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47字
- 2015-12-26 16:11:54
《拙軒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金王寂撰。寂字元老,薊州玉田人,登天德二年進士,歷官中都路轉運使,謚文肅,《金史》不為立傳。元好問《中州集》載其詩入《乙集》中,而仕履亦僅見梗概。今以寂詩文所著年月事跡參互考證,知寂自登第后於世宗大定二年為太原祁縣令。十五年嘗奉使往白霫治獄。十七年以父艱歸。明年起復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馬副都總管。遷通州刺史兼知軍事。又遷中都副留守。二十六年冬由戶部郎出守蔡州。二十九年被命提點遼東路刑獄。章宗明昌初召還,終於轉運使之職。而集中《謝帶笏表》有“世宗饗國,臣得與諫員”語,則又嘗為諫官。
又有“群言交構,擠臣不測之淵”語,而《丁未肆眚詩》有“萬里湘累得自新”句。丁未為大定二十七年。《世宗本紀》載是年三月辛亥,以皇長孫受冊肆赦,并與集合。是寂之刺蔡州,當以人言去國。而集中情事不具其顛末,莫能詳也。
《中州集》稱寂著有《拙軒集》、《北遷錄》諸書。今《北遷錄》已失傳。而好問所選寂詩僅七首,又附見《姚孝錫傳》后一首,其他亦久佚不見。惟《永樂大典》所載寂詩文尚多,雖如好問所摘《留別郭熙民詩》諸聯及蔣一葵《長安客話》所紀《盧植墓詩逸句》,皆未見全篇,亦不能盡免於脫闕。而各體具存,可以得其什七矣。寂詩境清刻鑱露,有戛戛獨造之風。古文亦博大疏暢,在大定、明昌間卓然不愧為作者。金朝一代文士見於《中州集》者不下百數十家,今惟趙秉文、王若虛二集尚有傳本,馀多湮沒無存。獨寂是編幸於沉埋晦蝕之馀復顯於世,而文章體格亦足與《滹南》、《滏水》相為抗行。謹次第裒綴,厘為六卷。俾讀者攬其崖略,猶得以考見金源文獻之遺,是亦可為寶貴矣。
《滏水集》二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金趙秉文撰。秉文字周臣,自號閑閑道人,滏陽人,大定二十五年進士,歷官翰林侍讀學士,拜禮部尚書,事跡具《金史》本傳。元好問《中州集》稱其自幼至老,未嘗一日廢書。著《易叢說》十卷、《中庸說》一卷、《揚子發微》一卷、《太玄贊》六卷、《文中子類說》一卷、《南華略釋》一卷、《列子補注》六卷、《刪集論語孟子說》各十卷、《資暇錄》十五卷,今皆未見,惟此集存。
《史》稱所著詩文三十卷。此本乃二十卷,與《史》互異。然篇目完具,不似有所佚脫。考《中州集》稱秉文所著文章號《滏水集》者,前后三十卷。又劉祁《歸潛志》曰:“趙閑閑本喜佛學,然方之屏山(案屏山,李之純之號也,)顧畏士論,又欲得扶教傳古之名。晚年自擇其文,凡主張佛、老二家者皆削去,號《滏水集》。首以《中和誠》諸說冠之,以擬退之原道。其為二家所作文及其葛藤詩句,另作一編,號《閑閑外集》,以與少林寺長老英粹使刊之。”故二集皆行於世。則《滏水集》本二十卷,別有十卷為《外集》。本傳合而計之,故為三十卷也。《歸潛志》又曰:“李屏山教后學為文,欲自成一家。趙閑閑教后進為詩文,則曰文章不可拘一體,有時奇古,有時平淡何拘。李嘗與余論趙文曰:才甚高,氣象甚雄,然不免有失支墮節處。蓋學東坡而不成者。又趙詩多犯古人語,一篇或有數句,此亦文章病。”又曰:“趙於詩最細,於文頗疏,止論氣象。李於文甚細,論關鍵賓主抑揚,於詩頗疏,止論詞氣才巧。故余於趙則取其作詩法,於李則取其為文法”云云。今觀是集,祁之論可謂公矣。
《滹南遺老集》四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金王若虛撰。若虛字從之,自號慵夫,稿城人,登承安二年經義進士,歷官左司諫,轉延州刺史,入為翰林直學士。金亡后,微服歸里,自稱滹南遺老。越十年,與劉祁東游,卒於泰山。事跡具《金史文藝傳》。史稱若虛有《慵夫集》、《滹南遺老集》,均曰若干卷,不詳其數。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滹南遺老集》四十五卷,與《王鶚序》合。《慵夫集》虞稷雖著錄,而卷數則闕。考大德三年《王復翁序》,稱以《中州集》所載詩二十首附卷未,則《慵夫集》元時已佚,惟此集存耳。此本凡《五經辨惑》二卷、《論語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記辨惑》十一卷、《諸史辨惑》二卷、《新唐書辨》三卷、《君事實辨》二卷、《臣事實辨》三卷、《議論辨惑》一卷、《著述辨惑》一卷、《雜辨》一卷、《謬誤雜辨》一卷、《文辨》四卷、《詩話》三卷、雜文及詩五卷,與四十五卷之數合。然第三卷惟《論語辨惑序》一篇、《總論》一篇僅三頁有奇,與他卷多寡懸殊。疑傳寫佚此一卷,后人割第四卷首三頁改其標題,以足原數也。
蘇天爵作安熙行狀,云:“國初有傳朱氏《四書集注》至北方者,滹南王公雅以辨博自負,為說非之。”今考《論語孟子辨惑》乃雜引先儒異同之說,斷以己意,其間疑朱子者有之,而從朱子者亦不少,實非專為辨駁朱子而作,天爵所云,不知何據。觀其稱陳天祥宗若虛之說,撰《四書辨疑》,因熙斥之,遂焚其稿。今天祥之書具存,無焚稿事,則天爵是說,特欲虛張其師表章朱子之功耳,均非實錄也。其《五經辨惑》頗詰難鄭學,於《周禮》、《禮記》及《春秋三傳》亦時有所疑。然所攻者皆漢儒附會之詞,亦頗樹偉觀。其自稱不深於《易》,即於《易》不置一詞。所論實止四經,則亦非強所不知者矣。《史記辨惑》、《諸史辨惑》、《新唐書辨》皆考證史文,掊擊司馬遷、宋祁似未免過甚,或乃毛舉細故,亦失之煩瑣。然所摘遷之自相牴牾與祁之過於雕斫,中其病者亦十之七八。
《雜辨》、《君事實辨》、《臣事實辨》皆所作史評。《議論辨惑》、《著述辨惑》皆品題先儒之是非。其間多持平之論,頗足破宋人之拘攣。《雜辨》二卷於訓詁亦多訂正。《文辨》宗蘇軾而於韓愈間有指摘。《詩話》尊杜甫而於黃庭堅多所訾議。蓋若虛詩文不尚劖削鍛煉之格,故其論如是也。統觀全集,偏駁之處誠有,然金、元之間學有根柢者,實無人出若虛右。吳澄稱其博學卓識,見之所到,不茍同於眾,亦可謂不虛美矣。
《莊靖集》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金李俊民撰。俊民字用章,澤州人。承安五年以經義舉進士第一,應奉翰林文字。未幾,棄官教授。南遷后,隱於嵩山,自號鶴鳴道人。元世祖以安車召見,仍乞還山。卒,賜謚莊靖先生。集凡詩七卷、文三卷,澤州守段正卿嘗為刊行,長平李仲紳等為之序。明正德間,郡人李瀚重付諸梓。今版已久佚,只存寫本而已。俊民抗志遯荒,於出處之際能潔其身。集中於入元后只書甲子,隱然自比陶潛。故所作詩類多幽憂激烈之音,系念宗邦,寄懷深遠,不徒以清新奇崛為工。
文格沖澹和平,具有高致,亦復似其為人。雖博大不及元好問,抑亦其亞矣。詩末間有注語,序不言何人所加,無可考證。今仍舊本錄之,而注者姓名則姑闕焉。
《遺山集》四十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金元好問撰。好問字裕之,秀容人,登興定五年進士,歷內鄉令。天興中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事跡具《金史文藝傳》。是集凡詩十四卷、文二十六卷,為明儲巏家藏本。弘治戊午,沁州李翰為刊版以行。
前有李冶、徐世隆二《序》,末有王鶚、杜仁杰二《跋》。集末《附錄》一卷,則儲巏所裒輯也。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南渡末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流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晚年嘗以史筆自任,構野史亭,采金源君臣遺言往行,裒輯紀錄至百馀萬言。今《壬辰雜編》諸書雖已無傳,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所著,故於“三史”中獨稱完善,亦可知其著述之有裨實用矣。
《湛然居士集》十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八世孫,金尚書右丞履之子。從太祖平定四方,太宗時官至中書令。至順元年追封廣寧王,謚文正。事跡具《元史》本傳。耶律或作移刺,蓋譯語之訛。焦竑《經籍志》以為兩人,非也。是集所載詩為多,惟第八卷、第十三卷、十四卷稍以書、序、碑、記錯雜其中,編次殊無體例,疑傳寫者亂之。史稱其旁通天文、地理、術數及二氏、醫卜之說,宜其多有發揮。而文止於斯,不敵詩之三四,意者尚有佚遺歟。然十四卷之數與諸家著錄皆符。或經國之暇,惟以吟詠寄意,未嘗留意於文筆也。王士禎《池北偶談》摘錄其《贈李郡王筆》、《寄平陽潤老》、《和陳秀玉韻》、《贈富察元帥河中》、《游西園》、《壬午元旦》諸詩,以為頗有風味,而稱其集多禪悅之說。考僧行秀所作《集序》,稱楚材年二十七,受顯訣於萬松,盡棄宿學。其耽玩佛經,蓋亦出於素習。平水王鄰則曰“按元裕之《中州集》,載右相文獻公詩,又稱趙閑閑為吾道主盟,李屏山為中州豪杰,知晉卿學問淵源有自來矣。故旁通詣極,而要以儒者為歸”云云。今觀其詩,語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煉為工。雖時時出入內典,而大旨必歸於風教。鄰之所云,殆為能得其真矣。
《藏春集》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劉秉忠撰。秉忠有《玉尺經》,已著錄。秉忠博覽好學,尤邃於《易》,凡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故術數家言多托之以行世,往往不可盡信。至其所著文集,見於本傳者十卷。今此本只六卷,乃明處州知府馬偉所刊。前五卷為各體詩,末一卷為附錄誥敕、志文、行狀,而不及所著雜文。故秉忠所上《萬言書》及其他奏疏見於本傳者,概闕焉。蓋文已佚而僅存其詩,故卷目多寡與本傳不合也。秉忠起自緇流,身參佐命,與明道衍事頗同。
然道衍首構逆謀,獲罪名教。而秉忠則從容啟沃,以典章禮樂為先務,卒開一代治平。其人品相去懸絕,故所作大都平正通達,無噍殺之音。史稱其詩蕭散閑澹,類其為人。雖推之稍過,然如小詩中“鳴鳩喚住西山雨,桑葉如云麥始華”之類,亦未嘗不時露風致也。
《淮陽集》一卷、附錄《詩馀》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張弘范撰。弘范字仲疇,易州定興人,汝南忠武王柔之第九子也。官至鎮國上將軍、蒙古漢軍都元帥。將兵入閩、廣,滅宋於厓山。師還而卒,累贈太師淮陽王,謚憲武。事跡具《元史》本傳。其遺詩一百二十篇、詞三十馀篇,燕山王氏嘗刻之敬義堂,廬陵鄧光薦為之序。光薦即宋禮部侍郎,弘范南征時被獲不屈,因命其子珪事以為師者也。后其曾孫監察御史旭重刊。明正德中,公安知縣周鉞又重刊之。此本即從鉞刻傳錄,蓋猶舊帙。弘范嘗從學於郝經,頗留心儒術。
其詩皆五七言近體,雖頗沿南宋末派,然大抵爽朗可誦。其中如“中酒未醒過似病,搜詩不得勝如愁”,置之《江湖集》中不辨也。以元勛世胄,宣力疆場,用馀力從事於吟詠,亦無愧於曹景宗之賦競病矣。
《陵川集》三十九卷、《附錄》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郝經撰。經有《續后漢書》,已著錄。其生平大節,炳耀古今,而學問文章,亦具有根柢。如《太極》、《先天諸圖說辨微論》數十篇及論學諸書,皆深切著明,洞見閫奧。《周易》、《春秋》諸傳,於經術尤深。故其文雅健雄深,無宋末膚廓之習。其詩亦神思深秀,天骨挺拔。與其師元好問可以雁行,不但以忠義著也。延祐五年,經門人集賢大學士郭貫請以是集與所作《續后漢書》官為刊版,付待制趙穆、編修官浦道源等詳定,得旨允行。卷首所載江西中書省札付咨文,蓋即其事。后官版散佚,明正德己卯,沁水李淑淵重刊於鄂州,陳鳳梧序之。康熙乙酉,武進陶自悅守澤州,得李本於州民武氏家,欲鋟木未果,僅為制序弁其首。乾隆戊午,鳳臺王镠始校刊之。而摭諸書之有涉於經者,別為《附錄》一卷,綴之於末。其志傳、行狀、官誥、札咨及元、明人原序,皆仍舊刻冠於首。
今所行者皆镠此本云。
《歸田類稿》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元張養浩撰。養浩有《三事忠告》,已著錄。是編乃其詩文也。養浩嘗自序其集,稱“退休田野,錄所得詩文樂府九百馀首,岐為四十卷,名曰《歸田類稿》”。
《孛術魯翀序》作三十八卷,卷數已異。《文淵閣書目》載養浩《云莊傳家集》一冊、《云莊集》三冊。焦竑《國史經籍志》則作《張養浩文忠集》十八卷。書名卷數更均與養浩《自序》不符。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雖載《歸田類稿》之名,而亦無卷數。考《吳師道序》云“公《云莊集》四十卷,已刻於龍興學宮。臨川危太樸掇其有關於治教大體者,為此編,而屬予以序”云云。則龍興所刻者,即養浩手編之《類稿》,而改其名曰《云莊集》,亦即《文淵閣書目》之三冊。危素所刪定者,即《經籍志》之《張文忠集》十八卷。而所謂《傳家集》一冊者,當由后人掇拾,乃外集、補遺之類也。然蘇天爵輯《元文類》,僅錄養浩文二篇,故明葉盛《水東日記》頗以天爵失載《諫燈山疏》為譏。疑元末已鮮流播。近時王士禎偶得養浩王友開墓志,嘆其奇詭,載之《皇華紀聞》,則亦未見其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