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8章

明袁凱撰。凱字景文,華亭人。洪武中由舉人薦授監察御史,以病免歸。事跡具《明史文苑傳》。其集舊有祥澤張氏刻本,乃凱所自定,歲久散佚。天順中朱應祥、張璞所校選者名《在野集》,多以己意更竄。如“煙樹微茫獨倚欄”,改為“煙樹微茫夢里山”,蓋以詩用“刪山”韻而“欄”字在“寒桓”韻。不知《洪武正韻》已合二部為一。凱用官韻,非奸韻也。“故國飄零事已非”,改為“老去悲秋不自知”,蓋以凱已仕明,欲諱其前朝之感。不知據陶宗儀《輟耕錄》,是詩作於至正末,乃用金陵王謝燕事,下句自明,非為元亡作也。至“雨聲終日過閑門”,改為“雨聲隨處有閑門”,更不知其點竄之意何居矣。弘治間,陸深得舊刻不全本,與何景明、李夢陽更相刪定,即所刊《瓦缶集》、《既悔集》是也。隆慶時,何元之得祥澤舊刻,以活字校印百部傳之。萬歷間,張所望復為重刻。此本乃國朝曹炳曾所校,以張本為主,而參以何氏本,正其謬誤,較諸本差完善焉。凱以《白燕詩》得名,時稱“袁白燕”。《李夢陽序》則謂“《白燕詩》最下最傳,其高者顧不傳”。今檢校全集,夢陽之說良是。《何景明序》謂明初詩人以凱為冠。蓋凱古體多學《文選》,近體多學杜甫,與景明持論頗符,故有此語。未免無以位置高啟諸人,故論者不以為然。然使凱馳騁於高啟諸人之間,亦各有短長,互相勝負,居其上則未能,居其下似亦未甘也。陸深《金臺紀聞》載啟《贈凱詩》曰:“清新還似我,雄健不如他。”其語殊不似啟,殆都穆等依托為之。(案二語啟集不載,深聞之於穆,穆聞之史鑒,鑒聞之朱應祥云。)然深以兩言為實錄,則頗不謬云。

《榮進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吳伯宗撰。伯宗名佑,以字行,金谿人。洪武辛未進士第一。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后降檢討以終。事跡具《明史》本傳。伯宗守正不阿,雖忤旨貶謫,不少悔。胡惟庸擅權之日,勢焰張甚,獨毅然上疏劾之,風節棱棱,殊不可及。所著有《南宮集》、《使交集》、《成均集》,共二十卷,又《玉堂集》四卷,今皆未見。此本中有《奉使安南》、《國學釋奠》、《玉堂燕坐》諸詩,疑原集散佚,后人掇拾殘剩,合為此編也。一卷冠以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小傳》一篇,次為鄉試、會試、御試卷。二卷、三卷皆詩,而附以賦及詩補遺。四卷為雜文。目錄首列序文,而卷首無之,蓋傳寫佚脫。詩文皆雍容典雅,有開國之規模。明一代臺閣之體,胚胎於此。其鄉試、會試諸篇,可以考見當時取士之制,與文字之式。惟陸深《金臺紀聞》稱:“洪武前三科猶沿元制,用經疑。至二十一年戊辰,始定今三場之制。”而集中所載試卷,乃經義而非經疑,殊不可解。又第三卷有《上問安南事》五言詩,與諸選本所載日本使臣嗐哩嘛哈《答明太祖詔問日本風俗詩》,僅字句小異,未詳孰是。然其詩皆夸大日本之詞,不應出自伯宗之手,或伯宗后人因其曾使安南,誤剽入之歟。今姑仍舊本錄之,而記其所疑,以備參考焉。

《梁園寓稿》九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王翰撰。翰字時舉,禹州人。元季隱居中條山。明初出為周王橚長史。

王素驕,有異志。翰屢諫弗納,斷指佯狂去。后王敗,得不坐。其事附見《明史周王傳》中。后起為翰林編修,尋謫廉州教授。夷獠亂,城陷,抗節死。《明史藝文志》載所著有《敝帚集》五卷、《梁園寓稿》九卷。《敝帚集》今未見。

此書卷數與《明史》合。焦竑《經籍志》止稱《寓稿》二卷,誤也。《焦志》別載翰《山林樵唱》一卷,今亦未見,殆并佚歟。翰始抗驕王,終殉國難,其立身具有本末。發為文章,率具剛勁之氣,故古體往往有質直語。然自抒性情,無元人秾纖之習。七言古體,聲調亦頗高朗。朱彝尊輯《明詩綜》,未錄翰詩,當由未睹斯集。今以其人而特存之,亦圣代表章忠烈,闡揚幽隱之意也。

《自怡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璉撰。璉字孟藻,青田人,誠意伯基長子。洪武十年為考功監丞,兼試監察御史。出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為胡惟庸所脅,墮井死。事跡附見《明史劉基傳》。是集為其子廌所編。末附洪武十三年國史院編修官吳從善所作哀辭,備述基從太祖起兵,璉在南田山,制馭諸草竊,請設談洋巡檢,以靖逃盜之源,及沮沈立本媚附權臣事。惟以材略氣節稱之,不及其文章。卷首載秦府紀善《黃伯生序》,乃稱嘗見其遇事剛果,坐折奸佞,不撓不阿。宜其少年銳氣,盛滿於中。今讀其詩,顧乃溫柔沖淡,怛然有愛君憂國之至情,而自視欿然如有不足,以為庶幾於聞道。今觀其詩,惟七言律詩頗涉流利圓美,不出元末之格。然僅三首,蓋非所喜作。至於五言古體,居集中之太半,皆詞旨高雅,而運思深摯,殆於駕兩宋而上之。以繼《犁眉》諸集,可謂不愧其父。而明人罕稱道之者,殆轉以勛閥掩歟。

《斗南老人集》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胡奎撰。奎字虛白,海寧人。生元至順間,嘗游貢師泰之門。明初以儒學徵,官寧王府教授。是集前有寧王權《序》,稱其“晚年泊舟鄱陽望湖亭,見石刻東坡《黑云堆墨未遮山詩》,次韻和之。俄見一叟來,誦其詩曰:子非斗南老人耶?因以自號。”其事頗怪,疑好事者附會之,莫由詰其真妄也。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吾鄉云東逸史曾手錄其稿,舊藏項氏天籟閣,繼歸高氏稽古堂,后為華山馬思贊所藏。”案今世所傳奎集皆出天籟閣抄本,止有四卷。前有項元汴題識,而無寧王原《序》。此本為明初寧王府文英館所刊,見於《寧藩書目》。

昆山徐氏傳是樓又從原刻影抄,實分六卷。凡詩一千九百馀首,與項氏所藏互校,乃知彼多所脫佚,不為足本。觀《寧王序》中,又載:“宗哲徐將軍居西山,有道士過訪,食蕨。道士吟一絕句云:‘一拳打得地皮穿,握住東風不放拳。只待杜鵑啼血后,展開鳳尾始朝天。’問其所作,以箸書‘斗南一人’四字。時先生未有是稱,后得先生稿,方知先生詩也。”與望湖亭和詩一事,文相連屬,而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獨未采錄。知彝尊所見惟天籟閣殘本。其記望湖亭事亦從都穆《南濠詩話》摭入耳。奎詩不事雕飾,往往有自然之致。彝尊謂其功力既深,格調未免太熟,誦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其言誠不為過。然舂容和雅,其長處亦不可掩。視后來之捃拾摹擬者,固有間矣。

《希澹園詩》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虞堪撰。堪字克用,一字勝伯,長洲人。至正中隱居不仕。故其《題趙孟頫畫絕句》有曰:“王孫今代玉堂仙,自畫苕溪似輞川。如此青山紅樹里,可無十畝種瓜田。”深諷其出事二姓。然堪至洪武中,竟起為云南府學教授,卒於官。

蓋與仇遠入元事同一例。原本題曰:“元虞堪”,非其實也。堪隸籍長洲,而集中《巖居高士圖歌》有“我亦本是青城人”句,《畫山曲》有“家山萬里隔,蜀道正難行”句,《朱仲叔山水引》有“西蜀書生”句。而《西蜀二絕句》、《三峽謠》、《旅懷詩》、《憶錦官詩》、《送張士皋歸閩中詩》、《次韻陸高士見寄詩》、皆於蜀有故鄉之思。而《成都使君王季野席上詩》,則并作於蜀。考《宋史》虞允文本蜀人,而虞集亦每自署西蜀。堪於允文為七世孫,於集為從孫,意其流寓長洲,而於蜀仍往來未絕歟。此集后有《自跋》,稱丁未歲冬至前一日。

案丁未為元至正二十七年,則皆元時所作,而入明以后篇什,遂不復見。相傳堪沒后,所遺翰墨尚數篋。其子孫不讀書,漫置屋中,久而亡之,則其散佚者固亦多矣。詩多題畫之作。又丁元末造,時有憂時感事之言。古體氣格頗高,近體亦音節諧婉。惟七言律詩,刻意欲效黃庭堅,而才力淺薄,終不相近。然大致婉約秀逸,頗饒情韻,無當時秾艷之習,亦可謂娟娟獨立矣。世又有堪詩別本,題曰《鼓枻稿》者,與此集互相檢勘,其詩篇數多寡并同。惟前后編次稍異。或即堪之原本,或后人別題以行,均未可定。今附存其目於此,不復錄焉。

《鵝湖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明龔斅撰。斅,鉛山人。《明史》無傳。惟《太祖本紀》載:“洪武十三年九月丙午,置四輔官,以儒士王本、杜佑、龔斅、趙民望、吳源為春夏官。”又《宋訥傳》稱:“訥為祭酒,與訥定學規者,司業王嘉會、龔斅。三人年俱高,須發皓白,終日危坐,堂上肅然。”而亦不詳其本末。考《鉛山縣志》,稱:“斅先以明經分教廣信,輯朱子之說,補六經圖。御史葉孟芳薦其學行,徵入為四輔官,以老乞歸。又召為國子祭酒,卒於官。著有《經野類抄》二十八卷。”

蓋亦窮經篤學之士也。其集見於焦竑《經籍志》者六卷,流傳甚鮮。程敏政《明文衡》、黃宗羲《明文海》蒐采極博,而均不及其名姓,則亡佚久矣。今惟《永樂大典》尚頗載其詩文。詩雖多沿元季馀波,而清婉諧暢,亦自瑯瑯可誦。文則原本經術,結構謹嚴,實能不愧於作者。其《送周倬張溥使高麗序》,稱“洪武十八年命倬等往封國王”,而《明史高麗傳》失載其事。又《贈劉叔勉奉使西洋回序》,稱:“洪武二年春,詔叔勉往使。三年夏,才至西洋。”而《明史浡泥傳》乃稱:“三年八月命御史劉敬之往使,閱半年始抵其國。”年月參錯不合,自當以斅所記為得其實,是亦足以資考證也。謹掇拾薈稡,仍依原目,定為六卷著於錄。

《滎陽外史集》七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鄭真撰。真字千之,鄞縣人。《成化四明郡志》稱其研窮六籍,尤長於《春秋》。吳澄嘗策以治道十二事,皆經史之雋永,真答之無凝滯。洪武四年鄉試第一。授臨淮縣教諭,升廣信府教授。與兄駒、弟鳳并以文學擅名,真尤以古文著。初與金華宋濂聲價相埒,嘗與濂共作《裴中著存堂記》,真文先成,濂為之閣筆。后濂致位通顯,黼黻廟廊。真偃蹇卑棲,以學官沒世,故聲華闃寂,傳述者稀。今觀所作,雖不能與濂并騖詞壇,而義有根柢,詞有軌度,與濂實可肩隨,未可以名位之升沉,定文章之優劣也。原集百卷,明代已佚其三十卷。今所存者亦多殘闕失次,訛不勝乙,或至於不可句讀。殆世不甚傳,故莫為是正,其不全佚者幸耳。今推驗文句,各為校定。其必不可通者,則仍原本錄之,庶不失闕疑之義焉。

《全室外集》九卷、《續集》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僧宗泐撰。宗泐字季潭,臨安人。洪武初舉高行沙門,命住天界寺。尋往西域求遺經,還授左善世。太祖欲授以官,固辭。太祖為撰《免官說》。其后胡惟庸謀逆,詞連宗泐,特原之。是編題曰《外集》,蓋釋氏以佛經為內學,故以詩文為外,猶宋釋道璨《柳塘外集》例也。首二卷為應制詩,及樂府供佛、贊佛諸曲。三卷至八卷為古近體詩。九卷為疏及題跋。《續集》詩文合編,而詩文之間闕四頁,其原數遂不可考。今所存者凡詩三十六首、題跋十五篇。《千頃堂書目》作《全室外集》十卷,蓋合此一卷言之耳。宗泐雖托跡緇流,而篤好儒術。

故其詩風骨高騫,可抗行於作者之間。徐一夔作是集《序》,稱其:“如霜晨老鶴,聲聞九皋,清廟朱弦,曲終三嘆。彷佛近之。皎然、齊己固未易言,要不在契嵩、惠洪下。與句曲外史張羽,均元明之際方外之秀出者也。”《千頃堂書目》載宗泐尚有《西游集》一卷,蓋奉使求經時道路往還所作。見聞既異,其記載必有可觀。今未見其本,存佚殆不可知矣。徐禎卿《翦勝野聞》謂宗泐奉使西域,未至其地,途遇神僧幻化而歸者。蓋未知宗泐有此集,故造是齊東之語,與所謂宗泐蓄發還俗者同一謬妄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沧市| 冕宁县| 喀喇沁旗| 喜德县| 徐州市| 周口市| 呈贡县| 吐鲁番市| 大同市| 陈巴尔虎旗| 吉首市| 九江市| 兴宁市| 麦盖提县| 康马县| 米易县| 宜丰县| 明溪县| 西华县| 鸡西市| 林口县| 琼中| 迁西县| 大兴区| 锡林郭勒盟| 虎林市| 简阳市| 桐庐县| 水富县| 通化县| 汶川县| 慈溪市| 桂平市| 辉南县| 莱州市| 略阳县| 浮山县| 宿迁市| 东阿县| 巴南区| 尖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