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93字
- 2015-12-26 16:11:54
惟明季有刻本二十七卷,尚存於世,既多漏略,編次亦失倫類。今據以為本,而別采《永樂大典》所載,刪其重復,補其遺闕,得雜文八十八首、賦三首、詩四百六十三首,共為五百八十四首,厘為二十四卷。較之九百原數,已及其大半,亦足見其崖略矣。又集中有《和陶詩序》,自謂“年五十二,退居無事,日讀陶詩,擬其題以發己意,得詩若干篇”云云。今集中乃無一篇。殆別為一編,未以入集,故《永樂大典》不收歟。養浩為元代名臣,不以詞翰工拙為重輕。然讀其集,如陳時政諸疏,風采凜然。而《哀流民操》、《長安孝子賈海詩》諸篇,又忠厚悱惻,藹乎仁人之言,即以文論,亦未嘗不卓然可傳矣。
《白云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釋英撰。釋英字存實,錢塘人,唐詩人厲元之后也。早喜為詩,歷游閩海、江淮、燕、汴間。一日登徑山聞鐘聲,忽有所悟,遂去為浮屠,蓋亦倚松老人饒節之流也。顧嗣立選《元百家詩》,收入此集。其目錄題曰“存實”,蓋舉其字。
卷端標名則曰“白云上人英”,蓋以英為一字名也??剂河猩v、僧肇皆連“僧”字為名,安知其不以“釋英”為名,取義於釋家之英乎?雖牟巘、趙孟頫、胡長儒、林昉、趙孟若諸序皆稱曰“英上人”,此猶道林稱林公,慧遠稱遠公耳,不足證其非二名也。集中《夜坐讀珦禪師潛山集詩》,有“遠想人如玉,何時叩竹房”句。文珦與賈似道同時,則釋英當亦宋末人。但其為僧在宋時、元時,則無文可考。觀《趙孟頫序》,蓋亦厭棄世事,遁入空門,與遺民之有托而逃者,其事不同。詩中多閑適之作,而罕睹興亡之感,是一證矣。其才地稍弱,未脫宋末江湖之派,而世情既淡,神思自清,固非如高九萬輩口山水而心勢利者所可同日語也。其《贈趙孟若》七言律詩,亦見張羽《靜居集》中。然附載趙孟若和詩,而卷端又有《孟若序》。則二人倡和,於事理為近。《張集》蓋偶爾誤收。集末跋語,亦牟巘作,而題曰《跋厲白云詩》。核《跋》中詞意,猶其未為僧時所作,已稱“白云”。然則并顧嗣立“白云上人”之稱,亦以意為之者與。
《稼村類稿》三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王義山撰。義山字元高,豐城人。宋景定中進士,知新喻縣,歷永州戶曹。
入元,官提舉江西學事。原刻題曰宋人,非其實也。是集乃其子惟肖所編。以義山退老東湖之上,扁讀書之室曰“稼村”,因以為名。凡各體詩三卷、雜文二十七卷。詩文皆沿宋季單弱之習,絕少警策。故王士禎《居易錄》以為蕪淺無足取,且詆為最下最傳。然觀義山在湖南時,湘潭縣豪因爭田不遂,獻之學。義山引《春秋》“齊人來歸汶陽之田”斷其非,頗合經義。故集中說經之作,亦往往自出新意。如解《周禮》“師氏職中大夫、保氏職下大夫”,而謂《鄭注》稱周公、召公兼攝之非。又解“古者天子冕服備十二章”,而謂《鄭注》九章、五章之非。
皆頗有根據,不同剿襲。至表啟諸作,亦頗織組自然,實與劉克莊《后村集》蹊逕相近。雖榛楛之勿翦,亦蒙茸於集翠。概加排斥,則又太過之論矣。
《桐江續集》三十七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元方回撰?;赜小独m古今考》,已著錄。所撰有《虛谷集》,今未見。此《桐江續集》,皆其元時罷官后作。集中有《自序》,稱二十卷。而《千頃堂書目》作五十卷。今觀集中四卷末題“從事郎寧國路儒學教授同舍生曹祐編次”。
五卷末題“男方存心、正心刊行”。六卷未題“初授徽州路儒學教授馮蒙龜、林一桂等刊”。九卷末題“表侄劉秉懿謹編刊行”。十卷末題“甥侄汪庭芝謹編”。
二十五卷末題“古杭徐芝石宅滄浪山房刊行”。二十七卷末題“學生徐編次”,而佚其名。則后人所增益,非其舊也。此本猶元時舊刻,有玉蘭堂印,又有季滄葦藏書印。蓋文徵明所藏,復歸泰興季振宜者。詩集闕一卷、二卷、三卷、二十一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二卷、三十四卷、三十六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僅存二十九卷。文集惟第一卷目次可辨,馀皆初刊稿本,“卷”字下但有墨臺,不知首尾,以數計之,約存八卷。中間頗有闕頁,無別本可校,今亦仍之。觀吳之振重刊《瀛奎律髓》,疑書首一序非回所作。今集中載此文在《送王俊甫序》后、《劉子敬吟卷序》前,知之振未見此集,則亦希覯之本,不以殘闕廢矣?;厝似繁拔?,見於周密《癸辛雜識》者,殆無人理。然觀其集中諸文,學問議論,一尊朱子。崇正辟邪,不遺馀力,居然醇儒之言。就文言文,要不可謂其悖於理也。其詩專主江西,平生宗旨,悉見所編《瀛奎律髓》中。雖不免以粗率生硬為老境,而當其合作,實出宋末諸家上,更不能以其人廢矣。
《野趣有聲畫》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楊公遠撰。公遠字叔明,歙縣人。是集前有咸淳中《吳龍翰序》,稱一卷。
而此本二卷。然至元乙酉《方回跋》在上卷末,所載《回溪道中》一詩,乃在下卷中。使原為二卷,則此跋不應介在其間;使集中原載此詩,則回又必不更錄其全文。知原集止一卷,而下卷為后人所續輯。故又有《丙戌初度詩》在作跋后一年也。其詩不出宋末江湖之格,蓋一時風尚使然,一邱一壑,亦有佳致。以久無刊本,故選宋、元詩者多遺之。明嘉靖丙申,汪元錫始得本於其族子瀚,乃復傳抄。集中有《至元乙酉生朝詩》,稱“六十平頭慳兩歲”,則是年五十八。以長歷推之,當生於理宗紹定元年,宋亡時年四十九。入元未仕,當從周密之例,稱南渡遺民。然集中《春雪詩》題下注“己卯正月初三作”。是時正張世杰、陸秀夫等蹈海捐生之歲,而其詩有“向曉披衣更擁衾,更無一事惱胸襟”,則是以宋之存亡付諸度外,與前朝故老惓惓舊國者迥殊。且入元以后,干謁當路,頌揚德政之詩,不一而足。其未出仕,當由梯進無媒,固不能與密之終身隱遯者同日語矣。今系之元人,從其志也。
《月屋漫稿》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黃庚撰。庚字星甫,天臺人。厲鶚以其生於宋末,入元未仕,遂收入宋詩。
然宋亡時庚尚幼,觀其集首《自序》,乃泰定丁卯所作。時元統一海內已五十七年,不得仍系之宋。今仍題作元人,從《浙江通志文苑傳》例也。庚嘗客山陰王英孫家,試越中詩社枕易題,庚為第一,考官乃李侍郎。今評語與原詩并在集中。(案張觀光《屏巖小稿》亦有此事,未詳孰是,姑兩存之。)蓋甚為當時所推重。其詩沿江湖末派,體格不免稍卑,而觸處延賞,亦時逢警語。如五言之“斜陽明晚浦,落葉瘦秋山”、“柳色獨青眼,梅花同素心”、“鳴榔丹葉聚,撒網浪花圓”諸句,七言之“鐘帶夕陽來遠寺,碑和春雨臥平蕪”、“細柳雨中垂綠重,殘花風里亂紅輕”、“清夜夢分千里月,故鄉人各一方天”、“風月滿懷詩可寫,雪霜侵鬢鏡先知”諸句,類皆風致婉約,猶具晚唐之一體。王士禎《居易錄》謂《月屋漫稿》一卷,皆庸下無足取,未免詆之太甚矣。
《剡源集》三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戴表元撰。表元字帥初,一字曾伯,慶元奉化人。宋咸淳中登進士乙科。
除建康教授,遷臨安,又遷行戶部掌故、國子主簿,皆以兵亂不就。元大德中,以薦除信州教授。調婺州,移疾歸。再以修撰博士薦,不起,終於家。事跡具《元史儒學傳》。表元所著《剡源集》,明初上於史館,宋濂曾序而刻之,凡二十八卷,其版久佚。此本乃嘉靖間四明周儀得其舊目,廣為蒐輯,厘為三十卷,表元后裔洵復梓行之。王士禎《居易錄》稱海寧刻《剡源集》四卷,乃黃宗羲所選錄,非完書也。表元少從王應麟、舒岳祥游,學問淵源,具有授受。顧嗣立《元詩選小傳》,稱:“宋季文章氣萎苶,而詞骫骳,帥初慨然以振起斯文為己任。其學博而肆,其文清深雅潔,化朽腐為神奇。間事摹畫,而隅角不露。
尤自秘重,不妄許與。至元、大德間,東南之士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時,帥初一人而已?!庇忠五ブ栽弧板L學文於黃文獻公。公於宋季詞章之士樂道之而不已者,惟剡源戴先生為然”云云。於元人之中,推之獨至。今觀其詩文,信嗣立所論不誣也。
《剩語》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是集散見《永樂大典》中,或題曰《艾性夫剩語》,或題曰《艾性夫孤山晚稿》。而不著性夫為名為字,亦不載時代。今考《江西通志》,稱“撫州三艾”,叔可字無可,憲可字元德,性字天謂,皆工於詩。性闔門教授,執經者盈門,著有《孤山詩集》,與《永樂大典》所題《孤山晚稿》相合。吳澄《支言集》有高夔妻艾氏墓志,稱“為咸淳貢生性夫之女,習見其家儒教,屢以勖其夫”云云。
與《永樂大典》所題艾性夫合。疑《江西通志》本作性夫,字天謂,傳刻脫一“夫”字也??技杏兄x枋得《輓詩》一首,則性夫元初尚存。又曹安《讕言長語》,稱“於成化五年,之元江署學,一家多藏書,內一詩集乃江浙道提舉艾性夫作,貫酸齋作序”云云。宋無江浙道提舉,蓋其晚年已仕元矣。性夫雖講學之家,而其詩氣韻清拔,以妍雅為宗,絕不似宋末有韻之語錄。五七言古體,筆力排蕩,尤為擅長。曹安稱其七言律太辣,五七言絕歌行語多關世教,并稱其《銅雀硯》、《撲滿吟》、《臨邛道士招魂歌》三首,所論頗為得實。謹采掇排次,厘為二卷,用存其概。至原書本分集編次,其卷目已不可見。而《永樂大典》內題作《剩語》者較多,今故用以標名,不復更為分析云。
《養蒙集》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張伯淳撰。伯淳字師道,嘉興崇德人。宋末舉童子科。至元二十三年以薦除杭州路教授。大德中官至翰林侍講學士。虞集序其集,述其生平甚悉,以漢賈誼比之?!多囄脑颉芬鄶M以陸贄。然所稱論事數十條者,今皆不載於集中,蓋召對面陳,未具疏也。文原又稱其為文恥尚鉤棘,而舂容紆余,鏗乎如金石之交奏,然不喜以藻翰自名。歿后無成稿。其子河東宣慰副使采、長孫武康縣尹炯,訪求遺逸,厘為十卷。今觀其文,源出韓愈,多謹嚴峭健,得立言之體。文原以舂容紆徐稱之,不甚相似。其詩則鄙拙殊甚,古體尤劣。王士禎《居易錄》深詆其膚淺。顧嗣立《元詩選》亦稱其古詩少合作。集中有《題鮮于伯機所藏黃庭經》一首,語較古健,乃趙孟頫作誤入。又稱其近體率皆酬應之作,其言皆允。惟嗣立所摘佳句九聯,則多所未安。如《出郊詩》云:“瘦筇支彳亍,狹路寫之無?!?
此何等語,而顧以為佳乎?;矢洝⒗畎恐T集皆不載詩,不害其為湜與翱,正不必曲為回護也。其集刊版久佚,輾轉傳抄,殘闕頗甚。此本凡文六卷、詩三卷、詞一卷,乃錢塘厲鶚鈔自繡谷吳氏者。鶚頗為校正,然脫簡終弗能補。考顧嗣立《元詩選》中闕字與此本并同,則嗣立所見,亦即此本矣。
《墻東類稿》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陸文圭撰。文圭字子方,江陰人。幼而穎悟,博通經史及天文、地理、律象、醫藥、算數之學。宋咸淳初以《春秋》中鄉選。延祐設科,再中鄉舉。以老疾不應徵召,卒於家。事跡具《元史儒學傳》。文圭當南宋之末,年已二十馀。
入元后五十馀年,至泰定、天歷間,尚應聘設教於容山。至順末猶為陳敬叔作《安定祠記》。又數年至順帝至正初始卒。最為老壽。惟《史》不載其登仕版。
而集中《吳縣學田記》有“至元辛卯余領吳縣學事”語,似亦曾為教官。然辛卯為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文圭只三十馀,而《記》中乃有“余愚且老”句,與文圭情事不合。或此《記》本代人作,而失於標注歟。《史》稱文圭之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涘,東南學者皆宗師之。今核所作,《史》言不謬?!妒贰酚址Q其邃於地理,考核甚詳。今檢集中惟存《辨毛穎傳中山》一條,馀悉不載,殆散佚不可考矣。是集本二十卷,世久無傳。今從《永樂大典》中蒐采遺佚,共得文三百馀篇、詩詞六百馀篇,仍依原目厘為二十卷。雖割裂之馀,重為輯綴,亡失者已多,而據所存者觀之,固元初一作者也。
《青山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元趙文撰。文字儀可,一字惟恭,號青山,廬陵人。宋景定、咸淳間嘗冒宋姓,三貢於鄉。后始復本姓,入學為上舍。宋亡入閩,依文天祥。元兵破汀州,與天祥相失,遯歸故里。后為東湖書院山長,選授南雄文學。其卒也,程鉅夫為作志銘,見於《雪樓集》。劉將孫作墓表,亦見於《養吾集》,載其行履頗詳。
近時顧嗣立《元詩選小傳》,稱其入元授清江教授,而《程志》實作南雄。鉅夫與文交契甚厚,不容有誤,疑嗣立所記乃偶然失考。又《永樂大典》書其名,多作“彣”字。案《集韻》,彣、文音義本通,亦非別有兩名也。文與謝翱、王炎午同入文天祥幕府,滄桑以后,獨不能深自晦匿,以遲暮馀年,重餐元祿。
出處之際,實不能無愧於諸人。然其文章,則時有《哀江南賦》之馀音。擬以古人,其庾信之流亞乎。文嘗自言:“行事使人皆可知可見者,為君子之行;為文使人讀之可曉,考之有證者,為君子之言。”今觀其詩文,皆自抒胸臆,絕無粉飾,亦可謂能踐其言矣。焦竑《國史經籍志》載《青山稿》三十一卷,世鮮流傳。
今從《永樂大典》中裒輯編訂,勒為八卷。
《桂隱文集》四卷、《詩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