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430字
- 2015-12-26 16:11:54
在南宋之初,未能凌躒諸家。然詞氣恬靜而軒爽,無一切淟涊齷齪之態,是則所養為之矣。公度別有《漢書鐫誤》,今已佚。此本從他本掇拾二段,并佚詞一首附之卷末。今亦并錄之焉。
《唯室集》四卷、《附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長方撰。長方有《步里客談》,已著錄。是集詩文散入《永樂大典》各韻下。據胡百能行狀,原本凡十四卷。又唐瑑原序稱其家所刊凡二百篇。今掇拾殘闕,僅得文五十五首、詩三十九首,勒為四卷。而以他人所作銘、狀、記、序附錄於后,以備稽考。雖較原書篇數只及其半,而菁華具在,亦可以觀其大凡矣。長方父侁,與游酢、楊時、鄒浩、陳瓘等游,故長方之學以程氏為宗。
《朱子語錄》於同時學者多舉其字,惟於長方則稱曰唯室先生,蓋頗引以為重也。
馮時可《雨航雜錄》謂宋儒論人,喜核而務深,長方亦不免於是。然如謂劉先主滅劉璋取蜀,為行不義,殺不辜,故不能有天下;謂張九齡與李林甫同輔政,不能發其奸而去之,以致天寶之亂。雖核以事勢,均未必盡然。要其理則不為不正。
至於《紹興六年應詔劄子》,諄諄以嚴師律、備長江、講漕運為急。又因朝廷罷趙鼎任張浚,作《里醫》一篇,以為“國家起錮疾,必固元氣。補當持重,攻當相機”。蓋其意不主於和,亦不主於遽戰。富平、淮西、符離三敗,躁妄僨事,若預睹之,固與迂闊者異矣。雖佚簡殘篇,僅存什一,要勝於虛談高論,徒供覆瓿者也。
《漢濱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之望撰。之望字瞻叔,襄陽穀城人,后寓臺州。登紹興八年進士第。累遷太府少卿。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洊擢至參知政事,勞師江淮,為言者論罷。乾道元年起為福建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士,移知溫州卒。
事跡具《宋史》本傳。錢溥《秘閣書目》載有之望《漢濱集》,而佚其冊數。焦竑《經籍志》作六十卷。然趙希弁、陳振孫兩家俱未著錄,則宋代已罕傳本。后遂散佚不存。今從《永樂大典》中采撮裒綴,所存什之三四而已。之望當秦檜柄國時,落落不合,人咸稱其有守。其歷官亦頗著政績。惟在隆興時力主和議,與湯思退相表里,專以割地啖敵為得計,而極沮張浚恢復之謀,考宋南渡之初,自當以北取中原為務。然惟岳、韓諸將可冀圖功。張浚很愎迂疏,但急於立功以固位,實非可倚以恢復之人。一敗於富平,而喪師三十萬。再衄於淮西,而叛逃者七萬。三挫於符離,而喪師又十三萬。僨轅誤國,其驗昭然。講學家以張栻之故,回護其父,殊未免顛倒是非。之望之沮浚,不可不謂之知人。至其《論和議》之策,以為“南北之形已成,未易相兼。惟當移攻戰之力以自守,然后隨機制變”。
又以為“金人制勝之謀,舉無遺策。加以器械之利,形勢之便,雖漢、唐全盛之時,猶未能輕此敵,而況於今日”!其斟酌時勢以立言,與史浩意頗相近,亦不可謂之不知時務。特其朋比小人,附和權倖,與浩之出於老成忠藎者不同。又湯思退所主者乃六國賂秦之計,與浩之主於持重俟釁者亦復迥異。故當時重為人所抨擊,而《宋史》亦極不滿之,誅其心也。至其詩文,則皆疏暢明達,猶有北宋遺矩。諸劄子亦多足以考見時事,與正史相參,未可遽廢。謹釐為十六卷,著之於錄。庶其人其文是非得失各不相掩焉。
《香溪集》二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范浚撰。浚字茂名,蘭溪人。紹興中舉賢良方正,以秦檜柄政,辭不赴。
然浚雖不仕,實非無意於當世者。其《書曹參傳后》,則隱戒熙寧之變法。其《補翟方進傳》,則深愧靖康之事讎。其《讀周禮》一篇,亦為王安石發。而《進策》五卷,於當時世務尤言之鑿鑿。非迂儒不達時變者也。其《詩論》戒穿鑿,似為鄭樵而言?!兑渍摗繁上髷担嗨茷殛悡欢O。於經術頗為有功?!洞呵镎摗酚麖U三傳,則猶祖孫復之馀習,頗為乖迂。然盧仝所注,儒者罕傳??U撋休d其數條,亦足資異聞。其辯孟母無三遷事、黃帝無阪泉事、周穆王無西至昆侖事,雖頗失之固,然皆於理無害。其詩凡三卷。近體流易,猶守元祐舊格,不涉江西宗派。古體頗遒,亦非語錄為詩之比,有足稱焉。集為其門人高栴所編,其侄端臣刊之。前有紹興三十一年陳巖肖序。后有元吳師道跋,稱朱子取其《心箴》注《孟子》。而其集金履祥時已不傳,后從應氏得其前七卷。又從其族孫俊家得殘本,佚前五卷。合之遂為完書。跋又稱端臣《蒙齋集》未及刊,先刊其與浚唱酬諸詩附見焉。此本無端臣詩,蓋又佚矣。
《鄭忠肅奏議遺集》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鄭興裔撰。興裔字光錫,初名興宗。顯肅皇后外家三世孫。由成忠郎歷官江東路鈐轄,遷均州防御使、保靜軍節度使,召領內祠,武康軍節度使。贈太尉,謚忠肅。是集所錄多奏疏、表狀,其記、序、辨、跋諸雜著則間附數篇。其中如《請起居重華宮》及《論淮西荒政》諸疏,詞意剴摯。他如《蠲緡錢》、《禁改鈔》、《論折帛錢》諸奏,所列紹興間一切弊政,皆《宋史食貨志》及《文獻通考》所未載,亦足補史志之闕。又紀《淳化閣帖》之摹拓傳寫,與黃伯思互有異同。辯瓊花之復榮,較周必大《玉蕊辨證》更為詳贍。亦考據者所不廢矣。
《書錄解題》及《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錄。蓋其裔孫所裒輯,出於南宋之后。
錄之亦足徵宋代故實之一二焉。
(案此編雖以奏議為名,實則裒輯雜文,共為一集。故錄之《別集類》中。)
《云莊集》五卷(永樂大典本)
宋曾協撰。協字同季,南豐人?!端问贰窡o傳,志乘亦不載其名。據傅伯壽所作集序,知為曾肇之孫,曾纁之子。而所敘仕履但曰官零陵太守,不及其詳。
且宋無零陵郡,亦無太守之名,殊非實事。今以集中詩文考之,知紹興中舉進士不第,以世賞得官。初為長興丞,遷嵊縣丞。繼為鎮江通判,遷臨安通判。乾道癸巳權知永州事以卒。伯壽所云,蓋以古地名與古官名假借用之,文人換字之陋習耳。伯壽又稱:“慶元庚申,協沒已二十八年。其子直敷文閣、福建轉運副使炎輯其文為二十通?!笨紕⒂礤a作《柳宗元集序》,稱一卷為一通,則原集蓋二十卷。今傳於世者,惟《詠芭蕉》一詩,僅見陳景沂《全芳備祖》中。他不概見,則其亡已久矣。今捃拾《永樂大典》所載,以類編次,尚得五卷。又得傅伯壽序一篇,亦并錄入。序稱其古詩多效選體。然合諸作觀之,大抵源出蘇軾、陳與義。
故《同沈正卿作仇池石詩》用軾韻,《陳晞賢過零陵贈詩》亦用與義韻,而絕不及於他家。知其唱和講求在二家舊格也。雜文頗雅飭有法?!顿e對》一賦為集中巨篇,語特偉麗。而大旨以安享太平為渾穆之王風,以恢復中原為戰爭之霸術。
夸大其詞,以文偏安之陋。曲學阿世,持論殊乖。姑以文采錄之,從《昭明文選》不廢《劇秦美新》之例。讀其文者,分別觀之可矣。
《竹軒雜著》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林季仲撰。季仲字懿成,永嘉人。登進士第。歷官太常少卿,知婺州。自號蘆山老人。嘗僑居暨陽。集中又自稱濟南林某者,蓋其祖貫也。《宋史》不為立傳,其行事不可概見。惟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季仲以趙鼎薦入朝,奏疏沮和議得罪。仲熊、叔豹、季貍其弟也,皆知名”云云。今案集中《與趙仆射書》有“相公過聽,引而置諸朝。鹿鹿三年,蔑有報稱”之語。與趙鼎薦引之說合,惟《沮和議》一疏,已不見於集中。其得罪貶謫之事,遂略而弗顯。集中又有祭德和弟、察和弟諸文,據所云同祖所出兄弟八人者,知其兄弟甚多,而仲熊、叔豹之名亦已不可復考。然《宋史趙鼎傳》稱鼎之再相,嘗奏言:“今清議所與如劉大本、胡寅、呂本中、常同、林季仲之流,陛下能用之乎?”是季仲在紹興中,實負清流重望,故集中劄子雖所存無幾,而多力持正論,深切時弊之言。其趙鼎南遷以后,所與簡牘數篇,無不反覆慰藉,詞意諄摯。交道之篤,尤可概見。
又《庚溪詩話》稱季仲頗喜為詩,語佳而意新。今觀所作,雖邊幅稍狹,已近江湖一派。而筆力挺拔,其清雋亦可喜也。集本十五卷,世久失傳。論宋代人物者或不能知其姓氏。今從《永樂大典》中搜輯編綴,釐為詩一卷、文四卷,用存其概。且為略考本末,附著於此,俾不至無聞於后焉。
《拙齋文集》二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林之奇撰。之奇有《尚書全解》,已著錄。是集凡記問二卷,蓋即本傳所謂《道山記問》者。詩一卷、雜文十七卷。末附呂祖謙祭文及李橺所為哀辭、姚同所為行實。以之奇自號曰拙齋,因以名集。之奇之學得於呂本中。其《記問》內稱少蓬及呂紫微者,皆謂本中。其后呂祖謙又受學於之奇,祖謙祭之奇文云:“昔我伯父西垣公,躬受中原文獻之傳,載而之南。先生與二李伯仲實來定師生之分。”二李謂李葵之子李柟、李樗。西垣公者亦謂本中也。(案祖謙之祖弸中,為本中之弟,本中乃其從祖。而祖謙稱伯父者,蓋用《左傳》“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語,然亦太僻矣。謹附訂於此。)呂氏之學頗雜佛理,故之奇持論亦在儒、釋之間。呂氏雖談經義,而不薄文章。故之奇注釋《尚書》,究心訓詁。
而此集所載諸篇,皆明白暢達,不事鉤棘,亦無語錄粗鄙之氣。其詩尤具有高韻,如《江月圖》、《早春偶題》諸篇,置之蘇、黃集中,不甚可辨也。
《于湖集》四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張孝祥撰。孝祥字國安,歷陽烏江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一。孝宗朝累遷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領建康留守。尋以荊南湖北路安撫使,請祠。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事跡具《宋史》本傳?!稌浗忸}》載《于湖集》四十卷,此本卷數相合。前有其門人謝堯仁及其弟華文閣直學士孝伯序。堯仁序稱孝祥每作詩文,輒問門人視東坡何如。而堯仁謂其《水車》詩活脫似東坡。然較蘇氏《畫佛入滅》、《次韻水官》、《韓幹畫馬》等數篇尚有一二分劣。又謂以先生筆勢,讀書不十年,吞東坡有馀矣。今觀集中諸作,大抵規摹蘇詩,頗具一體。而根柢稍薄,時露竭蹶之狀。堯仁所謂讀書不十年者,隱寓微詞,實定論也。然其縱橫兀傲,亦自不凡。故《桯史》載王阮之語,稱其平日氣吐虹霓。陳振孫亦稱其天才超逸云。
《太倉稊米集》七十卷(編修朱筠家藏本)
宋周紫芝撰。紫芝字少隱,宣城人。紹興中登第。歷官樞密院編修官,出知興國軍。自號竹坡居士。是集樂府詩四十三卷、文二十七卷。前載唐文若、陳天麟及紫芝自序。集中《悶題》一首下注云:“壬戌歲始得官,時年六十一?!笔亲现ネ^閣,業已暮年,可以無所干乞。而集中有《時宰生日樂府》四首,又《時宰生日樂府》三首,又《時宰生日樂府》七首,又《時宰生日詩》三十絕句,又《時宰生日五言古詩》六首,皆為秦檜而作?!肚厣俦I掌哐怨旁姟范?,《秦觀文生日七言排律三十韻》,皆為秦熺而作。又《大宋中興頌》一篇亦歸美於檜,稱為元臣良弼。與張嵲《紹興復古頌》用意相類。殊為老而無恥,貽玷汗青。集中嘗引蘇軾之言,謂古今語未有無對者,琴家謂琴聲能娛俗耳者為“設客曲”。頃時有作《送太守》詩者,曰此供官詩,不足觀。於是設客曲乃始有對。
因戲作俳體詩曰:“設客元無琴里曲,供官尚有選中詩”云云。是數篇者,殆所謂供官詩歟?然其詩在南宋之初,特為杰出。無豫章生硬之弊,亦無江湖末派酸餡之習。方回作是集跋,述紫芝之言曰:“作詩先嚴格律,然后及句法,得此語於張文潛、李端叔。”觀於是論,及證以紫芝《詩話》所徵引,知其學問淵源,實出元祐。故於張耒《柯山》、《龍門右史》、《譙郡先生》諸集汲汲搜羅,如恐不及。葉夢得《石林詩話》所謂寇國寶詩自蘇、黃門庭中來,故自不同者也。
略其人品,取其詞采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