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 明史紀事本末
- 谷應泰
- 4922字
- 2015-12-26 16:12:57
仁宣致治
成祖永樂二十二年秋七月,上北征,崩于榆木川。眾倉卒,莫知所措。大學士楊榮曰:“六師去京尚遠,不宜發喪,所至宜上食如常儀。”時有議欲借他事赍璽書馳訃者。榮曰:“大行皇帝在稱敕,
今稱敕,是詐也。罪孰當之?”乃作啟先馳報,皇太子遣皇太孫往迎梓宮。時京兵皆隨征,城中空虛,浮議藉藉,慮趙王兵為變。皇太孫辭行,啟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識無以防偽。”皇太子然之,急未有所與,以問大學士楊士奇。士奇言:“上所用東宮圖書,今暫假之,歸即進納。”太子悟,乃曰:“卿言誠是。昔大行臨御,儲位久未定。吾今即以付之,浮議何由興!”
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楊士奇草詔,如下西洋寶船、云南取寶石、交趾采金珠、撒馬兒等處取馬,并采辦燒鑄進供諸務,悉皆停罷。出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部尚書吳中、侍郎楊勉、右春坊大學士
黃淮、洗馬楊溥、正字金問于獄,復其官。以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寺卿,金幼孜為戶部侍郎仍兼前職,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為禮部右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榮、幼孜、士奇、淮俱掌內制,備顧問,不預所升職務。洗馬楊溥為翰林院學士,正字金問為翰林院修撰。初,上嘗諭士奇曰:“自今朝廷事,仗蹇義與汝。”士奇對曰:“漢文即位,首進宋昌,史以為貶。臣兩人侍陛下日久,雖圣恩不遺,不應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命減惜薪司賦棗之半。初,楊士奇入謝新命畢,聞惜薪司奏準歲例,賦北京、山東棗八十萬斤,為宮禁香炭之用,將復入奏。時蹇義、夏原吉奏事未退,上見士奇,顧義等曰:“新華蓋學士來奏事,必有理,試共聽之。”士奇因言:“詔下才兩日,今聞惜薪司傳旨,賦棗八十萬斤,得無過多?雖系歲例,然詔書所減除者,皆歲例也。”上喜曰:“吾固知學士言有理。吾數日來,宮中叢脞,此是急遽中答之,不暇致審。”即命減其半。復語義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盡言,匡朕不逮。”命吏部汰冗官。
九月,上念山林川澤,皆與民共,命自居庸以東,與天壽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河南黃河溢,令右都御史王彰往撫軍民,免今年糧稅。工部奏修軍器,請征布漆于民。命給鈔市之。上曰:“古者土賦,隨地所產,不強其所無。比年如丹漆、石青之類,所司不究物產,概下郡縣征之。小民鳩斂金幣,博易輸納,而吏胥因以為奸。其一切禁止。”
禮部尚書呂震請即吉,不從。時上喪服已俞二十七日,震請如太祖仿漢制,易吉服。上未答。震退,扁語群臣,令釋服。楊士奇謂震曰:“洪武中有遺詔,今未可援以為例。且仁孝皇后崩,太宗衰服后,仍服素衣冠帶月數日。今可遽即吉乎?明旦,君臣宜素衣冠黑角帶。”遂以上聞,上亦未答。已而視朝,上素冠麻衣麻。文臣惟學士,武臣惟英國公如上所服。上嘆曰:“張輔知禮,六卿乃反不及,士奇所執是也。”
以靈壁縣丞田誠為州判官,仍佐靈壁縣事。誠居官廉能,撫字九年,考滿,父老詣闕留之,遂有是命。長沙府民自宮,求為內侍。上以其游惰不孝,發為卒戍邊。
以太常寺卿周訥為交趾升華府知府。訥永樂中為祠祭司郎中,請封禪,太宗不聽。后以方賓薦入太常。上曰:“諛佞之人,宜置遠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治水左通政樂福奏蘇、松、常、杭、嘉、湖六府水災,請俟來歲并征。命以鈔布代輸。直隸廣宗縣水溢,命賑給之。諭兵部尚書李慶,以太仆寺馬分給諸衛所,及沿邊戍卒牧養。上念民力,恐廢耕桑也。
賜蹇義、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繩愆糾謬”圖書。冬十月,革戶部及南京戶部行用庫。初建行用庫,專市民間金銀,至是罷革之。
賜衍圣公孔彥縉宅。初,彥縉來朝,館于民間。上聞之,顧近臣曰:“四裔來朝之使,至京皆有公館,先圣子孫,乃寓民家,何以稱崇儒重道之意。”命工部賜宅。
山東登、萊諸郡水災,蠲逋租。蘇州、徐州水災,免今年稅。浙江于潛、樂清民饑,命發倉賑之。大理寺卿虞謙上言七事:“曰慎用人。用得其人則治道興,非其
人則治道隳。曰興學校。教育之道,本于師范,不在于備而在得人。曰端風憲。都察院綱紀之職,今俾端治獄,非設官本意。曰廣儲蓄。國用空乏,宜預為備。曰惜民力。畿南之兵,困于牧養,宜分給無馬郡縣。曰通貨財。鈔法不行,由于出多而入少。但多方收之而不輕出,則自能流通。曰治奸宄。畿民多盜賊,宜編里甲相覺察,犯者坐。”命議行之。
大理寺奏決囚。命同大學士審錄,召楊士奇等諭以欽恤至意。命翰林院嚴考歲貢生。上諭楊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學校失教;自今宜嚴試之。五經四書義,不在
文辭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難得,即數百人中得一人亦可。蓋取之嚴,則不學者不敢萌僥幸之望。”
十一月,宥建文諸臣家屬。上嘗語廷臣曰:“方孝孺輩皆忠臣。”遂及寬典。改大理寺卿楊時習交趾按察司,復虞謙為大理卿。先是,謙奏事,侍臣有言其當密請,不宜于朝中敷奏沽名者。又言其屬官楊時
習導之密陳,而謙不納。上乃降謙,擢時習為卿。至,是楊士奇從容言之,且曰:“謙歷三朝,得大臣體,今犯過極小。”上曰:“吾亦悔之。顧時習其人若何?”對曰:“雖起于吏,然明習法律,公正廉潔。”上喜曰:“吾有以處之。”遂有是命。
召太監馬騏還京。騏還未幾,矯旨下內閣書敕,復往交趾辦金珠。內閣復請,上正色曰:“朕安得有此言!騏在交趾,荼毒軍民,卿等獨不聞乎?自騏召還,交人如解倒懸,豈可再遣。”然亦不誅騏也。
遣監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進戶部尚書郭資太子太師,命致仕。蹇義、夏原吉言其偏執妨事,且多病。上問楊士奇,對曰:“資強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執,甚至沮格恩澤,不得下究。”上問其故。對曰:“詔書數下蠲免災傷租稅。不聽開除,必令有司依額征納,此其過之大者。”遂有是命。
賜戶部尚書夏原吉“繩愆糾謬”圖書。上諭夏原吉曰:“古者寓兵于農,民無轉輸之勞,而兵食足。后世莫善于漢之屯田。先帝立屯種法甚善,但所司數以征徭擾之。自今天下衛所屯田軍士,毋擅役妨其農務,違者治之。”
命都察院捕治湖廣副使舒仲成,以楊士奇言罷之。上監國時,仲成為御史,常奉旨理木植歲課之弊,忤旨。至是,因吏部奏仲成他事,命捕治之。士奇上疏曰:“向來小臣得罪者眾,陛下即位以來,皆已宥之,今復追理前事,則詔書不信。漢景帝為太子時,召衛綰,稱疾不赴,即位,進用綰,前史美之。”上覽疏喜,即有旨罷仲成,而降璽書褒士奇,賜鈔幣,面諭之曰:“卿盡心如此,朕復何憂。”
上嘉群臣能言,謂楊士奇曰:“朕嘗處事有過,退朝思之,方自悔,而廷臣已有言者,甚愜朕意。”士奇對曰:“宋臣富弼有言,愿不以同異為喜怒,不以喜怒為用舍。”上曰:“然。《書》云:‘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群臣所言,有弗意者,朕退必自思。或朕實有失,亦未嘗不悔。”士奇曰:“成湯改過不吝,所以為圣人。”上曰:“朕有不善,患未知耳。知之,不難于改。”
十二月,諭吏部慎選師儒。令吏、兵二部書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官姓名于奉天門內西序。上諭蹇義等曰:“庶官賢否,軍民休戚之所系也。昔唐太宗書各刺史于屏間,有善政,則各疏于下。皇考亦嘗書中外官姓名于武英殿,時復觀之。今五府、六部之臣,朕朝夕接見,詢察其賢否。而在外諸司官,既久不能不忘。為臣有善而上忘之,誰肯自勉;有不善而上忘之,誰復自戒。爾吏部、兵部具各司官姓名,揭諸西序,朕將考其行事而黜陟焉。”
罷海子、西湖巡視官。上謂蹇義曰:“朕之心,茍可推以利民,雖府庫之儲不吝,況山澤之利哉!!”命戶部,被災田土,分遣人馳諭各郡縣,停免催征糧稅。命刑部、都察院、通政司,自今內外官貪贓者,錄其姓名藏于官,以便稽閱。
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上御奉天殿,朝群臣,命禮部、鴻臚寺不作樂。先是,禮部尚書呂震請于上,宜受賀作樂如朝儀,上不從。震固請之,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黃淮、金幼孜皆言陛下言是。震曰:“四方萬國之人,遠朝新主,皆欲一觀天顏,固圣孝誠至,亦宜勉徇下情。”上顧士奇等曰:“禮過矣。”對曰:“誠如圣諭,必欲俯徇輿情,亦不宜備禮。”上從之。明日,召士奇等諭曰:“為君以受直言為明,為臣以能直言為忠。如昨日朝會從震言,今悔何及。自今朕行有未當,但直言之,母以不從為慮。”各賜鈔文幣。
南京龍山產靈芝,禮部尚書呂震請賀,不許。建弘文閣于思善門,命翰林學士楊溥掌閣事。上親舉印授溥曰:“朕命卿等于左右,非止幫助學問,亦欲廣知民事。即有建白,封
識以進。”大祀天地于南郊。頒詔天下,罷山場、園林、湖池、坑冶,聽民采取,悉照洪武年間例辦納。罷給朝覲官孳牧馬。初,兵部尚書李慶言于上曰:“民間牧馬蕃
衍,已散之軍伍,尚余數千。請令朝覲官領之,太仆苑馬,歲課其息。有虧,罰與民同。”楊士奇不可,慶忿不納。士奇奏曰:“朝廷求賢任官,今乃使養馬而課,責與民同。且所散不及三千,而朝廷負此名于天下,豈貴賢賤畜之意乎?”上許出內批罷之,已而不聞。明日,士奇又言之,上曰:“偶忘之。”有頃,上御思善閣,召士奇諭曰:“內批豈真忘之!朕聞呂震、李慶等皆忿卿,朕念卿孤立,恐為眾所傷,不欲因卿言而罷,今有名矣。”出示章,則陜西按察使陳智言畜馬不便,命士奇據此草敕止之。士奇頓首言:“陛下知臣,臣不孤矣。”上謂士奇曰:“繼今令有不便,惟密與朕言。李慶、呂震輩不識大體,不足語也。”
二月,舞陽、清河、睢寧民饑,命發本縣倉粟賑之。大理寺少卿戈謙言事過激,呂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頗厭之。楊士奇以主圣臣直,從容為上言之,且曰:“謙雖昧于大體,蓋亦感恩
圖報耳。”上因免謙朝參而視事如故。士奇復進曰:“四方朝覲之臣咸在,豈能盡知謙過。傳之于遠,將謂朝廷不能容直言。”上惕然曰:“此呂震誤朕也。朕非惡言事,謙言自有過者。卿可以朕言諭眾人。”士奇曰:“此非臣所能諭,當以璽書開喻之。”上遂命士奇書敕引過,而待謙如初,命百官毋以謙為戒。已而召謙為副都御史。時有中官采木四川擾民者,召謙諭曰:“爾素清直,其為朕窮治之,勿懷疑畏。”
三月,諭三法司,自今誹謗者悉勿治。樂亭、連城、萊蕪、蓬萊、黃巖民饑,命發本縣倉賑之。夏四月,詔免山東、淮安、徐州今年夏稅之半。停罷一切官買
物料。時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東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問蹇義,義對亦同。上命楊士奇草詔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戶部、工部與聞。”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須臾緩。有司慮國用不足,必持不決。”因命中官給筆札,士奇就西角門草詔。上覽畢,即遣使赍行,顧士奇曰:“卿今可語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別,庶不濫恩。上曰:“恤民寧過厚。為天下主,可與民較錙銖耶!”大名府民饑,命發長垣倉粟賑之。河南鎮、汝、鈞、許四州,延津、襄城等二十二縣,及山東昌邑,直隸邢臺等縣民饑,命所在發倉粟賑之。
時近臣有進言太平之政者,楊士奇進曰:“流徙未歸,瘡痍未復,遠近猶有艱食之民,須休養數年,庶幾人得其所。”上嘉納之。復諭蹇義等曰:“曩與卿‘繩愆糾謬’銀章,惟士奇封入五疏,余皆無有,豈朝政果無闕,生民果皆安乎?”諸臣頓首謝。
太常寺卿兼學士楊溥上言犧牲少,請遣官市。上曰:“愛人而后可以事神,其令有司監市,毋擾民。”五月,諭吏部慎選御史,以清風紀,咨訪可任都御史以聞。上
曰:“都御史,十三道之表,都御史廉,御史雖不才,亦知畏憚。今不才者無復畏憚矣。”時左都御史劉觀有貪名。上崩。洪武中,上隨文皇入侍,太祖令閱皇城衛卒。還奏遲。
問:“何后也?”對曰:“旦寒甚,衛士方食,俟食畢,乃閱以故遲。”太祖曰:“善。孺子知恤下乎!”又令閱奏疏,多取言民瘼者上白,太祖曰:“兒生長深宮,乃知民間疾苦。”嘗問:“堯九年水,湯七年旱,百姓何所恃?”對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耳。”太祖大喜,稱善。文皇即位,為皇太子監國,多仁政。既即位,天下益歸心。每邊將陛辭輒戒曰:“民力罷矣,毋貪功。脫擾塞下,驅之而已。”用法尚寬厚,然深惡贓吏,每戒法司曰:“國家恤民,必自去贓吏始。”在位僅十月,而百政具舉云。
六月,皇太子即皇帝位。罷浙江布政司參議王和、袁昱、陜西按察司僉事韓善為民。和
等坐贓遇赦,吏部奏擬還職,上曰:“士大夫當務廉恥,三人皆貪污,豈可復任方面。”河南新安知縣陶奏民饑,借驛糧千石賑救,秋成償還。上謂
夏原吉曰:“有司拘文法,饑荒必申報賑濟,民饑死久矣。陶先給后聞,能稱任使,毋責其端擅。”定會試分南、北卷取士例。先是,仁宗嘗與侍臣論科舉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