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508字
- 2015-12-26 16:11:54
於舊人私憎私愛之談,往往多所匡正。六七十年以來,謙益之書久已澌滅無遺,而彝尊此編,獨為詩家所傳誦,亦人心彝秉之公,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
《宋詩鈔》一百六卷(內府藏本)
國朝吳之振編。之振有《黃葉村莊》詩集,已著錄。是編以宋詩選本叢雜,因蒐羅遺集,其得百家。其本無專集及有集而所選不滿五首者,皆不錄。每集之首,系以小傳,略如元好問《中州集》例。而品評考證,其文加詳。蓋明季詩派,最為蕪雜,其初厭太倉、歷下之剽襲,一變而趨清新。其繼又厭公安、竟陵之纖佻,一變而趨真樸。故國初諸家,頗以出入宋詩,矯鉤棘涂飾之弊。之振是選,即成於是時。以其人自為集,故甫刊一帙,即摹印行世。所傳之本,往往多寡不同。此本首錄無書者,尚有劉弇、鄧肅、黃榦、魏了翁、方逢辰、宋伯仁、馮時行、岳珂、嚴羽、裘萬頃、謝枋得、呂定、鄭思肖、王柏、葛長庚、朱淑真十六家。蓋剞劂未竣,故竟無完帙也。近時曹廷棟病其未備,因又有《宋人百家詩存》之刻,以補其闕,皆之振之所未錄。然之振於遺集散佚之馀,創意蒐羅,使學者得見兩宋詩人之崖略,不可謂之無功。與廷棟之書互相補苴,相輔而行,固未可偏廢其一矣。
《宋元詩會》一百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焯編。焯字默公,桐城人。順治壬辰進士,官兵部主事。是編裒輯宋、元諸詩,自《云散錄》零抄,或得諸山水圖經,或得諸崖碑摩拓,以及市坊村塾、道院禪宮、敝簏殘蹄、窮極蒐求。積累歲時,成茲巨帙。凡九百馀家,每家名氏之后,仿元好問《中州集》例,詳其里居出處。正史之外,旁取志乘稗說,以補訂闕漏,其用心可謂勤矣。王士禎《香祖筆記》載:“甲子祭告南海時,歲杪抵桐城,焯攜是編相商,縱觀竟日。”而不言其書之可否。今觀其書,不載諸詩之出處,猶明人著書舊格,其間網羅既富,亦不免於疏漏蕪雜。然宋、元遺集,迄今多已無傳,焯能蒐輯散佚,存什一於千百,披沙簡金,往往見寶,亦未嘗不多資考據也。
《粵西詩載》二十五卷、《粵西文載》七十五卷、附《粵西叢載》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汪森編。森字晉賢,桐鄉人。休寧籍,官桂林府通判。森在粵西,以輿志闕略殊甚,考據難資。因取歷代詩文有關斯地者,詳搜博采,記錄成帙。歸田后復借朱彝尊家藏書,薈萃訂補,共成《詩載》二十四卷,附詞一卷,《文載》七十五卷。又以軼聞瑣語可載於詩文者,更輯為《叢載》三十卷。其中如錄謝朓詩誤為晉人;又唐鄭愚、蔡京授嶺南節度使二制,本《文苑英華》所引《玉堂遺范》之文,初無撰人姓名,乃訛玉堂為王堂,頗有舛誤。其志、傳二門,多采黃佐、蘇濬之通志,亦殊掛漏。然其體例明整,所錄碑版題詠,多采諸金石遺刻,如宋何麟、曾元、曹師孔、魯師道、石天岳諸作,皆志乘所未備。其《文載》中所分山川、城郭、官署、學校、書院、宮室、橋梁、祠廟、軍功、平蠻諸子目,皆取其有關政體者。故於形勢扼塞,控置得失,興廢利弊諸大端,紀錄尤詳。以視《全蜀藝文志》,雖博贍不及,而體要殆為勝之。至《叢載》所分二十目,雖頗近冗碎,而遺文軼事,多裨見聞,亦足以資考證。固未可以近於說部廢之焉。
《元詩選》一百一十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顧嗣立編。嗣立有《溫飛卿詩注》,已著錄。是選凡三集,每集之中,又以十干分為十集。而所為癸集,實有錄無書,故皆止於九集。蓋其例以甲集至壬集分編有集之人,以癸集總收零章斷什、不成卷帙之作。其事浩繁,故欲為之而未成也。所錄自帝王別為卷首外,初集凡元好問以下一百家;二集所錄,凡段克己兄弟以下一百家;三集所錄,凡麻革以下一百家。每人下各存原集之名,前列小傳,兼品其詩。雖去取不必盡當,而網羅浩博,一一采自本書,具見崖略,非他家選本饾飣綴合者可比。有元一代之詩,要以此本為巨觀矣。嗣立稱所見元人之集約四百馀家,方今詔采遺書,海內秘藏,大都輻輳,中間為嗣立所未見者,固指不勝屈。而嗣立所見,今不著錄者,亦往往而有。蓋相距五六十年,隱者或顯,而存者亦或偶佚。殘膏賸馥,轉賴是集以傳,正未可以不備為嫌也。
《全唐詩錄》一百卷(編修徐天柱家藏本)
國朝徐倬編。倬有《蘋村類稿》,已著錄。是編以唐詩卷帙浩繁,乃采擷菁華,輯為一集。每人各附小傳,又間附詩話、詩評,以備考證。康熙丙戌,恭逢圣祖仁皇帝圣駕南巡,倬繕錄進呈,得旨嘉獎。特由侍讀擢禮部侍郎,以旌好學,并御制序文,賜帑金刊版。儒臣榮遇,至今傳焉。謹案御定《全唐詩》,用胡震亨《統簽》之例,或分體,或不分體,各因諸家原集,以存其舊。倬是編惟仙鬼之詩仍不分體,馀皆以古體、今體分編。《全唐詩》以上官昭容、宋若昭姊妹列帝后之后,倬則以長孫皇后、徐賢妃、江采蘋附於帝王,而以上官昭容等別入宮閨。又聯句隨人類附,不另為門。韓愈《效玉川子月蝕》詩不入愈本集,而附於盧仝詩下。香山九老詩不人自列名,而附於白居易詩下。體例與《全唐詩》亦殊。
蓋《全唐詩》編纂成書在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倬是書則先一年成。雖以全唐詩錄為名,實未見頒行之本,故編次稍有異同云。
《甬上耆舊詩》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胡文學編。其傳則李鄴嗣作也。文學有《疏稿》,鄴嗣有《杲堂文鈔》,俱已著錄。輯明州詩文者,宋有《鄞江集》,今已失傳。王應麟《四明文獻》集,亦復佚闕。至明宋士之《四明雅集》二十家,戴鯨之續集六十家,張時徹之《四明風雅》一百二十家,於作者采綴稍廣,而源流未備。鄴嗣嘗撰《甬上耆舊傳》,紀其鄉先哲行事頗詳。文學因即其傳中之人搜錄遺詩,論定編次,而各以原傳系之。始自周文種、漢大黃公,終於明季諸家,凡四百三十人,得詩三千馀首,本四十卷。甫授梓而文學即世,其子得邁因以前三十卷先刊行之。每卷之首,俱有小序,略依其才品名位高下為次,使各以類從。而不盡以時代為斷,於支派極為詳晰。中如宋袁燮之《絜齋集》、袁甫之《蒙齋集》,亡佚已久,今始得於《永樂大典》中裒集成編。文學等固宜目所未睹,至樓鑰《攻媿全集》,尚有遺本流傳,而僅據其選集鈔存,亦為搜羅未至。然其體例精審,於部居州次之中,寓論世知人之義。徵文考獻,條理秩然,固非釣名悅俗,瓦礫雜陳者所得而相比矣。
《槜李詩系》四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季友撰。季友有《學古堂詩集》,已著錄。是編輯嘉興一郡之詩,自漢、晉以迄本朝,凡縉紳、韋布、閨秀、方外、土著、流寓有吟詠傳世者,皆錄之。而以仙鬼題詠、謠諺附焉。姓氏之下,又各為小傳,略敘梗概。其山川、古跡、土風、物產,亦間加附注,以備考據。初,明景泰中,嘉興朱翰嘗詮次洪、永以來郡人之詩為《槜李英華》一書,所收不盡雅馴。崇禎末,秀水蔣之翹復續為《槜李詩乘》。其卷帙之富,什倍英華,而遺稿散佚,遂無傳本。季友此書,踵二家之后,而更加詳博。殘章賸句,蒐訪靡遺;捃摭之勤,殊為不茍。其間若趙孟堅小傳,沿山房隨筆之誤,以為卒於元時。吳鎮沒於至正間,與楊璉真伽時代迥不相及,而謂楊發諸墳,不及鎮墓。此類皆為疏於考核,然其甄綜頗備,一鄉文獻,亦有藉以足徵焉。
《古文雅正》十四卷(兵部尚書蔡新家藏本)
國朝蔡世遠編。世遠有《二希堂集》,已著錄。是集選錄自漢至元之文凡二百三十六篇。前有自序曰:“名之曰雅正者,其辭雅,其理正也。”案詩《大雅》、《小雅》及《爾雅》,古注疏皆訓為正。然《史記五帝本紀》稱:“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司馬相如傳》稱:“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顧野王《玉篇》亦曰:“雅,儀也;嫻,雅也。”是自漢以來,雅正已分兩訓,世遠蓋用此義也。考總集之傳,惟《文選》盛行於歷代,殘膏賸馥,沾溉無窮。然潘勖《九錫》之文,阮籍《勸進》之箋,名教有乖,而簡牘并列,君子恒譏焉。是雅而不正也。至真德秀《文章正宗》、金履祥《濂洛風雅》。其持論一準於理。而藏弆之家,但充插架。固無人起而攻之,亦無人嗜而習之,豈非正而未雅歟?夫樂本於至和,然五音六律之不具,不能嘔啞吟唱以為和;禮本於至敬,然九章五采之不備,不能袒裼跪拜以為敬也。文質相輔,何以異茲?世遠是集,以理為根柢,而體雜語錄者不登;以詞為羽翼,而語傷浮艷者不錄。劉勰所謂扶質立幹、垂條結繁者,殆庶幾焉。數十年傳誦藝林,不虛也。或以姚鉉刪《文苑英華》為《唐文粹》,駢體皆所不收,而此集有李諤《論文體書》、張說《宋公遺愛碑頌》諸篇,似乎稍濫。不知散體之變駢體,猶古詩之變律詩,但當論其詞義之是非,不必論其格律之今古。杜甫一集,近體強半,論者不謂其格卑於古體也。獨於文則古文、四六判若鴻溝,是亦不充其類矣。兼收儷偶,正世遠深明文章正變之故,又何足為是集累乎?
《鄱陽五家集》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史簡編。簡字文令,鄱陽人。是編輯其鄉人之詩,自宋末至明初,凡五家。一曰《芳洲集》三卷,黎廷瑞撰。廷瑞字祥仲,宋咸淳辛未進士,授迪功郎,肇慶府司法參軍。二曰《樂庵遺稿》二卷,吳存撰。存字仲退,延祐元年舉於鄉,官至饒州路鄱陽縣主簿。三曰《松巢漫稿》三卷,徐瑞撰。瑞字山玉,號松巢,宋末元初人,嘗為鄱邑書院山長。集末附其從子弢詩三十六首,曰《仰山集》,四曰《寓齋詩集》二卷,葉蘭撰。蘭字楚庭,號醉漁,元太常寺禮儀院奉禮郎。
明太祖召之,投水死。末附葉德新先生僅存詩一卷。德新名懋,蘭之父也,元時官嘉興路總管。五曰《春雨軒集》四卷,劉炳撰。所錄以詩為主,間亦及詩馀及賦。考五家之中,惟劉炳全集有傳本,已著於錄。其馀四家及所附錄二家,則刊本殊稀,頗賴此刻以存。其詩大都諧雅可誦,非夸飾風土、濫盈卷帙者比也。葉懋為葉蘭之父,而其詩附刻蘭詩后,蓋用《黃庭堅集》附刻《伐檀集》例,於義未允。今移此卷於蘭詩之前焉。
《南宋雜事詩》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嘉轍、吳焯、陳芝光、符曾、趙昱、厲鶚、趙信等同撰。鶚有《遼史拾遺》,已著錄。嘉轍字欒城,焯字尺鳧,曾字幼魯,皆錢塘人。芝光字蔚九,昱字功千,信字意林,皆仁和人。七人之中,惟曾以薦舉官至戶部郎中,鶚以康熙庚子舉於鄉,馀皆終於諸生。是書以其鄉為南宋故都,故捃摭軼聞,每人各為詩百首,而以所引典故注於每首之下。意主紀事,不在修詞,故警句頗多,而牽綴填砌之處亦復不少。然采據浩博,所引書幾及千種,一字一句,悉有根柢。萃說部之菁華,采詞家之腴潤。一代故實,巨細兼該,頗為有資於考證,蓋不徒以文章論矣。
《宋百家詩存》二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庭棟編。廷棟有《易準》,已著錄。初,吳之振輯《宋詩鈔》,雖盛行於世,然闕略尚多,且刊刻未竟,往往有錄無書。庭棟因搜采遺佚,續為是編。
所錄凡一百家,皆有本集傳世者。始於魏野《東觀集》,終於僧斯植《采芝集》。
賀鑄本北宋末人,而升以弁首,置於魏野之前,自云少時所最愛。然選六朝詩者,陶、謝不先於潘、陸,選唐詩者,李、杜不先於沈、宋,以甲乙而移時代,此庭棟之創例,古所無也。其中如穆修以古文著,傅察以忠節傳,林亦之、陳淵以道學顯,於詩家皆非當行。許棐、張至龍、施樞諸人載於江湖小集者,王士禎《居易錄》詆為概無足取者,亦皆錄其寸長,不遺采擇,雖別裁未必盡當,然宋人遺集,徐乾學《傳是樓》二十八家之本,朱彝尊《曝書亭》五十家之本,皆未刊刻,輾轉傳鈔,陶陰多誤。其馀專集行世者,又各自為帙,未能匯合於一。庭棟裒輯成編,以補吳之振書之闕。宋詩大略,已幾備於此二集矣。
──右“總集類”一百六十五部,九千九百四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