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3635字
- 2015-12-26 16:11:54
宋劉克莊撰。克莊有《后村集》,已著錄。所撰詩話惟前集有本別行,其馀皆編入文集中,共十四卷。末有自跋,稱前后二集為六十至七十歲時所作。續集四卷,為八十歲時所作。新集六卷,則八十二歲時作也。克莊晚節頹唐,詩亦漸趨潦倒。如《發脫詩》之“論為城旦寧非恕,度作沙彌亦自佳。老吏詩之只恐閻羅難抹過,鐵鞭他日鬼臀紅”。殆足資笑噱。然論詩則具有條理,真德秀作《文章正宗》,以詩歌一門屬之克莊。克莊所取,如漢武《秋風詞》及三謝之類。德秀多刪之,克莊意不為然。其說今載前集第一卷中。蓋克莊於詩為專門,而德秀於詩則未能深解,宜其方枘而圓鑿也。前集、后集、續集統論漢、魏以下,而唐、宋人詩為多。新集六卷,則詳論唐人之詩。皆采摘菁華,品題優劣。往往連錄全篇,較他家詩話兼涉考證者,為例稍殊。蓋用《唐詩紀事》之例。所載宋代諸詩,其集不傳於今者十之五六,亦皆賴是書以存,可稱善本。其中如《韓詩外傳》、《西京雜記》、《朝野僉載》諸書,往往連篇鈔錄至一二十條不止,以至沈既濟駁武后本紀之類,泛及史事,皆與詩無涉,殊為例不純。又如謂杜牧兄弟分黨牛、李,以為高義,而不知為門戶之私。謂吳融、韓偓國蹙主辱,絕無感時傷事之作。
似但據《唐英歌詩》、《香奩集》,而於《韓內翰集》則殊未詳閱,持論亦或偶疏。至於既詆《玉臺新詠》為淫哇,而又詳錄其續集。既稱歐陽修厭薄楊、劉,又稱其推重楊、劉。尤自相矛盾。然要其大旨則精核者多,固迥在南宋諸家詩話上也。
《荊溪林下偶談》四卷(內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以所載“文字好罵”一條,知其姓吳。書中推重葉適,不一而足。姚士粦跋謂以《水心集》考之,惟有《即事兼謝吳民表宣義》詩六首,及《答吳明輔》一書,不知即其人否。案元無名氏《南溪詩話》引此書一條,稱為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又陳櫟勤《有堂隨錄》曰:“陳筠窗名耆卿,字壽老。
吳荊溪名子良,字明輔。二人皆宗水心為文。然則此書確為子良作矣。子良,臨海人。寶慶二年進士。官至湖南運使、太府少卿。別著有《荊溪集》,今已佚。
惟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載其《葵花》一絕句。此書皆其論詩評文之語,所見頗多精確。所記葉適作《徐道暉墓志》、《王本叔詩序》、《劉潛夫詩卷跋》皆有不取晚唐之說,蓋其暮年自悔之論。獨詳錄之,其識高於當時諸人遠矣。舊本八卷,此本四卷,殆士粦所合并也。
《草堂詩話》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蔡夢弼撰。夢弼,建安人。其始末未詳。嘗著《杜工部草堂詩箋》及此書。
今詩箋久佚,惟此書僅存。皆論說杜甫之詩。曰草堂者,甫客蜀時所居也。凡二百馀條,皆采自宋人詩話、語錄、文集、說部,而所取惟《韻語陽秋》為多。
《宋史藝文志》載方道醇《集諸家老杜詩評》五卷,方銓《續老杜詩評》五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載莆田方道深《續集諸家老杜詩評》一卷,又載《杜詩發揮》一卷。今惟方道深書見於《永樂大典》中,馀皆不傳。然道深書瑣碎冗雜,無可采錄,不及此書之詳贍。近代注杜詩者徵引此書,多者不過十馀則,皆似未見其全帙。此本為吳縣惠棟所藏,蓋亦希覯之笈矣。舊本與魯訔、趙子櫟所撰《杜工部年譜》合為一冊,而以魯訔一序冠於此書之前。蓋以篇中有王士禎跋語,先訔而后夢弼,故編次從之。今魯、趙二譜別入傳記類中,故仍移訔序冠於譜前,以復其舊,不更載於此書焉。
《文章精義》一卷(永樂大典本)
是書世無傳本,諸家書目亦皆不載,惟《永樂大典》有之。但題曰李耆卿撰,而不著時代,亦不知耆卿何許人。考焦竑《經籍志》有李涂《文章精義》二卷,書名及李姓皆與此本相合,則耆卿或涂之字歟?載籍無徵,其為一為二,蓋莫之詳矣。其論文多原本《六經》,不屑屑於聲律章句。而於工拙繁簡之間,源流得失之辨,皆一一如別白黑,具有鑒裁。其言蘇氏之文不離乎縱橫,程氏之文不離乎訓詁。持平之論,破除洛、蜀之門戶,尤南宋人所不肯言。又世傳韓文如潮,蘇文如海,及春蠶作繭之說,皆習用而昧其出處。今檢核斯語,亦具見於是書。
蓋其初本為世所傳誦,故遺文剩語,口授至今。嗣以卷帙寥寥,易於散佚,沉晦者遂數百年。今逢圣代右文,得以復見於世,亦其名言至理有不可磨滅者歟?
《竹莊詩話》二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錢曾《讀書敏求記》作竹莊居士,不知何時人。遍蒐《古今詩評》、《雜錄》,列其說於前,而以全首附於后,乃詩話之中絕佳者。考《宋史藝文志》有何谿汶《竹莊詩話》二十七卷,蓋即此書。惟今本二十四卷,其數少異。或傳寫佚其三卷,或后人有所合并,或《宋史》誤四為七,均未可知。
然出自宋人則無疑也。是書與蔡正孫《詩林廣記》體例略同,皆名為詩評,實如總集。使觀者即其所評與原詩互相考證,可以見作者之意旨,并可以見論者之是非。視他家詩話但拈一句一聯而不睹其詩之首尾,或渾稱某人某篇而不知其語云何者,固為勝之。惟正孫書以評列詩后,此以評列詩前,為小變耳。其所引證,如《五經詩事》、《歐公馀話》、《洪駒父詩話》、《潘子真詩話》、《桐江詩話》、《筆墨閑錄》、劉次莊《樂府集》、邵公《序樂府后錄》之類,今皆未見傳本。而呂氏《童蒙訓論詩》之語,今世所行重刊本,皆削去不載。此書所錄,尚見其梗概。又此書作於宋末,所見詩集猶皆古本,如《焦仲卿妻詩》明人活字版《玉臺新詠》妄增“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二句,謬傳至今。實則郭茂倩、左克明兩家樂府及舊本《玉臺新詠》皆無之。此書亦無此二句,足相證明。即其所載習見之詩,亦有資考校也。
《浩然齋雅談》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周密撰。密所著書凡數種,其《癸辛雜識》、《齊東野語》皆記宋末元初之事。《云煙過眼錄》皆記書畫古器,今并有刊版。其《澄懷錄》、《續錄》則輯清談。《志雅堂雜鈔》則博涉瑣事,今惟鈔本僅存,皆已別著錄。《千頃堂書目》載密所著尚有《志雅堂耳目鈔》及此書,而藏弆之家并無傳本,惟此書散見《永樂大典》中。其書體類說部,所載實皆詩文評。今搜輯排纂,以考證經史、評論文章者為上卷,以詩話為中卷,以詞話為下卷。各以類從,尚裒然成帙。密本南宋遺老,多識舊人舊事。故其所記佚篇斷闋,什九為他書所不載。朱彝尊編《詞綜》,厲鶚編《宋詩紀事》,符曾等七人編《南宋雜事》詩,皆博采群書,號為繁富。而是書所載故實,亦皆未嘗引據,則希覯可知矣。其中考證經義,如解詩“巧笑倩兮”,疑口輔當為笑靨,而不知類篇面部已有此文。解易“井谷射鮒”,以鮒為鯽,不知說文鯽字本訓烏鰂,后世乃借以名鮒,羅愿《爾雅翼》辨之已明。如斯之類,於訓詁皆未免稍疏。然密本詞人,考證乃其旁涉,不足為譏。若其評騭詩文,則固具有根柢,非如阮閱諸人漫然蒐輯,不擇精觕者也。
宋人詩話,傳者如林,大抵陳陳相因,輾轉援引。是書頗具鑒裁,而沉晦有年。
隱而復出,足以新藝苑之耳目,是固宜亟廣其傳者矣。
《對床夜語》五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宋范晞文撰。晞文字景文,號藥莊,錢塘人,太學生。咸淳丙寅,同葉李、蕭規等上書劾賈似道。似道文致其泥金飾齋匾事,竄瓊州。元世祖時,程鉅夫薦晞文及趙孟頫於朝。孟頫應詔即出,晞文迄不受職,流寓無錫以終。是編成於景定中,皆論詩之語。其間如論曹植《七哀詩》,但知古者未拘音韻,而不能通古韻之所以然。故轉以魏文帝詩押“橫”字入陽部,阮籍詩押“嗟”字入歌部為疑。
論杜甫律詩拗字,謂執以為例則盡成死法。不知唐律雙拗單拗,平仄相救,實有定規,非以意為出入。論古人某句本某句,而於劉灣《云南行》“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句,不知本漢《華容夫人歌》,亦或不盡得根源。至於議王安石誤以皇甫冉詩為杜詩,其說是矣。而李端《蕪城懷古》詩則誤執《才調集》刪本指為絕句,王維《送邱為下第》詩則誤以為沈佺期作。亦不能無所舛訛,其推重許渾而力排李商隱,尤非公論。然當南宋季年,詩道陵夷之日,獨能排習尚之乖。
如曰四靈倡唐詩者也,就而求其工者趙紫芝也。然具眼猶以為未盡者,蓋惜其立志未高,而止於姚、賈也。學者闖其閫奧,辟而廣之,猶懼其失。乃尖纖淺易,萬喙一聲,牢不可破,曰此四靈體也。其植根固,其流波漫,日就衰壞,不復振起,宗之者反所以累之也。又曰:“今之以詩鳴者,不曰四靈,則曰晚唐。文章與時高下,晚唐為何時耶?”其所見實在江湖諸人上。故沿波討源,頗能探索漢、魏、六朝、唐人舊法,於詩學多所發明云。
《詩林廣記前集》十卷、《后集》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蔡正孫撰。正孫字粹然,自號“蒙齋野逸”。前有自序,題歲在屠維赤奮若,蓋己丑年作。考“黃庭堅寄蘇轍詩”條引熊禾語,則當為元太祖至元二十六年,時宋亡十年矣。《謝枋得集》附錄贈行諸篇中有正孫詩一首,蓋即其人也。
其書前集載陶潛至元微之共二十四人,而九卷附錄薛能等三人,十卷附錄薛道衡等五人。后集載歐陽修至劉攽二十八人,止於北宋。其目錄之末,稱編選未盡者見於續集刊行。今續集則未見焉。兩集皆以詩隸人,而以詩話隸詩。各載其全篇於前,而所引諸說則下詩二格,條列於后。體例在總集、詩話之間。國朝厲鶚作《宋詩紀事》,實用其例。然此書凡無所評論考證者,即不空錄其詩。較鶚書之兼用《唐詩紀事》例者,又小異爾。
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