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見漢書。凡史記。兩漢書有列傳者,云“見某書”。
〔三〕漢書:“京房,字君明。”賢難篇。考績篇并稱京房。景。京古通用。急就篇有景君明。鐸按:賢難篇稱“先師京君”。漢人稱師為君。
〔四〕方言后劉子駿與揚雄書云:“經年銳精以成此書。”
〔五〕漢書董仲舒傳云:“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呂氏春秋博志篇云:“蓋聞孔子。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用志如此其精也。”高誘注:“精,微密也。”鐸按:淮南子修務訓高注:“精,專也。”
〔六〕文十八年左傳云:“有才子八人。”“才”與“材”通。
〔七〕“巷”當作“養”。漢書云:“倪寬詣博士受業,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顏師古注:“都,凡眾也。養,主給烹炊者也。”一切經音義六引蔡邕勸學注云:“傭,賣力也。”鐸按:宣十二年公羊傳:“廝役扈養。”何休注:“炊烹者曰養。”釋文:“養,余亮反。”
〔八〕漢書云:“匡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按欒布傳云:“窮困,賣庸于齊為酒家保。”孟康注:“保,庸也。可保信,故謂之保。”鐸按:孟子萬章下篇:“百里奚自鬻于秦養牲者。”說苑善說篇作“百里奚自賣”。鬻。囗古字通。廣雅釋詁三:“囗,賣也。”
〔九〕禮記王制云:“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
〔一0〕漢書董仲舒傳云:“學士皆師尊之。”
〔一一〕爾雅釋言云:“究,窮也。”究涂,言非半涂而廢也。
〔一二〕“期”疑“稽”之誤。后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曰:“稽廢時日。”’俞樾云:'“期”與“綦”通。荀子王霸篇:“目欲綦色,耳欲綦聲。”楊倞注曰:“綦,極也。”字亦通作“期”。議兵篇:“已期三年,然后民可信也。”宥坐篇:“綦三年而百姓往矣。”兩篇文義正同,是“期”與“期”通也。或以喪亂期其年歲,言窮極其年歲也。’鐸按:或曰:期。期字同。莊子寓言篇郭注:“期,待也。”以喪亂期其年歲,言因喪亂而待其就學之歲月也。汪改“綦”為“稽”,意尚不隔。如俞說,則是其人不復有究涂之時矣。殊未允。又按韓愈與馮宿論文書:“近李翱從仆學文,頗有所得,然其人家貧多事,未能卒其業。”此所謂“以乏易計”也。
〔一三〕“及”疑“反”之誤。荀子不茍篇云:“獨行而不舍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楊倞注:“既濟則材性自盡。長遷而不反其初,謂中道不廢也。”王先生云:'“逮”疑“違”。’鐸按:或謂“逮”疑“肄”之誤。然肄習于初不得省言“肄初”。王疑當作“違初”,蓋謂違其欲學之初衷,其說差近。“及”疑當作“終”。終,古文作“囗”,因誤為“及”。大戴禮記本命篇:“女終日乎閨門之內。”今本“終”訛“及”。(俞樾群經平議說)是其例矣。或“及”本為“既”,俗音訛。既,終也。
〔一四〕鹽鐵論相刺篇云:“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室家,負荷而隨孔子。”漢書酷吏傳:'郅都曰:“已背親而出身,固當奉職。”’韓信傳云:“曠日持久。”后漢書桓榮傳:'顯宗報書云:“去家慕鄉,求謝師門。”’鐸按:原文“家”。“身”二字互易,而注不誤,今改正。凡正文顯誤者,徑改之,不復注明。
〔一五〕“幾”讀為“冀”。韓非子奸劫弒臣篇云:“負千鈞之重,陷于不測之淵,而求生也,必不幾矣。”鐸按:爾雅釋詁:“幾,近也。”潛嘆篇:“亦必不幾矣。”義同。本書“無”與“不”多互文。又程本“必”上有“是”字。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云:'是,則也。見爾雅。晉語:“若更君而周訓之,是易取也。”經傳釋詞訓“是”為“則”。’
〔一六〕爾雅釋詁云:“仇,匹也。”“儔”為“仇”之假借。鐸按:“儔”有二音二義。說文:“儔,翳也。”讀大到切。玉篇。廣韻并云:“儔,侶也。”讀直流切或直由切。此文用“儔侶”之義,則不必定為“仇”借。然唐以前,“儔侶”字皆作“疇”,無作“儔”者。(段玉裁說文注說)疑此本作“疇”,后人以“侶”義通行而改之。
〔一七〕韓非子功名篇云:“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爾雅釋詁云:“績,功也。”
〔一八〕詩南山有臺云:“德音不已。”文王云:“令聞不已。”釋文:“聞,音問。”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作“令問不已”。鐸按:此書多以“問”為“聞”,詳遏利篇注。
〔一九〕漢書賈誼傳云:“誼具道所以然之故。”
〔二0〕禮記文王世子云:“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漢書蔡義傳云:“竊以聞道于先師,自托于經術也。”后漢書胡廣傳云:“稽之典經。”
〔二一〕禮記祭義云:“結諸心。”周語云:“必聞于遺訓。”
是故造父疾趨,百步而廢,自〔一〕托乘輿〔二〕,坐致千里;水師泛軸〔三〕,解維則溺〔四〕,自托舟楫,坐濟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絕世,善自托于物也〔五〕。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萬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六〕。君子之性,未必盡照〔七〕,及學也,驄明無蔽,心智無滯,前紀帝王,顧定百世〔八〕。此則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爾。
〔一〕“自”舊作“而”,何本改作”使”,并誤。
〔二〕孟子云:“今乘輿已駕矣。”
〔三〕周語云:“水師監濯”,韋昭注:“水師,掌水。”“軸”當作“舳”,謂舳艫也。說文云:“漢律名船方長為舳艫。”王先生云:“軸,車軸,所以持輪者也。”愈樾云:'如此則舳即舟楫矣。“軸”仍當讀“車軸”之本字。蓋車軸不可以濟水,故一解其維,即沈溺也。’
〔四〕方言云:“維之謂之鼎。”郭注:“系船為維。”
〔五〕荀子勸學篇云:“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大戴禮勸學篇“生”作“性”。韓非子奸劫弒臣篇云:“托于犀車良馬之上,則可以陸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則可以水絕江河之難。”此“托”字所本。
〔六〕韓詩外傳四云:“人同材鈞,而貴賤相萬者,盡心致志也。”說苑建本篇云:“質性同倫,而學問者智。”
〔七〕史記李斯傳云:“陛下富于春秋,未必盡通諸事。”徐廣曰:'“通”或宜作“照”。’
〔八〕荀子儒效篇云:“鄉也效門室之辨,混然曾不能決也。俄而原仁義,分是非,圖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豈不愚而智矣哉!”不茍篇云:“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
夫是故〔一〕道之于心也,猶火之于人目也〔二〕。中阱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燭,則百物彰矣〔三〕。此則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則為己明矣〔四〕。天地之道,神明之為〔五〕,不可見也。學問圣典,心思道術〔六〕,則皆來睹矣。此則道之材也,〔七〕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則為己知矣。
〔一〕鐸按:御覽六百七引無“是故”二字。
〔二〕墨子經說下篇云:“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
〔三〕禮記仲尼燕居云:“譬如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四〕舊脫“己”字,依下文例補。
〔五〕易系辭下傳云:“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六〕荀子哀公篇:'孔子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禮記鄉飲酒義云:“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鄭注:“術”猶“藝”也。’
〔七〕鐸按:御覽脫“道之材也”四字。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一〕;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經也〔二〕。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賢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經以遺后賢也〔三〕,譬猶巧倕之為規矩準繩以遺后工也〔四〕。
〔一〕管子君臣上篇云:“猶夜有求而得火也。”
〔二〕太平御覽六百八引釋名云:“經,徑也;常典也。”
〔三〕漢書翼奉傳云:“臣聞之于師曰:天地設位,懸日月,布星辰,分陰陽,定四時,列五行,以視圣人,名之曰道。圣人見道,然后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歷,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賢者見經,然后知人道之務,則詩。書。易。春秋。禮。樂是也。”
〔四〕事物紀原七引尸子云:“古者倕為規矩準繩,使天下效焉。”
昔倕之巧,目茂圓方〔一〕,心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后人。試使奚仲。公班之徒〔二〕,釋此四度,而效倕自制,必不能也;〔三〕凡工妄匠〔四〕,囗規秉矩〔五〕,錯準引繩〔六〕,則巧同于倕也〔七〕。是故倕以其心來制規矩〔八〕后工以規矩〔九〕往合倕心也,故度之工〔一0〕,幾于倕矣〔一一〕。
〔一〕“茂”當作“成”。禮記仲尼燕居云“目巧之室”,鄭注:“目巧,謂但用巧目善意作室,不由法度。”韓非子有度篇云:“巧匠目意中繩。”皆“目成圓方”之意。鐸按:作“成”是也。”成“亦”定”也。呂氏春秋仲冬紀:“以待陰陽之所定”,淮南子天文訓:“秋分而禾蔈定”,高誘注并曰:“定,成也。”周語下:“聽無聳,成也”,晉語二:“謀既成矣”,四:“民無成君”,吳語:“吳。晉爭長未成”,韋昭注并曰:“成,定也。”皆成。定二字同義之證。本書明忠篇:“治勢一成”,敘錄作“一定”,則此為互文明矣。
〔二〕定元年左傳云:“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公班即禮記檀弓公輸般。鐸按:世本作篇:“奚仲作車。”
〔三〕淮南子修務訓云:“無規矩,雖奚仲不能以定方圓;無準繩,雖魯般不能以定曲直。”
〔四〕鐸按:“妄”亦“凡”也。漢書李廣傳張晏注:'“妄”猶“凡”也。’
〔五〕空格程本作“執”,蓋以意補之。他皆仿此。
〔六〕說文云:“措,置也。”經典多假借用“錯”。
〔七〕韓非子用人篇云:“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
〔八〕舊脫“故”字。“其”字,依下文例補。
〔九〕以上五字舊脫,盧學士補。
〔一0〕“度”上脫一字。王先生云:'疑脫“信”字。孟子云:“工不信度。”’鐸按:邵孟遴校本臆補“循”字。
〔一一〕王先生云:'“幾”上疑脫“巧”字。’
先圣之智,心達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經典〔一〕以遺后人。試使賢人君子,釋于學問,抱質而行〔二〕,必弗具也;及使從師就學,按經而行〔三〕,聰達之明,德義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來造經典〔四〕,后人以經典〔五〕往合圣心也〔六〕,故修經之賢〔七〕,德近于圣矣。
〔一〕漢書孫寶傳云:“著于經典。”
〔二〕淮南子繆稱訓云:“懷清抱質。”
〔三〕后漢書班彪后固傳東都賦云:“案六經而校德。”李固傳云:“俯案經典。”“按”與“案”通,依也。
〔四〕“造”程本作“就”。
〔五〕以上五字盧補。
〔六〕舊脫“也”字,依上文例補。
〔七〕漢書儒林傳序云:“諸儒始得修其經學。”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二〕。”是故凡欲顯勛績揚光烈者〔三〕,莫良于學矣。
〔一〕車舝。
〔二〕敬之。鐸按:淮南子修務訓云:“知人無務,不若愚而好學。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此詩高誘注:“詩頌敬之篇。言日有所成就,月有所奉行,當學之是行。此勉學之謂也。”
〔三〕書立政云:“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漢書外戚傳班婕妤賦云:“揚光烈之翕赫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