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2582字
- 2015-12-26 16:11:54
宋崔敦禮撰。敦禮有《芻言》,已著錄。焦竑《國史經籍志》載有敦禮集二十卷。其本久佚。他家書目亦罕著於錄。故厲鶚《宋詩紀事》不及敦禮之名。惟《永樂大典》載有敦禮《宮教集》,其詩文篇帙尚富。大抵格律平正,詞氣暢達。
雖不能領新標異,而周規折矩,尺寸不逾。前輩典型,茲猶未墜,未可等諸自鄶無譏。謹采掇編次,釐為十有二卷。第五卷內有《進重刪定呂祖謙所編文鑒劄子》一篇,稱刪去增添別寫進呈云云。考李心傳《朝野雜記》,謂呂祖謙《文鑒》既成,近臣密啟其失當,乃命直院崔大雅更定。增損去留,凡數十篇。大雅者,其弟敦詩字也。《朱子語類》嘗論祖謙編錄《文鑒》事,亦有崔敦詩刪定奏議之語。
是此劄當出敦詩,不出敦禮。似乎《永樂大典》偶爾誤題。然或敦詩刊定進呈,敦禮代為草奏,亦未可定。今既別無顯證,姑仍其舊錄之,而附著其舛互如右。
《蒙隱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棣撰。棣始末諸書不載。惟凌迪知《萬姓統譜》載陳汝錫字師予。紹圣四年進士。官至浙東安撫使。子棣字鄂父。以父任,官至通判潭州。今考集中《知軍劉公挽詞》第三首,自注稱“紹興初,先子帥越”。與汝錫時代官階皆符,當即其人。惟譜稱通判潭州,而集中《食枸杞菊》詩自序稱“仆官桐川”。又有“我今作掾嘗苦饑”句,稍為不合。或初仕為桐川掾,后終潭州歟?集中有《甲子除夕》詩,甲子為紹興十四年,則猶高宗時人也。《栝蒼匯紀》載:“汝錫嘗有‘閑愁莫浪遣,留為痛飲資’句,為黃庭堅所賞。”則其家學淵源,亦從元祐而來。棣詩乃於南渡之初,已先導宋季江湖之派。蓋其足跡游歷,不過數郡,無名山大川以豁蕩心胸。所與唱和者不過同官丞簿數人,相與怨老嗟卑,又鮮耆宿碩儒以開拓學識。其詩邊幅稍狹,比興稍淺,固勢使之然。然統各體而觀之,雖乏鴻篇,實殊偽體。大都平易近情,不失風旨。較以生硬晦澀為奇偉,以鄙俚蕪雜為真切者,其品固有間矣。宋代遺篇,日傳日少。錄而存之,俾談藝家見所未見,亦稽古者所不廢也。自明以來,選宋詩者皆未及。厲鶚作《宋詩紀事》,亦不載其姓名。則原集之佚已久。其卷帙多少,不可復考。詩惟一篇,題甲子,其年月先后亦不可知。謹從《永樂大典》所載,按體區分,釐為上、下二卷,以略存梗概焉。
《倪石陵書》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倪樸撰。樸字文卿,浦江人。居於石陵村,因以為號。嘗應進士舉。紹興末為萬言書擬上高宗而不果。鄭伯熊、陳亮皆極稱之。后為里人所構,徙置筠州,以赦得還。吳師道、宋濂皆為作傳。師道稱其究悉用兵攻守險要,尤精地理,著《輿地會元志》四十卷。今不傳。傳者僅此集。前載吳宋二傳,次《擬上高宗書》,又書劄八篇、書唐史諸傳七篇、辨一篇。大抵皆古健有法。惟其《觀音院鐘刻辨》,論吳越所以改元者,乃因梁滅於唐,不肯反面事仇,奉正朔於唐,為錢氏立國之大節。夫錢镠,固唐遺民也。當朱溫僣逆之時,羅隱之言,凜然大義。乃不以篡唐之梁為仇,而反以滅梁之唐為仇,是非顛倒,莫甚於是。樸因汴京喪亂,務伸復讎之義,遂并此事而附會之。可謂斯言之玷。鄭楷、杜極二跋,乃特稱是篇,其傎甚矣。卷末又有吳萊一序,乃為謝翱輯樸雜著而作者。獨不舉此篇,其識固在二人上也。翱所輯久無傳本,其序蓋自《淵穎集》錄出。此本則明嘉靖丙戌麻城毛鳳韶所輯。其不曰集而曰書者,鳳韶自序謂以《上高宗書》為主,舉所重云。
《樂軒集》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陳藻撰。藻字元潔,福清人。林亦之之弟子。樂軒其自號也。是集為其門人林希逸所編。劉克莊序希逸《竹溪詩集》稱:“乾、淳間,艾軒林光朝始好深湛之思,加鍛煉之功,有經歲累月繕一章未就者。盡生平所作,不數卷。能以約敵繁,密勝疏,精掩粗。一傳而為網山林亦之,再傳而為樂軒陳藻。”又稱“艾軒歿,門人散,或更名他師。獨網山、樂軒篤守舊聞,窮死不悔”云云。今觀集中所載諸體詩,頗涉粗率,而真樸之處實能自抒性情。古文亦主於鍛煉字句,不為奔放閎肆之作,與《艾軒集》體格相近。雖其蹊逕太僻,不免寒瘦之譏;然在南宋諸家中,實亦自成一派也。
《定庵類稿》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衛博撰。博《宋史》無傳。其集諸家亦未著錄。惟散見《永樂大典》中。
考《宋中興百官題名記》,載乾道四年正月,衛博為樞密院編修官,四月致仕。
知其終於是職。然平生事跡,已不可考。惟其中《送楊舒州》詩有“我昔懷軍書,西行盡淮泗”語。知其嘗參戎幕耳。所作凡表劄、箋啟、序記、書疏之類,無所不備。而什九皆為他人屬草者。特原本多直標題目,不署明代字,故往往不可辨別。今以《宋史》參證,如《辭免職名表》有“更化之初,叨居政地,及長沙資殿”等語。則當為代黃祖舜作。《辭免御營使江淮都督表》有“戎輅親征,及太上起臣於戎馬飲江之際,陛下眷臣於飛龍御極之初”等語。則當為代楊存中作。
又所上諸啟中,如魏參政為魏杞,葉參政為葉容,洪參政為洪遵,周參政為周葵,蔣樞密為蔣芾,皆一時名臣。又有奉使汴京、真定府燕賓館賜宴諸表,似嘗從人使金者。而集中《送薛左司序》,則稱“諫大夫王公將出疆,求幕下士,監丞陶公以某進。會疾作不果”。考之於史,使金者乃王之望,旋即召還。則博實未北行,諸表殆預擬而未及用者。蓋博本以表奏四六擅長,故每為當時顯貴者所羅致。
而觀其所作,亦大都工穩流麗;有汪藻、孫覿之馀風,非應酬牽率者可比。惜其流傳不廣,幾致亡佚。謹抄撮薈萃,厘為四卷。存其梗概,俾不致終就湮沒焉。
《澹軒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呂撰。呂字濱老,一字東老,邵武軍光澤人。其行事不見於史傳。惟周必大《平園續稿》第三十五卷內有所作呂墓志一篇,稱其端莊自重,記誦過人。
年四十,即棄科舉。至七十七而卒。又稱其學務躬行,深惡口耳之習。讀《易》六十四卦,皆為義說。尤留意《資治通鑒》,論著數百篇。蓋亦恬退力學之士矣。
朱子嘗為其父作墓志,今集中尚有《上晦庵干墓志書》。又呂立社倉,朱子為作記,嘆其負經事綜物之才,老而不遇。呂歿后,其子文子以集求序,朱子語人曰:“李丈之文,可謂有補於世教,未及為序而疾革。”見於文子所作跋語中。今觀其詩文,雖多近樸直,少波瀾回復之趣,不能成家。然明白坦易,往往有關於勸戒,不失為儒者之言。朱子所稱,實出公論,不盡以其子游於門下之故也。焦竑《國史經籍志》載《澹軒集》十五卷,與周必大墓志相符。然世無傳本。惟散見於《永樂大典》中。謹采掇裒綴,厘為詩三卷、詩馀一卷、雜文四卷。周必大墓志一首亦附之卷末,以備考核焉。
《攻媿集》一百一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