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3137字
- 2015-12-26 16:11:54
屬教授王維則校讎,勒為二十二卷,刻版摹之。則此本實鄭氏所刊。晁、陳諸目所著錄者,殆即所謂閩本、蜀本,故卷數不同歟!強行父作《唐子西文錄序》,稱《次韻冬日旅舍》及《留別》二詩,集者逸之。而二詩今在集中。信當時非一本矣。又汪亮采序稱其論三國事,雖別為撰著,亦史所稱精密之一。則《三國雜事》二卷為亮采所增入。故又與二十二卷之數不符也。《書錄解題》稱其文長於議論,所著名治、存舊、正友、議賞諸論皆精確。劉克莊《后村詩話》曰:“子西諸文皆高,不獨詩也。其出稍晚,使及坡門,當不在秦、晁之下。”《文獻通考》引劉夷叔之言,亦謂其善學東坡。今考庚與蘇軾皆眉州人,又先后謫居惠州。
宜於鄉前輩多所稱述。而集中詩文,自《聞東坡貶惠州》一首,及《送王觀復序》“從蘇子於湘南”一句外,馀無一字及軾。而詩中深著微詞,序中亦頗示不滿。
又《上蔡司空書》,舉近代能文之士,但稱歐陽修、尹洙、王回而不及軾。又《讀巢元修傳》一篇,言蘇轍靳惜名器太甚,良以是失士心。似庚於軾、轍兄弟頗有所憾。殆負其才氣,欲起而角立爭雄,非肯步趨蘇氏者。二劉所言,未詳考也。其詩刻意鍛煉,而不失氣格。劉夷叔稱其“工於屬對,緣此遂無古意”。
(案此語見《文獻通考》。)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則稱其佳句不可勝舉。黃徹《溪詩話》則稱其巧於用事。三家之評,各明一義,而均得其實。至於《白鷺詩》之“諸公有意除鉤黨,甲乙推求恐到君”。詞意淺露,而《鶴林玉露》稱之。
《湖上詩》之“佳月明作哲,好風圣之清”。墮於惡趣,而《詩話類編》稱之。
則舍所長而譽所短矣。集中有《別永叔》詩一篇。考歐陽修沒於熙寧六年壬子。
《宋史》稱庚謫惠州,遇赦北歸,卒於道,年五十一。據集中《黎氏權厝銘》,其北歸在政和丁酉。上距熙寧壬子凡四十六年。是修卒之時,庚方五六歲,斷不相及。或他人之作誤入,抑別有字永叔者,如《瘧疾示圣俞》詩,乃其甥郭圣俞而非梅堯臣也。疑以傳疑,亦姑仍原本錄之焉。
《洪龜父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洪朋撰。龜父,朋字也。南昌人。黃庭堅之甥。兩舉進士不第。年僅三十八而卒。故事跡不傳。然其詩則最為當代所推重。《豫章續志》載黃庭堅之言曰:“龜父筆力扛鼎,他日不患無文章垂世。”及其沒也,同郡黃君著裒其詩百篇為集。庭堅在宜州,見其本,又稱為篇篇可傳。呂本中作《江西宗派圖》,所列凡二十五人。首陳師道,次潘大臨,次謝逸,次即及朋。《紫微詩話》又盛推其《寫韻軒》詩。王直方《詩話》亦稱其“一朝厭蝸角,萬里騎鵬背”句。劉克莊《后村詩話》復稱其《游梅仙觀》詩,能以直節期乃弟。且稱龜父警句,往往為前人所未道,惜不多見云云。則朋雖終於布衣,其名在宋代且居三洪上矣。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有朋集一卷,久無傳本。故厲鶚作《宋詩紀事》,僅從《宋文鑒》、《聲畫集》諸書摭得遺詩數篇。即《江湖小集》所載,亦未為完備。今采掇《永樂大典》,分體排比,釐為上、下二卷。雖王直方、劉克莊所稱諸名句今悉不見全篇,未免尚有佚脫。然核黃氏所編僅一百首,今乃得一百七十八首。陳氏所載僅一卷,今乃溢為二卷。疑《永樂大典》所據之本,別經后人綴緝,續有所增。約略大凡,其所闕諒亦無幾矣。
《跨鼇集》三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新撰。晁公武《讀書志》曰:“李新字元應,仙井人。早登進士第。劉涇嘗薦於蘇軾,命賦墨竹。口占一絕立就。元符末上書奪官,謫置遂州,流落終身。”今考集中《上李承旨書》,稱“某叨冒元祐第”。《吊安康郡君詞序》稱“解褐通籍,在元祐庚午”。與公武早登進士之說合。《上皇帝萬言書》首稱“元符三年五月十一日興元府南鄭縣丞李新”云云。《上吳戶部書》稱“庚辰之初”云云。元符紀元凡三年,止於庚辰。與公武元符末上書之說合。《謝循資啟》稱“妄投北闕之書,久作南冠之縶”。與公武謫置之說亦合。惟《馮隱士碑陰文》稱“崇寧二年跨鼇居士以言抵罪,羈於武信”。《遺愛碑記》亦稱“崇寧初入遂寧境”。則其謫置在上書后三年。又《與馮德夫手簡》稱“歸來山谷幾半歲,時時掖老母登高,指煙云明滅處,正前日羈管所”。則未嘗終於謫置。《再與瀘南安撫手簡》稱“祗役新疆,茍攝支邑”。《上鄭樞相書》稱“陸沈州縣三十許年,始以城役改官”。其他轉資到任諸謝啟,雖不能定在何時,而《更生閣記》稱“宣和癸卯八月誤恩二郡”,復有《謝茂州到任啟》,正在是歲。則新斥廢以后,仍官至丞倅,亦未嘗流落終身。均與公武所記不合,豈宋人重內而輕外,不掛朝籍,即謂之流落耶?新受知蘇軾,初自附於元祐之局。故其所上書,詞極切直。
然一經挫折,即頓改初心。作《三瑞堂記》以頌蔡京。《上王右丞書》以頌王安石。《上吳戶部書》至自咎“前日所言,得疾迷罔,謂白為黑”。其操守殊不足道。且所作《韓長孺論》,譏其馬邑之役,沮前日之議,敗今日之功,所以陰解滅遼之失也。作《武侯論》,謂其當結魏以圖存,所以陰解和金之辱也。無非趨附新局,以冀遷除。公武但記其上書得罪,而不詳其后事,亦未免考之未審也。
惟其詩氣格開朗,無南渡后啁哳之音。其文序記諸篇,忽排忽散,雖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邁可誦。在北宋末年,可以稱一作者,固不必定以其人廢之矣。集本五十卷。今散見《永樂大典》者,裒合編次,尚得三十卷。集中《更生閣記》,述政和丁酉剿茂州叛羌旺烈事,所述宋兵怯弱之狀,殆可笑噱。核其地理,即今之金川土司。而諸書言蜀事者,未嘗舉是篇,則是集亦罕覯之笈矣。
《忠愍集》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若水撰。若水本名若冰,欽宗為改今名。字清卿,曲周人。靖康初以上舍登第。由太學博士歷官吏部侍郎。從欽宗如金營,以力爭廢立,不屈死。建炎初贈觀文殿學士,謚忠愍。事跡具《宋史》本傳。《書錄解題》載《李忠愍集》十二卷,蓋以其追謚名集。劉克莊《后村詩話》作《忠烈集》,當由傳寫之誤。
《宋史藝文志》作十卷。考《書錄解題》稱后二卷為附錄其死節時事。《宋志》蓋但舉其詩文,其實一也。若水當金兵薄城之時,初亦頗主和議。於謀國之計,未免少疏。而卒能奮身殉節,搘拄綱常。與斷舌常山后先爭烈。使敵人相顧嘆息,有“南朝惟李侍郎一人”之語。其末路足以自贖。史家以忠義稱之,原其心也。其詩具有風度,而不失氣格。其文亦光明磊落,肖其為人。南宋時蜀中有鋟本劉子翚《屏山集》,有《題忠愍集》詩,詞極悲壯。今原集不傳。茲就《永樂大典》中所散見者,掇拾編次,釐為三卷,以建炎時誥詞三道附錄於后。其子淳跋是集云:“秭歸費守樞為先公作文序,能不沒其實。”今費序已佚,惟淳跋僅存,亦并附諸篇末。雖蒐羅補綴,非復蜀本之舊。然唐儲光羲詩格古雅,其集亦裒然具存。徒以茍活賊庭,身污偽命,并其詩亦不甚重。至於張巡所作,僅《聞笛》及《守睢陽》兩篇,而編唐詩者無不采錄。豈非以忠孝者文章之本耶?今若水詩文,尚得三卷,不止巡之兩篇。殘編斷簡,固皦然與日月爭光也。
《忠肅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傅察撰。察字公晦,濟源人。晁公休為作行狀,言生於元祐四年。年十七舉進士。當在崇寧五年。周必大序作十八,則大觀元年登第也。初,察登第時,蔡京欲以女妻之。察固辭。后娶趙挺之女,以外家恩例,為青州司法參軍,歷轉吏部員外郎。宣和七年,借宗正少卿,接伴金使。適金兵至韓城鎮,挾以行,不屈死。贈徽猷閣待制。事跡具《宋史忠義傳》。此本稱《忠肅公集》,則乾道中所贈謚,而其孫伯壽裒集遺文時所題也。周必大序稱文務體要,詞約而理盡。
詩尤溫純該貫,間作次韻,愈多而愈工。史亦稱其文溫麗有體裁。今觀其詩,古體學韓不成,近體亦乏深致。文則皆表啟儷偶之詞,不出當時應酬之格。而《請東封》、《頌西封》,以及青詞、疏文、祝文,尤宣、政間道教盛行,隨俗所作。
皆不足為典要。必大所云,蓋曲徇其孫之請,而史又沿必大之文。然察使不辱命,抗節隕身。人品可傳,則文章亦重。必大所序,在談藝為曲筆;以名教論之,雖謂之直道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