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316字
- 2015-12-26 16:11:54
士粲彡序云:“刪除蕪類,取有補於教化者。若釋道二家詩文則見諸別集。”今別集不傳。故張敦頤《六朝事跡》載其《雨花臺》詩一首,王象之《輿地紀勝》載其《凈居寺》詩一首,潛說友《咸淳臨安志》載其《西湖參寥山房》詩一首,《鐵網珊瑚》載其《佛日山別長老弼公》詩一首。凡為僧作者,今皆不見於集中也。然第五卷中有《寶山寺壁》一首,第七卷中有《題寶林院五松》一首、《東峰白云院》一首、《野寺》一首,第十卷中有《圓同菴銘》一首、《圓寂菴銘》一首,未免自亂其例。又如銘五首入雜文。贊亦雜文,乃列詩中。詩以古體、律體分編,而《和謝判官宴南樓》一首,本拗體七言律,而誤入古詩,編次尤為無緒。至於《魏詔君贊》“詔”字,蓋避仁宗嫌名,而次卷仍稱《魏徵君草堂》,校讎亦未盡善。惟杰集自南渡以后湮沒不傳,士粲彡積兩歲之力,搜求編次,使得復傳至今。其表章之功,固亦不可盡沒耳。
《王魏公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安禮撰。安禮字和甫,臨川人。安石之弟也。登嘉祐六年進士第。歷官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尚書左丞。遷資政殿學士,知太原府。事跡具《宋史》本傳。安石兄弟三人,惟安國數以正議見絀。其文集亦湮沒不傳。安禮位稍通顯,史稱其以經濟自任,而闊略細謹。故其生平,一以知湖、潤兩州與倡女共飯論罷,一以貪論罷。屢躓屢起,蓋亦跅弛於法度之外者。然其知制誥時,因彗星見,極言執政大臣不察上惠養元元之意,用力殫於溝瘠,取利究於園夫。其語皆以譏刺新法,則於大體尚能持正,固未可以一節概貶之矣。其集本二十卷,見於《宋史藝文志》、陳振孫《書錄解題》者并同。明葉盛《菉竹堂書目》亦載有《王魏公集》六冊,是明初尚有傳本。厥后諸家書目,皆不著錄。蓋自明中葉以后,已佚不存。今從《永樂大典》散見各韻者,裒輯匯編,釐為八卷。其中內外制草,頗典重可觀。敘事之文,亦具有法度。至若沈季良、元絳諸志銘,尤足補史傳之闕。以視安石,雖規模稍隘,而核其體格,固亦約略相似也。安禮封魏公,史所不載。惟田晝所撰《王和甫家傳》有云:“累勛至上柱國,爵魏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五百戶。”蓋宋世每遇郊恩,輒賜群臣勛封。名號冗濫,故史不盡載。觀安禮所修《靈臺秘苑》,今著錄子部中者,書前有安禮署銜一條,題上騎都尉劇縣開國男。而本傳亦未之及。則其為史所略者,固已多矣。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宋范祖禹撰。祖禹有《唐鑒》,已著錄。其文集世有兩本。一本僅十八卷,乃明程敏政從秘閣借閱,因為摘錄刊行,非其完本。此本五十五卷,與《宋史藝文志》卷目相符,蓋猶當時舊帙也。祖禹平生論諫,不下數十萬言。其在邇英,守經據正,號講官第一。史稱其開陳治道,區別邪正,辨釋事宜,平易明白,洞見底蘊。故本傳載所上疏至十五六篇,而集中章奏尤多。類皆湛深經術,練達事務,深有裨於獻納。惟其中論合祭天地一事,祖禹謂分祭之禮,自漢以來不能舉行。又謂一年再郊,此必不能,且夏至之日,尤未易行。同時蘇軾等據《周禮》以分祭為是,而祖禹與顧臨堅持之。后卒從祖禹之議。蓋其君習於宴安,而議者遂為遷就之論,誠不免於賢者之過。然其大端伉直,持論切當,要自無愧於醇儒,固不以一瑕掩也。當時以賈誼、陸贄比之,良亦庶幾云。
《潞公集》四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文彥博撰,彥博事跡具《宋史》本傳。是集凡賦頌二卷、詩六卷、論一卷、表啟一卷、序一卷、碑記墓志一卷、雜文一卷,自十四卷以后,則皆奏議、劄子之文。核其卷數,與陳振孫《書錄解題》同。惟尚闕補遺一卷??既~夢得序,稱“兵興以來,世家大族,多奔走遷徙,於是公之集藏於家者散亡無馀。其少子維申(案維申乃文及甫之字。)稍討求追輯,猶得二百八十六篇,以類編次為略集二十卷?!笔侨~氏所序者已非原本。陳氏所著錄者又非葉氏所序本。今所傳者又較陳氏之本佚其一卷也。彥博不以詩名,而風格秀逸,情文相生。王士禎稱其婉麗濃嫵,絕似西昆。嘗掇其佳句,載之《池北偶談》。其文章不事雕飾,而議論通達,卓然經濟之言。奏劄下多注年月,亦可與正史相參考。葉夢得序稱其“未嘗有意於為文,而因事輒見,操筆立成。簡質重厚,經緯錯出,譬之賁鼓鏞鐘,音節疏緩,雜然并奏於堂上,不害與嘒嘒簫韶,舞百獸而諧八風也。”斯言允矣。
《擊壤集》二十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宋邵子撰。前有治平丙午自序,后有元祐辛卯邢恕序。晁公武《讀書志》云:“雍邃於《易》數,歌詩蓋其馀事,亦頗切理。”案自班固作《詠史》詩,始兆論宗;東方朔作《誡子》詩,始涉理路。沿及北宋,鄙唐人之不知道,於是以論理為本,以修詞為末,而詩格於是乎大變。此集其尤著者也。朱國楨《涌幢小品》曰:“佛語衍為寒山詩,儒語衍為《擊壤集》,此圣人平易近人,覺世喚醒之妙用?!笔且嘁徽f。然北宋自嘉祐以前,厭五季佻薄之弊,事事反樸還淳。其人品率以光明豁達為宗,其文章亦以平實坦易為主。故一時作者,往往衍長慶馀風。
王禹偁詩所謂“本與樂天為后進,敢期杜甫是前身”者是也。邵子之詩,其源亦出白居易。而晚年絕意世事,不復以文字為長。意所欲言,自抒胸臆,原脫然於詩法之外。毀之者務以聲律繩之,固所謂謬傷海鳥,橫斥山木;譽之者以為風雅正傳。莊諸人,轉相摹仿,如所謂“送我一壺陶靖節,還他兩首邵堯夫”者,亦為刻畫無鹽,唐突西子,失邵子之所以為詩矣。況邵子之詩,不過不苦吟以求工,亦非以工為厲禁。如邵伯溫《聞見前錄》所載《安樂窩》詩曰:“半記不記夢覺后,似愁無愁情倦時。擁衾側臥未欲起,簾外落花撩亂飛?!贝穗m置之江西派中,有何不可?而明人乃惟以鄙俚相高,又烏知邵子哉!集為邵子所自編。而楊時《龜山語錄》所稱“須信畫前原有《易》,自從刪后更無《詩》”一聯,集中乃無之。知其隨手散佚,不復收拾。真為寄意於詩,而非刻意於詩者矣。又案邵子抱道自高,蓋亦顏子陋巷之志。而黃冠者流以其先天之學出於華山道士陳摶,又恬淡自怡,跡似黃、老,遂以是集編入《道藏太玄部》《賤字》、《禮字》二號中,殊為誕妄。今并附辨於此,使異教無得牽附焉。
《鄱陽集》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彭汝礪撰。汝礪字器資,饒州鄱陽人。治平二年舉進士第一。歷官權吏部尚書,出知江州。事跡具《宋史》本傳?!稏|都事略》載所著《易義》、《詩義》、奏議、詩文五十卷。《宋史藝文志》《鄱陽集》四十卷。今《易義》、《詩義》已不傳。此本乃其詩集,亦止十二卷,非其完帙。又編次錯互,如古體中誤入律詩一首,律詩中誤入古體一首?!段鋵A》一首,有錄無書。《寄佛印》一首,前后兩見。頗多復混。殆其本集久佚,后人掇拾殘賸,復為此編,故其淆雜如此歟?史稱汝礪詞命雅正,有古人風。而詩筆亦諧婉可諷。明瞿佑《歸田詩話》嘗極推其情致纏綿。王士禎《居易錄》亦引其《梅花》詩中“瀟湘此日堪腸斷,隨處幽香著莫人”之句,以證朱淑真詞、耶律楚材詩內“著莫”二字之所出。在北宋諸人之中,固亦褎然一作手矣。張舜民《畫墁錄》載汝礪於臨歿作偈,有“從今以后不打這鼓”之語。蓋其學實出於禪,故集中多與僧往還酬答之作。然汝礪立朝侃直,風節凜然。凡所論諫,皆關國是。其晚耽禪悅,蓋亦自行其所得。故不必以一格繩人,遽為汝礪病也。
《曲阜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曾肇撰。肇字子開,南豐人。鞏、布之弟也。治平四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龍圖閣學士。以元祐黨籍貶濮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崇寧中,復朝散郎,歸潤州而卒。紹興初,追謚文昭。事跡具《宋史》本傳。肇行狀載所著《曲阜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奏議》十二卷、《邇英進故事》一卷、《元祐外制集》十二卷、《庚辰外制集》三卷、《內制集》五卷、《尚書講義》八卷、《曾氏譜圖》一卷。楊時所作神道碑、《曲阜集奏議》目次,并與行狀同。而《西掖集》十二卷、《內制》五十卷、《外制》三十卷,則與行狀稍異。明永樂十年,其裔孫刊行《奏議》,曾棨為序。有“茲特《曲阜集》中一卷,尚當為刻全文”之語。
則明初原集尚存,其后乃漸就散佚,傳本遂絕。國朝康熙中,其裔孫儼等,取所存《奏議》,益以詔制、碑表諸逸篇,掇拾編次,別為此集。前三卷皆詩文,后一卷則附錄也。肇立朝有守,屬黨論翻覆,以一身轉側其間,往往齟齬不合。又嘗力諫其兄布宜引用善類,而布不從。所上奏議,如《乞復轉對》、《宣仁皇后受冊》、《百官上壽》、《救韓維》、《繳王覿外任》諸篇,皆為史所稱述。今并在集中,可以考見大概。其制誥亦爾雅典則,得訓詞之體。雖深厚不及其兄鞏,而淵懿溫純,猶能不失家法。惜其全本已亡,掇拾多有未盡。如《進〈元豐九域志〉表》為肇所撰,見於王應麟《玉?!罚幸酂o之。則其佳文之散失者,固不少矣。
《周元公集》九卷(編修朱筠家藏本)
宋周子撰。周子之學以主靜為宗。平生精粹,盡於《太極圖說》、《通書》之中。詞章非所留意,故當時未有文集。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有文集七卷者,后人之所編輯,非其舊也。故振孫稱是集遺文才數篇為一卷,馀皆附錄。則在宋代已勉強綴合,為數無多矣。此本亦不知何人所編。凡遺書、雜著二卷,圖譜二卷,其后五卷則皆諸儒議論及志傳、祭文。與宋本不甚相合,而大致亦不甚相遠。
蓋后人病其篇目寂寥,又取所著二書編之集內,以取盈卷帙耳。明嘉靖間,漳浦王會曾為刊行。國朝康熙初,其裔孫沈珂又校正重鐫。先儒著述,學者所宗,固不以其太少而廢之。原本后附《遺芳集》五卷,乃沈珂輯其先世文章事跡,自為一編。與本集不相比附,今別入之總集類,不使相淆。集中《愛蓮說》一篇,江昱《瀟湘聽雨錄》力攻其出於依托。然昱說亦別無顯證。流傳已久,今仍并錄之焉。
《南陽集》三十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韓維撰。維字持國,潁昌人。絳之弟也。以蔭入仕,英宗朝,累除知制誥。
神宗即位,為翰林學士。元祐初,拜門下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紹圣中,坐元祐黨籍謫均州安置。元符初,復官,卒。嘗封南陽郡公,故以名集。事跡具《宋史》本傳。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二十卷,稱后有其外孫沈晦跋,前有鮮于綽所撰行狀。此本凡詩十四卷,《內制》一卷,《外制》三卷,《王邸記室》二卷,《奏議》五卷,表章、雜文、碑志各一卷,手簡歌詞共一卷、附錄一卷,較陳氏所載多十卷。疑陳氏訛三十為二十。鮮于綽所撰行狀,今與沈晦跋并列卷末,亦與陳氏所說不同。然目錄仍以行狀列卷首,則傳寫者誤移之也。其第十九卷、二十卷稱《王邸記室》,立名頗別??忌鄄疁亍堵勔娗颁洝?,稱“神宗開潁邸,韓琦擇官僚,用王陶、韓維、陳薦、孫國忠、孫思恭、邵亢”云云。蓋維於是時掌兩宮箋奏所作耳。其集刊版久佚,藏書家轉相繕錄,訛脫頗多。第三十卷與附錄一卷尤顛舛參差,幾不可讀。蓋沈晦作跋之時,已云文字舛駁,不可是正。今流傳又四五百載,其愈謬也固宜矣。謹考定其可知者。其原闕字句無可校補,則姑仍其舊焉。
《節孝集》三十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