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11字
- 2015-12-26 16:11:54
《騎省集》三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徐鉉撰。鉉有《稽神錄》,已著錄。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并載鉉集三十卷,與今本同。陳氏稱其前二十卷仕南唐時作,后十卷皆歸宋后作。今勘集中所載年月事跡,亦皆相符。蓋猶舊本也。集為其婿吳淑所編。天禧中,都官員外郎胡克順得其本於陳彭年,刊刻表進,始行於世。鉉精於小學,所校許慎《說文》,至今為六書矩矱。而文章淹雅,亦冠一時。《讀書志》稱其文思敏速,凡有撰述,常不喜預作。有欲從其求文者,必戒臨事即來請,往往執(zhí)筆立就,未嘗沉思。常曰:“文速則意思敏壯,緩則體勢疏慢?!惫势湓娏饕子锈?,而深警不足。然如臨漢《隱居詩話》所稱《喜李少保卜鄰詩》“井泉分地脈,砧杵共秋聲”之句,亦未嘗不具有思致。蓋其才高而學博,故振筆而成,時出名雋也。當五季之末,古文未興,故其文沿溯燕、許,不能嗣韓、柳之音。而就一時體格言之,則亦迥然孤秀。翟耆年《籀史》曰:“太平興國中,李煜薨,詔侍臣撰神道碑。有欲中傷鉉者,奏曰:‘吳王事莫若徐鉉為詳?!煸t鉉撰。鉉請存故主之義,太宗許之。鉉但推言歷數有盡,天命有歸而已。其警句曰:‘東鄰構禍,南箕扇疑。投杼致慈親之惑,乞火無鄰婦之詞。始勞因壘之師,終后涂山之會?!谟[之,稱嘆不已”云云。后呂祖謙編《文鑒》,多不取儷偶之詞,而特錄此碑。蓋亦賞其立言有體。以視楊維楨作《明鼓吹曲》,反顏而詆故主者,其心術相去遠矣。然則鉉之見重於世,又不徒以詞章也。
《河東集》十五卷、《附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柳開撰。開字仲涂,大名人。開寶六年進士。歷典州郡,終於如京使。事跡具《宋史文苑傳》。開少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肩愈,字紹先。既又改名、改字,自以為能開圣道之涂也。集中《東郊野夫》、《補亡先生》二傳,自述甚詳。集十五卷,其門人張景所編,附以景所撰行狀一卷。蔡絳《鐵圍山叢談》記其在陜右為刺史,喜生膾人肝,為鄭文寶所按,賴徐鉉救之得免。則其人實酷暴之流。石介集有《過魏東郊》詩為開而作,乃推重不遺馀力。絳說固多虛飾。
介亦名心過重,好為詭激,不合中庸。其說未知孰確。今第就其文而論,則宋朝變偶儷為古文,實自開始。惟體近艱澀,是其所短耳。盛如梓《恕齋叢談》載開論文之語曰:“古文非在詞澀言苦,令人難讀。在於古其理,高其意?!蓖跏康潯冻乇迸颊劇纷I開能言而不能行。非過論也。又尊崇揚雄太過,至比之圣人,持論殊謬。要其轉移風氣,於文格實為有功。謂之明而未融則可。王士禎以為初無好處,則已甚之詞也。
《咸平集》三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田錫撰。錫有《奏議》,已著錄??肌蹲嘧h》乃明安磐所輯,其文已全載此集中。然《宋史藝文志》載錫《奏議》二卷。《文獻通考》載錫《咸平集》五十卷。此本載奏議一卷,書三卷,賦五卷,論三卷,箴銘二卷,詩六卷,頌策笏記表狀七卷,制誥考詞三卷。以奏議與詩文集合為一編,僅三十卷,則亦后人重輯之本,非其舊也。錫常慕魏徵、李絳之為人,以獻納為己任。《國老談苑》記太宗幸龍圖閣閱書,指西北架一漆畫篋,上親自署鑰者,謂學士陳堯叟曰:“此田錫之奏疏也?!睈砣徽呔弥?。則當時已重其言。故其沒也,范仲淹作墓志,司馬光作神道碑,而蘇軾序其《奏議》亦比之賈誼。為之操筆者皆天下偉人,則錫之生平可知也。詩文乃其馀事,然亦具有典型。其氣體光明磊落如其為人,固終非淟涊者所得仿佛焉。
《逍遙集》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潘閬撰。閬,大名人。晁公武《讀書志》謂其字曰逍遙。江少虞《事實類苑》則謂其自號逍遙子。少虞說或近是歟!太宗時召對,賜進士第。后坐事亡命,真宗捕得之。釋其罪,以為滁州參軍。閬在宋初,去五代馀風未遠。其詩如《秋夕旅舍書懷》一篇、《喜臘雪》一篇,間有五代粗獷之習。而其他風格孤峭,亦尚有晚唐作者之遺。蘇軾嘗稱其《夏日宿西禪》詩,又稱其《題資福院石井》詩,不在石曼卿、蘇子美下。劉攽《中山詩話》稱其《歲暮自桐廬歸錢塘》詩,不減劉長卿?!妒聦嶎愒贰贩Q其《苦吟》詩、《貧居》詩、《峽中聞猿》詩、《哭高舍人》詩、《寄張詠》詩諸佳句。劉克莊《后村詩話》稱其《客舍》詩。
方回《瀛奎律髓》稱其《渭上秋夕閑望》詩、《秋日題瑯琊寺》詩、《落葉》詩。
《事實類苑》又記其在浙江時好事者畫為《潘閬詠潮圖》。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又記長安許道寧愛其《華山詩》,畫為《潘閬倒騎驢圖》。一時若王禹偁、柳開、寇準、宋白、林逋諸人皆與贈答。蓋宋人絕重之也。《讀書志》載《逍遙詩》三卷?!端问匪囄闹尽穭t作潘閬集一卷。原本久佚,未詳孰是。今考《永樂大典》所載,裒而錄之,編為一卷。而逸篇遺句載在他書者,亦并采輯,以補其闕。雖不能如晁氏著錄之數,而較《宋志》所載,則約略得其八九矣。其《古意》一首,今刻唐詩者皆以為崔國輔作,而《永樂大典》則題閬名。疑以傳疑,亦姑并錄之,而注其訛異於本題之下焉。
《寇忠愍公詩集》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寇準撰。準事跡具《宋史》本傳。初,準知巴東縣時,自擇其詩百馀篇為《巴東集》。后河陽守范雍裒合所作二百馀篇,編為此集??肌妒衷娫挕酚小哆^襄州留題驛亭》詩一首,《侍兒小名錄拾遺》有《和蒨桃》詩一首,《合璧事類前集》有《春恨》一首、《春晝》一首,皆集中所無。蓋《題驛亭》、《和蒨桃》二篇,語皆淺率。《春晝》、《春恨》二首格意頗卑。雍殆有所持擇,特為刪汰,非遺漏也。準以風節(jié)著於時,其詩乃含思凄婉,綽有晚唐之致。然骨韻特高,終非凡艷所可比,惟《湘山野錄》嘗稱其《江南春》二首,及“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二句,以為深入唐格,則殊不然。《江南春》體近填詞,不止秦觀之《小石調》?!耙岸蔁o人舟自橫”本韋應物《西磵絕句》,準點竄一二字,改為一聯(lián),殆類生吞活剝,尤不為工。準詩自佳,此二句實非其佳處,未足據為定論也。
《乖崖集》十二卷、《附錄》一卷(衍圣公孔昭煥家藏本)
宋張詠撰。詠事跡具《宋史》本傳。其集宋代有兩本。一本十卷,見於趙希弁《讀書附志》,所稱錢易《墓志》、李畋《語錄》附於后者是也。一本十二卷,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所稱郭森卿宰崇陽刻此集,舊本十卷,今增廣并《語錄》為十二卷者是也。此本前有森卿序,蓋即振孫所見之本。序稱於世刻中增詩八篇,別附以韓琦《神道碑》、王禹偁《送宰崇陽序》、李燾《祠堂記》、項安世《北峰亭記》。今檢勘并合。惟所稱刪次年譜別為一卷者,則已不見。蓋傳寫有所脫佚矣。詠兩蒞益州,為政恩威并用,吏民畏服。平日剛方尚氣,有巖巖不可犯之節(jié)。其文乃疏通平易,不為嶄絕之語。其詩亦列名西昆體中。(案西昆酬唱十七人,詠名在第十一。)其《聲賦》一首,窮極幽渺,梁周翰至嘆為“一百年不見此作”。則亦非無意於為文者。特其光明俊偉,發(fā)於自然,故真氣流露,無雕章琢句之態(tài)耳。案韓琦《神道碑》,稱詠與邑人傅霖友善,登第后與傅詩有“巢由莫相笑,心不為輕肥”之句。今集中乃作七言,琦蓋節(jié)用其意,故與集本不合。又案陳輔之《詩話》,稱“蕭林之知溧陽時,張乖崖召食,見幾案一絕句云:‘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捀摹蕖鳌摇?。且言公功高身重,奸人側目,以此與公全身。乖崖曰:‘蕭弟一字之師也。’”云云。今考集中《游趙氏西園》詩。末聯(lián)云:“方信承平無一事,淮陽閑殺老尚書”。詩中既無“恨”字、“幸”字,亦不作“江南”字,且七律而非絕句。則輔之所記,乃傳聞訛異之詞。又《青箱雜記》載詠《贈官妓小英歌》,今不見集中。其詩詞意凡劣,決非詠之所為。殆亦吳處厚誤采鄙談,不足據也。
《小畜集》三十卷(鴻臚寺少卿曹學閔家藏本)、《小畜外集》七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王禹偁撰。禹偁字元之,鉅野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屢以事謫守郡,終於知蘄州。事跡具《宋史》本傳。禹偁嘗自次其文,以易筮之,得乾之小畜,因以名集。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作三十卷,與今本同。惟《宋志》作二十卷。然《宋志》荒謬最甚,不足據也。宋承五代之后,文體纖儷,禹偁始為古雅簡淡之作。其奏疏尤極剴切?!端问贰凡扇氡緜髡?,議論皆英偉可觀。在詞垣時所為應制駢偶之文,亦多宏麗典贍,不愧一時作手。集凡賦二卷、詩十一卷、文十七卷。紹興丁卯歷陽沈虞卿嘗刻之黃州。
明代未有刊本。世多鈔傳其詩,而全集罕覯。故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僅見書賈以一本持售,后不可復得為憾。近時平陽趙氏始得宋本刊行。而陳振孫《書錄解題》所載《外集》三百四十首,其曾孫汾所裒輯者,則久佚不傳。此殘本為河間紀氏閱微草堂所藏。僅存第七卷至第十三卷,而又七卷前闕數頁,十三卷末《集賢錢侍郎知大名府序》惟有篇首二行,計亦當闕一兩頁。原帙簽題,即曰《小畜外集殘本》上下二冊,知所傳止此矣。其中《次韻和朗公見贈》詩及題下自注,“朗”字皆闕筆,知猶從宋本影抄也。凡詩四十四篇、雜文八篇、論議五篇、傳三篇、箴贊頌九篇、代擬二十篇、序十二篇,共一百一篇。較原帙僅三之一。然北宋遺集,流傳漸少。我皇上稽古右文,凡零篇斷簡,散見《永樂大典》中者,茍可編排,咸命儒臣輯錄成帙,以示表章。此集原書七卷,巋然得存,是亦可寶之秘笈,不容以殘闕廢矣。
《南陽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湘撰。湘字叔靈,其先自京兆徙家於越。至湘始家於衢,遂為西安人。
登淳化三年孫何榜進士。即資政殿大學士趙抃之祖也?!端问贰窉\傳不著世系,故湘始末亦不具。惟蘇軾為抃作碑,稱湘官為廬州廬江尉。其后追贈司徒,則以抃貴推恩者也。湘著作散佚,僅《宋文鑒》載其《春夕偶作》詩一首,《剡錄》載其《剡中齊唐郎中所居》詩一首,《方輿勝覽》載其《方廣寺石橋》詩一首,《瀛奎律髓》載其《贈水墨巒上人》、《贈張?zhí)幨俊吩姸?,《文翰類選》載其《秋夜集李式西齋》詩一首,《云門集》載其《別耶溪諸叔》詩一首,《爛柯山志》載其《游爛柯山》詩一首。馀悉不傳。并《南陽集》之名,知者亦罕。惟《永樂大典》所載詩文頗夥,裒之尚可成帙。北宋遺集,傳者日稀,是亦難覯之秘本矣。案元方回作《羅壽可詩序》,稱宋刬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其晚唐一體,九僧最迫真。寇萊公、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遙、趙清獻之祖凡數家,深涵茂育,氣勢極盛。又回所選《瀛奎律髓》評湘《贈張?zhí)幨吭姟吩唬骸扒瀚I家審言如此,宜乎乃孫之詩如其人之清,有自來哉”云云。其推挹湘者甚至。然回錄湘二詩,皆取其體近江西者,殊不盡湘所長。今以《永樂大典》所載觀之,大抵運意清新,而風骨不失蒼秀。雖源出姚合,實與彫鏤瑣碎、務趨僻澀者迥殊。其古文亦掃除排偶,有李翱、皇甫湜、孫樵之遺,非五季諸家所可及。沈埋晦蝕幾數百年,今逢圣代右文,復得掇拾散亡,表見於世。豈非其精神足以不朽,故光氣終莫可掩歟!其中《揚子三辨》一篇,推重揚雄,頗為過當。
然孫復、司馬光亦同此失。蓋北宋儒者所見如斯,不能獨為湘責,知其所短則可矣。據方回稱清獻漕益路時,宋景文序《叔靈集》,歐陽公跋亦稱之。是原集實抃所編。今其目次已不可考,謹分類排訂,釐為六卷。
《武夷新集》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楊億撰。億有《歷代銓政要略》,已著錄?!端问贰穬|本傳載,所著有《括蒼》、《武夷》、《潁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鼇》諸集,及《內外制》、《刀筆》。《藝文志》所著錄者,惟《蓬山集》五十四卷、《武夷新編集》二十卷、《潁陰集》二十卷、《刀筆集》二十卷、《別集》十二卷、《汝陽雜編》二十卷、《鑾坡遺札》二十卷。較本傳所載,已不相符。陳氏《書錄解題》謂億所著共一百九十四卷?!娥^閣書目》猶有一百四十六卷。今俱亡佚,所存者獨《武夷新集》及《別集》而已。《武夷新集》者,億景德丙午入翰林,明年輯其十年以來詩筆而自序之。《別集》者,避讒歸陽翟時作也。此本但有《武夷新集》,則《別集》又亡矣。別本或題曰《楊大年全集》,誤也。凡詩五卷、雜文十五卷。大致宗法李商隱,而時際昇平,舂容典贍,無唐末五代衰颯之氣。田況《儒林公議》稱,億在兩禁,變文章之體,劉筠、錢惟演輩皆從而斅之,時號“楊劉”。三人以詩更相屬和,極一時之麗。惟石介不以為然,至作怪說以譏之,見所著《徂徠集》中。近時吳之振作《宋詩鈔》,遂置億集不錄,未免隨聲附和。觀蘇軾深以介說為謬,至形之於奏牘,知文章之不可以一格限矣。
《和靖詩集》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