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帝以降,至于莽,公卿列侯,下訖令尉〔一〕,大小之官,且十萬人,皆自漢所謂賢明忠正貴寵之臣也。莽之篡位,惟安眾侯劉崇。東郡太守翟義思事君之禮,義勇奮發〔二〕,欲誅莽。功雖不成,志節可紀〔三〕。夫以十萬之計,其能奉報恩〔四〕,二人而已。由此觀之,衰世群臣誠少賢也,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爾〔五〕。故曰:治世之德,衰世之惡,常與爵位自相副也。
〔一〕續漢書百官志云:“縣萬戶以上為令,不滿為長。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
〔二〕漢書陳湯傳云:“策慮愊億,義勇奮發。”
〔三〕漢書元后傳云:“莽為攝皇帝,改元稱制,宗室安眾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等惡之,更舉兵欲誅莽。”義見翟方進傳。鐸按:劉崇與相張紹謀誅莽,語在莽傳。
〔四〕“奉”下脫一字。按救邊篇云:“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懷義恩也。”此當云“奉上報恩”。鐸按:邵本臆補“國”字。
〔五〕鹽鐵論褒賢篇云:“其位彌高而罪彌重,祿滋厚而罪滋多。”
孔子曰:“國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國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一〕。”詩傷“皎皎白駒,在彼空谷”〔二〕,“巧言如流,俾躬處休〔三〕。”蓋言衰世之士,志彌潔者身彌賤,佞彌巧者官彌尊也。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四〕,同明相見,同聽相聞,惟圣知圣,惟賢知賢〔五〕。
〔一〕論語“國”俱作“邦”,此避高祖諱。列女傳柳下惠妻傳亦作“國”。
〔二〕白駒。
〔三〕雨無正。
〔四〕易系辭上傳。
〔五〕分。聞。賢韻。韓詩外傳五云:“同明相見,同音相聞,同志相從,非賢者莫能用賢。”漢書元后傳:'成帝謂王章曰:“惟賢知賢,君試為朕求可以自輔者。”’魏志杜襲傳:'襲曰:“夫惟賢知賢,惟圣知圣。”’蓋本此。
今當涂之人〔一〕,既不能昭練賢鄙〔二〕,然又卻于貴人之風指〔三〕,脅以權勢之屬托〔四〕,請謁闐門〔五〕,禮贄輻輳〔六〕,迫于目前之急,則且先之〔七〕。此正士之所獨蔽,而群邪之所黨進也。
〔一〕鐸按:“當涂”注見明闇篇。
〔二〕鐸按:文選月賦注引埤蒼:“練,擇也。”爾雅釋詁:“柬,擇也。”“練”即“柬”之借。
〔三〕“卻”當為“劫”,”劫“與下”脅“字同義。禮記儒行云:“劫之以眾”,鄭注:“劫,劫脅也。”“劫”亦作“囗”。劫。囗。卻字形相近,莊子田子方篇:“盜人不得囗”,釋文:'元嘉本作“卻”。’誤正類此。“風指”有二義。漢書何武傳云:“大司空甄豐承莽風指”,顏師古注:“風,謂風采也。指,意也。”王莽傳云:“莽色厲而言之,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風,讀如字。孔光傳云:“莽所欲搏擊,輒為草,以太后指風光,令上之。”嚴助傳云:“乃令嚴助諭意,風指于南越。”顏氏并讀“風”為“諷”。后漢書宦者傳云:“蔡倫受竇后風旨,誣陷安帝祖母宋貴人。”章帝子清河孝王傳云:“使小黃門蔡倫考實之,皆承諷旨,傅致其事。”西羌傳云:“王莽輔政,欲耀威德,以懷遠為名,乃令譯諷旨諸羌,使共獻西海之地。”皆用“諷”本字,此“風旨”當讀如字。
〔四〕漢書鄒陽傳云:“脅于位勢之貴。”蓋寬饒傳云:“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托”,顏師古注:“許氏。史氏有外屬之恩,金氏。張氏自托在于近狎也。屬,讀如本字。”按屬。托同義,顏說非也。尹翁歸傳云:“征拜東海太守,過辭廷尉于定國。定國家在東海,欲屬托邑子兩人。”佞幸淳于長傳云:“鳳且終,以長屬托太后及帝。”外戚傳:'孝武李夫人病篤。上曰:“夫人病甚,殆將不起,一見我,屬托王及兄弟。”’后漢書竇融傳云:“年老,子孫縱誕多不法,遂交通輕薄,屬托郡縣,干亂政事。”馬援后嚴傳云:“典郡四年,坐與宗正劉軼。少府丁鴻等更相屬托,征拜太中大夫。”翟酺傳云:“權貴共誣酺及尚書令高堂芝等交通屬托。”楊震傳云:“外交屬托,擾亂天下。”又云:“屬托州郡,傾動大臣。”白虎通三綱六紀篇論朋友云:“生不屬,死不托。”分合言之,其義一也。
〔五〕韓非子八奸篇云:“有左右之交者,請謁以為重。”漢書申屠嘉傳云:“門不受私謁。”史記汲鄭列傳贊云:“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漢書作“填”,顏師古注云:“填,滿也。”鐸按:朱駿聲云:'“闐”字本訓當與“填”略同。’
〔六〕說文云:“轂,輻所湊也。”湊。輳古今字。后漢書郎顗傳云:“今選舉皆歸三司,非有周。召之才,而當則哲之重,每有選用,輒參之掾屬,公府門巷,賓客填集,送去迎來,財貨無已。其當選者,競相薦謁,各遣子弟,充塞道路。開長奸門,興致浮偽,非所謂率由舊章也。”鐸按:明闇篇:“天下輻湊。”輳,俗改旁字。
〔七〕禮記大傳云:“圣人南面而聽天下,所且先者五”,鄭注:“且先,言未遑余事。”
周公之為宰輔也,以謙下士,故能得真賢〔一〕。祁奚之為大夫也,舉讎薦子,故能得正人〔二〕。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寵以驕士〔三〕,借亢龍之勢以陵賢〔四〕,而欲使志義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毀顏諂諛以求親,然后乃保持之〔五〕,則貞士采薇凍餒,伏死巖穴之中而已爾,豈有肯踐其闕而交其人者哉〔六〕?
〔一〕鹽鐵論刺復篇云:“昔周公之相也,謙卑而不鄰,以勞天下之士,是以俊乂滿朝,賢智充門。”事詳說苑敬慎篇及尊賢篇。鐸按:亦見荀子堯問篇。尚書大傳。韓詩外傳三。
〔二〕襄三年左傳。鐸按:亦見晉語七。呂氏春秋去私篇。新序雜事一。
〔三〕韓非子詭使篇云:“女妹私義之門,不待次而宦。”
〔四〕后漢書云:'陰興,光烈皇后母弟也。帝欲封之,興固讓。貴人問其故。興曰:“貴人不讀書記耶?亢龍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謙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婦眄睨公主,愚心實不安也。”’鐸按:依箋例當云“后漢書陰識后興傳。”
〔五〕漢書元后傳:'王鳳云:“御史大夫音謹敕,臣敢以死保之。”’楚元王后向傳:“上數欲用向為九卿,輒不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終不遷。”顏師古注:“持,謂扶持佐助也。”荀子解蔽篇云:“鮑叔。寧戚。隰朋仁智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召公。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楊倞注:“持,扶翼也。”晉書山濤傳云:“時人欲危裴秀,濤正色保持之。”石鑒傳云:“時大司馬汝南王亮為太傅楊駿所疑,有告亮欲舉兵討駿,鑒以為不然,保持之。”
〔六〕漢書鄒陽傳云:“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籠于威重之權,脅于位勢之貴,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于左右,則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