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宗忠簡集》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宗澤撰。澤事跡具《宋史》本傳。是編自一卷至六卷皆劄子、狀疏、詩文、雜體。七卷、八卷為遺事、附錄,皆后人紀澤事實及誥敕、銘記之類也。澤孤忠耿耿,精貫三光。其奏劄規畫時勢,詳明懇切。當時狃於和議,不用其言,亦竟無收拾其文者。至寧宗嘉定間,四明樓昉乃綴輯散佚,以成是集。然陳振孫《書錄解題》竟不著錄。是宋末已不甚行。蓋理宗以后,天下趨朝廷風旨,道學日興。

談心性者謂之真儒,講事功者謂之雜霸。人情所競,在彼而不在此。其沉晦不彰,固其所也。明崇禎間,熊人霖始據舊本重刻。國朝義烏縣知縣王庭曾又重為編定,增入《諫止割地》一疏,而以樓昉原序及明初方孝孺序弁於篇首。考史稱澤力請高宗還汴,疏凡二十八上。本傳不盡錄其文。今集中所載僅十八篇,猶佚其十。

則其散亡已多矣。

《龜山集》四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楊時撰。時事跡具《宋史道學傳》。是集凡書奏、表劄、講義、經解、史論、啟記、序跋各一卷、語錄四卷、答問二卷、辨二卷、書七卷、雜著一卷、哀辭祭文一卷、狀述一卷、志銘八卷、詩五卷。時受蔡京之薦,雖朱子亦不能無疑。然葉夢得為蔡京門客,南渡后作《避暑錄話》、《石林詩話》諸書,尚袒護熙寧、紹圣之局。時於蔡京既敗以后,即力持公論。集中載《上欽宗第七疏》,詆京與王黼之亂政,而請罷王安石配享。則尚非始終黨附者比。又於靖康被兵之時,首以誠意進言,雖未免少迂;而其他排和議、爭三鎮、請一統帥、罷奄寺守城以及茶務、鹽法、轉般、糴買、坑冶、盜賊、邊防、軍制諸議,皆於時勢安危,言之鑿鑿。亦尚非空談性命,不達世變之論。蓋瑕瑜并見,通蔽互形,過譽過毀,皆講學家門戶之私,不足據也。時受學程子,傳之沙縣羅從彥,再傳為延平李侗,三傳而及朱子,開閩中道學之脈。其東林書院存於無錫,又為明季講授之宗。本不以文章見重,而篤實質樸,要不失為儒者之言。舊版散佚,明弘治壬戌,將樂知縣李熙重刊,并為十六卷。后常州東林書院刊本,分為三十六卷。宜興刊本,又并為三十五卷。萬歷辛卯,將樂知縣林熙春重刊,定為四十二卷。此本為順治庚寅時裔孫令聞所刊,其卷帙一仍熙春之舊云。

(案時卒於高宗建炎四年。其入南宋日淺,故舊皆系之北宋末。然南宋一代之儒風,與一代之朝論,實皆傳時之緒馀。故編錄南宋諸集,冠以宗澤,著其說不用而偏安之局遂成。次之以時,著其說一行而講學之風遂熾。觀於二集以考驗當年之時勢,可以見世變之大凡矣。)

《梁溪集》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綱撰。綱有《建炎時政記》,已著錄。是集首載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作一百二十卷。蓋后人續以詩文合編,互有分并,已非復秀之之舊本。此本賦四卷、詩二十八卷、雜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建炎時政記》三卷,俱編入集中。又以年譜、行狀之類六卷附焉。與晁、陳二家所錄均為不合,又非宋本之舊矣。綱人品經濟,炳然史冊,固不待言。即以其詩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尋常文士所及。徒以喜談佛理,故南宋諸儒不肯稱之。然如顏真卿精忠勁節,與日月爭光,固不能以書《西京多寶塔碑》、作《撫州麻姑壇記》,遂減其文章之價也。集中有《補宋璟梅花賦》,自序謂璟賦已佚,擬而作之,其文甚明。元劉塤《隱居通議》所載璟賦二篇,皆屬偽本。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乃稱得元鮮于樞手書璟賦,急錄傳之,樞之真跡旋毀。核其文句,大抵點竄綱賦,十同七八,其為依托顯然。然亦見綱之賦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亂真矣。

《初寮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安中撰。安中字履道,中山曲陽人。登進士第。累擢尚書左丞,出知燕山府。除大名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安置象州。紹興初復左中大夫,卒。

事跡具《宋史》本傳。安中以詞藻擅名,而行誼甚為紕繆。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少時嘗師事蘇軾於定武,未卒業而軾去。會晁說之為無極令,復往執弟子禮。

說之勖以為學當慎初之旨,因筑室榜曰“初寮”。其聞見議論得於說之為多。及后貴顯,遂諱晁學,但稱“成州使君四丈”,無復“先生”之號。今考集中,多直呼說之為晁以道,與振孫言相合。其佻薄已可概見。曾敏行《獨醒雜志》稱,安中初學東坡書。崇、觀、宣、政間,頗更少習,南渡以來,復還其舊。其隨時局為翻覆,亦為灼然。史稱其以作《瑞應表》受知徽宗。考蔡絳《鐵圍山叢談》,實由諂事梁師成以進。《幼老春秋》又稱其交結蔡攸,引入禁中,則奔競無恥,更為小人之尤。史又稱其附和童貫、王黼,贊成復燕之議。又身自請行,規措失當,招納叛亡,挑釁強鄰,禍貽宗社。則誤國之罪尤為深重。然其詩文豐潤凝重,頗不類其為人。四六諸作,尤為雅麗。史稱徽宗嘗宴睿謨殿,安中賦百韻詩紀事。

令大書殿屏,仍以副本分賜侍臣。王明清《揮麈后錄》載其詩,周煇《清波雜志》又補載其序,皆盛相推挹。張邦基《墨莊漫錄》又載其《立春帖子》,稱以才華清麗。其人雖至不足道,而文章富贍,要有未可盡泯者。錄而傳之,亦不以人廢言之義也。其集見於本傳者七十六卷。晁公武《讀書志》止作十卷。趙希弁《附志》則作《前集》四十卷、《后集》十卷,又《內外制》二十六卷。與史傳目次相符。自明以來,久佚不見。今從《永樂大典》采掇裒次,尚得詩文數百篇。周必大序稱安中送其曾大父詩“不論與汝小一月,政自容君數百人”句。又楊萬里《誠齋詩話》稱安中“行余深少宰制,仰惟前代,守文為難,相我受民,非賢不乂”句。又在象州思鄉作文,有“萬里邱墳,草木牛羊之踐履。百年鄉社,室家風雨之飄搖”等句。今俱不見於集中。是其散佚甚多。然蒐羅什一,猶可考見崖略。謹厘為八卷,而仍以李邴、周必大、周紫芝序三篇冠之卷首,以存其舊焉。

《橫塘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許景衡撰。景衡字少伊,溫州瑞安人。登元祐九年進士。宣和中召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欽宗即位,以左正言召,累遷中書舍人。高宗朝至尚書右丞。罷為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卒謚忠簡。事跡具《宋史》本傳。景衡雖源出洛學,而立身剛直,不與賈易諸人囂爭門戶。其文章坦白光明,粹然一出於正。在徽宗時,即極言財力匱乏,請罷花石綱運,為王黼所中而去。及從高宗在揚州,又與黃潛善不協,借渡江之議,斥逐而死。雖厄於權倖,屢起屢躓,而終始不撓。今集中所存奏議,如《論童貫誤國》、《辨宗澤無過》、《論王安石當自便》、《乞寬恤東南》諸劄子,皆誠意懇摯,剴切詳明。其他亦多關系國家大計。雖當時不能盡用其說,而史稱“既沒之后,高宗每念其遇事敢言,追思不置”。亦足見其忠愛之忱,有以感孚於平素也。至其詩篇,乃吐言清拔,不露伉厲之氣,如“玉樽浮蟻一樣白,青眼與山相對橫”諸句,殊饒風調。胡仔《漁隱叢話》謂:“寇準詩含思凄婉,富於音情,殊不類其為人。”今景衡亦然。蓋詩本性情,義存比興,固不必定為濂洛風雅之派,而后謂之正人也。《宋史藝文志》載《橫塘集》三十卷,《書錄解題》亦同。自明以來,傳本久絕。今從《永樂大典》中采掇裒綴,以次排纂,厘為二十卷。《朱子語錄》嘗稱陳少陽事,其詳見《許右丞哀詞》中,今已不睹是篇。則鉅制鴻裁,佚者不少。其幸而存者彌宜寶貴矣。

《西渡集》二卷、《補遺》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洪炎撰。炎字玉父,南昌人。元祐末登進士。官至著作秘書少監。炎與兄朋、芻,弟羽,號曰四洪。皆黃庭堅之甥,受詩法於庭堅。羽元符中以上書入黨籍,不幸早卒,篇章散佚。故呂本中《江西宗派圖》中僅列芻、炎、朋三人。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云羽集不傳,惟載朋《清非集》一卷、芻《老圃集》一卷、炎《西渡集》一卷。《宋史藝文志》并同。自明以來,《清非》、《老圃》二集并佚。近乃從《永樂大典》復裒輯成帙,惟炎集僅存,而亦無刊版。此本為浙江鮑氏知不足齋所藏,惟分上、下二卷,與陳氏所載少異。然《老圃集》陳氏亦稱一卷,而今日掇拾殘賸,尚非一卷所能容。則或《書錄解題》傳寫之訛,《宋志》因之,均未可知也。炎詩酷似其舅。今全集巋然獨完,殊足寶貴。卷未所附朋詩九首、芻詩二十四首、記二篇,不知何人所輯。觀其所引之書,如《宋元詩會》、《辟疆園宋文選》,皆康熙中人所集,則亦出近時人手矣。二人詩集已別著錄。此為復贅,故刪之不錄焉。

《老圃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洪芻撰。芻字駒父,南昌人。紹圣元年進士。靖康中官至諫議大夫。后謫沙門島以卒。劉克莊《后村詩話》曰:“三洪與徐師川皆山谷之甥。”龜父警句,往往前人所未道。然早卒,惜不多見。駒父詩尤工,陸游《老學菴筆記》亦極稱其《竄海島》詩“煙波不隔還鄉夢,風月猶隨過海身”句。蓋當時文士頗重之。

然芻之竄也,《楓窗小牘》謂坐為金人括財太峻,頗稱其冤。今考王明清《玉照新志》所載,則芻實於根括金銀之時,入諸王邸中,以勢挾內人唱歌侍酒。得罪名教,殆不容誅。當時僅斥海濱,殊為佚罰。其人如是,其詩本不足重輕。特其學有師承,深得豫章之格。但以文論,固不愧酷似其舅之稱。錄六朝人集者存沈約、范云,錄唐人集者存沈佺期、宋之問。就詩言詩,片長節取,亦古來著錄之通例也。《宋史藝文志》載《老圃集》一卷。久佚不傳。《宋詩紀事》僅從諸地志、類書中捃摭數篇,不及百分之一。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得一百七十首,殆當時全部收入歟?以篇帙稍多,謹厘為上、下二卷,以便循覽焉。

《丹陽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葛勝仲撰。勝仲字魯卿,丹陽人。紹圣四年進士。又試學官及詞科,俱第一。官至華文閣待制,知湖州。紹興元年乞祠歸。十四年卒,謚文康。事跡具《宋史文苑傳》。據其婿章倧所作行狀,稱有文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初刊版於真州,兵燹殘闕。隆興甲寅,知州事宋曉修補之,自跋其后。淳熙丙午,知州事姚恪又為重鋟,中書舍人王信為之跋。自明以來,傳本遂絕。今據《永樂大典》所載,以類裒輯,得文十五卷、詩七卷、詩馀一卷,又附錄行狀、謚議為一卷,共成二十四卷。王信跋及章倧行狀并稱:“宣和北伐之時,勝仲貽書蔡京,力言其不可。”然《宋史》本傳不載此事,集中亦無此書。又稱“由兗州教授入為太學正,時上幸學,多獻頌者,勝仲獨獻賦。上命中書第其優劣,勝仲為首”。今集中亦無此賦。他如本傳所載《論郭天信不當提舉議歷所》、《論僖祖廟增置殿室不必毀》,其奏議并佚不存。又所稱官諭德時為仁、孝、學三論獻太子者,今惟存《孝論》、《學論》,而《仁論》竟無可考。則其散失者已多。然觀其四分之一,亦足以見其大凡矣。勝仲為太府少卿時,能拒盛章之援引。知汝州時,能拒李彥之括斂。知湖州時,能拒朱勔之求白雀、鸂鶒。其氣節甚偉。歷典諸州,皆有幹略。再知湖州,遭逢寇亂,復有全城之功。其宦績亦足以自傳。

本不盡以文章重。即以文章論之,在南北宋間,亦褎然一作者也。歐陽修嘗輯建隆至治平故事為《太常因革禮》一百篇。勝仲官太常卿時,復手續其書為三百卷。

故於當代典制最嫻。官諭德時,嘗纂歷代太子事跡為《承華詔美》。又考論諸史為《評古篇》。故於古今成敗最悉。崇寧三年居父喪,盡閱釋氏《大藏經》。故所著作,往往闡明佛理。惟青詞、功德疏、教坊致語之類,沿宋人陋例,一概濫載於集中,殊乖文體。流傳既久,姑仍其舊,付諸無譏之列可矣。

《毗陵集》十五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守撰。守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晉陵人。崇寧元年進士。高宗即位,召為監察御史。紹興中歷官參知政事,兼權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大學士知建康府。

卒謚文靖。事跡具《宋史》本傳。所著《毗陵集》,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者五十卷。其本久佚。故遺文世不概見,僅《前賢小集拾遺》中載其詩一首而已。

今從《永樂大典》各韻中蒐輯編綴,約尚存十之三四。謹校訂排次,厘為一十五卷。而以婁機等所作謚議文二篇附之於后。史稱守家貧好學,過目不忘。故所為文,具有體幹。而論列國家大事,是非利害,如指諸掌。卓有經世之才,尤非儒生泥古者所可及。本傳載其建白諸事,如《論防淮渡江利害》、《論金人侵淮有四路,宜擇帥捍御》、《論大臣宜以選將治兵為急,不急之務付之六曹》、《論幸蜀十害》、《論宰相非人》、《論敵退后措置二事》。今其文具在集中。他如《論守御事宜》、《乞以大河州軍為藩鎮》、《乞修德》諸劄子,史所不載者尚多。無不揣切時勢,動合機宜。其大旨在經營淮北以規復中原,而不欲為畫江自守之計。雖其時宋弱金強,未必盡能恢復。要其所言,不可不謂非一時之正論也。

至其薦汪伯彥、秦檜,頗乏知人之明。則瑕瑜不掩,亦不必曲為之諱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观塘区| 普陀区| 台南市| 个旧市| 和静县| 射阳县| 卫辉市| 沅陵县| 泌阳县| 凤阳县| 姜堰市| 长宁区| 曲阳县| 连山| 南江县| 合川市| 德昌县| 瑞金市| 黄浦区| 罗田县| 安图县| 汉中市| 雷州市| 兴隆县| 荣昌县| 本溪| 丹江口市| 翁牛特旗| 云阳县| 长宁区| 怀柔区| 石门县| 温泉县| 松阳县| 高碑店市| 沙坪坝区| 梁河县| 扎鲁特旗| 溧阳市| 兰溪市| 辰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