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56字
- 2015-12-26 16:11:54
明沈彬撰。彬字原質,武康人,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其居官以彊幹著,不以詩文自鳴,遺稿亦多散佚。沒后百有馀年,至隆慶己巳,其鄉人周維新始序而刻之,以墓志、墓表諸篇附於后。
《靜軒集》十三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陳宜撰。宜字公宜,靜軒其號也,泰和人,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兵部侍郎。
路璧所作《宜小傳》,稱有《金臺集》、《金陵集》、《滇南集》、《金臺晚集》存於家。此本其季子佩所編錄累朝誥敕、家譜、序與搢紳投贈之作,共為七卷,冠於前,并以為佩而作者附載卷內。自第八卷以后,始為宜所著詩文。編次殊無體例。
《商文毅公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一名《素菴集》。明商輅撰。輅有《商文毅疏稿略》,已著錄。是編為萬歷中淳安知縣漢陽劉體元所編,凡文九卷、詩一卷,多館閣應酬之作,不出當時啴緩之體。
《菉竹堂稿》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葉盛撰。盛有《葉文莊奏議》已著錄。是集乃盛所自訂,凡詩詞四卷、文四卷。詩詞皆非所長,文有勁直之氣,稍勝於詩,然亦無杰構,惟碑志諸篇什尚頗整飭有法耳。
《卞郎中詩集》七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卞榮撰。榮字華伯,江陰人,正統乙丑進士,官至戶部郎中。榮在景泰間,盛有詩名。居郎署二十年。朝騎甫歸,持牘乞詩者擁塞戶限,日應百篇。湯沐《公馀日錄》盛稱其“狀元自是渴睡漢,宰相須用讀書人”一聯,以為雖有剪裁,渾無痕跡,蓋亦俊才。然所作大半皆酬贈哀輓之章,亦多淺率,蓋得之太易也。
是集為其門人無錫吳鍵所刊,附以雜文十馀首,亦非所長。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曰:“詩在卷冊中易看,入集便難看。古人詩集非大家數,除選出者鮮有可觀。
卞戶部華伯在景泰間盛有詩名,對客揮翰,敏捷無比。近刻為全集,殆不逮所聞?!?
是當時已有公論矣。
《白沙詩教解》十卷、附《詩教外傳》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陳獻章撰,湛若水注。獻章有《白沙集》,若水有《二禮經傳測》,皆已著錄。《白沙詩教》凡一百六十六篇,皆闡發性理之作。《詩教外傳》則皆獻章語錄之類,足與詩相發明者。若水以類排纂,各為之標目。獻章於詩家為別調,不妨存備一格。若水務尊師說,必以為風雅正宗,至別撰此書以行。言之似乎成理,而實則不然。王士禎《居易錄》曰:“如欲講學,何不竟作語錄?!笨芍^要言不煩矣。
《彭文憲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彭時撰。時有《可齋雜記》,已著錄。其集原本十卷,歲久散佚。此本乃其六世從孫篤福所刊,掇拾殘剩,取盈卷帙,不足見所長矣。
《劉古直集》十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劉珝撰。珝字叔溫,號古直,壽光人,正統戊辰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謚文和,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乃其子太常寺卿鈗所編,凡詩五卷、文十一卷、志表祭文附於末。珝當萬安、劉吉等朋比亂政之時,頗能持正。故本傳稱“安貪狡,吉陰刻。珝為稍優,顧喜談論,人目為狂躁”。又《萬安傳》稱“在內閣者劉吉、劉珝。安為首輔,與南人相黨附。珝與尚書尹旻、王越又以北人為黨,互相傾軋。然珝疏淺而安深鷙,故珝卒不能勝”。則珝亦一客氣用事,輕率不檢者耳。朱彝尊《明詩綜》謂其詩率意涂寫,不事翦裁,蓋肖其為人也。彝尊又引李東陽語,謂“公於詩,興之所到,筆不能閣,而無毫發點綴呻吟之病”云云。考《東陽序》中無此語,其語乃在《王承裕序》中。考此本二序皆五頁,版心號數相同,裝緝者互易其末頁。彝尊以仁裕語為東陽語,知所見之本,二序亦互易末頁矣。
《王端毅文集》九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恕撰。恕有《玩易意見》,已著錄。是集乃嘉靖壬子祥符李濂所編。前六卷為文集,平實淺顯,無所雕飾,如其為人。《喬世寧序》稱當時以為其文無假英藻,而質厚有馀;不務以閎辨,而歸準於躬行。又最稱其《答劉太保書》。
第七卷即《玩易意見》,八卷曰《石渠意見》,九卷曰《意見拾遺》,皆說經之語,各有別本單行。濂用李石《方舟集》例,又編入集中也。
《鳴秋集》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趙迪撰。迪字景哲,懷安人,自號白湖小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余憲《百家詩》以迪為山人。徐庸《湖海耆英集》載其《元夕應制詩》。徐泰《明風雅》則云迪宜陽人,官吏部侍郎。然《鳴秋集》有景泰五年迪仲子壯《后序》,中云先人值時多故,投老林泉。而同時閩人均有《輓鳴秋山人詩》。則二徐所云,自是別一人矣?!笔羌雌渲僮訅阉?。前載《林志序》,稱其古詩不下魏晉,而諸作則醇乎唐。今考其詩,古體頗為薄弱,志說殊誣。律詩諧暢,差有唐音,然亦晉安一派也。
《王文肅集》十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王亻與撰。亻與有《毗陵志》,已著錄。此集亦名《思軒稿》。卷首載李東陽所作傳,謂其官吏部尚書時,上疏陳八事,多見采納。今其疏不見集中,止存《經筵進講》、《文華進講》二卷。殆有所避而不載歟,抑東陽溢美也。
《王太傅集》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王越撰。越字世昌,濬縣人,景泰辛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以功封威寧伯,謚襄敏。此集稱王太傅者,其贈官也??肌睹魇贰吩奖緜?,功名頗有可觀。
惟以前結汪直,后依李廣,為士論所輕。是集分體編輯,附錄雜文。前有嘉靖九年吳江吳洪《序》,稱其遺稿散佚不傳,有郢人高德崇錄所見聞,刻之於學舍,乃行於世。后越曾孫紹思,別輯全集。其跋中所稱“在楚有太傅詩文集”者,即此本也。
《王襄敏集》二卷、《續集》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王越撰。是編即其曾孫紹思所輯。第一卷為疏議,皆處置邊務及奏報捷音。
第二卷為雜文?!独m集》一卷,為詩及詩馀,而以李東陽所作墓志、崔銑所作神道碑,附錄於末。越本魁杰之才,其詩文有河朔激壯之音,而往往傷於粗率。
《野菴文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吳宣撰。宣字師尼,野菴其別號也,崇仁人。景泰癸酉舉人,授左軍督府經歷,坐劾長官不法系獄,十年始得釋。改中府,升鎮遠府知府,道病卒。其文落落有氣,而格律未嚴。是集乃其門人王君謨等所編,未經刊行,其玄孫道南復訂正藏於家。前有道南《自述顛末》一篇。
《奉使錄》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寧撰。寧有《方洲集》,已著錄。是集乃寧天順四年出使朝鮮所作,已編入《方洲集》內。此其初出別行之本也。上卷首敘奉使召對及奏稿數篇,馀皆途中留題之作。下卷則至朝鮮以后篇什,題曰《皇華集》,注云“朝鮮刻本”。
前有《崔恒序》,乃奉國王李瑈命編次而序之者也。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載寧兩使朝鮮,水館星郵,留題殆遍。館伴樸元亨詩篇唱和,殊不相下。及偕登太平館樓,寧成七律六十韻。元亨誦至“溪流殘白春前雪,柳折新黃夜半風”之句,乃閣筆曰“不敢屬和矣”。然其詩縱調騁情,才思雖捷,而少沉思,故王世貞謂寧詩如小棹急流,一瞬而過,無復雅觀也。
《彭文思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彭華撰。華字彥實,安福人,景泰甲戌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入內閣,逾年以風疾去,卒謚文思,事跡附見《明史萬安傳》。所著有《素菴集》九卷。
《李東陽序》稱其文嚴整峭潔,力追古作者。今未見傳本。此本為其六世孫篤福所編,視原集僅十之三矣。
《恥菴集》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陳煒撰。煒字文曜,別號恥菴,閩縣人,天順庚辰進士,官至浙江左布政使。煒風裁峻整,為御史時劾罷錦衣指揮門達。在江西平反疑獄,為民興利除弊,具有實績。詩文非所注意。是集乃正德初其從子墀為東莞知縣時所刊,嘉靖中其孫全之復補輯之,而以贊輓諸詩附於其末。
《禮庭吟》二卷(衍圣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孔承慶撰。承慶字永祚,曲阜人,至圣六十代孫也。年三十一,未及襲封而卒。其外祖王惟善為裒其遺詩以成此集,有景泰間同郡許彬《序》,又有天順丁丑長洲劉鉉《序》,歲久散佚??滴醺?,衍圣公孔毓圻檢校先世遺稿,又得而重刊之。
《耕石齋石田集》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沈周撰。周有《石田雜記》,已著錄。是集乃瞿式耜所刪定,凡詩八卷、文一卷。其詩與華汝德本互有出入,文則華本所未收。然周詩猶以天趣勝,文則更非所長,徒為贅疣矣。
《桂坡集》十五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左贊撰。贊字時翊,南城人,天順丁丑進士,官至廣東布政使。是編凡《前集》五卷、《后集》八卷,皆詩賦雜文,而以所作《方外》諸篇別為一卷,附於末,蓋用楊杰《無為集》例。至於《樂府》一卷之中,如《關山月》、《楊白華》之類,皆古題,而忽以詞曲續其后,則從來無此體例。殆以宋人詞曲亦標樂府之名,故合為一。不知源流遞變,格律各殊,不可以宋之樂府竟當古樂府也。
贊嘗刪定《李覯集》,蓋亦頗留心詩古文者。然所作質樸而不能健,清淺而不能腴,其於古格,僅僅具體云爾。
《別本彭惠安公文集》七卷、《附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彭韶撰。韶有《政訓》,已著錄。所著詩文名《從吾滯稿》,已散佚不存。
是集乃御史陳時周所重編,已多所刊削,非盡精要。《附錄》一卷,則楊守陳、陳獻章等贈言及府志傳論也。
《馀力稿》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徐貫撰。貫字元一,淳安人,天順丁丑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謚康懿。是集乃貫所自定,前有弘治己未《自序》。其子頤初刊於舒城,間有遺佚。嘉靖壬子,其次子健倅歸州時,復增訂梓行。詩文皆平實,亦大半應酬之作也。
《栗菴遺稿》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鄭環撰。環字瑤夫,號栗菴,仁和人,天順庚辰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是集有其子《孟繩跋》,稱環集本十卷,不戒於火,茲集乃其搜輯另編者。楊守陳作環墓碑,稱其文章典雅贍密。今此本所存無多,體亦不備,不足以見其全。
守陳所論,難遽定其確否也。
《東白集》二十四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張元禎撰。元禎五歲能詩,寧靖王召見,名之曰元徵。巡撫韓雍為改今名,字廷祥,南昌人。天順庚辰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
天啟初追謚文裕。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凡詩文二十三卷,末卷則附錄事實祭文。元禎以講學為事。其在講筵,請增講《太極圖》、《西銘》、《通書》。
夫帝王之學,與儒者異,詎可舍治亂興亡之戒,而談理氣之本原。史稱后輩<女冊>笑其迂闊,殆非無因矣。其詩文樸遬無華,亦刻意摹擬宋儒,得其形似也。
《定菴集》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張悅撰。悅字時敏,華亭人,天順庚辰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謚莊簡,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凡詩一卷、文四卷,大抵流易有馀,而頗乏雋永之味。
《巽川集》十六卷、《附錄》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祁順撰。順字致和,巽川其號也,東莞人,天順庚辰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其集前載有韻之文,次為詩詞,次為散體,末附張元正所作墓志、賈宏所作墓表,各為一卷。
《東園詩集續編》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鄭紀撰。紀有《東園文集》,已著錄。是編其詩集也。初,紀子主一、主敬嘗編其詩為十二卷,今未見傳本。此本乃其少子忠蒐輯遺篇,故題曰《續集》。
集中如“古塹斜連江樹沒,饑烏恒傍野人飛”、“橋頭雨歇徑初溜,天際云收山漸多”等句,亦頗有南宋風格,然亦止於如此耳。
《東瀧遺稿》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彭教撰。教字敷五,號東瀧,吉水人,天順甲申進士第一,官至翰林院侍講。集中詩文,類多應酬之作?!独顤|陽序》云:“敷五年僅四十馀,編摩考校之外,無由自試,而文又不盡其蘊。”蓋亦微詞也。
《閔莊懿集》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閔珪撰。珪字朝英,烏程人,天順甲申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左都御史,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乃其詩集。集中七言律詩多至六卷,大抵皆酬贈之作。蓋珪老成持重,治獄平允,為當代名臣,后以不阿劉瑾告歸。其立身自有本末,吟詠則非所留意云。
《桃溪凈稿》八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謝鐸撰。鐸有《赤城論諫錄》,已著錄。是集凡詩四十五卷、文三十九卷。
蓋李東陽因其舊本再取而芟之,故以《桃溪凈稿》為名。然瑕瑜參半,猶不能悉為刊除也。
《滄洲集》十卷、《續集》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張泰撰。泰字亨父,太倉人,天順甲申進士,官至翰林院修撰,事跡具《明史文苑傳》。泰為人恬淡,獨喜為詩。初與李東陽齊名。后東陽久持文柄,所學彌老彌深,而泰不幸早終,未及成就,故聲華銷歇,世不復稱。今觀是集,大抵圓轉流便,而短於含蓄,正如清水半灣,洮洮易盡,視東陽《懷麓堂集》實相去逕庭。故東陽作序亦云:“將極於古人,而不意其遽止云?!?
《西山類稿》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謝復撰。復字一陽,祁門人。少從吳與弼游,與陳獻章為同門友,而篤實勝於獻章。故集中有《書獻章詩后》一篇,頗詆其晚涉於佛、老。其宗旨可見。
然其詩文則不出講學之門徑,與談藝家又別論云。
《陳剩夫集》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