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2章

蓋不特律己甚嚴,即其以道義規昌言,亦可謂婉而嚴矣。惟是《上故相留公詩》,注謂“公入朝不屈,稱前正奉大夫。”考夢炎以德祐二年降元,特為世祖所鄙,又曾勸殺文天祥,安得有入朝不屈之事?《夢斗集》中又有《南園歌》,為吳潛竄循州而作。詩末附數語云:“履翁再相,力言奸邪誤國數事,理皇竟不能平。

會似道以江上肅清之報,徑達禁中,上遂罷潛相。明日乃以似道奏付外。”考《宋史》,似道江上肅清之奏在理宗景定元年三月乙酉之前,吳潛之罷在是年四月己酉。若如夢斗言,是於己酉之明日始以似道奏付外,則上距四月乙酉前將及一月。是時朝野方以荊、鄂為奇功,乃捷書到禁中,一月始布於外,與情勢尤有未合。或其后人掇拾遺稿,不免以贗本竄入,未及致詳耶。又《杏山摭稿》數條,乃后人所集夢斗講學之語,原附集末,今亦仍之焉。

《秋堂集》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柴望撰。望有《丙丁龜鑒》,已著錄。其詩有《道州臺衣集》、《詠史詩》、《西涼鼓吹》諸編,俱佚不存。此本乃后人雜裒而成。詩末尚有《道州臺衣集序》。

其《夢傅說》以下十一絕,疑即《詠史詩》中之作也。望以淳祐丙午上《丙丁龜鑒》得名。然應詔上書,但當指陳人事,論朝政之是非,乃牽引讖緯,以值歲干支推衍禍福,穿鑿附會,迂誕支離。其心雖出於忠誠,其言則涉於妖妄。乃出獄歸里,士大夫至祖道涌金門外,賦詩感慨,傾動一時。王應麟《困學紀聞》尚載其表中之語,以為佳話。宋末士氣之浮囂,於是為極。已別存其目,糾正於本條之下。至其人,則宋亡以后,遁跡深山,至元十七年乃卒。翛然高節,追步東籬。

其詩雖格近晚唐,未為高邁,而黍離麥秀,寓痛至深,騷屑哀音,特為凄動,亦可與謝翱諸人并傳不朽。故殘章斷簡,猶能流播至今也。

《蛟峰文集》八卷、《外集》四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

宋方逢辰撰。逢辰初名夢魁,字君錫,淳安人。登淳祐十年進士第一。理宗改賜今名。官至吏部侍郎,以母憂歸。德祐初,徵拜禮部尚書。會父疾,未赴。

宋亡,元世祖詔御史中丞崔彧起之於家,以疾堅辭不出。至正間修《宋史》,有司不得其事狀,故不為立傳。惟《黃溍集》中有所作《逢辰墓表》,尚略見其始末。明邵經邦作《弘簡錄》,始為補傳,然亦據溍所述,不能有所增益也。

是集乃其五世從孫蒙城知縣淵等所輯。《正集》八卷,前七卷為逢辰詩文,末一卷附以其弟逢振所作。逢振字君玉,景定中登進士,官至太府寺簿,亦國亡之后抗節不仕者也。《外集》四卷,則其七世從孫玉山知縣中所續輯,凡逢辰歷官誥敕及酬贈詩文皆在焉。逢辰當丁大全、賈似道柄國之時,皆能力抗其鋒,持正不屈。其提點川東刑獄及為江西轉運副使,政績亦俱有可觀。惜其遺篇散佚,所錄奏劄惟寶祐三年《請除內豎》一疏尚存。馀若《論雷變》、《論邊備》、《論吳潛去位》、《賈似道匿敗》諸劄子,皆平生建白之最著者。《墓表》略見大概,而悉不載於集中。其所掇拾,大抵案牘簡札之文為多,而策問一首至并考官評語載之。蓋散佚之馀,區區搜輯而成,故不免識小而遺其大矣。

《秋聲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衛宗武撰。宗武字淇父,自號九山,華亭人。淳祐間歷官尚書郎,出知常州。罷歸閑居三十馀載,以詩文自娛。據至元甲午張之翰所作集《序》,稱九山墓宿草已六白,則宗武實卒於至元二十六年己丑,在宋亡后十年。故焦竑《國史經籍志》載《秋聲集》八卷,列入元人。然宗武實未仕元,仍當從陶潛書晉例也。

集久失傳,今從《永樂大典》中采輯編次,得詩詞四卷,序記、志銘一卷,雜著一卷,以略存其概。華亭衛氏,自禮部侍郎膚敏后,資政殿學士涇、直寶謨閣湜,兄弟相繼,以學術著。宗武世系雖無考,而《張之翰序》稱為喬木世臣后,則當為涇、湜之裔。文采風流,不失故家遺范,有自來矣。其詩文根柢差薄,骨格亦未堅緻。蓋末造風會之所趨,其事與國運相隨,非作者所能自主。至於《詠荀彧》一詩,稱其徒抱忠貞,遺恨千古,其學識亦有所未逮。然核其全集,大都氣韻沖澹,有蕭然自得之趣。蓋胸襟既別,神致自殊,品究在《江湖》諸集上。且眷懷故國,匿跡窮居,其志節深有足取,而《宋遺民錄》諸書乃竟脫漏其姓名。

錄存是集,以發潛德之光,亦足見圣朝表章幽隱,砥礪風教之義也。

《牟氏陵陽集》二十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牟巘撰。巘字獻之,湖州人。父子才,理宗朝官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以剛直著名。巘亦登進士第,官至大理少卿,入元不仕,閉戶三十六年。故其集中《九日五言詩序》,論陶潛於王弘中路具酒食事,及題淵明圖諸文,意皆自寓。

又嘗謂世喜稱淵明入宋書甲子無年號,黃豫章亦曰甲子不數義熙前。然今陶集詩本無書年號者,淵明恥事劉裕,大節較然,此未須深論云云。故巘文中多書至元年號,意本此也。是集凡詩六卷、雜文十八卷,前有至順二年《程端學序》。王士禎《居易錄》稱其詩有坡、谷門風,雜文皆典實詳雅。今觀所作,知士禎之論不誣。牟氏本蜀之井研人,世居陵山之陽,至子才始著籍湖州。其以“陵陽”名集,蓋不忘本。以韓駒詩先有是名,故此集冠以“牟氏”,用相別焉。

《湖山類稿》五卷、《水云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汪元量撰。元量字大有,號水云,錢塘人。度宗時以善琴供奉掖庭。宋亡,隨三宮入燕。久之為黃冠南歸,往來匡廬、彭蠡間。元陳泰《所安遺集》中尚有《送錢塘琴士汪水云詩》。泰,延祐二年進士,則元量亦云老壽矣。其詩多慷慨悲歌,有故宮離黍之感。於宋末諸事,皆可據以徵信。故李鶴田《湖山類稿跋》稱“其記亡國之戚,去國之苦,間關愁嘆之狀,備見於詩。微而顯,隱而彰,哀而不怨。開元、天寶之事記於草堂,后人以詩史目之。水云之詩亦宋亡之詩史”云云。其品題頗當。惟集中《醉歌》一篇,記宋亡之事曰:“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寫投降表,臣妾僉名謝道清。”以本朝太后,直斥其名,殊為非體。《春秋》責備賢者,於元量不能無譏。然元量以一供奉琴士,不預士大夫之列,而眷懷故主,終始不渝。宋季公卿,實視之有愧,其節概亦不可及。

筆墨之間,偶然失檢,視無禮於君者,其事固殊。是又當取其大端,恕其一眚者矣。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湖山類稿》十三卷、《水云詞》三卷。久失流傳。

此本為劉辰翁所選,只五卷,前脫四翻,間存評語。近時鮑廷博因復采《宋遺民錄》,補入辰翁《元序》,合《水云集》刻之。以二本參互校訂,詩多重復,今亦姑仍原本焉。

《晞發集》十卷、《晞發遺集》二卷、《遺集補》一卷、附《天地間集》一卷、《西臺慟哭記注》一卷、《冬青引注》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謝翱撰。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長溪人,后徙浦城。咸淳中試進士不第。

文天祥開府延平,署為諮議參軍。天祥兵敗,避地浙東。后以元貞元年卒於杭州。

事跡具《宋史》本傳。南宋之末,文體卑弱,獨翱詩文桀驁有奇氣,而節概亦卓然可傳。據方鳳作翱行狀,稱翱遺稿凡手抄詩六卷,雜文五卷,《唐補傳》一卷,《南史贊》一卷,《楚辭芳草圖譜》一卷,《宋鐃歌鼓吹曲》、《騎吹曲》各一卷,《睦州山水人物古跡記》一卷,《浦陽先民傳》一卷,《東坡夜雨句圖》一卷。其《唐補傳》以下如編入集中,當共二十八卷;如別本各行,則詩文當止十一卷。然世無傳本,莫知其審。明弘治間,儲巏所刻,已與鳳所記不合。萬歷中有歙縣張氏重刻本,益以降乩之作,尤為穢雜。此本為平湖陸大業以家藏抄本刊行,云向從舊刻錄出。卷第已亂,大業以意厘定之,校他本差為完善,然亦非其舊也。末附《天地間集》一卷,皆翱所錄宋末故臣遺老之詩,凡文天祥、家鉉翁、文及翁、謝枋得、鄭協、柴望、徐直方、何新之、王仲素、謝鑰、陸壑、何天定、王曼之、范協、吳子文、韓竹坡、林熙十七人,而詩僅二十首。考宋濂作《翱傳》,稱《天地間集》五卷,則此非完書。意原本已佚,后人摭他書所云見《天地間集》者,得此二十首,姑存其概耳。又元張丁注《西臺慟哭記》并諸家跋語為一卷,又注《冬青引》及諸家考證唐玨、林景熙事為一卷,大業皆附刻集末。今亦并錄存之,庶與集中諸作可以互相考證焉。

《潛齋文集》十一卷、附《鐵牛翁遺稿》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何夢桂撰。夢桂字巖叟,別號潛齋,淳安人。咸淳元年進士,官至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屢召不起,終於家。此集凡遺詩三卷、詞及試策一卷、雜文七卷。詩頗學白居易體,殊不擅長。王士禎《池北偶談》以酸腐庸下詆之,則似乎已甚。文則頗援引證佐,有博辨自喜之意。明成化中,其八世孫淳訪得舊印本於同邑汪廷貴家,校正刊行,后其遠孫之論等又為重刊。考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載夢桂《送留夢炎》一詩曰:“昆明灰劫化塵緇,夢覺功名黍一炊。鍾子未甘南操改,庾公空作北朝悲。歸來眠里吳山在,別后心期浙水知。白發門生羞未死,青衫留得裹遺尸。”蓋夢桂為夢炎所取士,故是詩有王炎午生祭文天祥意。而是集不載,則其散佚亦多矣。末附《鐵牛翁遺稿》一卷。

鐵牛翁名景福,字介之,夢桂族孫,元時不仕,存詩四十馀首、賦一首。詩頗奇偉,氣格在夢桂上云。

《梅巖文集》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胡次焱撰。次焱字濟鼎,號梅巖,晚號馀學。其始祖本唐宗室。五代時育於胡氏,因冒姓胡。婺源人。咸淳四年進士,官貴池縣尉。德祐元年,元兵至貴池,元帥張林以城降。次焱奉母遁歸,教授鄉里以終。集中有《媒嫠問答詩》,所謂“井底水不波,山頭石不遷。什襲藏破鏡,他年會黃泉”者,所以自寓其志也。其詩文本未編集,故藏書家多不著錄。此本乃明嘉靖中其族孫璉蒐輯而成,璉甥潘滋校刊之,并為之序。凡賦詩、雜文八卷,冠以《雪梅賦》,蓋著其素心。

九卷以下皆附錄同時贈答往來之作。《目錄》所載,往往與集中詩文不相應,則編次之疏也。次焱在宋、元作者之中,尚未能自辟門戶,而其人有陶潛栗里之風,故是集至今猶傳。集中有《贅箋唐詩絕句序》,稱“疊翁注章澗二泉先生選唐絕句,次焱復為贅箋”。疊翁者,謝枋得。章泉者,趙蕃。澗泉者韓淲也。其書不傳,無由驗其工拙,然亦足見次焱研心詩學,非茍作者矣。

《四如集》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黃仲元撰。仲元有《四如講稿》,已著錄。是集前有咸淳甲戌《余謙一序》,所作《夢筆記》附焉。又有至治三年《傅定保序》,似猶原本。然考宋濂《潛溪集》中有《仲元集序》,稱其門人詹清子類次《六經四書講義》為六卷,其子梓又分記、序、墓銘、字訓為五卷,其曾孫至又裒其遺文為十卷,而請濂序之。是仲元原集實合《講義》、雜文共為二十一卷。今《講義》已別本單行,不入集內。

此本止文四卷、附錄一卷,與其子所輯之五卷既不相合,而其曾孫所續輯之十卷亦不在其內。是散佚之馀,重為掇拾成帙,非其舊矣。集內諸文,皆有注釋,不著名氏,疑或即其子之所作歟。仲元在宋末講學諸家,特為篤實,其出處亦均合道義。故其文章不事馳騁,而自有端厚樸直之氣,知近里之言與囂爭門戶者固有殊也。

《林霽山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林景熙撰。景熙一作景曦,字德陽,溫州平陽人。咸淳七年太學釋褐。官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宋亡不仕。會紥木揚喇勒智發宋諸陵,以遺骨建鎮南塔。

景熙以計易真骨葬之。其忠義感動百世。然諸書或以其事歸唐玨。今考此集,載《夢中作四詩》,與諸書所載玨作同。玨他詩不概見,而此四詩詞格實與景熙他詩相類。且雙匣親傳竺國經句,與景熙葬高、孝兩陵之說合,與玨同葬諸陵之說不合。考集中有《和唐玉潛》一詩,玉潛即玨之字。則二人本屬舊友,或當時景熙與玨共謀此舉。其事秘密,傳聞異詞,遂訛以為玨作也。所著有《白石稿》十卷,皆其雜文。又有《白石樵唱》六卷,皆諸體詩。元統甲戌,昆山章祖程為其詩集箋注,傳本僅存。其文集遂就散佚。此本乃明天順癸未其鄉人監察御史呂洪所編,以章祖程所注詩集并為三卷,增以《元音》所錄《讀文山集詩》一篇,又捃摭遺文得記十四篇、傳一篇、說一篇、文一篇、序十三篇、墓志六篇、銘一篇,厘為二卷。嘉靖戊子,遼藩光澤王得江陵毛秀校本重刊,附以秀《辨證》一篇。

於《白石樵唱》題卷一、卷二、卷三,《白石稿》題卷四、卷五。書名各別,而卷數相屬。驟閱之,似《白石稿》佚其前三卷者,殊不了了。國朝康熙癸酉,歙縣汪士鋐等重刊,乃總題曰《林霽山集》,較有體例,今用以繕錄焉。

《勿軒集》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孜县| 宁海县| 临西县| 潼南县| 桐梓县| 怀柔区| 桃园市| 方山县| 宜章县| 始兴县| 正阳县| 抚州市| 团风县| 龙泉市| 全椒县| 浮山县| 和林格尔县| 鹰潭市| 鹰潭市| 伊宁县| 忻城县| 平远县| 阿坝县| 得荣县| 和顺县| 青神县| 安徽省| 宜宾市| 稷山县| 淅川县| 乡宁县| 界首市| 奉节县| 临夏市| 信丰县| 博兴县| 万盛区| 三门峡市| 西城区| 尚志市|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