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4章

宋周必大撰。必大有《玉堂雜記》,已著錄。是集即史所稱《平園集》者是也。開禧中,其子綸所手訂。以其家嘗刻《六一集》,故編次一遵其凡例,為《省齋文稿》四十卷、《平園續稿》四十卷、《省齋別稿》十卷、《詞科舊稿》三卷、《掖垣類稿》七卷、《玉堂類稿》二十卷、《政府應制稿》一卷、《歷官表奏》十二卷、《奏議》十二卷、《奉詔錄》七卷、《承明集》十卷、《辛巳親征錄》一卷、《龍飛錄》一卷、《歸廬陵日記》一卷、《閑居錄》一卷、《泛舟游山錄》三卷、《乾道庚寅奏事錄》一卷、《壬辰南歸錄》一卷、《思陵錄》一卷、《玉堂雜記》三卷、《二老堂詩話》二卷、《二老堂雜志》五卷、《唐昌玉蕊辨證》一卷、近體樂府一卷、書稿三卷、劄子十一卷、小簡一卷。其年譜一卷,亦綸所編。又以祭文、行狀、謚誥、神道碑等別為《附錄》四卷終焉。陳振孫謂初刻時以《奉詔錄》、《親征錄》、《龍飛錄》、《思陵錄》十一卷所言,多及時事,托言未刊。鄭子敬守吉時,募工人印得之,世始獲見完書。今雕本久佚,止存抄帙。而《玉堂雜記》、《二老堂雜志》等編,世亦多有別本單行者。已各著於錄。茲集所載,則依原書編次之例。仍為錄入,以存其舊第焉。

《雪山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質撰。質有《詩總聞》,已著錄。其集久佚不傳。僅散見《永樂大典》中。史稱其嘗著論五十篇,言歷代君臣治亂,謂之《樸論》。今止存《漢高帝》、《文帝》、《五代梁末帝》、《周世宗》四篇。質自序《西征叢記》云:“自丁亥至庚寅,得詩一百三十有九、詞五十有一、記十、序六、銘二。”又於淳熙二年作《退文》,有六悔六變。《永樂大典》所載乃總題曰《雪山集》,不可辨識。

又《宋史藝文志》稱《王景文集》四十卷,而別出《雪山集》三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作三卷。焦竑《經籍志》、朱彝尊《經義考》則俱云四十卷。考王阮原序,稱其家以遺稿見屬,乃為蒐羅刪次,釐為四十卷。名曰《雪山》,本其舊也。然則質初有小集三卷,自題《雪山》之名。迨阮刪定遺稿,編為全集,而其名如故。故三卷之本與四十卷之本諸書互見也。張端義《貴耳集》載其《何處難忘酒》詩四首,稱所撰有《雪齋集》,則又刊本流傳訛“山”為“齋”矣。

今蒐羅排次,共得一十六卷。其詩文有歲月可稽者,各加考證附於題下。雖殘闕之馀,十存四五。其生平出處與文章宗旨,尚可以見其梗概焉。《宋史》本傳頗以氣節推質。而周密《齊東野語》載:“張說為承旨時,朝士多趨之,惟質與沈瀛相戒勿詣說。已而質潛往說所,甫入客位,瀛已先在。物議喧傳,久之皆不安而去。”與史殊相乖剌。考史稱“虞允文以質鯁亮不回,薦為右正言。時中貴人用事,多畏憚質,陰沮之”云云。則質非附勢求進者,殆張說等懼其彈劾,反造此謗。史所謂陰沮之者,正指其事,密不察而誤載也。觀其初受張浚之知,又以湯思退薦為太學正,而集中《論和戰守疏》,排擊二人,皆無恕詞。此豈放利偷合者所能為歟!史又稱質博通經史,善屬文,與九江王阮齊名。阮序是集,亦稱聽其論古,如讀酈道元《水經注》。名山支川,貫串周匝,無有間斷。自明以來,阮義豐集尚傳,而質集湮沒不彰,談藝家亦罕能稱道。今仰蒙睿鑒,取其《論和戰守疏》及《上宋孝宗疏》諸篇,詞旨剴切,當於事理,特命校正剞劂,以發幽光。洵為千載之一遇。至集中青詞一體,本非文章之正軌。謹欽遵諭旨,於繕錄之本姑仍其舊,於刊刻之本則概予芟除。又如《會慶節功德疏》、《福地化緣疏》、《真如修御書閣疏》、《天申節開啟疏》、《滿散疏》、《水陸修齋懺經》諸疏及《化緣修造榜文》諸篇,亦皆語涉異教。刊本并為削去,以示別裁焉。

《方舟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石撰。石有《方舟易學》,已著錄。《宋史》不為石立傳,其集亦不見於《藝文志》。惟《書錄解題》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自明以來,絕無傳本。今從《永樂大典》采掇編次,猶可得十之六七。考鄧椿《畫繼》,稱其出主石室(案此指由太學博士黜為成都學官時),就學者如云。閩越之士,萬里而來,刻石題諸生名幾千人。蜀學之盛,古今鮮儷。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稱:“石在太學時,適右學生芝草,學官稱賀,石獨以為兵兆。由是坐斥。

趙雄其鄉人,驟貴,石不與通書。及石罷官,值雄秉政,遂不復起。”是石亦學問氣節之士。《資州志》又稱其好學能屬文,少從蘇符尚書游。而集中亦有為蘇嶠所作《蘇文忠集御序跋》。知其文字淵源,出於蘇氏。故所作以閎肆見長。雖間失之於險僻,而大致自為古雅。諸體詩縱橫跌宕,亦與眉山門徑為近也。謹以類排比,編為詩五卷、詞一卷、文十二卷。又浙江采進遺書中有石所撰《易十例略》、《互體例》、《象統》、《左氏卦例》、《詩如例》、《左氏君子例》、《圣語例》、《詩補遺》諸篇,皆題門人劉伯龍編。而帙首一行乃標曰《方舟先生集》。勘驗《永樂大典》所錄,《經說》諸篇與浙江本無異。而其前冠以“方舟集”字亦與浙江本同。蓋本附入集中,后全集散亡,僅存此《經說》。今仍別為六卷,附之於后,以還其舊焉。

《網山集》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林亦之撰。亦之字學可,號月漁,福清人。林光朝之弟子也。光朝講學於紅泉,及卒,學者請亦之繼其席。趙汝愚帥閩,嘗薦於朝,未及用而卒。景定間贈迪功郎。原集刊於紹定辛卯。劉克莊序稱:“嘗謂艾軒高處逼《檀弓》、《穀梁》,平處猶與韓并驅。至於《網山》論著,句句字字,足以明周公之志,得少陵之髓。其律詩高妙者,絕類唐人。疑老師當避其鋒。他文稱是”云云。其推之可謂至矣。今觀此本,詩僅二卷,而輓詩居一卷。文凡六卷,而祭文居二卷,祝文聘書居一卷,青詞、募疏之類不軌於正者,又居一卷。殊不類克莊之所稱。

其編次尤為猥雜。疑原集散佚,無識者掇拾叢殘,重編此本,故遺其菁華而存其糟粕也。宋人撰著,傳者日稀。既未睹其全帙,姑以此本著錄,備插架之一種云爾。

《東萊集》四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呂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其生平詩文,皆祖謙歿后,其弟祖儉及從子喬年先后刊補遺稿,釐為文集十五卷。又以家范、尺牘之類為別集十六卷。程文之類為外集五卷。年譜、遺事則為附錄三卷。又附錄拾遺一卷。即今所傳之本也。祖謙雖與朱子為友,而朱子嘗病其學太雜。其文詞閎肆辨博,凌厲無前,朱子亦病其不能守約。又嘗謂“伯恭是寬厚底人,不知如何做得文字似輕儇底人。如《省試義》,大段鬧裝館職,策亦說得漫不分曉,后面全無緊要”。

又謂伯恭《祭南軒文》,都就小狹處說來。其文散見於黃、滕璘所記《饒錄》。

后托克托修《宋史》,遂列祖謙於《儒林傳》中,微示分別。然朱子所云,特以防華藻溺心之弊,持論不得不嚴耳。祖謙於《詩》、《書》、《春秋》皆多究古義,於十七史皆有詳節。故詞多根柢,不涉游談。所撰文章關鍵,於體格源流,具有心解。故諸體雖豪邁駿發,而不失作者典型,亦無語錄為文之習。在南宋諸儒之中,可謂銜華佩實。又何必吹求過甚,轉為空疏者所藉口哉!又按《朱子語類》,稱“伯恭文集中如《答項平甫書》,是傅夢泉子淵者。如罵曹立之書,是陸子靜者。其他偽作,想又多在”云云。是祖儉等編集之時,失於別擇,未免收入贗作。然無從辨別,今亦不得而刪汰之矣。

《止齋文集》五十一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陳傅良撰。傅良有《春秋后傳》,已著錄。此集為其門人曹叔遠所編,前后各有叔遠序一篇。所取斷自乾道丁亥訖於嘉泰癸亥。凡乾道以前之少作,盡削不存,其去取特為精審。末為附錄一卷,為樓鑰所作神道碑、蔡幼學所作墓志、葉適所作行狀。而又有雜文八篇綴於其后,不知誰所續入。據弘治乙丑王瓚序,稱澤州張琎欲掇拾遺逸,以為外集,其琎重刊所附入歟?自周行己傳程子之學,永嘉遂自為一派,而傅良及葉適尤其巨擘。本傳稱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行聞。伯熊於古人經制治法,討論尤精,傅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及入太學,與廣漢張栻、東萊呂祖謙友善。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而主敬集義之功得於栻為多。然傅良之學,終以通知成敗,諳練掌故為長,不專於坐談心性。故本傳又稱傅良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於實而后已。蓋記其實也。當寧宗即位之初,朱子以趙汝愚薦內召。既汝愚與韓侂胄忤,內批與朱子在外宮觀。傅良為中書舍人,持不肯下,其於朱子亦不薄。然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稱:“考亭先生晚注《毛詩》,盡去序文,以‘彤管’為淫奔之具,以‘城闕’為偷期之所。止齋陳氏得其說而病之,謂以千七百年女史之彤管與三代之學校,以為淫奔之具、偷期之所,竊有所未安。獨藏其說,不與考亭先生辨。考亭微知其然,嘗移書求其《詩》說。止齋答以公近與陸子靜互辨無極,又與陳同甫爭論王霸矣。且某未嘗注詩。所以說詩者,不過與門人為舉子講義,今皆毀棄之矣。蓋不欲滋朱之辨也”云云。則傅良雖與講學者游,而不涉植黨之私,曲相附和。亦不涉爭名之見,顯立異同。在宋儒之中,可稱篤實。故集中多切於實用之文,而密栗堅峭,自然高雅,亦無南渡末流冗沓腐濫之氣。蓋有本之言,固迥不同矣。

《格齋》四六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王子俊撰。子俊字材臣,吉水人。安丙帥蜀,嘗辟為制置使屬官。其始末則未詳也。所著有《史論》、《師友緒言》、《三松類稿》諸書,俱已不傳。此編原本題曰《格齋三松集》,疑即《類稿》中之一種,散佚僅存者。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稱抄得宋本《格齋四六》計一百二首。今檢勘其數,與所跋相同,當即彝尊所見之本。楊萬里嘗謂其《史論》有遷、固之風,古文有韓、柳之則,詩有蘇、黃之味。至於四六,踵六一、東坡之步武,超然絕塵,自汪彥章、孫仲益諸公而下不論。其推之甚至。今其他文已湮沒不傳,無由證所評之確否。

但就此一卷而論,其典雅流麗,亦復斐然可觀。故朱彝尊亦謂其由中而發,漸近自然,無組織之跡。必謂勝於汪藻、孫覿,固友朋標榜之詞。要之,驂駕二人,亦足步其后塵矣。

《梅溪集》五十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王十朋撰。十朋有《會稽三賦》,已著錄。是集為正統五年溫州教授何氵橫所校,知府劉謙刻之,黃淮為序。凡奏議五卷,而冠以廷試策。前集二十卷,后集二十九卷,而附以汪應辰所作墓志。后有紹熙壬子其子宣教郎聞禮跋,稱文集合前后并奏議五十四卷。與此本合。而《文獻通考》作《梅溪集》三十二卷,續集五卷,并載劉珙之序。今無此序,卷數更多寡不符。應辰墓志則稱《梅溪》前后集五十卷。與此本亦不相應。疑珙所序者初稿,應辰所志者晚年續增之稿,而此本則十朋沒后其子聞詩、聞禮所編次之定稿也。觀應辰稱《尚書》、《春秋》、《論語》、《孟子》講義皆未成書,而此本后集第二十七卷中載《春秋》、《論語》講義數條。則為蒐輯續入明矣。十朋立朝剛直,為當代偉人。應辰稱其於文專尚理致,不為浮虛靡麗之詞。其論事章疏,意之所至,展發傾盡,無所回隱,尤條鬯明白。珙稱其詩渾厚質直,懇惻條暢,如其為人。今觀全集,淳淳穆穆,有元祐之遺風。二人所言,良非溢美。曹安讕言長語僅稱其祭漢昭烈帝、諸葛亮、杜甫文各數語,未足以盡十朋也。

《香山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喻良能撰。良能字叔奇,義烏人。登紹興二十七年進士。補廣德尉,遷國子監主簿。復以國子監博士召,兼工部郎中。除太常寺丞,兼舊職,出知處州。

尋以朝請大夫致仕。《宋史》不為立傳。惟《金華先民傳》載其仕履頗詳。其兄良倚、弟良弼,亦俱以古文詞有聲於時,集中所稱伯壽兄、季直弟者是也。良能所著《忠義傳》二十卷、諸經講議五卷、《家帚編》十五卷,俱久佚不存。其集《義烏志》作三十四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作十七卷。世亦無傳。獨《永樂大典》中所錄古今體詩尚多,核其格律,大都抒寫如志,不屑屑為絺章繪句之詞。

楊萬里《朝天集》有《送喻叔奇知處州》詩云:“括蒼山水名天下,工部風煙入筆端。”頗相推許。而良能集內,亦多與萬里酬唱之作。故其詩格,約略相近,特不及萬里之博大耳。又陳亮《龍川集題喻季直文編》一篇云:“喻叔奇於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別去三日,念之輒不釋。其為文,精深簡雅,讀之愈久而意若新。”是良能之文,亦有可自成一家者。惜其詩僅存,而文已湮沒不傳矣。今從《永樂大典》采掇裒次,而以《南宋名賢小集》所載參校補入。釐為十六卷,庶猶得考見其大略。其集稱香山者,案集中《次韻李大著春日雜詩》中有“清夢到香山”句。自注曰:“余所居山名。”蓋以地名其集云。

《宮教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兴城市| 汽车| 东乡| 凤阳县| 阳江市| 保山市| 陇川县| 普格县| 年辖:市辖区| 铅山县| 金山区| 丹东市| 吕梁市| 大名县| 曲周县| 伊通| 石泉县| 会理县| 吉安市| 商都县| 萨迦县| 蒲江县| 新郑市| 晋州市| 武宣县| 朔州市| 梅州市| 钟山县| 洪洞县| 肥城市| 措勤县| 乌拉特后旗| 正蓝旗| 濮阳市| 措美县| 同德县| 高唐县| 湘潭市| 龙陵县|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