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207字
- 2015-12-26 16:11:54
《蕓隱橫舟稿》一卷、《蕓隱倦游稿》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施樞撰。樞字知言,蕓隱其號也,丹徒人。嘉熙時嘗為浙東轉運司幕屬,又嘗為越州府僚。《橫舟稿》首有嘉熙庚子《自序》一首。《倦游稿》前有丙申《自序》一首。考其紀年,《倦游稿》當成於《橫舟稿》前,而原本以《橫舟稿》為首。厲鶚《宋詩紀事》亦只載有《橫舟稿》而不及《倦游稿》。蓋以《橫舟稿》篇什較多,故以為主,而《倦游稿》特從附載之例也。宋人編《江湖小集》,已收入其詩。此乃其別行之本。別集中有《漕闈揭曉后述懷》一首,蓋當時曾舉進士而未第。其《自序》稱“萍汎不羈,每多感賦,至市橋見月之句,若有悟解。”
今考集中《見月詩》云:“樓臺疊翠繞清溪,淺澹云邊月一眉。行到市聲相接處,傍橋燈火未多時。”亦屬尋常賦詠,未見有超詣之處,不知何以矜詡若是。至其他登臨酬贈之作,雖乏氣格,而神韻尚為清婉。在江湖詩派中,固猶為庸中佼佼矣。
《蒙川遺稿》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劉黻撰。黻字聲伯,號質翁,樂清人。淳祐初,以試入太學,伏闕上書攻丁大全,送南安軍安置。大全敗后,召還廷試,又以對策忤賈似道,復為所抑。
后由昭慶軍節度掌書記除學官,擢御史。累官至吏部尚書,遭母喪解官,遂不復起。會宋亡,二王航海,黻追從入廣,至羅浮而卒,謚忠肅。所著有《諫坡奏牘》、《薇垣制稿》、《經帷納獻》諸書,航海時挾以自隨,遂散落不存。此詩文殘稿四卷,乃其弟應奎所裒集也。黻危言勁氣,屢觸權奸,當國家版蕩之時,瑣尾流離,抱節以死,忠義已足不朽。其詩亦淳古淡泊,雖限於風會,格律未純,而人品既高,神思自別。下視方回諸人,如鳳凰之翔千亻刃矣。惟傳抄既久,文多訛脫,更無別本可校,為足惜耳。卷首有《應奎序》,作於元大德中。又有鄭滁孫《朝陽閣記》一篇。閣為黻山中讀書之地,黻沒后,舊宅盡毀,惟是閣尚存,故應奎屬滁孫為之記云。
《雪磯叢稿》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樂雷發撰。雷發字聲遠,寧遠人。累舉不第。寶祐元年,其門人姚勉登科,上疏請以讓雷發。理宗詔親試,對選舉八事,賜特科第一人。然竟不仕以終,居於雪磯,自號雪磯先生,因以名其詩稿。雷發人品頗高,而集中有《謁易祓山齋詩》,乃結契於蘇師旦之黨,殊不可解。然考祓與師旦牽連同敗,在韓侂胄敗之前,而詩稱“淳熙人物到嘉熙,見說山齋亦白髭”,則在祓竄謫之后二十馀年,非有勢焰之可附。殆以祓究心經學,且前輩舊人,故略其瑕垢而交之,固不足以累雷發也。其詩舊列《江湖集》中,而風骨頗遒,調亦瀏亮,實無猥雜粗俚之弊,視江湖一派迥殊。如《寄姚雪篷》、《寄許介之》、《送丁少卿》、《讀系年錄》諸篇,尚有杜牧、許渾遺意。即《秋日村落》絕句“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蜓伴綠螳螂”之類,雖涉纖仄,亦無俗韻也。
《北磵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釋居簡撰。居簡字敬叟,潼川王氏子。嘉熙中敕住凈慈光孝寺。因寓北磵日久,故以名集。其集詩文各為一編,此則皆其所作雜文也。《張誠子序》稱:“讀其文,與宗密未知伯仲;誦其詩,合參寥覺范為一人,不能當也。”宗密即圭峰禪師,裴休為書傳法碑者。其文集《唐志》不著錄,今亦未見傳本,無從較其工拙。第以宋代釋子而論,則九僧以下,大抵有詩而無文。其集中兼有詩文者,惟契嵩與惠洪最著。契嵩《鐔津集》,好力與儒者爭是非,其文博而辨。
惠洪《石門文字禪》,多宣佛理,兼抒文談,其文輕而秀。居簡此集,不摭拾宗門語錄,而格意清拔,自無蔬筍之氣,位置於二人之間,亦未遽為蜂腰矣。
《西塍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宋伯仁撰。伯仁字器之,湖州人。嘉熙中為鹽運司屬官。多與高九萬、孫季蕃唱和,亦江湖派中人也。是編卷首題《雪巖吟草》,下注《西塍集》。又《寓西馬塍詩》題下注云“嘉熙丁酉五月二十一日,寓京遭熱,僑居西馬塍”。
其曰西塍,蓋由於是。是《雪巖吟草》乃全集之總名,《西塍》特集中之一種。
厲鶚《宋詩紀事》稱伯仁有《雪巖集》、《馬塍稿》,分為二編,已誤。又以“西塍”為“馬塍”,益舛其實矣。其詩有流麗之處,亦有淺率之處,大致不出四靈馀派。《自序》稱“隨口應聲,高下精粗,狂無節制。低昂疾徐,因勢而出。
雖欲強之而不可。”足知其稱意揮灑,本乏研練之功,然點綴映媚,時亦小小有致,蓋思清而才弱者也。陳起《江湖集》中已列其目,此其單行之本。今亦別著於錄焉。
《梅屋集》五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許棐撰。棐字忱夫,海鹽人。嘉熙中居於秦溪,自號曰梅屋,因以名集。
首為《梅屋詩稿》一卷,次《融春小綴》一卷,次為《第三稿》一卷,次為《第四稿》一卷,次為雜著一卷。蓋《梅屋詩稿》其初集,《融春小綴》其二集,故以下稱《第三稿》、《第四稿》。厲鶚《宋詩紀事》但稱其有《梅屋詩稿》、《融春小綴》,殊考之未審。觀其《趁得山間筍蕨春》一首,本在《梅屋稿》中,題曰《山間》。而鶚錄此詩,改其題曰《筍蕨羹》,注曰“出山家清供”,知未細檢其集矣。棐生當詩教極弊之時,沾染於江湖末派,大抵以趙紫芝等為短矱。
雜著中《跋四靈詩選》曰:“斯五百篇,出自天成,歸於神識,多而不濫。玉之純,香之妙者歟。后世學者愛重之是也。”以高翥等為羽翼,《招高菊礀詩》所謂“自改舊詩時未穩,獨斟新酒不成歡”是也。以書賈陳起為聲氣之聯絡,《贈陳宗之詩》所謂“六月長安熱似焚,廛中清趣總輸君”。又《謝陳宗之疊寄書籍詩》所謂“君有新刊須寄我,我逢佳處必思君”是也。以劉克莊為領袖,《讀南岳新稿詩》所謂“細把劉郎詩讀后,鶯花雖好不須看”是也。厥后以《江湖小集》中《秋雨梧桐》一聯,卒構詩禍。起坐黥配,克莊亦坐彈免官。而流波推蕩,唱和相仍。終南宋之世,不出此派。然其詠歌閑適,模寫山林,時亦有新語可觀。錄而存之,亦足以觀詩道之變也。
《潛山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釋文珦撰。文珦,於潛人。其生平游歷,略見於所作《舊游一百十韻詩》中。大抵出家於杭州,游於湖州,因而游浙東至閩,由金華、嚴陵返越。又至毗陵、陽羨、金陵、淮甸而止,后仍歸杭州。遘讒下獄,久之得免,遂遁跡以終。集中有“又看景定新頒朔,百歲還驚五十過”句,知其生於宋寧宗嘉定三年辛未,宋亡時年六十六。又《杭州薦福寺記》,題至元乙酉二月,《遣興詩》稱七十七歲潛山翁,則至元丁亥尚存。其行事則不少概見。惟《咸淳臨安志》載咸淳三年九月二十四日,賈似道至小麥嶺旌德顯慶寺游山,題名中列衲子四人,文珦與焉。疑亦托跡朱門者。然集中《過似道葛嶺舊居詩》,極詞詆斥,若有馀憤。而《紀事》一詩,作於似道初貶時。其序言似道位亢志驕,陰謀篡逆,言泄於夏金吾,金吾欲誅之,懼而宵遁云云。雖與《宋史》所載夏貴請死守淮南,似道奔還揚州之事不甚相符,而抉摘隱惡,至加以曹瞞代漢之罪,非似道之黨可知。
且集中獨吟之作十之九,倡和之作不及十之一。所與倡和者,又不過褚師秀、周密、周璞、仇遠數人,皆一時高人文士,亦足徵非干謁之流。或似道重其名衲,游山邂逅,偶挈同游,遂題名賓從之末,亦未可定也。其詩多山林閑適之作,比興未深。而即事諷諭,義存勸戒,持論率能中理。觀其《裒集詩稿》一篇有云:“吾學本經論,由之契無為。書生習未忘,有時或吟詩。興到即有言,長短信所施。盡忘工與拙,往往不修詞。惟覺意頗真,亦復無邪思。”其宗旨品格,可以具見矣。厲鶚《宋詩紀事》所錄釋子凡二百四十人,顧嗣立《元百家詩選》所錄釋子集凡十五家,皆無其名。《禪藻》一集,蒐羅頗富,亦不登其一字。則是集之佚,其來已久。今從《永樂大典》裒輯,得詩尚近九百首。宋元以前僧詩之工且富者,莫或過之矣。
《孝詩》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林同撰。同字子真,號空齋,福清人。與弟合俱有隱操。后元兵至福州,抗節死。案《宋史忠義傳》,稱林空齋,失其名,已為失考。又誤以空齋為同之子,分一人為二,亻并云空齋舉進士,歷知縣。考是書前有淳祐庚戌《劉克莊序》,謂同兄弟俱未脫褐,又曰“年未四十,慨然罷舉”。是同固未嘗舉進士也。
又宋人劉麟瑞《昭忠逸詠》,稱“林處士同”,是同固未嘗任知縣也。且麟瑞詩內有“血書矮壁存吾節,氣貫長虹任汝烹”句,又與《史》之“嚙指血書壁,自誓不屈”諸語相合。然則死節者為同,而非同之子也。《宋史》誤矣。又《福建通志人物傳》,稱林同字子真,公遇子,元兵至,不屈死。《隱逸傳》又稱,林仝字子貞,與弟合并有隱操。至元中,郡府上其行誼,詔徵不就。合字子常云云。其說又異。然同、合之俱為公遇子,已見《原序》。同字子真,合字子常,已見《鬳齋集》,俱確鑿可信。《通志》既以死難之林同為公遇子,則隱逸之林仝不得又曰“弟合字子常”也。且改“同”為“仝”,改“子真”為“子貞”,并屬點畫音聲之變,明出傳寫訛謬,分為二人。至曹溶《學海類編》,亦載《孝詩》一卷,題長樂林同季野著。名同而地與字俱異,又不知其何所據矣。今并詳為考正,庶不失其實。林希逸《鬳齋續集》中與其兄弟贈答詩文甚多,又有同《壬申酬倡集跋》,今皆散佚。惟此集猶傳,皆摭古今孝事,每一事為五言絕句一首,亦間有兩事合詠一首者。凡《圣人之孝》十首,《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仙佛之孝》十首,《異域之孝》十首,《物類之孝》十首。其間如唐李迥秀之類,本為佞幸;寒山子煮爺煮娘之類,亦愛無差等之談,不免於駁雜。然大旨主於敦飭人倫,感發天性,未可以其詞旨陳腐棄之。況其人始以孝著,終以忠聞。雖零篇斷什,猶當珍惜,是固不僅以文章論矣。
《字溪集》十一卷、《附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陽枋撰。枋字宗驥,初名昌朝,巴川人。居字溪小龍潭之上,因以自號。
端平元年冠鄉選。淳祐四年以蜀難免入對,賜同進士出身。閫帥交辟,於昌州監酒稅,於大寧為理掾,於紹慶為學官。晚以子炎卯貴,加朝奉大夫,致仕。年八十一卒。其行履不見於史傳。惟《文淵閣書目》載有陽枋《字溪集》之名,而不著卷數。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則稱其集為十二卷。久無傳本。今檢勘《永樂大典》所載,裒而集之,附以其子所作年譜、行狀,仍析為十二卷,適符原目之數。
雖已經割裂,未必無所殘闕,然所佚似亦無多矣。枋嘗從朱子門人度正、淵游,故集中與人往復書簡,大都講學之語。所謂皆明白篤實,不涉玄虛。其《易象圖說》一篇,多參以卦氣納甲之法,乃不盡與《朱子本義》合。案李性傳《朱子語錄序》,稱諸書答問之際,多所異同,而《易》為甚。淵所錄一編,與《本義》異者十之三四。枋殆述淵之所授,故持論不同歟。又有《與稅與權論啟蒙小傳》一篇,乃暮年所作,尤見其孳孳力學,至老不衰,於紫陽學派之中,猶不離其宗旨云。
《勿齋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