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書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作者名: 永瑢本章字數: 4326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6:11:54
集中《送湛若水序》,謂“甘泉以存心為主,予以格物致知為先。非存心固無以為格致之本。物格知至,則心之體用益備”。其生平得力在此。故當時東南學者多宗王守仁良知之說,而瑭獨以躬行為本,不以講學自名。然論其篤實,乃在講學諸家上。至如《均徭》、《均糧》、《論兵》諸篇,究心世務,皆能深中時弊,尤非空談三代,迂疏無用者比。雖其文體樸質,不斤斤於格律法度之間,而有體有用,不支不蔓,與雕章繪句之學固又當別論矣。集凡文十卷、詩一卷,為嘉靖己酉鄭王所刻。鄭世子載堉,即瑭之甥。其律數之學,皆受之於瑭者也。
《竹澗集》八卷、《竹澗奏議》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潘希曾撰。希曾字仲魯,金華人,弘治壬戌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是集為嘉靖末長洲黃省曾所校。首載詩四卷,次雜文四卷,次奏議四卷,而以墓志、小傳之類附錄於末。核其卷數,與《千頃堂書目》所載相符,蓋猶舊本也。希曾官兵科給事中時,奏奪太監汪直義男官爵。復因災異陳八事,皆直指近倖,無所避忌。及奉使湖廣、貴州,計處邊儲,又以不賂劉瑾,矯旨下獄,拷訊除名。
瑾誅,起官,復抗疏爭太素殿、天鵝房諸役,俱著直聲。今觀集中章奏,語皆剴切真摯,不為粉飾而深中事理,不愧其名。其平時雖不以文章著,而直抒胸臆,沛然有馀,亦其剛正之氣有不可掩遏者歟。又希曾治河,績最著。《小傳》稱其別有《治河錄》,今已不傳。然集中條議修筑諸疏,措置規模,猶見一二。是尤切於實用之文,足以資后來考證者矣。
《大復集》三十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何景明撰。景明有《雍大記》,已著錄。是集凡賦三卷、詩二十六卷、文九卷,傳志、行狀之屬附錄於末。王廷相、康海、唐龍、王世貞各為之序。正、嘉之間,景明與李夢陽俱倡為復古之學,天下翕然從之,文體一變。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徑稍異。故集中與夢陽論詩諸書,反覆詰難,龂龂然兩不相下。平心而論,摹擬蹊徑,二人之所短略同。至夢陽雄邁之氣與景明諧雅之音亦各有所長。
正不妨離之雙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景明於七言古體深崇四杰轉韻之格,見所作《明月篇序》中。王士禎《論詩》絕句有曰:“接跡風人明月篇,何郎妙悟本從天。王楊盧駱當時體,莫逐刀圭誤后賢”,乃頗不以景明為然。其實七言肇自漢氏,率乏長篇。魏文帝《燕歌行》以后,始自為音節。鮑照《行路難》始別成變調。繼而作者實不多逢。至永明以還,蟬聯換韻,宛轉抑揚,規模始就。故初唐以至長慶,多從其格。即杜甫諸歌行,魚龍百變,不可端倪,而《洗兵馬》、《高都護》、《驄馬行》等篇,亦不廢此一體。士禎所論,以防浮艷涂飾之弊則可,必以景明之論足誤后人,則不免於懲羹而吹齏矣。
《洹詞》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崔銑撰。銑有《讀易馀言》,已著錄。是集題曰《洹詞》,以銑家安陽,境有洹水故也。一卷、二卷曰《館集》,三卷曰《退集》,四卷曰《雍集》,五卷至十卷曰《休集》,十一卷、十二卷曰《三仕集》。皆編年排次,不分體裁,雜著筆記亦參錯於其間。銑力排王守仁之學,謂其不當舍良能而談良知。故持論行己,一歸篤實。其爭大禮,劾張璁、桂萼,風節表表,亦不愧其言。所作《政議》十篇,準今酌古,無儒生迂闊之習。他若《漫記》十條,可以補《宋史》之未備。《訛傳》兩則,可以靖明代之浮言。而《岳飛論》一篇,稱飛之急宜奉詔班師,尤識大體。蓋不以文章著,而文章自可傳也。第十一卷中有《嚴嵩鈐山堂集序》,似涉南園作記之疑。然嵩集載此序,題嘉靖己亥。據《明史嵩傳》,是時方為禮部尚書,未操國柄,尚無由預識其奸。是猶司馬光之於王安石,非陸游之於韓侂胄矣。
《莊渠遺書》十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魏校撰。校有《周禮沿革傳》,已著錄。校欲行周禮於后世,其說頗為迂闊。所著《六書精蘊》,欲以古篆改小篆。而所列古篆,又多杜撰,尤為紕繆。
然校見聞較博,學術亦醇。故是集文律謹嚴,不失雅正。考據亦具有根柢,無忝於儒者之言。其御札《問經義》諸條,亦多精確。惟《郊祀論》一篇,謂見於經者獨有南郊無北郊,而以社當地祇之祭。不知大司樂方丘之文與圜丘相對,圜丘為郊天,方丘為祭地可知。未聞祭社於澤中之方丘,且於夏日之至也。又《祭法》瘞埋於泰折,祭地也,與燔柴於泰壇祭天之文相對,皆北郊祭地之顯證。校乃引《周禮》陰祀用黝牲,駁《祭法》祭地用骍犢為附會。不知《周禮》、《禮記》不能強合,先儒辨之甚明,無庸橫相牽合,自生糾結也。
《儼山集》一百卷、《續集》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集有費寀、徐階二《序》,文徵明《后序》。《續集》前有《唐錦序》,后有《陸師道跋》。皆其子楫所編。
《錦序》及《師道跋》并稱尚有《外集》四十卷,通此二集為一百五十卷。此本不載《外集》。蓋《外集》皆其筆記、雜著,又自別行也。《明史文苑傳》稱“深少與徐禎卿相切磨,為文章。又善書,仿李邕、趙孟頫。賞鑒博雅,為詞臣冠”。《階序》稱深以經濟自許。在翰林,在國子,數上書言事。督學於晉,參藩於楚,旬宣於蜀,則皆有功德於其士民。而惜其獨以文章見。《寀序》亦稱其以剴切不諛忤宰臣,左遷以后,略無感時憤俗之意,而舉其《發教巖詩》、《峽江道中詩》證其無所怨尤。今觀其集,雖篇章繁富,而大抵根柢學問,切近事理,非徒斗靡夸多。當正、嘉之間,七子之派盛行。而獨以和平典雅為宗,毅然不失其故步,抑亦可謂有守者矣。
《迪功集》六卷、附《談藝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徐禎卿撰。禎卿有《翦勝野聞》,已著錄。其平生論詩宗旨,見於《談藝錄》及《與李夢陽第一書》。如云“古詩三百,可以博其源。遺篇十九,可以約其趣。樂府雄高,可以勵其氣。《離騷》深永,可以裨其思。然后法經而植旨,繩古以崇辭。或未盡臻其奧,吾亦罕見其失也”。又云“繩漢之武,其流也猶至於魏;宗晉之體,其弊也不可以悉據”。其所談仍北地摹古之門徑。特夢陽才雄而氣盛,故枵張其詞。禎卿慮淡而思深,故密運以意。當時不能與夢陽爭先,日久論定,亦不與夢陽俱廢,蓋以此也。王士禎《居易錄》稱黃庭堅自定其詩為《精華錄》,僅三百首。禎卿自定《迪功集》亦三百首。此本凡樂府四十四首、贈答詩十六首、游覽詩二十五首、送別詩四十首、寄憶詩二十一首、詠懷詩十二首、題詠詩二十一首、哀挽詩三首,共一百八十二首,不足三百之數。而五卷以下則為雜文二十四篇,題正德庚辰刊。前有李夢陽、顧璘《序》,并稱六卷,當是原本。不知何以與士禎所言不符,豈士禎所見別有一本歟。毛先舒《詩辨坻》曰:“昌穀《迪功集》外,復有《徐迪功外集》,皇甫子安為序而刻之者。又有《徐氏別稿》五集,曰《鸚鵡編》、《焦桐集》、《花間集》、《野興集》、《自慚集》。”又曰:“《迪功集》是所自選,風骨最高。《外集》殊復奕奕。
《焦桐》多近體,最疵。《鸚鵡》多學六朝,間雜晚唐,有《竹枝》、《楊柳》之韻。《花間》‘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於詩為小乘,入詞亦苦於不稱。他如‘花間打散雙蝴蝶,飛過墻兒又作團’。《詠柳花詩》云‘轉眼東風有遺恨,井泥流水是前程’,便是詞家情語之最”云云。今不盡可見矣。
《鄭少谷集》二十五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鄭善夫撰。善夫有《經世要錄》,已著錄。其詩規模杜甫,多憂時感事之作。林貞恒《福州志》病其時非天寶,地遠拾遺,為無病而呻吟。然武宗時奄豎內訌,盜賊外作,詩人蒿目,未可謂之無因。王世懋《藝圃擷馀》曰:“閩人家能佔畢,而不甚工詩。國初林鴻、高廷禮、唐泰輩皆稱能詩,號閩南十才子。
然出楊、徐下遠甚,無論季迪。其后氣骨崚崚,差堪旗鼓中原者,僅一鄭善夫耳。
其詩雖多摹杜,猶是邊、徐、薛、王之亞”云云。斯言持其平矣。善夫《論詩》五言云:“大哉杜少陵,苦心良在斯。末流但叫噪,古意漫莫知。鳳鳥空中鳴,眾禽反見嗤。”觀其抒論,知其不諧於俗也。
《太白山人漫稿》八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孫一元撰。一元字太初,自稱秦人。或傳為安化王孫。王世貞《題一元墓詩》曰:“死不必孫與子,生不必父與祖。突作憑陵千古人,依然寂寞一抔土。”
蓋其蹤跡詭異,當時即莫之詳也。嘗棲太白之巔,故稱太白山人。又嘗西入華,南入衡,東登岳,又南入吳,與劉麟、吳珫、陸昆、龍霓稱“苕溪五隱”。晚而就婚施氏,遂卒於吳興。麟為文以表其墓。事跡具《明史隱逸傳》。一元才地超軼,其詩排奡凌厲,往往多悲壯激越之音。《靜志居詩話》謂其瓣香在黃庭堅,體格固略相近。然庭堅之詩,沉思研練而入之,故蟠拏崛強之勢多。一元之詩,軒豁披露而出之,故淋漓豪宕之氣盛。其意境亦小殊也。《明史藝文志》載一元《太白山人稿》五卷。此本為崇禎中湖州周伯仁所刻,凡八卷。蓋據吳興張氏本及陽湖本而合輯之。目錄於八卷之末尚標有補遺若千首,而卷內無之。豈當時有志搜訪而未得歟。閔元衢《歐馀漫錄》載一元逸詩有《送許相卿詩》一首,見許氏譜;《題王伯雨園亭》二首,見《烏青鎮志》;《和吳甘泉》四首,《重游》一首,《君馬黃》一首,見真跡;《飲馬長城窟》一首,見盧志菴所錄。續於紀宣符家得十四首。又稱鮑稚弢家有其詩,抄約千馀首。而梁清遠《雕邱雜志》亦稱所藏一元墨跡,有《送別李遠菴北上詩》,風調極高,不知《漫稿》何以不載。則其散佚已多矣。
《苑洛集》二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韓邦奇撰。邦奇有《易學啟蒙意見》,已著錄。是集凡序二卷、記一卷、志銘三卷、表一卷、傳一卷、策問一卷、詩二卷、詞一卷、奏議五卷、《見聞考隨錄》五卷。乃嘉靖末所刊,汾陽孔天允為之序。當正、嘉之際,北地、信陽方用其學提唱海內。邦奇獨不相附和,以著書馀事,發為文章。不必沾沾求合於古人,而記問淹通,凡天官、地理、律呂、數術、兵法之屬無不博覽精思,得其要領。故其徵引之富,議論之核,一一具有根柢,不同綴拾浮華。至《見聞考隨錄》所紀朝廷典故,頗為詳備。其間如譏于謙不能匡正之失,及辨張采阿附劉瑾之事,雖不免小有偏駁,而敘次明晰,可資考據。其他辨論經義,闡發易數,更多精確可傳。蓋有本之學,雖瑣聞雜記,亦與空談者異也。
《東洲初稿》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夏良勝撰。良勝有《中庸衍義》,已著錄。《明史》本傳稱良勝除名以后,輯其部中章奏,名曰《銓司存稿》,凡議禮諸疏俱在。今已不傳。此其詩文集也。
前七卷為雜文,第八卷為詩,第九卷為《考定皇極指掌諸圖》,第十卷為《天文便覽》,自十一卷以下皆題曰《仕止隨錄》,十一、十二兩卷雜錄諫南巡下獄疏奏詩文及同時諸人投贈申救之作,十三、十四兩卷雜錄家居詩文。自十三卷以前皆題門人滇池羅江編,十四卷則題門人鍾陵江治續編。《明史藝文志》載《東洲稿》十二卷,詩八卷,與此本卷帙互異。然此本題曰《初稿》,刻於正德十五年。其嘉靖以后諸作,咸未之及。史所載者,殆其全集之卷數歟。良勝兩以直諫謫,風節凜然。其詩文無意求工,而皆岳岳有直氣。雖不以詞藻著名,要非雕章繪句之士所可同日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