故嚴刑峻法,破奸軌之膽。”

〔四〕漢書鮑宣傳云:“曠然使民易視。”

圣主誠肯明察群臣,竭精稱職有功效者〔一〕,無愛金帛封侯之費,其懷奸藏惡別無狀者,圖鐵锧鉞之決〔二〕。然則良臣如王成。黃霸。龔遂。邵信臣之徒〔三〕,可比郡而得也;神明瑞應,可期年而致也〔四〕。

〔一〕漢書薛宣傳云:“入守左馮翊,滿歲稱職為真。”又云:“功效卓爾,自左內史初置以來,未嘗有也。”

〔二〕文有脫誤。王先生云:'當云“則有鐵锧斧鉞之誅。”’鐸按:“鐵”各本作“鈇”,則似當云“必圖碪锧鈇鉞之決。”圖者,議也。決者,論也。后漢書陳寵傳:“季秋論囚”,章懷注:“論,決也。”圖。決二字蓋不誤,句脫二字耳。

〔三〕并見漢書循吏傳。“邵”傳作“召”,顏師古注:'召,讀曰“邵”。’按召。邵古通用。鐸按:禮記大傳鄭注:“然,如是也。”

〔四〕漢書楚元王傳:'劉向云:“神明之應,應若景向。”’京房傳:“古帝王以功舉賢,則萬化成,瑞應著。”三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利县| 定襄县| 印江| 泾阳县| 古浪县| 沁源县| 牟定县| 夏河县| 鄯善县| 芷江| 永胜县| 越西县| 芒康县| 玛纳斯县| 曲靖市| 岐山县| 淮阳县| 邓州市| 凤翔县| 诏安县| 黑山县| 墨玉县| 嵊泗县| 久治县| 响水县| 惠水县| 定南县| 嘉义市| 苍山县| 五峰| 江陵县| 宕昌县| 庄河市| 营口市| 上杭县| 白银市| 闽侯县| 安顺市| 定日县| 班玛县| 深水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